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柏林墙以东》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柏林墙以东》观后感摘抄

2020-11-13 23:2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柏林墙以东》观后感摘抄

  《柏林墙以东》是一部由Wieland Speck执导,Sigurd Rachman / Rainer Streck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墙以东》精选点评:

  ●德国男孩太帅了

  ●我看到了Thomas Kretschmann!!!OST有点kraftwerk的意思!!!德国少年太养眼,这Thomas的演员有点像糊团的呆萌啊...略虐的结局T^T

  ●最后结局是什么意思?托马斯太乖了长得,那件白衬衣披个毛衣,漂亮阿,搁到现在也很时尚阿。八十年代的片感觉像是五十年代。费立克在橱窗看到托马斯的影子,立马转过头看,这种场景多数gay都经历过吧。费立克的那滴眼泪,真是好攻阿。托吃完饼干在费身上擦的那个细节。。制造麻烦的是人不是墙。

  ●德国孩子真漂亮……那堵倒霉催的柏林墙|||隔断了多少耐情哪 T T

  ●终于把这部存放若干年的片子看完了。还不错,渐入佳境之感,没看出来结局多不好,只感觉暂时的困难和分别,看两人难舍难分的腻歪劲儿,肯定he。

  ●那长腿简直了

  ●貌似挺多人都不是很喜欢开头哎,可我就很喜欢开头。费力克真的好帅啊。。。 PS:重看一遍了之后果断加一星变五星,看的电影越多我越是发现某些电影的难得与好,这种感觉的电影注定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不管现在的技术怎么进步都是无法重现这种故事的。

  ●片子本身毛病不少,特别是一开始男主角带着好奇眼光的游览,然后就变成了一个异地恋故事,一道柏林墙阻隔了一对恋人,划分出两种意识形态,让两个年轻人身心疲惫。纪录片跟拍的手法可以让你从这部电影中看到那个年代真实的德国,还有年轻人的恋爱方式,这算是这部最吸引人的地方。★★★

  ●美少年艰辛的同城异国恋啊,还有传说中最坑爹的开放式结局!!!一定要吐槽的是本来挺好个故事被导演中间若干段默片+刺耳的配乐给毁了。。

  ●跟俩孩子的美相比,音乐真泥马太难听了。。。什么也比不上让俩相爱的人儿见不着桑心。。

  《柏林墙以东》观后感(一):不错的电影

  这个电影开头一般,但是后面就比较好看了

  很有点爱的味道。他们跳舞的那段就很有爱。

  但是全片就一个短短的漏点的镜头,没有什么激情戏。

  应该说是部爱情清水片

  《柏林墙以东》观后感(二):岁月催人老

  费力斯斯清亮的眼神和托马斯整个人散发出的淡淡忧郁感契合度相当高(其实可能是好看的人站在一起怎么都顺眼)。还有谁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是整容的皮囊千篇一律,好看的皮囊各有各的特点。 开头是两人在街头相遇然后就直接搭话了,估计是颜值的吸引……(托马斯大大的白衬衫的细细的腰,金色的碎发也许在阳光下闪耀)结尾也是两个人站在马路边上,一脸迷茫与无奈。托马斯朝费力克斯安慰地笑了笑,费力克斯只是低下头叹了口气,左耳的耳钉闪铄的光芒也黯然失色。 夜幕降临,这对恋人在关卡边上拥吻,再次分别。托马斯背对着恋人一步一步走近关卡的身影,耐人寻味。因为任何人都无法知晓,他们是否还能再相会。 不同的时代恋人们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相同的自己的外部的原因分离。 之前还喜欢里面穿的每一套衣服来着,后来觉得可能是高糊造成的滤镜效果,以及人家的魅力加成。 之间不知道那几个演员是谁演了谁,年老时几乎没有年轻时的样子,岁月催人老,不过演员的幸运就是电影以另一种形式保存了他们的年青他们的美。

  《柏林墙以东》观后感(三):费力克斯,托马斯以及关于柏林墙的历史伤痕

  背景

  二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被战胜国中的苏、美、英、法划为四个区,其中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柏林也被划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分属两边。德国显然被一分为二,成为两个拥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即共产主义的东德和资本主义的西德。

  最初柏林市民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但随著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封锁。这并不能阻止东德人的流失,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的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1961年,为了防止更多的人从东德涌入西德,柏林墙在东德政府的策划下应运而生。

  柏林墙的前身是由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来建成2米多高、顶上拉有铁刺丝网的混凝土墙。后来更被加高到3米,全长总计1369千米。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推翻。存在时间达28年零3个月。

