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名的裘德》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无名的裘德》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28 00:31: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名的裘德》经典读后感有感

  《无名的裘德》是一本由哈代[英]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5元,页数:564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名的裘德》精选点评:

  ●这翻译口音太重了啊 一点感悟:男性容易被欲望控制 而女性软弱和母性才是束缚

  ●三点个人感悟: 1.读完发现,原来很多肥皂剧言情小说里的桥段,十九世纪就已经被写出来了。 2.最终好像没有谁可以怪罪,裘德没有什么罪过,淑整个人都很矛盾扭曲,可能更接近憋屈,身为女人不能幸免地被无形的枷锁束缚,说到底还是社会造成了最终的悲剧。 3.再次感悟到,成长速度的不同会造成恋人的分道扬镳。如果用图来表示,他们两个人的认知应该就像反比例函数,离得最近的时候是他们一起生活最幸福合拍的时候。他们的认知从慢慢相交再到渐渐分离也是小说的一条线索吧,哈代这一安排确实很巧妙。

  ●最后那段哈代写得太残酷了。。

  ●这是我最爱的哈代之一本,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悲剧。只有英国特有的忧郁小说才如此变态般迷人!若论改编的电影,我推荐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绝恋》,味道很足。

  ●一个努力追求学问,努力追求爱情的可怜人,裘德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呢?噢,可怜的裘德。 淑,这个人物存在很多问题,她的多愁善感,对待爱情的本质不认真,玩弄感情却又陷入牢笼,令我很反感,甚至于比起丢下死掉的裘德去赶热闹的艾拉白拉还要厌烦。 最后,在爱情里,我开始明白,我的爱人是珍贵的,特别的,也是平凡的。我也亦然。

  ●阅读过程有点例外,些许枯燥却又绝不想不看下去,也许是代入感吧,与大多数人的成长历程苦恼类似,只是没有这么窒息与极端,婚姻的来来去去,一辈子低密度下的嘎然而止,人生于长短何关?

  ●哈代最后的,也是最好的作品

  ●理想在现实下的无力,智慧被世俗所排挤,自由为周遭所不容乃至诋毁。

  ●除了“伟大”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词,原谅我语言的匮乏

  ●令人绝望的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一):巧合

  看了大概三分之二,却是有些不忍看下去了,不愿意看着本可以在一起的人,在作者的安排下一步步走向深渊。

  作者虽然残酷,但心里也明白,现实或许会更残酷。

  当十年之后,裘德来到心仪已久的基督堂,看到当年的费乐先生依然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却早已放弃了当年的雄心壮志时,对于裘德后面的结局,也就有了隐隐的猜测了。

  看小说的时候,虽提醒自己这只是小说,却自然的有着一种代入感,因而也就有了不忍看之感。

  当年能够相看完《悲惨世界》,现在却是不想继续看《无名的裘德》,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对作者为了推动故事情节而营造出来的种种巧合产生厌倦。

  虽然,现实只会更“巧” 。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二):无名的裘德

  如果不是事先早早就打算要借这本书,单凭图书馆里那历史悠久的封面,我是不会多瞅它一眼的,没办法,我就是这么的‘以貌取人’。

  无名的裘德,名字我很喜欢,所以我把内容也想得很美好,事实上我看到的内容和我设想的大不一样。

  裘德,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有学问的人,成为一名牧师,一名教士,甚或红衣教主!从小的时候,也一直朝着这个梦想努力着。但是,爱情挥了他的初衷。一开始,他是被疑似爱情的东西蒙骗了,这完全要怪他那么多年来一直太用心的为梦想努力了,从来没有尝过爱情的魔力,所以哪怕是爱情的东西出现的时候,裘德几乎都没法去抵抗他,何况他碰到的还是一个白拉那样公于心计的女人呢。

  仅仅为此,裘德就付出了十年忘却梦想、甘于平庸的代价,最终还是白拉主动选择离开了,否则,裘德恐怕连‘无名’两个字都沾不上。

  这本书中我更喜欢的是裘德的表妹,觉得把她作为小说的主人翁也会很好,她,精灵,聪明,不俗,勇敢,两个人在一起真是很美好,但,也许两人都太好,物极必反,上帝不允许世间的人们太幸福(心灵感受到的幸福),所以,才会冷酷的让他们的结局那么惨、那么惨。拥有过梦想有什么用,到头来那还只是梦想!为梦想努力过又有什么用?到头来还是无法企及那梦想的彼岸!尝试过爱情的美好又有什么用?到头来却千百倍的尝到了人间的痛苦!这样的想法未免太悲观,我坚决不让自己这么想,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不求有名无名,只求曾经生存过!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三):裘德教我的

