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伦》观后感精选
《格伦》是一部由Marc Goldstein执导,比利·博伊德 / 多米尼克·古尔德 / 热拉尔·德帕迪约主演的一部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伦》精选点评:
●不错的低成本,尤其关于机器人道德的部分挺值得多想想
●不未来,不科幻,机器人配音不错。情节烂透,两个男主和一个女主拉扯别个都大肚子了还要伸手动脚的,两分钱特效。
●软科幻,应该是一个视角,机器人的感情
●1.机器人是否需要腿,电影中的机器人没有腿,而是飞行,这种形式是以前没有的。 2.机器人将如何思考,电影中的机器人可以学习,感受其他人的情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导致从人的控制下解脱出来。 这二点已经很有创意,让人可以不断思考。
●其实拍摄技术稍微好一点会是一部很不错的科幻文艺片。可惜片子画面完全没有质感,闪回片段特意用黑白片的效果展现也特别让观众出戏,再加上3毛特效,更像是某个业余影迷爱好者拍的片子。。。而且故事讲的也支离破碎,几条线都没有讲好,结尾父子对话看的我也是一头雾水。。不过音乐元素点缀的还不错。
●
●五分钱特效某人还看得津津有味
●没看懂。机器人一思考人类就发笑!
●好期待却大失所望
●个别梗挺有趣
《格伦》观后感(一):启蒙、升华
零影评,很不错的电影居然零影评~~~
慢慢看,细细品味,真的别错过一部好电影。
无需劲爆的电脑特效,更没哭天喊地爱情。
零影评,很不错的电影居然零影评~~~
慢慢看,细细品味,真的别错过一部好电影。
无需劲爆的电脑特效,更没哭天喊地爱情。
零影评,很不错的电影居然零影评~~~
慢慢看,细细品味,真的别错过一部好电影。
无需劲爆的电脑特效,更没哭天喊地爱情。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格伦》观后感(二):人工智能的死胡同
当人工智能和人类情感的题材已经拍到烂大街,机器人和人类的情感类片子已经多如牛毛,当好莱坞已经把这个题材拍到了一个我们需要仰望的高度的时候 ,人工智能这个题材似乎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看看好莱坞都有哪些我们需要仰望的电影,有温情的《人工智能》,经典的《机器管家》,斯密斯的《我,机器人》,动画杰作《瓦力》,还有科幻电影史上最忧伤的死亡之《银翼杀手》,还有人和机器的奇异爱情的《她》。。。
当你看完以上的经典或者说是大作,你再来看现在的同类题材电影,你会发觉你再也没兴趣看下去了,这些电影就和这部格伦一样难看,我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就是平淡和寡味,毫无新意,丝毫提不起人的观看欲。
当你看完黑客帝国,看完AI,看完机器人总动员,你真的相信还会有比这几部电影更好的电影出现吗,是的,你说对了,再也不会有了,也不可能有了。人工智能类电影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格伦》观后感(三):一旦有了人格,金属也会有痛感
这就是人文科幻区别于硬科幻的独特魅力。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向何方,精神上始终被一根绳索牵着,像极了放风筝。赋格一堆金属零件,与古典艺术交汇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这是未来向过去的致敬。
一个安装了人格芯片的机器人,学习能力极强,在钢琴家主人的帮助下学会了弹钢琴,还能与其他钢琴家比赛,用对手的风格击败对手。
它甚至开始思考我是谁,存在的意义,以及信仰。
多数编剧在得到这个“人设”启示后大概已经开始动邪念了,迫不及待要把自己对人性丑恶的想象加诸于机器人之身,把它引向叛逆、阴谋甚至罪恶之路,尔后反手对人类安全产生巨大威胁。
但这部电影很美好,琴技精湛的机器人为主人及其朋友设下一局,把主人从颓靡中拖出来,并拯救他们之间因争夺一个病恹恹的女人而濒临破裂的友谊。
然而超越了金属却不能为人的痛苦是人类无法体验的。一旦有了人格,痛苦便相伴而生。这个名叫格伦的机器人就是如此。
还不错。斗琴和联弹两场戏很精彩,充分展现了古典乐的魅力,设局没有险象环生,却也扣人心弦。
可惜故事逻辑简单,情节点略显单薄了些。间见层出的黑白画面很煞风景,没有达到导演自以为能够实现的艺术效果,反而是鸡肋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