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佛像解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佛像解说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11 00:20: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佛像解说的读后感大全

  《佛像解说》是一本由吴黎熙著作,社科文献出版的301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像解说》精选点评:

  ●对佛教的发展有一个简短但丰富的解释,对于大乘佛教的解释颇有心理学的意味。书后对塑像的解说,细致不错。

  ●前面有关于佛像的介绍,比较泛。只介绍了印度和西藏的佛像艺术,佛像部分印度和西藏比例很大,如果要了解中国得看其他的。 (๑˙ー˙๑) 还是推荐看佛教美术全集《佛像大观》,全面,高大上。印度,中亚,中国,日韩,东南亚都有介绍。这本书,怎么说呢,翻翻就好了。

  ●原作者洞见深刻,对佛教文化理解透彻,但这个翻译实在是...唉,减一星吧

  ●第二版。总体的叙述篇幅不多,主要是散布在各个佛像的介绍中,着重印度及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没有特别讲述。适用于对佛像有基础的人仔细查阅。都是真实的佛像照片,介绍比较深入。

  ●透过变化,看到永恒:一本Vertical艺术鉴赏,涉略历史、地理、宗教、艺术、文化。

  ●这种课程基础参考资料 看完了有时候觉得……到用的时候估摸着还得再借一遍……

  ●做学问如此严谨者,非天朝之内……

  ●我只是想了解一些犍陀罗风格,本书有极大篇幅介绍的是藏传佛教佛像

  ●实物重要

  ●每隔几行必有一对破折号的翻译。

  《佛像解说》读后感(一):三十二相见如来

  《金刚经》上说: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虽如此,着相习气严重的我还是对于佛像乐此不疲。

  本书解释详细,没有宗教主义的神秘色彩,有的是作者的娓娓道来。从犍陀罗到后期密宗,无所不包。特别是其中那副鹿野苑的佛像,晚上一个人的时候盯着看了很久。。。

  相由心生,但心又何尝不会受到相的影响?见相生心,生心离相。佛教的造像,最终的目的还是帮助人们离相吧?

  《佛像解说》读后感(二):品书如观佛

  在佛教的发源地,据说,凡将来有大成就者,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好相貌。在汉译佛典中,有很多有关佛陀“相好”的说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体所指乃佛的色身所具备的庄严微妙的形相。中国佛教因此产生了一种重要的修持方法——观佛三昧,亦即将心定于佛陀相好一处之安定状态,观想其功德,又具体的有十二品,由于对佛法只知皮毛,不敢妄谈,这里指说说自己观此书的几点心得。

  一品装帧。拿到手里的《佛像解说》,既不像画册,沉重的铜版纸装帧让人手捧阅读困难;也不像一般的图文书,程式而浅薄、俗魅。它舒服的用纸让印制的佛像图片典雅、精致,让说明文字清爽、隽永。

  二品设计。封面、扉页、勒口的设计都耐人寻味,但我更对内文的设计情有独钟,尤喜文图对照的佛像解说部分。它一改图文书图文同页穿插排列、以文为主的程式,尽可能做到画册式的图片设计,突出图片,让读者欣赏佛像之美,文字仅是辅助说明,其排版与图片若即若离,看似随意,却显现空灵之美。

  三品佛像研究。书中论述了佛像的发生和发展,佛像艺术的种类、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佛像的铸造及绘画的制作工艺和所用材料分析,中国、印度、罗马艺术风格对佛像艺术的影响等。

  四品佛像文化。佛像中的图案以象征手法之运用,表达了佛教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部分。如莲花瓶是作为现实存在的开始,宝座象征着禅定,球状的树表示觉悟,法轮意味着第一次传道,窣堵波代表着涅槃。好似千佛一面,可只要稍加留意,仅是佛陀的手印就有触地印、与愿印、禅定印、施无畏印等。

  五品佛像艺术。犍陀罗时期的造像,不论从体态、面相,还是从发髻、服饰和衣纹来看,都与希腊阿波罗神像别无二致。随着犍陀罗艺术向东南方向延伸,从马土拉到笈多艺术,佛像逐渐摆脱希腊的影响,从着重表现力量以及凝重、沉郁的神态,逐渐过渡到印度本土崇尚肉感的美学原则,构成了一种朦胧、含蓄而又神秘的美感,同时通过其恬静的神情,传达怜悯、关怀世间的情怀。佛像中国化后,其精神气韵仅靠分析外在的形体美很难达到,需要更多的佛教知识体认。

  开篇说过,“观佛三昧”含十二品,手捧的《佛像解说》一书,我粗浅的也有五品。品读《佛像解说》,也似观佛,静下心来,实现一次有意义的特殊修行,领略佛像之美。

  《佛像解说》读后感(三):入门见佛

  入门见佛

  评《佛像解说》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在我国和儒教、道教并称为三大国教,可见在我国的影响力颇深。在我国的西藏和大多数南方地区,很多百姓也信奉佛教,佛教为广大佛教徒提供了一个信仰和心灵慰藉的空间。

  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简称,由于形相皆以释尊为主体,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理想特征,各尊佛像的形体、容貌和姿仪皆祥和、宁静、端祥、庄严。《佛像解说》中从佛教的创建开始,讲述了佛教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佛教的教义和传说;书中印有作者从西方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甄选的152 件佛像作品,并在图像解说中提示了这些佛像的教义内涵、艺术特点、流派风格及产生的时代和特点。本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印度和我国西藏的佛陀造像(我国的佛教也大抵是东汉时期从印度分支传过来的),可以让佛教徒对佛像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是大饱眼福的好机会。