  《无名的裘德》看完了,觉得自己看书是如此之慢,这次与往常不同的是看完这本书远没有阅读中间的过程兴奋激动。

  这本书让人不由想到一些激进愤慨的字眼——追求真理的意志。自然,本能。

  什么才是真正的荒谬?有种人不需要宗教,也受不得社会规范的管制,这种人被看作离经叛道的自大之人,自以为是先行者的狂人。裘德到底是这样的人。他是个孤立起来就能自给自足就能生存的人,当然必须是在与淑合为一体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他。爱是最真实的事物,爱是能敲醒人长久地沉浸在大脑中整齐利落的早先就摆放进脑子里的固定见解与观念的东西。爱是让一个人有勇气去追求陈规之外的天伦之乐的事物。

  一个懵懂少年,在情窦初开的时候走错了一步,然而规则就要求他要继续错下去,把‘错’用一生的时间拖沓成所谓的‘对’。永不得‘改正’么?

  当一个人终于在爱的怂恿下作出了本能的自然的选择却无一例外地要受到周遭世界的打压与批判。什么才是通情?达理?本是自然,人要的是顺应自然,向本能提问,让本能来作出最真实诚实的答案。

  然而坚持到最后的只有裘德一个人。唯一的胜利者,唯一的英雄,即使经历了所有人生苦难也从未动摇过裘德那颗追随自然,追求真理,真爱的意志,直到死也依然坚信自己作出的判断是正确的,知道世界人类发展的真实方向,知道自己仍然拥抱着真理。

  当然除此之外,我在书中更大的愉悦是看到感情中最细微的洞察,最微妙的变化都丝丝入扣,句句深入人心,把那些笼罩在我脑中的一团团乌云逐一化解,但我这样的人并不敢就此下定论,就我这样的学识年纪就对所见现象下定论是太过轻率的,我只是把所见所得作为一个可能性储存到脑子里,但我的这种态度究竟是否正确呢?

  就拿一部在大概同一段时间走进我视野的东西来打比方,如果我是一条道路的话,那么这本书与这部我要说的电影就像一条道路的同行者,然而这部电影和看完之后相关发生的事让我对自己那样的态度有些动摇。上个月看的一部电影——《革命之路》,电影看完后我说我知道电影在讲什么或试图说明什么,但我也说我无法切身体验,像我这样的年纪是无法身临其境体会中年危机的,糊里糊涂地也就看过去了。对电影有一二看法,但也不觉得有说一说的必要,偶然听说林奕华说《革命之路》,说到电影里的那个神经病说的其实是剧作者的话。但是具体是不是林奕华说的也不清楚,只隐约记得,也知道他说过这个电影,也喜欢看个女主角——琦溫絲莉。很巧的是琦溫絲莉也演过电影版的《无名的裘德》。谁说的不管,首先那个神经病确实在说所谓的真理。由此让观众感觉出世事的颠倒,这样来煽情,来产生共鸣。而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同样猜出那是剧作者鄙视观众智商,又急于把事情说清楚,或是急于对事情下出自己的判断结论,所以才弄出来的一个戴神经病帽子的智者。我当时看的时候却对自己的猜测没有信心,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确实高估了这部电影的表达水平,觉得这样一部被那么多人推荐的电影不该用这样幼稚的烂招吧,也许有别的意思可看或另有所指,不过顿神想想这毕竟只是一部好莱坞的商业电影而已,好莱坞的大多导演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企图,他们企图拍出一部能够马上让观众得到幸福的启示,让观众看完出去从此以后就能正确面对生活困恼。这样的震动快地甚至都让我们不敢马上确定这震动到底是心理的还是生理的。我敢说这样来地越加迅速的启示带来的内心动荡,它本身被遗忘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这类电影里总出现一个乞丐或病人或老者或落寞的清洁工,总之他们总会把本该观众内心作出的结论大声宣告出来,说出所谓的真理,其实就是帮着观众总结电影,生怕谁谁误会了他。

  那么再回头看看这本书,裘德是出自谁之手呀,其中的内敛气质与对人性的洞察和精准的表达。这位伟大作家与一群电影走在我这同一条时间大道上,这条追求真理的大道,就像一个神童与一位智障并肩同行,他们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显然,他们是不同的。

