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单车》观后感摘抄
《电单车》是一部由狄龙执导,狄龙 / 程可为 / 葛荻华主演的一部动作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单车》精选点评:
●NO
●
●28岁还这么肆无忌惮地卖萌太可耻了……更可耻的是我居然吃得津津有味,跟着笑跟着烦恼跟着心焦,这片的编剧导演剪辑动作指导还有服装师都有毒,好气人啊。
●一个执着于摩托车的男子,超好笑。编剧真的有毒,脑洞不错。
●实在不明白为啥宋达能同时交俩女朋友。。
●
●狄伯,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两星。一星给年轻人卑微惨痛的生活状况描述,放到今天也是这个屌样。另一星给狄龙在片中帅得不像话而且长得非常像我的好基友。在片中无原则地宠爱狄龙,观之令人长针眼。
●卖萌大作
●狄龙的浴袍,李海生的床戏,观之令人长针眼。PS程可为也曾年轻过。
《电单车》观后感(一):观影日志之4939:电单车
观影日志之4939:电单车
狄龙自导自演的电影,离开了张彻也就离开了侠客和江湖。
在这部电影里,狄龙只是个小职员,他也会武功,而且还不错,在一次格斗大赛上得了亚军(拿冠军那位一直以为后面会出现,结果也就是露个小脸)。虽然他功夫不错,但是这已经不是江湖了,所以小伙子只是在一个小公司里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职员。
因为出去郊游回家时还要赶巴士,所以女友跟着一个骑电单车的男人走掉了。这对于一个热血青年来说真是忍无可忍的事了,不过对于一个小职员来说,一辆电单车的价格还真是消费不起,所以只能每天中午啃面包。
之后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这个电单车来的,象这种以小见大的题材在邵氏不多见,也不好写。不知道当年倪匡的编剧是如何的,总感觉和邵氏那些神神叨叨的电影相差很多,这部电单车虽然故事简单,但是也写了不少人物,飞车党,高利贷客,同事,警察,骑电单车玩的小孩,半夜睡车棚的流浪汉,还有只露两次面的车行老板,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好一幅人生百态。倒是前后两任女友没什么印象,前女友甚至感觉很丑。
至于主角,基本上每一个屌丝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那一段基因,只要你把电单车改成IPHONE或者单反相机就可以了。好在这是电影,主角还会武功,我一直担心的高利贷客不仅轻轻易易的被打倒,而且也轻轻松松的被送进警局。这样的事情在真实生活中怕是不可能发生了。
看完之后心想,如果狄龙就此如尔冬升般在80年代息影转行做导演也不错啊
《电单车》观后感(二):三流的电影一流的情怀
来说说电单车。
狄龙导演处女作,还是倪匡的剧本。这些已经成名的老家伙,写少年时的状态与生活,总有过家家闹着玩的感觉。以电单车做主线,当然也可以有象征意味,写底层少年的上下求索,但将理想与信仰系于具体而微的事物,毕竟还是太过空洞薄弱,叫人难以信服。
又或者只是抒发对美好事物的渴求,赞美少年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可剧情又实在散碎简陋。那样的日子自己过起来还勉强——至少不会看破红尘吧;但看别人也如此过着,总是叫人昏昏欲睡。
所谓的世态炎凉,不过是些人性的小瑕疵——市井小人物的恶,总是首要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再坏也有限。就像张爱那句名言,可虱子多了虽然恼人,总不会伤筋动骨。
代表恶势力的高利贷者,靠凶狠嘴脸行走江湖,结果竟如此不堪一击——胜利来得实在太突然了,我不过是倒了杯水的功夫,他已经跪地求饶。有个按倒龙哥抽血的片段倒值得提一下,因为也算虐得颇为新颖,以及暧昧——难为编剧想出如此空前绝后的桥段,看着那一瓶番茄汁,我实在是胃口大开,这算是浇汁小鲜肉吗?