  佛教的起源本为一门智慧学说,用现在的话说,是佛陀本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些真知灼见,他欲为迷惘的人们指出正确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是一门包容的智慧学说,即使是后来成为宗教以后,佛教也没有排斥其他宗教的学说。出于和其他宗教竞争和政治等方面的需要,佛教从原始的智慧学说变成了一种宗教。宗教的确立需要政治上的强权来干预、推行和宣传,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的发展并流传至今,阿育王的贡献至关重要,这一点是大多数学说上都认可的。

  西藏应该是我国佛教文化得以系统保存的一个地区了,喇嘛教(藏传佛教)在西藏是主流的教派,并一度“政教合一”为统治工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藏传佛教才作为独立的宗教形式存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一系列寺庙为佛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也为佛教徒和民众了解佛教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本书中多处提及西藏佛教的知识,可见藏传佛教在当今世界佛教中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佛教的盛行和文化的发展,西藏也为世界提供了很多佛像,可惜的是,目前尚存在国内的佛像已经不多,很多佛像因为种种原因流失到国外,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所有,实属我国佛教的一大损失。

  佛教是一门修行的学问,如果不提及宗教说法的话。佛教鼓励悟道、提倡隐忍,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宁静的空间。带着虔诚的心情去阅读,《佛像解说》可以让我入门见佛,也让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佛教的知识。

  《佛像解说》读后感(四):佛像中闪烁着佛陀的爱——评《佛像解说》

  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佛陀包含了“断”、“证”、“功德”、“四身”、“五智”。相传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达多,后来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功德的圆满者,无上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含有更加深密的含义,浅显的解释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谓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说的修行方法,切实做去,便有成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虽然也能发挥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神迹,但那不是佛陀重视的东西,最要紧的是佛陀的完美德行和从彻悟中发出的伟大智慧。佛陀以人间的肉身,示现完成无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追求无上的佛果。佛陀既有肉身,自然会被膜拜,佛像的千变万化、流传甚广、伴随人类历史及佛教的发展史。《佛像解说》一书便是让我们通过对佛像的研究,了解佛教的起源和脉络,探求佛陀的本质思想和佛教的精髓。

  正如作者所说,两千多年来的人类文明史,佛陀也许是基督之外在世间造像最为丰富的人物了,尤其是在亚洲许多国家有无数的人在为佛陀制作圣像。长久以来便在佛教这古老的内核上裹满了由鬼神迷信、魔鬼恐怖、各种各样的神灵以及人类的草率构成的装饰图案。其实在佛陀住世之时,真正能够理解其教义的人并不多。这些人自然不需要像这本书所展现给我们的、以多种多样之变化形式为题材的图像。对他们来讲,佛陀是没有形体的,是智慧教义的象征,不过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如果没有造像的话,那么人们也许早就把教义给忘掉了。因为谈到佛教,我们想到的究竟是什么呢?难道是佛陀那些容易记住但又难于理解的言论?抑或是我们已经多次见到过的,并且在我们的想象世界里已经打下烙印的结跏趺坐的佛陀像呢?所以佛像对于佛教的发展和人们了解其教义是至关重要的。

  《佛像解说》追溯了佛陀造像的起源。按照佛教传说,佛陀的母亲手抚无忧树枝,从右肋毫无痛苦地生下了后来成为佛陀的儿子悉达多。悉达多刚出生,就与莲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本行集经》卷八(丽藏本)之“树下诞生品.下”云:“菩萨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如来得成于佛道已,得彼四种莲华之座扶持如来”。文中,“菩萨指尚未成佛的悉达多”,“如来”是释迦牟尼的十种尊号之一。由于佛陀降生伊始就向东西南北各走了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花,因此,佛陀莲座的花瓣数目有定制,常规是七的双倍或四倍。双倍即十四瓣,或称十四叶,表示佛陀向东、向西各走了七步。至于向南、向北也走了七步,则不问可知。这很像中国古代说二十八宿的四宫有四象,有时只画出左青龙、右白虎,而前朱雀、后玄武则不问可知。四倍即二十八瓣,或称二十八叶,表示佛陀向东南西北各走了七步。中国佛陀造像的莲座,仿效印度的形制。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舶来品,佛像在中国有深刻的“翻译性”和“改造性”,当佛教传到中国汉民族地区后,汉文化的传统观念也通过佛像制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饰上,因此在汉地的寺庙中出现了众多的丰颊广颐、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萨塑像。而对比在西藏塔尔寺中的藏地佛教释迦牟尼像,则迥然不同于汉地佛教的佛像,完全是藏族佛教信徒心目中的佛的形象。

  在中国佛教中,观佛除一般观想佛身之相好外,并有法身、实像等诸观,并发展出了所谓“四种念佛之法”,即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像念佛。一看便知其中的观像念佛、实像念佛都与作为观想对象的佛像有直接关系,因此作者在书中总结道:佛像对于信众来讲,绝非仅供顶礼膜拜的对象,对它的观想更构成了修行的基本方法。而作为普通人来说,机关我们不懂教义,但可以欣赏佛像之美,在作者看来欣赏活动本身同样是一个参与过程,从佛像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中体味佛的慈悲、佛陀的爱、获得佛像之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也是实现了一次有意义的修行过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