  是我对这样一部电影的要求过分了吗,这部电影的投资是需要广阔观众群的,对呀为了观众我们能原谅它么,原谅这肤浅直白的表达。那么让我们回头看看,这本书出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那时的长篇小说不能直接出书,必须首先用杂志上连期的方式发表,之后才出书。哈代的裘德当然也逃不过这样的发表方式,可是注意,这是一个局限性,是一个尴尬境地,因为杂志的读者大多为家庭妇女。这两个不同的作品都在面对着让人汗颜的观众群这是事实。

  呵,当然小说能与电影这样作比较么?毕竟一个是文字抽象的,一个是视觉具象的。当然,我也见过同样优秀的伟大的属于电影的表达,与哈代不分高下的表达水平,属于视觉的表达。

  而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作家对于他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如何处理的吧,这是他在最后的一章中表达思想的方法,注意,他这样一个人是个作家,一个运用文字的人,看看他都怎么处理这些内敛的思想。

  他在重要的关头运用了些什么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其中绝无所谓的华丽辞藻。

  首先哈代为裘德的死选择了一个绿叶成荫的夏季中极其欢腾的日子——纪念日赛船会。

  先是钟表声与艾拉白拉的关系。接着是音乐会上的宏亮乐音与裘德的咳嗽和喘息的关系——“乐音由开着的窗户,穿过摆动的黄色窗帘子,在房顶上回旋,和街巷里的沉静空气混合,这种声音远远地传到裘德躺着的那个屋子里。正在这个时候,他有咳嗽起来,从梦中惊醒。”那欢腾声与他微弱的嘟囔声。嘴唇几乎看不出活动的打着喳喳,每一句话后都唿啦一阵掌声。还有色彩,裘德脸上的惨白,再看画船上那花枝招展的绿色,粉色,蓝色,白色,红色,五光十色的船。裘德的冰冷僵硬与‘奖先举直了然后才落下来,热气蒸腾,万头攒动,尘土飞扬’。场景的转换,裘德与艾拉白拉的交替描写,和交叉剪切有什么区别。这个不反对不反对跳舞的太太,与她那在家一动不动的丈夫。棺材里躺着裘德又听到‘年纪又青,肺量又好的青年的跺脚声’。 这样的调度,这样的表达与电影有何不同,声音,色彩,运动。哈代在重要关头调动起来的全是具体的实际的事物,可是体内蕴涵的思想受到丝毫的损伤了么,非但没有,反而极其内敛,内力十足。这些听觉,视觉都在被一个作家调动,而这些难道不是电影赖与生存的东西吗?在今天还有多少电影记得电影之所以为艺术的原因。

  我看时倒没能马上觉察出来,只是合上最后一页书伸了一个懒腰,倒吸一口气望向窗外时,只见窗台上窗帘被微风拂动,外头传进若远若近的男女嬉戏声,内心才泛起书中的回韵,就像刚刚打响的发动机愈发地猛烈翻滚起来,这才体会到裘德。才发觉,自己不正是这样一个青年么。

  好吧,随便比不比,我的看法算得什么呢?

  对呀,看呐,看上面的那句随便的话,真为说这话的人丢脸,一个裘德的读者,声称爱他,认同他,可是对于世界的态度呢?毫无力量吧,我自己听了都泄气,想给真理一个拥抱,但我这可怜虫连哪个是真理都不敢确定,如此容易地动摇。好吧,我要信你。 一个人是该有一些坚持的东西,好比东海需要定海神针一般,只有坚持着,相信着某种事物或态度,人心才得以安宁,才有底气,才有信心,才能从容。我要相信爱,相信真理,人世间的一切都无法转移我对爱的注意力。人类追求真,追求爱的意志才是存活一刻的意义所在。我不要那些放任的自由,我要你捆绑我,永远绑在一起,做最老最好的一对。

  我在妄自尊大的时候就会嫉妒哈代这样洞察真理的人,以至于在激动的同时产生一种软弱的自恨,但今天我不,我拿另一句话安慰自己——“让别人去为写出了什么而得意吧,我却得意于我看到了什么”。虽然说出这句话的那位天才的初衷并不是为安慰,但到我这就只能这么用了。这样一个看待世界的态度,我拿来对付这个作家。不为过。

  对的,我想,我该为遇见裘德而感到高兴。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四):永不消散的雾霭