所以,最后的高潮戏只能交给大boss准岳父,可是他对于少年最严厉的压制,也不过是基于一段伤心往事。让人想不原谅都不行。倒是那个带宋达去借高利贷的同事居心叵测,可是呢,竟然又主动地改恶从善了。只是,这种善也还是面目模糊吱吱唔唔的。
不过宋达又何尝在乎,恶既软弱得不能影响他,善也空洞得不能引导他。
当然,肯定全是剧本的错。——少年虽以对抗姿态出现于世界之前,但这种对抗又完全无力可着。需要反抗的事物如此弱小,反抗者的力量与勇气从何体现?结果,连反抗都成为不必要;所以,连人物存在都成为不必要。
当然,如果原本就是为着最终同世界讲和,就不能把两方对峙的局面弄得太难看——不然怎么收场咧,难道再来一场盘肠大战?
所以,注定是个三流的电影,花痴是够了——其实花痴也不太够,狄龙果然是不太在意自己的美貌啊——却难以入心,更别提长久停留。倒是属于导演狄龙的一些情节片段有如散珠,虽然未被串起,但总有耀人眼目之处。
比如打输了回家和小狗亲吻,与枯坐在停车场的吴宇森视线交流,还有那些喜剧小元素——等等,女朋友中间是换人了吗?看来是全民呼声啊,衣服可以脱,恋爱绝不能好好谈。其实武侠圈应该和文艺圈好好聊一聊,取点儿真经。不能一谈恋爱就是刺马范儿,逼得龙哥往M的路上越走越远。
提电单车少不得要提后生——被称为狄龙的半自传体影片,后生明显有情得多。初看后生,觉得是一部典型的人格分裂之作。小姜在狄龙的镜头前,演绎的是狄龙的过往人生,展现的却是少年姜大卫的全部风情。
但骨与血毕竟是狄龙的——但其实又有什么分别呢,他们就是最完美的少年。
两部双生(!非特指)片并看,互相印证,可以强化许多未言明的概念。细细体味一下,就可以看出狄龙将目光投向哪里,以及他内心浓重的忧患意识与不安全感,还有他擦干身上的血迹,向主流文化与价值观靠拢的企图。
少年当然要进入世界,但世界总是恶意重重,在少年充满热血的时候给以打击。而包围着少年的人群暗影幢幢,善意相助总是包裹着祸心,唯一的目的是将少年完全毁灭。两部电影予人以同样的印象。当然,最后也都是大团圆的结局,少年同他们曾反抗过的世界握手言和。
其实少年们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反抗什么,但他们表现得仿佛能感觉到它的存在,隐隐约约,遮盖了其他所有。结合狄龙的出身背景看,这样的危机意识实在有迹可循。还没得到时已经不安,完全在手后更加忧虑。难怪人人都说狄龙克己甚——我已将所有外扩的自己缩至最小,你还能拿走什么。
远离张彻的热血少年以及楚原的完全大侠,狄龙用他细致而有情的镜头,记录了时代缝隙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那些小情小爱的生活,因离我们自己的生活太近,而充满烟火之气。有人喜欢有人不喜。但让人难以忽略的是,因为出身底层,以及内心先天的情怀,使狄龙在看向那些人与事时总怀有一份悲悯。而这份悲悯在经岁月沉淀后,还给人到中年的狄龙——
一双极为动人心魄的眼睛!