  柏林墙(Berliner Mauer),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柏林墙是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明明在同一个城市,从东至西却需办理繁复的手续,可以想象那个时代被阻隔在一墙两边的亲人与爱人的煎熬与痛苦。

  有人说,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疤。所幸的是,这道疤最终消匿于历史的安抚之下。

  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水泥墙一样,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意义也出奇地相似,被戏称为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

  影片

  费力克斯住在柏林墙以西,和从美国来拜访自己的好友布鲁斯一样对不同意识形态的东柏林充满好奇,但只能通过电视来对所谓的共产主义略窥一二。

  两人在一番闲聊之后突发奇想,决定前往东柏林一探究竟。

  在经过复杂漫长的安检之后,费力克斯与布鲁斯来到了虽仅一墙之隔、却似乎与西柏林是两个世界的东柏林。

  二人在川流不息的马路上瞎逛,费力克斯被路边金发男子所吸引,糊里糊涂的,三个人坐到了一起,相谈甚欢。

  青年名叫托马斯,离家独自生活在东柏林,金发碧眼,容貌俊秀,温文尔雅,很讨费力克斯和布鲁斯喜欢。

  时间快到了,费力克斯向托马斯握手道别后与布鲁斯一起离开。

  托马斯看着费力克斯的背影,若有所失,一连几天都郁郁寡欢,终于在一天晚上鼓起勇气给费力克斯打了电话。

  结果费力克斯第二天就急急忙忙地通过关卡赶到了托马斯的家门前.....

  两个人开始了艰难的异地恋——虽然其实地方隔得并不太远。

  几乎每次缠绵之后还来不及耳鬓厮磨,费力克斯便得匆匆着衣离去,在关卡处耗尽耐心等待东德的工作人员检查护照事宜,再拖着疲倦的身体去剧院开工。

  尽管每次见面都有数不尽的甜蜜,小心翼翼的两个人仍是不可避免地感觉到了疲劳和痛苦。越是缠绵,分别时越是心如刀割。

  终于,不堪忍受的托马斯鼓起勇气想要找专门人士帮忙偷渡。

  结尾很草率,偷渡界的专门人士似乎并未出现。

  两个人站在马路边上,一脸迷茫与无奈。托马斯朝费力克斯安慰地笑了笑,费力克斯只是低下头叹了口气,左耳的耳钉闪铄的光芒也黯然失色。

  夜幕降临,这对恋人在关卡边上拥吻,再次分别。

  托马斯背对着恋人一步一步走近关卡的身影,耐人寻味。

  因为任何人都无法知晓,他们是否还能再相会。

  记得,托马斯给费力克斯打第一个电话的时候,费力克斯调侃说:怎么听起来好像是越洋电话那么远.....

  是啊,明明只是几个小时的路程,为什么那么远?

  费力克斯与托马斯,正是那个时代下无数被分隔开的德国人的缩影,甚至是两德的缩影——明明该为一体,却无法相聚。

  这部电影的情节设计很简单,简单到大纲只需寥寥数笔便可完成:

  去东柏林——相恋——异地恋——无法相聚

  令人惊异的是如此直线的情节居然被拍成了96分钟的长剧,而且观看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厌烦感,反而情不自禁地随着情节的发展陪着主角起伏跌宕,时而期待,时而惊喜,时而甜蜜......人生恋爱的百般滋味在这里体味到了七八成。电影值得咀嚼的正是那些仿佛只是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

  两位主角俊秀的容貌是电影的亮点,自然清新的表演为电影加分不少。费力斯斯清亮的眼神和托马斯整个人散发出的淡淡忧郁感契合度相当高。两人聊天时流露出的情感也十分令人神往。

  当然,对一部80年代的电影你不能期望太高。电影的开头很乱,乱得我差点没往下看。某些情节转接得相当突兀,甚至连三个人怎么走到一块都交待得很草率,几个镜头,一段音乐就完事了,连费力克斯跟托马斯的搭讪内容都省略掉,实在是败笔。

  这部电影的是映日期是1987年,当时柏林墙仍屹立在东西柏林之间。

  电影毫不含蓄地将柏林墙刻下的伤痕揭开,直截了当表达出对柏林墙造成人们感情交流阻碍的无奈与厌恶,并且暗示了一个主题:“墙能隔住的只是身体,隔不住的,是人的心”。

  导演应该很庆幸,因为影片上映后两年,这堵阻隔了东西柏林28年的墙终于倒塌在一片欢呼声中。

  再后来,世界上不再有东柏林和西柏林。世界上只有一个德国,也只有一个柏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