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尔卡美洲之旅系列纪录片》经典影评1000字
《洛尔卡美洲之旅系列纪录片》是一部由Juan Jose Ponce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西班牙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尔卡美洲之旅系列纪录片》精选点评:
●博尔赫斯太毒舌了。还以为看完能对洛尔卡了解很多,可惜并没有,作为纪录片真是不合格。
●两段纪录片的联映,拍得不够好,可能资料匮乏也有原因,但是整体的感觉完全对,一个死去诗人对世界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他给无处不在的读者留下的痕迹。探戈,圆舞曲,木偶戏,舞台剧,当然还有诗歌。喜欢纪录片中那种流动感,高贵优美到几乎矫揉造作的程度,或者如博尔赫斯所说的“反应过度”,但必须是这样的洛尔卡,才有这样的美的强力,以致于他的死亡,是西班牙这个国度永不愈合的伤口。
●看在用的是西语的份上手下留一颗星。
●片名改成《洛尔加众粉丝谈》会更贴切。
●对纪录片拍摄手法不予评价。为后半部分出现三次的华尔兹歌曲盈眶。非常有画面感(不知为什么想到了《对她说》里唱的鸽子)……女歌者和演奏者沉浸的情绪……好像在艳阳下绚烂、洋溢、真挚、忘我、追逐着起舞……令人神往的安达卢西亚……再补一句女歌者:Sílvia Pérez Cruz 歌曲《Pequeño Vals Vienés》网易云有,不谢哈哈
●这是给洛尔卡十级学者拍的吧,前半小时对作者生平、作品毫无介绍,连形象都没怎么出现,在纽约现代街景里拍一群当代粉丝口述回忆,看得人完全无法浸入……一个纪录片怎么能拍成这样?
●一个全新的领域 学Esperanto的小白一共听懂四个词familio家 libro诗 blanka 白 negro黑(可能拼的不对)还有la
●唉
●熟悉又陌生的天才,熟悉又陌生的纽约,白银之地与时代的伤疤,看完百感交集。
●芳华绝代
《洛尔卡美洲之旅系列纪录片》影评(一):两部纪录片的单独豆瓣页面
第九届北京电影节上展映的为两部纪录片的联映,并没有这部影片的真实存在。
两部纪录片是相同的导演和编剧,着眼于Lorca的不同时期,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拍摄。
第一部 讲在北美部分的《纽约的月亮》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3409327/
第二部 讲在南美,主要是阿根廷和古巴的部分的《大月亮》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3409324/
放影评里会醒目一点,过阵子删掉(。
《洛尔卡美洲之旅系列纪录片》影评(二):“他的灵魂像一只蜂鸟一样脆弱”
我不认路 走到了三克影院(。)等我找到三克映画的时候已经是40分钟之后了…………在路上找不到地方的时候我就想哭了,一进去荧屏上的人正在一个人一句地念着诗,我往沙发上一靠眼泪直接滚下来了。然后由于进去得太晚,过了一会儿第一部《纽约的月亮》就快结束了,讲到内战。我:???不是吧,刚进来十分钟你就给我看内战???于是非常委屈的我literally眼泪没停。
第二部很美啊,唱着“白兰地与死亡”的女歌手、探戈舞者、把洛尔迦照片和自己家人照片放在一起的老太太、木偶戏演员,讲述着他们眼中的洛尔迦和他们眼中的艺术,以及自己的人生是如何变得不同。你看他们谈起死去八十多年的人,如同谈起一个温柔甜蜜的朋友。
“你会去参加巴拉卡剧团吗?”
“会啊,这样他就可以教我演圣礼剧。我给他端水都行。”
纪录片说到他在南美的巨大成功,血婚在阿根廷演出,他有次上舞台演讲/朗诵:“洛尔迦简直像个摇滚明星,观众都快冲到台上去揪他的头发了。”
Ian Gibson全程好凶!!一直在说板鸭没有妥善处理内战中的死者。
“当时有个抓他的人还拿着他写的纸条骗了他父亲2000比塞塔。那大概是他最后的字迹。”
“他的灵魂像一只蜂鸟一样脆弱。最后那一程,他完全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还跟家人说:‘没事,他们带我走。’结果他们把他杀了,尸体抛到沟里,像一条狗一样。”
“这不公平!”
“这不公平!”
“一个国家所能做的最可怕的事,就是杀掉一位诗人。”
“然后把他像一条狗一样扔进沟里。”
“杀他的人干了件蠢事。他们杀了他,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敏感的情感,不能相信有人会为了艺术理想付出一生。”
昨天下午在pageone读到的戏剧集,前言说他认为自己在戏剧方面远远没有成熟,都还只是个开始。结果…………。这真的好不公平。
聂鲁达在给他的颂歌里写,
“要不是为了雨露,诗句有什么用场?
