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校无人来信》读后感100字
《上校无人来信》是一本由马尔克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元,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校无人来信》精选点评:
●看整本书都处于一种情绪压抑中,无数次的期待,无数次的失望,当失望都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可见是多么让人绝望,但是他还是相信着,尽管除了死神,没有什么能准时到来。
●最好的一本书之一
●有些毛看懂。
●这是一个关于期待与破灭的故事
●豆瓣最应该取消的就是短评功能了。。。
●机缘巧合得到了此书的pdf版本,好书……
●也算是百年孤独的番外了,只是这个番外恰恰在前,虽然应该是六十年代的作品,但很多社会现实依然可以在现在找到影子,这也正是百年孤独的寓言。书的一个主题是关于尊严和生活,不愿向生活低头,可能要承受得更多吧。
●一头一尾都相当精彩。这个版本的翻译无比流畅。
●我以为是情爱故事,结果………读来没什么呢感触。而且我看过的小说集基本都是同名的那一部最好看,比如《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些什么》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所以我几乎只看了同名那篇。好吧,原谅我追求廉价的读书成就感。
●对西班牙语一窍不通却麻烦的翻阅了这本双语书。(其实是为了那篇上校。非魔幻的现实主义,对人物的刻画非常清晰,结尾上校的回答,大写的服,出人意料的凄凉。
《上校无人来信》读后感(一):似懂非懂
几个看似凌乱无章的故事,似乎在讲述一些似懂非懂的道理,可是看完,你却什么又都不记得,什么都没得到领悟。
没有印象深刻、曲折离奇的故事,有的只是充满奇幻却又似从祖母口中缓缓道来的蒙上了薄雾的故事。
《上校无人来信》读后感(二):压抑和绝望蔓延
在不动声色的平静生活下,埋藏着某种不平衡的因素。这种明显的不平衡让人憋得心里发慌。
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无力感。这大概是马尔克斯最戳中我的地方了吧。
像某些时候在宿舍的状态,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浮在半空中,无处发力,只是越来越压抑。
每次看马尔克斯都是在假期。每次都搞得心里堵堵的,抑郁得要死。
记录下来,为以后的开卷之前打下心理准备。
《上校无人来信》读后感(三):也许你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来
昨晚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也许你等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来
保留问题,今天下午看完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公众对加西亚评价最高的属《百年孤独》,虽然没看过《百年孤独》。
但在我看过的书中,《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应该是其中最无懈可击的了。书评说,这可以用来面对一切敌人。
所以再回到刚刚那个问题,像书里那笔迟迟未来的退休金一样,也许有些被渴望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可是光是相信它们的存在已经是有了更深的意义,比起发生,倒不如它们给人的希望。
有些事只有自己经过了才懂。
《上校无人来信》读后感(四):无人问津的光辉,更寂寥
对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第一本看的书当然是,追赶潮流一般的《百年孤独》。刚开始看,感觉,这是什么,看不懂他要说啥,他到底想咋样啊,我快疯了。多亏自己对记忆还有点小信心,重复的名字和重要情节还能记住,直到最后的10%才真正算梳理完毕,当我的kindle翻到100%时,闭上眼心里却一直说,天呐,这是什么,太奇妙了,原来还有这种世界,开始怀疑起自我狭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下午都在看这本书,比起那本巨著,少了很多魔幻神奇色彩,多了更多贴近你我的现实,不过,也是因为社会环境不同,有些还是不太明白,领略到了也很心满意足了。《这个镇上没有小偷》描写一个贫困青年初次踏入歧途后,不断地内心拷问和社会留言,最后醒悟却殊不知自己是个刀俎下的鱼肉。《星期二的午睡时刻》是讲述一个母亲为客死异乡的独生子来祭奠的故事,母亲教导孩子不要偷穷人生存物资,是对自我处境的另一方面的同情,还是盗亦有道呢,我也想不清楚啦。《蒙铁尔寡妇》则是刻画一个欺行霸市的恶人过世之后,他的遗孀如何困苦的生活,多少有些凄凉。《周末后的一天》短短的篇幅,却又太多情节和线索,理清思绪甚是困难,故不做见解了。《上校无人来信》,在作者看来要位于《百年孤独》之上的文章,但是并没有给我读后相当的震撼和冲击,在生活底层和人格尊严挣扎的夫妻,围绕这些刻画了当时该国的种种不堪现状,想来,也是无情啊。
有人看到,一名老人坐在茨威格的墓前呆了许久,说没说话倒也不知道,后来他去了书店,老板看了许久才意识到,加西亚.马尔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