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胡治兵语录》读后感精选
《曾胡治兵语录》是一本由蔡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3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胡治兵语录》精选点评:
●此书由蔡锷辑录,蒋公增补,说明曾胡二人的治兵理念对民国军事家帮助甚深、影响甚大。然而通读此书,发现书中并无真正现代之治兵理念,皆为中国传统的驭人之术。可见民初军阀的行事规则依旧是传统社会的一套,真正的现代化新式部队并没有建立。实际上,直到二战时期史迪威还在试图为国民政府建立新式部队,但由于现代化的人才筛选方式和管理方式必然削弱蒋中正的领袖地位,因而史迪威的计划不可能实现,最终被退回美国
●仁者必有勇,必无敌于天下
●看的大部分是白话文,以人心得天下,善仁之道~
●总是喜爱军事类书籍。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不只是治兵,更有修身
●第2遍精读此书,仍然是回味无穷,感悟良多,除了大量洞悉人性、拍案叫绝的管理学金句(曾国藩确实是老谋深算,外君子内权谋),更让人动容的是曾胡两位清朝高干心系亿万苍生的家国情怀与浩然正气(从两位的生平业绩看并非空喊口号),尤其是军事战略方面(围点打援,集中兵力、争取主动性),很多精彩论断完全是毛林40年代末打天下的独门绝技,而热衷此书的蒋介石却在实战中忘了个一干二净。相比两位满大人的英明与深邃,蔡锷将军的评语略显平淡
●字字珠玑
●将曾国藩、胡林翼治军领军言论结集并做评述……有兵书之体
●往好处说,是兵家高手的内功心法,具体战略战术的论述不多,攻战器具更是不着一词。修身为主题,内圣外王,儒家心法,人好,打仗也好,以德服人。所以,晚清越打越糟糕,全部问题都往个人道德上归结,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曾胡治兵语录》读后感(一):这是一本凝练着智慧与感悟的书 larkcn.blog.sohu.com
虽谓之兵书,然原书十二章中,前十章皆言为人处事之道,为人则如尚志、诚实、勇毅、仁爱、勤劳,处事则如将材、用人、严明、公明、合辑。于战守之策仅用两章表述。松坡先生用此编辑结构,告知后学者,兵胜者两端,一曰治心,一曰治兵。所谓治心者,为将之良心、血性、德行,其成也在己不在天。所谓治兵者奇正阳诡,因时因宜,其成也在天不在己。由此可知,将者治心乃兵机最为枢要者也。松坡先生意之深切,由此可昭然也。想曾、胡二贤,以书生意气驭虎狼之师,捐羸弱之躯回百川东向,所凭者盖惟此耳。可见,今言儒道尽迂阔无实之辞,乃至谬,至误。道也治心,万象皆由之生也。
蒋氏辑补“治心”章及篇后”补录”,其文意与原篇一脉相贯,其言“治心即为治兵之本”,可谓深合松坡先生之原旨。
惟憾此版本,文中存有错漏、译文未切原义,纸质略显粗糙,未尽美也。是以,再购一九九五年,巴蜀书社出版的文白对照本,常置案头,不时复诵。
《曾胡治兵语录》读后感(二):理学家面目
治兵而言兵少,言兵气者十八九,大抵不出理学家面目,良心,血性,讲诚而去私,有些段落可玩味。囿于讲话精神的限制,松坡但有剪辑之功,按语则加的潦草,无新意。
正经的大道理不论,有一些小段落很有意思,如:
4.12 军事是极质之事,二十三史,除班马而外,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
4.19 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误国事耳。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一部《红楼》,教坏天下堂官、掌印司官、督抚、司道、首府及一切红人。专意揣摩迎合,吃醋捣鬼,当痛除此习,独行其志。阴阳怕懵懂,不必计及一切。
兵士和儒生,都是讨厌文人习气的。
《曾胡治兵语录》读后感(三):治兵在于知人晓事
近日重读《曾胡治兵语录》,比初读时更多了些感慨和体会,主要心得如下:
1、 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牟,专恃粮重饷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
(评:仅以利益来凝聚团队,只能起短期效果,必须要有高于利益的东西来凝聚人,需要愿景、精神)
2、 拣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
3、 专从危难之际,默察朴拙之人,则几矣。
(评:不到危难时刻,难以见人的真面目)
4、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
5、 天下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袯不详。
6、 众无大小,推诚相与。咨之以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而观其勇;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知人任人,不外是矣。