是的,没有之一。
《电单车》观后感(三):把迷惘抛在外面,把勇气和信念拿出来———评《电单车》
《电单车》这部电影,我看了一遍,还会再看一遍,抱着一种投入的热情,细细体会狄龙的理想主义和实用主张。
看姜大卫导的片子,觉得他很商业,片子很吸引人,但缺乏真正担负社会责任感的勇气,是眼花缭乱、色彩鲜艳的大杂烩,没半点真心,比如那部《猫头鹰》,看的热闹,看的欢乐,但是,正如连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都有人会评价说:“过于调侃和揶揄就流于油滑”,姜大卫的作品恰恰是这样,他让我们欢笑,却不能让我们肃然起敬。
看狄龙导的片子,你会觉得他有一种朴实的文艺范儿,像一个社会思想活动家,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用力的想让人体会他的认真。
这两个人的气质和处事态度真的不一样,如果拿一个我欣赏的导演姜文来与他俩作比较,实际上,姜大卫像外在的姜文,狄龙像内在的姜文。
我一点也不觉得有人说的狄龙有自虐的变态倾向。他眼里的社会是真实的社会现实,不是洋娃娃,不是棒棒糖,但也不是狂洒鲜血和盘肠大战,不是美好而肤浅的感受,也不是走进死胡同一刀毙命的刺激与残酷。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狄龙的价值取向,他嫉恶如仇,他柔肠百转,他一片赤子之心,他其实是一个简单到黑白分明的人,但同时具有自我解嘲的能力。
《电单车》充满厚重浓郁的生活气息,里面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上流社会人种,全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接地气的人,房东房客,暴走族阿飞,小偷,放高利贷的,助纣为虐的黑医生,武馆朋友,只顾赚钱没有人情味的车行老板,自保其身的同事,拒载的出租车司机,街上见车就罚还一本正经宣布为“二十四小时为民服务”的警察,就是这些警察,等到市民的车子真正被偷掉了,却迟迟不作为,办事效率极低,交通状况糟糕,动不动就堵车~~~~这就是生活,社会百态不就是这个样子吗?还有路边夜晚搭个架子就睡的水果摊贩,街道的顽童,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无不显露了狄龙对市井小人物的包容、同情和理解,连可恶的小偷形象他都设计了大奸二傻三卖肉这样的组合,是他深深的悲悯情怀吧,是他的切身体会吧。
宋达这个人物,聪明、单纯、傻气、心地善良,时不时迸发思想的火花,洋溢着快乐的生命意趣。他与小狗亲热地接吻(热爱小动物的人都是善良的人),他会为拥有一辆电单车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加班挣外快,省吃俭用,拼命存钱,甚至借高利贷,被物质主义的女友抛弃,车子被偷后不懈努力的寻找,寻觅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女朋友~~~等等等等,什么都是自己踏踏实实挣来的,无论在哪个时代,这些人和事都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狄龙用一双细致入微的眼睛,为我们观察和呈现了这一切,看他的电影,会感受到许多细碎的小烦恼,也同样能体会出许多细碎的小欢乐。
狄龙的出身并不算好,他过早的目睹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过早的积蓄了许多受伤害的记忆,那些心里的苦,折磨着他,激励着他,他不逃避,只是努力向成功的目标大步迈进,这其中循序渐进的努力少了一分都不可以,他不能像姜大卫一样,把不思进取美其名曰为洒脱,把对人生的逃避和慵懒掩藏在玩世不恭的外表下,那些艰难与充满焦虑的日子他放不下,就让它们成为尖锐的钉子,让自己变成一块强大的磁石。
片子虽好,仍有硬伤,有些叙事脉络不清,比如宋达和玉梅的感情发展,一带而过,含糊其辞;
还有一些镜头中出现的群众演员,比如吴宇森,他坐在车场里一堆脏旧凌乱的零件边,一言不发,与宋达无任何交集,看不出他这种出现有多大的意义,狄龙居然还给了他一个特写!当宋达悲愤的向警察发牢骚:“等,车子被偷了一个月了,还要等下去~~~~”时,吴宇森也充当着人肉背景,这倒有点意思了,当时现实中的吴宇森怀才不遇,不也在等待机会吗?总觉得狄龙有拉人一把的嫌疑~~~还有那个在酒吧替宋达点烟的女酱油,完全多余,砍掉了也不影响影片的完整性。
据说倪匡编剧这部影片时很敷衍,所以,我相信很多枝枝丫丫的小细节,不是出现在倪匡笔下,而是狄龙自己加上去的,有的加的好,比如某些喜剧片段;有的,如女酱油类的,是因为狄龙本身的经历,导致他对于弱小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同情心,时不时爱心泛滥,借着做导演的机会,拉这人一把,提那人一下的,让人家露露脸,挣点零花钱,但对于影片的整体性,没有任何用处。
其实,狄龙的心很热,也很软~~~
生活就要朴实诚恳,《电单车》是一部朴实无华的片子,是一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片子,它教人抛弃迷惘,用生活的勇气和信念,想一步走一步。看厌了那些哗众取宠的所谓大手笔大制作的轰炸神经的金属片,这样温馨朴素的老片子,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