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词话》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间词话》读后感摘抄

2020-11-13 00:0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词话》读后感摘抄

  《人间词话》是一本由彭玉平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词话》精选点评:

  ●开篇就出现了明显的BUG,“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出自欧阳修《蝶恋花》,而注释中却说出自冯延巳《鹊踏枝》,还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校对也太不用心了

  ●细细品读,尽情想象,阅读之美不过如此。

  ●人间词话很好,下次读个别的版本。

  ●或当推许为最佳普及读本。

  ●可能因为古诗词读得还不够多,不够精,借由注解才能窥其一二。王国维先生所推崇的,乃境界、创意、性情、气象、胸襟、“不隔”,乃至才华;情景辞三位一体。他如此坚守自己的观点,就像是个傲娇,我不喜欢你的词风,就是不喜,就会一直批判你;甚至某些地方有断章取义、贬抑过甚之嫌,亦在所不惜。不过,求同存异啦,还是有不少深受裨益之处的。

  ●是对词多么热爱又多么寂寥的人才能总结出这些文字。泡上几盏茶,将这人世间的词话说与你听。

  ●老王同志也是很傲娇嘛,柳耆卿表示很受伤。

  ●实话实说,一般。

  ●封面很不中华书局呵。

  ●我看的是人间词话全解 实在找不到这一版的书 只能随便选一个啦 书写的很通俗易懂 还加入了不少作者自己的观点 整个书的包装封面插图排版都必须赞一个!!

  《人间词话》读后感(一):颇有所启

  读诗赏词这种事,本是各有所感,仁者见仁的,余之所赞或为汝之所贱,故也无谁对谁错之分,就是静安先生的这本书,也有余不能认同或相左的观点,但,先生解词之法,观词之角度,可谓新颖,不可不学也,况先生纵观众诗词,诉己之所感,大多是能令众人所服的,且又能启发众人,不可不谓高也。无事翻翻,中有诗词,涤洗心灵,亦有评点赏析,能有所启。

  《人间词话》读后感(二):王国维还是很有个性的

  这个版本读起来还是不错的,注释什么的都很到位。。而且下面的注解很有见解,尤其是做到结合时代背景,这对了解王国维的思想是很重要的。然后我发现,王国维这个人还是很有个性的,有些自负。里面说到某个作品,他用“令人喷饭”来形容,吓了我一跳。而且直言不讳,直接就说“最次”,很有个性。不过想想他的一生,不禁悲从中来.....总之,值得一看。

  《人间词话》读后感(三):虽然一家之言风格浓烈,不过有被感动到

  人间词话 赏

  一曰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纯以气象胜,登临抒怀,已臻极致。

  二曰中正《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阙,深美闳约,堂庑特大。

  三曰重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颇为神秀,眼界始大且不失其赤子之心,重光之词,谓之血书。

  四曰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豪放中有沉著之意,尤高。

  于南宋梅溪、梦窗诸家“雾里看花”写景之运会,言辞之间无不叹惋?(欣赏不来)

  前有“北宋风流,渡江遂绝”,后有“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可见王国维崇北宋贬南宋意之盛。

  至于周邦彦,则是态度极其矛盾,一曰言情体物,穷极工巧;又恨其调多意少,“永叔、少游之美成,便之淑女与倡伎之别。”故引刘融斋“周旨荡”

  于梦窗有“映梦窗,凌乱碧。”,于玉田则“玉老田荒。” 真实的讽刺之意满满。

  又称清之纳兰容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这一抬一踩,个人旨趣色彩溢于言表,味道颇浓。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称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问题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故无以易也。”显王国维此论之条理清晰,一语中的。

  古语对于意、律、韵极为严苛,各家心中皆存有对应评价体系,作赋之情、景、辞更是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所以“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现在每每读起“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一粟”、“山间之清风与江上之明月”、“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些词赋,其中的沉郁与雄洪,总能透过时空,令千年后的回望者为之动容。

  又不禁想到公共话语的粗鄙化和符号化,叹惋古语词话中穷极工巧的韵律和引人翩翩遐想的意境终是消弭在时代潮流里。

  《人间词话》读后感(四):人间自是有词话

  http://mp.weixin.qq.com/s/RQxV7izdSL-EOQmiljkDpw(公号排版以后,有音乐,有配图,读起来更舒服哟)