(评:唯有至诚能破至伪)
7、 我辈办事,成败听之天命,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立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耳。
(评: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精神,尽人事,听天命)
8、 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赏罚。
9、 立法不难,行法为难。凡立一法,总须时时行之,且常常行之。
(评:时时行之,常常行之,非亲身经历之人则难以体会行法之难)
10、 世变日移,人心日趋于伪,优容实以酿祸,姑息非以明恩,居今日而为政,非用霹雳手段,不能显菩萨心肠。
11、 治将乱之国,用重典;治久乱之地,宜予以生路。
12、 立法宜严,用法宜宽,显以示之纪律,隐以激其忠良,庶几畏威怀德,可成节制之师。若先宽后严,为恐始习疲玩,终生怨尤,军政必难整饬。
13、 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居高位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14、 世事无真是非,特有假好恶。
(评:人是感性动物,行为常被好恶驱使)
15、 国家名器,不可滥予。慎重出之,而后军心思奋,可与图后效而速成功。
16、 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也。……礼者,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也。
17、 长官之于属僚,须扬善公庭,规过私室。
18、 治军以勤字为先。
19、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常常记此二字,则长履大任,福祚无量。
《曾胡治兵语录》读后感(四):2015年,开始每天歪读这本书
一 开篇
《曾胡治兵语录》是民国蔡锷所辑,国共两党均用来作教材。毛、蒋都深受曾国藩的影响,大到治军理念,小到毛的队伍行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蒋的中正剑,由表及里,都学得像。至于结果,是另外的事。
文人带兵,有明是王守仁,同治是曾左李。但王阳明几乎不可学,过于高玄,过于诡异,其灭宁王一役,是用兵之奇的大观。同为同治中兴名臣,左李有事功,少积累。唯独曾氏,白手起家,独创湘军,事实均在,亦步亦趋,有迹可循。王阳明灭宁王是天才拯救濒危企业,而曾国藩收拾洪杨简直是创业的全程教育。故王阳明如李白,几不可学,曾国藩如杜甫,可学而至之。
中国的企业管理,其实国外也一样,很多源于军队的经验。我们的战略管理、组织形态、文化教育等等,太多军事的痕迹。所以追根溯源,回到曾胡治军的经验,或有裨益。
我在LF期间,曾仔细研读,也组织干部学习,其实还是皮毛。毕竟企业如打战,需从百死千难中求生存。做点文字的功夫,是缘木求鱼,见迹忘履。希望用今年一年时间,真正沉下心来,研读、学习。
是为开篇的话。
第一章 将材
“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不公不明,则兵不悦服;不勤,则营务钜细皆废驰不治,故第一要务在此。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稍不如意则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故又次之。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则万不可以带兵。故吾谓带兵之人,须智深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数月以来,梦想以求之,焚香以祷之,盖无须臾或忘诸怀。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带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以上曾语。”
[sun]
曾氏用干部,确实责全求备,德能勤绩劳,样样要求。但这是理想化的,其实不能。看他自己的湘军将领,左宗棠求名,李鸿章求官,曾国荃求财,彭玉麟多情,李续宾怕死,屡次救他于危难的鲍超是个蛮夫。他自己其实也求名,体弱,多虑,纠结。
辩证地看,谁都希望有完美的干部,但用人之道,最上是量才为用,所以说大匠无弃才。
换个角度,如果把上面四个维度作为衡量干部的标准,则及格分是60,不必事事求高分,但要求全,不能有短板。有缺就会有隐患。求全则会产生假道学,人人学雷锋,不能要求人人做雷锋,因为从概率的角度不可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足矣。
另外,四个维度均及格的人,顶多是个庸才,所以还得有其“长指”,有其专长,有其吃遍天的那一招鲜,这就是专业能力。
