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话西游读后感摘抄
《小话西游》是一本由刘勃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178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话西游》精选点评:
●读毕《西游记》重温了《小话西游》,不得不说,刘勃读得真细,而且总能从你意想不到的角度进行分析,佩服之至。
●静雅思听
●在学校图书馆借的 对于猴子封齐天大圣那段分析和之后的很多故事都很精彩好玩 值得一看!
●还挺有趣,其中也不乏一些真理
●很好看的随笔,看小说是要有知识的
●很有意思的分析。
●吴闲云也不错,推理更邪门。
●书得角度还是蛮好玩的 和时下政治,生活联系起来,角度比较清奇,怪不得当时明朝要禁掉它
●《西游记》的水太深了
●应该说还可以,可以一观。
《小话西游》读后感(一):有趣是第一位
在《读库》看了节选,写的兴趣盎然,着实人喜欢。这不特意在网上搜索,原来都有书了。
作者不讳言是跟风。其实易中天还是厚重一些,没有这部书的放松。都是谈人事,易中天的趣味还是中老年,不知刘勃多大,其文笔不老就是了。
《小话西游》读后感(二):刘勃的观点和这个人分析的好像
前阵子看的天涯的帖子,追的看了大半,这几天翻看《小话西游》,发现刘勃的观点和天涯的那位好像啊,我觉得他们就是一个人,各位可以移步去看看,分析的很精彩
《小话西游》读后感(三):【短评】不存在的浪漫主义——《小话西游》书评
作为“读书家”有些书没有读过,却好像在记忆中读了很多次,而且也耻于说没有读过。四大名著就是一例,而且以《红楼梦》为著名,只读了三十回,就弃之不读。但是点评从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到蔡义江、周思源、周汝昌、刘心武、蒋勋、欧丽娟、白先勇,无论是书、公开课与有声书,听了七八种。尼采说:“作者已死。”现在看来是作品已死。
我对于《西游记》则是最为生疏。原文几乎没读过,点评也没读过。但已经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一本充满了浪漫主义与追求自由与独立精神的书。尤其里面孙猴子,是革命领袖毛泽东最爱一种人。他说:“我这个人有两种个性,一种是虎性,另一种是猴性……”又说:“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悟空不服气,自己坚定是齐天大圣。”
虽然也看过许多网上的歪评,但是对猴王那种放荡不羁、自由自然、天真烂漫的性格,读者是非常喜欢的。但是看过此书之后,发现现实中的西游并非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如作者所说:孙大圣与其说是叛逆者,不如说是道学先生。
真是失望。
《小话西游》读后感(四):毁容篇-《小话西游》
中国四大名著中接触最早的就是《西游记》,不会认字的时候就看动画片《大闹天宫》,孙悟空、猪八戒这些形象更是小时候最喜欢的,但真正读小说却是其中最晚的一本。受其他改编形式影响太深,故事情节也都烂熟,所以没兴趣再去看小说,后来别人送了一套,放假的时候才翻了一遍,只记得语言半文半白,看着比电视剧有趣些个,其他没留下什么印象。之后看古文史,百多字的评论,无非是些定论,如“猴子身上的三性合一”之类,看过也就看过了。
日前偶得一本刘勃的《小话西游》,才发现有人看《西游记》能看出这么多奇怪的东西。什么唐僧就是一块肉,除了一路上被妖怪抢着吃,别的什么本事没有,连本专业的佛经都没悟空理解得透彻;什么吃了唐僧肉能长生不老是西天方面放出的谣言,旨在给取经队伍制造麻烦,而理由是这个传闻越往西流传越广,越深入妖心;沙僧比猪八戒更油滑,理由是沙僧专在暗里打小报告,挑拨两位师哥的关系。如此林林总总都是些个杂七杂八的东西。
不过倒也颇有趣味,是旅途消闲之必备。我一日读完,皱纹竟笑多了三条。后来者务必引以为鉴。
《小话西游》读后感(五):妖怪,拖家带口
《小话西游》还是很好看的,虽然是通过颠覆师徒间的人际关系来谈人事,也许是跟风的话题,却也胜在了轻松。
开篇便是“十分欢喜”的菩提老祖,还有他的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刘勃只是东一句西一指的调侃着,展开了一路别样的瑰丽画卷。嬉笑打闹,颇多趣味。
从随便的翻页开始,直到看到了一句,“唐虞禅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改朝换代天翻地覆,常常也就是个一不留神。”(P7)心里头被震了一下,呃了一声。
不过是一些观点,读起来,亦不见得通篇同意。比如说是在“观音禅院的人情冷暖”的一章最后,作者感叹了猴子的幸灾乐祸兔死狐悲,看到黑熊乖带上紧箍咒之后的痛苦,反应居然是在半空中的笑倒。又想到中国人围观人血馒头的悲凉,所能感叹的也就只能是“人身上的诸般优良品质,最易为苦难磨损的,大约便是同情心罢。”可是,为什么我看到的却是猴子毫不留情的自嘲。并非没有同情心,可是自己都要鄙视这样的自己,所能做的只有大声嘲笑。
作者刘勃是个可爱的人,有很多的关注投给了“拖家带口的妖怪”上面,这俨然就素我喜欢的调调。更何况他也并不忌讳这是更风之作,还说“用最大的恶意把最恶毒的诅咒献给高校本科评估。不是写作时常被迎评工作打断的话,我想这本书也许能写得略微好一些,或者至少长一些。”点睛之笔。
至于不足之处,最多的是在于时时出现的,对现实生活的影射。有些地方水到渠成,有些地方却又流于了刻意,反而落于下乘。
又可能只是因为了整书的结构如此,每篇的体例大同小异。读多了,不免也就有些审美疲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