  人间自是有词话 第一次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还是本科阶段。当时在旧书摊上随手淘了一本,早已记不得是哪个版本,为了应付假期作业,也为了捧读经典,便硬着头皮,一边翻阅一边抄录。尽管有些囫囵吞枣,读不太懂,也没记得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但这却在我个人的阅读史上又添了一笔。读未见书,如遇新知;见已读书,如逢故人。正是此番书缘,故而当得知本次共读活动时,“不亦乐乎”的欣喜之情,难以言状。 时隔三年有余,重新捧读《人间词话》,感慨良多。三年以来,自己走了更长的路,经历了更多事,也遇到了更多的人。伴随自己一路成长轨迹而来的,是那日渐成熟老练的内心和灵魂。从“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到“而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在这一漫长的蜕变过程中,未变的是词章,变了的是心态。尤其近一年来,每每触及到一些精彩的文字和诗词,心中总会反复默念,并调动自己的经验认知来琢磨和体悟其中的真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欲说还休”的心境让我觉得自己大概是到了能读懂诗词的入门阶段了。 自幼时起,王国维先生的大名便如雷贯耳,但对其个人的生平事迹和具体学问却一无所知。后来由于自己的兴趣渐而转向了历史方向,所以民国时期一些名人轶事也就听得多了,无非是“清华四大导师”、”甲骨四堂“这些听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名号,最能够感受到先生精神风骨的也就是”自沉昆明湖“的悲壮归宿,后人对此自是难以理解,如今我也仍然留有困惑。所幸去年有接触到一些对王国维先生史学思想研究的文章,从理性层面上对王国维先生的经历与思想有所认知,但还依旧不够深刻。此次重新阅读《人间词话》,版本是彭玉平老师编著、点评和注释的2010年中华书局版。彭玉平老师在这个版本中下了很大的功夫,对王国维先生的学术生平和原文的注解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解读,自己从中收获颇多。尤其是彭老师在书中论及王国维先生的词学范畴和范畴体系,其从物我关系、创作方式以及结构特征和艺术效果三个层面,将王国维先生的范畴分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三组范畴。彭老师更是在书中结合王国维先生的词话来解读其词学理论,并能够将王国维词学思想里所继承的古老传统因子和舶来的西方康德、尼采美学思想进行清楚的辨析,让读者能够更为清晰地看到王国维先生的思想轨迹与现实体现。 回归到王国维先生的词话本身,实际上这本书就是王国维先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一番“文艺批评”,此处的“批评”并无贬义,而是我这个文学门外汉所理解的“评点”之意。读了王国维先生一个月的评点词话,也想装模作样地去评点一番诗词,但却发现不论形式还是精神都没学下来,看来道行不够,只能“心向往之”,将这番任务留给更长远的学习积累和人生阅历了。 当然除了王国维先生对古诗词的批判精神以外,我这个”门外汉“更乐于在王国维先生的指引之下,对一些经典的词句进行赏玩,这也是我个人在阅读这本书过程中最享受的部分。“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国维先生认为“闹”和“弄”二字使得境界全出,王国维先生的这种对诗词的敏觉令人钦佩,而在指引之下,我个人对于这两句诗词的“美”更是有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先生认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我极力认同,“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王国维先生以此论人,而自己最为感触的地方在于“翠色和烟”。正值江南暮春时节,有幸睹得校园道路两侧的绿树长廊,自远处和着春光看去,我午睡微醒的眼睛有种烟蒙感,不知如何言语表达,直到读及“翠色和烟”四字,顿时眼前一亮,不得不由衷地称赞诗词的精妙。王国维先生论词及人,“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娼伎之别”,先生对周邦彦这样的词人进行了颇为犀利的评价,此中可见的是先生正直的气派与风骨,令我辈钦佩不已。词话不仅仅就诗词而论诗词,在其背后我更是感受到了先生的品格与人生,而我在读诗过程中也常会将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与感悟纳入进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本是描述边塞战事,但结合我当时的情感困惑,我却读出了另一番味道:有些时候,失去一些东西并非坏事,它有可能会让自己以后的步伐更轻松,路途更坦阔。在我看来,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诗如人生”和“人生如诗”吧。 我曾接受过两年的汉语言文学熏陶,也读过一次《人间词话》,但仍然自认”门外汉“。可能自幼就没有所谓的文学天分,背诵起诗词来着实费劲,而遗忘起来却总是一干二净,这是自己的一大缺陷,至今依旧没有任何改进。尽管如此,我却很是欣赏那些美的文字,它们如泉水一般流淌过你的心田,用它的甘甜无声地滋润着你的情感世界。直到你经历到了一些事儿,遇到了一些人儿,内心的甘甜记忆会被再次唤醒,并带你回到那段美的文字,找到你心中那眼清澈甘甜的泉水。 读诗词,有时候是在读文字,有时候是在读他人,但更多时候是在读自己。此曲不应天上独占,人间自是亦有词话。每个人都是一首曼妙诗词,而每句诗词也都是一段别样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