企业要有普适的干部标准,在一般员工的标准之上,但不能太高大全,适中即可。同时,在基本标准合格的基础上,更需要各种才能的专业干部,包括各种怪才、偏才、通才、鬼才。领导者要有包容心,求才如渴也要求同存异。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有一大批将星涌现,在集体优异的同时也会个性纷呈,人格得以最大的自由与解放,实现马斯洛所说的价值体现。
我以前喜欢举的例子,唐僧师徒四人的团队何以能够取得真经?看其弱点,唐僧弱且迂,悟空乱牛逼,八戒臭流氓,沙僧死苦力,个个都是有缺陷的干部。但在共同的目标之上,唐僧是战略,理想坚定;悟空是业务,能力非凡;八戒是文化,轻松愉快;沙僧是管理,脚踏实地。用其所长,互相补台,反而成为坚强的团队。所以我非常喜欢那幅对联:取经唯诚,伏怪以力。
“求将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气,有智略。
天下强兵在将。上将之道,严明果断,以浩气举事,一片肫诚。其次者,刚而无虚,朴而不欺,好勇而能知大义。要未可误于矜骄虚浮之辈,使得以巧饰取容,真意不存。则成败利钝之间,顾忌太多,而趋避愈熟,必至败公事。
将才难得,得上驷之选,未易猝求。但得朴勇之士,相与讲明大义,不为虚骄之气、夸大之词所中伤,而缓急即云可恃。”
[SUN]
纯臣其实难得,天下真有良心、性情与智勇并在的人吗?或许有,然不可易见,不能易得。求得好的干部是种缘份,如刘备之得孔明。好的师徒、夫妻、伙伴,大抵如此。前段时间读稻盛读傻了,其实要本真地活很难。曾氏家书传世,当时也有很多痛苦,很多诿饰,特意抄了给皇帝和天下人看,以示其心。若真的内心澄明了,抄他个鸟。可以理想,但不能理想化,除非活到稻盛那般境界。除非道已经高得足够强,无可替代的强,唯我独尊的强,否则魔还是会高一丈。
我也喜欢朴勇之士,不喜欢眼高手低、满嘴空话之徒,但现在的80、90后员工,大多如此。便不得用了?时代浮躁,标准可能要放低,只要内心仍然有朴实一面,还可改造。新员工进企业,入模子教育很难。之前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与部分书记交流,说80、90后员工留人难,我说问题不是出在最后的留人,而是从招聘时的选人、育人、用人,到留人,整个环节出了问题。企业招聘员工,根本要看价值观是否吻合,看个性是否匹配,我们化工制造业,确实需要更多朴勇之士,能够耐得住寂寞的,好高骛远之徒,算了吧。当然薪酬管理、职业通道还要用心建设,不能让人没有盼头。
对于干部来说,要给压力,给不安全感,但是在整体透明的考核体系基础之上的。万不能以人为界,以已为标准,让干部不看业绩看表现,让干部无谓地猜疑,这种文化是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的。干部做事顾忌太多,真的如胡林翼所说,“趋避愈熟”,个个学得聪明剔透,这样的文化,必定会出问题。老蒋直接发手令指挥战争,屡战屡败。林彪和彭德怀能跟老毛吵架的时候,是我党战斗力最强的日子。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呵呵。
“兵易蓦而将难求。求勇敢之将易,求廉正之将难。盖勇敢倡先,是将帅之本分。而廉偶正直,则粮饷不欺,赏罚不滥,乃可固结士心,历久常胜。”
[sun]
带兵是杀人业,能从士兵成为将军的,应该不乏勇敢。就像能在市场中从普通员工成长为干部的,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与管理技能。那么,廉正的重要性就凸显了。
“将以气为主,以志为帅,专尚驯谨之人,则久而生惰;专求悍鸷之士,则久而必骄。兵事毕竟归于豪杰一流,气不盛者,遇事气先慑,而目先逃,而心先摇。平时一一禀承,奉命惟谨,临大难而中无主。其识力既钝,其胆力必减,固可忧之大矣。以上胡语”
[sun]
企业如战场,干部要有担当。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东林党之流,治世可以加分,乱世足以坏事。一味喜欢听话的人,久没有逆耳之言,任何人长期活在赞美中,多少会失去自觉。一味用只问结果不问手段的好汉,会形成恶性文化,会养成毒龙反噬其身。所以,合理的团队组合至关重要。
“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专恃粮饷重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
[sun]
一分为二地讲,先要解决经济基础,不能饿着肚子谈理想。红米饭、南瓜汤,对现在的我们是忆苦思甜,对当时大多数投奔红军的贫农来说,其实是活命的机会。咱们红军也要分伙食尾子。同理,张瑞敏会跟人喝白酒借钱给职工发工资;任正非会给新员工训话,要他们买大阳台来晒钱;俞敏洪会用麻袋来装工资。我跟一些新进厂的大学生交流,他们目前最需要的是解决基本问题,读书借的钱怎么还,房子怎么买,娘们怎么找。很后面才是如何以厂为家和实现企业愿景。似乎还缺个换位思考的可行指导。曾国藩刚出道,一身正气,书生意气,以为靠子曰诗云就可以凝结队伍,不久发现人才都跑到别人那里去了。后来醒悟了,拼命赏钱保举,财散人聚,才得以成就。
