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语言艺术——《齐太公世家第二》几个片段浅析
听人说,中国历史看不成,因为全是谋权术,沉浸其中,人就麻烦了。
作为世家绝唱的《史记》,不像有些伙伴说的没有什么思想性,可读性差,我想说,那是因为我们不懂司马迁,对于不太懂的事物,我们怎就能轻易下结论否定这部巨著?福建老师王木春说,先读进去,懂了它,才有批评的资格。我想从语言入手,浅析几个片段,来领略太史公的还原生活场景的高妙。
1、《史记》虽写阴暗、血腥面,但太史公更擅长叙写人物动作神情,妙笔一挥,几千年前的人就活了,场景突出了。比如《齐太公世家二》片段一
“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这个片段连标点共64个字,可演绎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夫妻舟性水上玩耍,妻子玩笑开大了,丈夫被若恼了,一怒之下,赶走妻子。谁料,老丈人又一次把女儿嫁人,丈夫听说了,兴师去讨伐。有情节,有波澜,此故事的结果,又成了另一故事的起因。
太史公用了极简句描绘蔡女的活泼任性,词“荡”活脱脱绘出少女之状,问题是蔡女“荡”的不是一般人,他掌管着你的生死大权,可蔡女不管这些,继续荡下去,只是觉得好玩。齐桓公作为一国之君、权力至高无上者,“我让你别荡了,你还荡个不止,你让我心惊肉跳,看我怎么收拾你”一下船,齐桓公大怒,一“归”字,本以为交代了蔡女被弃命运,谁料又起波澜,蔡国王直接将女儿再嫁(好在无重婚罪一说)。有意思的是,齐桓公二怒则发兵讨伐,一场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起因竟然就是夫妻之间的一场小小游戏而已。
无独有偶,齐桓公上任第二年,讨伐郯国:“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齐太公世家二》片段二。要灭他的理由就这样简单,我逃亡时,你无礼,我就灭你。三十个字,一个完整的故事,先叙果,后道因 。这么个心胸狭窄的齐桓公如何称霸春秋?
其实,齐桓公还真离不开管仲的谋略,自己不行,能信赖比自己行的人,也算本事。齐桓公五年伐鲁,眼看成事了,被鲁国猛将曹沫用匕首劫持,他只好答应归还土地,但很快就后悔不但不想还地,还想杀曹沫。管仲说了一段很有水平的话:“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齐太公世家二》片段三)这个段落至少有三个层次:劫持你你就软了啥都答应;人家把你当个人的时候你就硬了,就想背信弃义杀人;你杀人是一时之小快,失去信用就失去了天下啊!我们从中不仅仅感受到语言的简练之美,更能体会出一种人格与逻辑的力量。“於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於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齐太公世家二》片段四)看看,齐桓公还是蛮有悟性,不光退还本次侵占的土地,包括先前三次战利品统统归还鲁国,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天下愿归附,自然称霸诸侯。太史公笔下,齐桓公任性,曹沫勇猛,管仲智慧,用极简的语言塑造出极有意思的人物。
2、《齐太公世家二》片段五中精彩的对话凸显了人物的个性。
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楚成王、管仲、齐桓公、屈完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
楚王兴师本想要问罪,没料到智勇管仲来了“尊王攘夷”一招,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不对,我们才替周王室征伐你们,楚王一听就软了,但也不乏幽默:周昭王不见了,请你们去问汉水吧!
齐桓公气势嚣张,尤其是作为一国之主,竟以强大的军队在屈完面前炫耀,可人家屈完一点不怯,给你讲道理,你如果不听,我们也有对付你们的策略,不行,就试试吧!齐国虽为首霸,但也见好就收,还是签订了有名的“召陵之盟”。
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清太史公的褒贬,你说历史都是虚假的也罢,记录了真实的也成,总之,这些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或熠熠生辉,或黯然失色,他们不但影响了自己所处的时代,也一直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这就是我们的祖先,也是我们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文化。我们用汉字书写自己的历史,我们用汉语交流日常生活的点滴感受,没有了这些,我想,我们活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