倘若不是为了那个晚上,可恶的匕首
将我们查寻,诗句有什么用场?”
虽然非常不安、不安得不行,但我还是要高喊More Life。去写作、去跳舞、去神秘危险的街巷、去听不同的音乐、去塔希提、去做一切能做的、去生活,去勇敢地生活吧。
“因为我们想要每天吃的面包,想要桤木的花朵和永久坦诚的温存,因为我们要求大地的意志能够实现:将它的果实分给所有人。”
“他会一直说:爱情,爱情,爱情。”
《洛尔卡美洲之旅系列纪录片》影评(三):马头骨和黑苹果
这次电影节放的其实是两段纪录片,合并在了一起。第一段主要讲了29年小洛去了纽约之后的一些事;第二段的重点则聚焦在他后来去了南美之后。
我一个外行也不懂什么技巧,但这两段片子的切入角度我太喜欢了,深深触动了我。一群人凑在一起轻松自由地谈论他,谈诗,谈音乐谈戏剧,谈映射出来的千千万万个点。桥上,街头,酒馆,剧院以及千千万万户人家里收藏的相册中,每个痕迹都微小但是动人。
确实,小洛留下的照片和影像资料相对来说没那么多,甚至连录音都没留下,只能听听合成的过瘾。资料的缺失可能也是这部纪录片采取了这种角度的原因,可对我来说,他的文字和画才是我最想探索的领域,我也很喜欢看其他人在他纯粹又广袤的世界里徜徉。 “洛尔迦是从小地方出来的。”片里的学者这么说。是这样,纽约这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带给他的冲击是很大的。他受到优待,却还是走出校园去,在城市的缝隙间流浪,去体验去观察去融入,不断地吸纳,然后输出。这是我觉得小洛最了不起的地方,他像一个容器,又敏感得不得了,肚子是圆弧形,装了各式各样的气味,混合出一首颜色鲜亮的歌谣。是安达卢西亚,也是吉普赛,还是爵士,是所有。他每到一个新地方,就开始吸收了他感兴趣的事物,用普普通通的意向描绘出无数烂漫梦。是梦却也不光是梦。
关于纽约的诗,放一首我很喜欢的,放了戴望舒译的版本。可能译成中文念出来感受不到那种冲击,用西语念着,学渣如我都能感受到口腔里空气的爆裂,非常有力量。 黎明 纽约的黎明 有四条烂泥柱 和一股在混水里 打过滚的黑鸽子旋风。 纽约的黎明 一路呻吟着 沿着高大的楼梯在交切线之间 寻找隐现着悲痛的玉簪花。 黎明来临时没有人开口迎接, 因为这里没有明天也没有可实现的希望: 凶猛狂欢的硬币有时 会射穿并且吞吃被遗弃的小孩。 最早出门的人骨子里明白 这里不会有天堂也不会有无条件的爱: 知道自己正在走向数字和法规的泥潭, 走向没有艺术的竞赛,走向无偿的劳动。 在无根科学傲慢的挑战中, 锁链和噪音埋葬了光。 失眠的人群在平米道跌跌撞撞走动, 好像刚刚逃出一艘血腥的海难船。 跟大多数西班牙人的克制不同的是,南美人民的反应要炽烈和直接得多,他如此受欢迎,他们也如此爱他。不光是诗歌和戏剧,其实他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个单元里。
“观众”无处不在。
片里有个90多岁的老奶奶,她父亲在她九岁的时候带她去剧院看了Bodas de sangre(中文译做“血腥婚礼”或者“血的婚礼”)。看完后她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一本接一本地读洛尔迦的作品,她的家庭相册里也收藏了一张他的相片,因为那是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
她后来去西班牙,本觉得那里应该到处都是小洛,应该到处都是他的雕像,可是事实上并没有。她失望极了,她为此感到难过。 是呀,洛尔迦的死亡是整个西班牙的一块疤,他是一个代表,背后还站着十三万个亡魂。那是一段最黑暗的时期,他们是如此地愧疚,难过得不愿意提起。后来也确实花费了许多人力物力想把小洛从“沟”里找回来,却一丁点进度都没有,直到现在,还未曾得知何地是洛尔迦真正的葬身之处。 我的月亮小精灵,人间肮肮脏脏的,所以你才那么快就被送走了吧。 月亮是一匹马的头骨,而空气是一个黑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