但是金钱的边际效用会递减。一个天天吃白馒头的人是吃不下红米饭的。所以有“在于钱财之外者”。特别咱国企,有薪酬等机制上的约束,在解决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一定不能简单地靠粮饷重优,事实上也拿不出多少,反而暴露出市场化中与民营、外企的竞争缺陷。要站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构筑整体的价值体系。还是任正非老奸巨滑,鼓励华为员工人人争当雷锋,但绝不让雷锋吃亏。人家这境界。
对于全员,要有共同的理想,或共同的恐惧。所以企业全体员工要有共同的愿景,或有共同的敌人。无敌国外患者,天天乌眼鸡似地互相盯着内斗,国恒亡。从这种角度看,我很怀疑董某珠最近的异常行为不是因为更年期,不是简单地学慈禧向万国宣战,而是另有所图。希望后面的事实能够印证。
“军中须得好统领、营官,须得好真心实肠,是第一义。算路程之远近,算粮仗之缺乏,算彼已之强弱,是第二义。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虽多,调度虽善,有效有不效,尽人事以听天而已。”
[SUN]
企业要有好的车间主任、班组长,要选那些踏实肯干的。会经济核算,会成本分析,会产销衔接,就够了。很怕看到个别车间主任动辄谈理念、形势,一派企业家风范(哥们你真想多了)。除非行业性的整体崩盘,哪怕暂时的萧条,最后那些专注于锻造内功、强化三基的企业,总能活到最后。尽人事是第一位的,听天,无非是熬过一个个寒冬,一次次产业周期而已。
“璞山之志,久不乐为吾用,且观其过自矜许,亦似宜于剿土匪,而不宜于当大敌。”
[SUN]
这是段公案,先前不熟悉,查了些资料,原来璞山与曾、罗同为湘军创始人,却陷入曾左之争。
王少年才俊,理论与实践都是成功的,但与曾不合。想来是年少气傲,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加上曾刚组建湘勇,苦于长沙官场争斗,不愿自己的下属另立门户,争权争饷。何况弃曾取左,意气于两大个性高手。
观两人性格,曾是理学出身,讲究纲常,喜欢步步为营,喜欢传统的守拙个性,不喜欢太张扬。王则喜用奇,志向远大,不合久在人下,所以碰上左宗棠的包容,才更合适。
但曾的格局大,来头大,整体战略强,起点和平台高,是缓慢而深沉的力量,最终克以大功。王的格局小,所以曾的宜于剿匪不宜于当大敌的诊断,虽仍有意气之嫌,不失为中论。
当然如果曾能更包容些,除他所喜欢的朴勇之将外,另开辟些小天地,让有才气有个性的人去闯,互为依托,可能更好。后来李鸿章的命就比王好,其实差不多的人,但那时曾的修养更高,给弟子们自己开创一番天地的空间。
反之,若王能抑其个性,服从服务于曾的大局,也能成其事。不过于性格方面总还是不能舒心。真是性格决定命运了。
所以曾是价值投资,同类如巴菲特,韦尔奇,柳传志,张瑞敏,弗格森,皆深谋远略,日积月累,格局宏伟。左是趋势投资,同类如王阳明用兵,索罗斯,乔布斯,任正非,史玉柱,米卢,皆才气纵横,用兵出奇,任意驰骋。
“拣选将材,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辛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
[SUN]
能有一项,也是人才。
“李忠武公续宾,统兵巨万,号令严肃,秋毫无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军民,无不争思倚重。其临阵安闲肃穆,厚重强固。凡遇事之难为而他人所畏怯者,无不毅然引为已任。其驻营处所,百姓欢忭,耕种不辍,万幕无哗,一尘不惊。非其法令之足以禁制诸军,实其明足以察情伪。一本至诚,勇冠三军,屡救弁兵于危难。处事接人,平和正直,不矜不伐。”
[SUN]
一本至诚,可以心无旁鹜,是修炼成初心的境界。以更高的视野看问题,像中学生回来做小学课题般的一目了然。若有权宜,考虑到各种潜规则与资源的不匹配,不犯书生意气,也是处事技巧,只是要不忘初心,不被它带了去。
“乌将军兰泰遇兵甚厚。雨不张盖,谓众兵均无盖也。囊无余钱,得饷尽以赏兵。”
[SUN]
可以共苦,但仍需同甘。可以马列主义对自己,不能这样对别人。另外,这样的干部,必有所图吧,不过所图者更大。
“兵事不外奇正二字,而将材不外智勇二字。有正无奇,遇险而覆;有奇无正,势极即阻。智多勇少,实力难言;勇多智少,大事难成。而其要,以得人为主。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设五百人之营,无一谋略之士,英达之材,必不成军。千人之营,无六七英达谋略之士,亦不成军。”
[SUN]
不知用奇,则迂,政治正确,企业倒下。但一味用奇,把手段当常态,则容易走火入魔,偏离正道,聪明反被聪明误。以正合,以奇胜,中间的分寸真难。某天王某琨来我司,问他,若学稻盛敬天爱人,而企业死于各种潜规则,如何?他说,即使企业死了,也要坚守。这话就说得轻巧了,反让我看轻他,只是做学问的人。还是曾氏说的好,明处是水,暗处是泥,半明半暗处方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