  “那个孩子睁大了眼睛看了又看那个隐约模糊的城市,有那么一块地方,上面有星星点点的亮光,像红黄宝石一样,闪烁明灭。时光一分钟一分钟过去了,空气的透明度也跟着增加了,到后来,那些星星一般的红黄宝石,分明能看出来,是一些风信旗、窗户、湿润的石板房顶和其它发亮的小点,在隐约出现的尖阁、圆屋顶、砂石建筑物、以及楼形台影上面,乍隐乍现。”

  孩子叫裘德,他要去基督寺上大学,要成为一名教授。这个美丽的梦想,似乎从他登上“棕房子”的梯子这一刻开始一点点地靠近了。然而这个梦始终被天空中薄薄的雾霭笼罩着,忽明忽暗。

  虽然裘德后来只能成为一名石匠,但是他也是个会拉丁文的石匠。

  裘德同样梦想过美好的爱情,也勇敢地去追求这个美丽的梦。

  虽然因为年少的欲望,他娶了一个他不爱的女子。

  虽然他爱的人是他的表妹——别的妻子。哪怕不要婚姻,他们也要相爱。

  这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好青年,偏偏总是无法触及那些美丽的梦想。

  然而他依旧隐忍地活在无穷无尽的美好的梦里。

  裘德与第一个妻子欲望的结果——时光老人迈着像波浪、微风或者浮云那样的步子走进了裘德和淑的生活。

  时光老人的到来,使得裘德开始意识到他梦想的破碎,他失败了,于是他要把梦想寄托在他的孩子上。他给他的孩子取了小裘德这个名字。

  “……淑,亲爱的!我想起来啦!咱们得教导他,培养他,让他长大了上大学。我自己本身做不到的,也许在他身上可以作到的啊……”

  “哦,你这个好作梦想的人!”

  这个好作梦想的人带着他的爱人和三个孩子重返童年的梦想之地——基督寺,在被房东驱赶的公寓里,门背后挂衣服的钩子上正吊着两个年少幼童的身子,每人脖子上套着一根捆箱子用的绳子,同时,在另一个不到几码远的钉子上,在同样的情况下吊着小裘德的身子……

  “因为我们孩子太多了,所以才有这一着。”

  三具冰冷的小身体,一张铅笔写的遗书,裘德的梦在那个满载着他的梦想的基督寺,在寄托着他的梦想的小裘德手中成了他和淑挥之不去的噩梦。

  心中笼罩着浓雾的时光老人用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的生命。他的悲剧就这样落幕了,而他的父亲、母亲、养母的悲剧才刚刚进入高潮。

  而哈代的这部封笔之作,也从时光老人的死亡开始,进入现代。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遭受不幸,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恶德恶行,而是因为“他犯了错误”,而他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人性的欲望。

  时光老人的死,对裘德来说,是欲望的后果。“他们全部的遭遇都表现在这个大孩子的脸上。裘德头一次的结合里所有的不幸和阴暗、他第二次的结合里所有的意外、错误、恐惧和过失,都集中到那个小小的形体上。他就是这一切一切的中心,这一切一切的焦点,这一切一切的单一表现。他曾为先前那一对父母的鲁莽行为呻吟过,为他们的恶劣姻缘奋斗过,现在又为眼前这一对父母的苦恼不幸送掉了性命。”裘德的欲望即是他未完成的梦想,然而悲哀的是,他寄托在下一代的梦想也化为了灰烬。

  裘德的人生在这里完成了日神与酒神的转换,在时光老人铸造的死亡之前,裘德的人生就是一个灰色的但不缺乏想象力的梦。正如日神精神的潜台词中阐释的那样: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而时光老人之死,则酿成了一场悲剧,同时也将上一代人的悲剧推向高潮。裘德、淑、艾拉白拉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用他们的生活诠释了酒神的精神: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淑的梦,是对爱的渴望,她对裘德的爱有着万劫不复的欲望。孩子的死,对淑来说,意味着欲望的部分觉醒,从此,她的人生也不再是个有滋有味的梦,她人生的悲剧在梦的觉醒中一步步走向高潮。

  孩子上吊之后小身体的冰冷在淑心中驱之不散,“……你可以说,大孩子是成心不愿意活,所以他才做了这件事。因此他死得并没有什么奇怪,他死本事他那种无法可治的抑郁天性必有的结果,可怜的孩子!但是另外那两个——我自己的孩子,我和你的孩子,可就不是这样了!哎呀!哎呀!”逼仄的房间里充斥着淑的歇斯底里。

  这场悲剧发生之后,裘德为淑和他在思想道德上的背道而驰而忧郁。过去的种种遭遇,使他对于人生、法律、风俗和教理各方面,见解更开朗了,但是这些遭遇对于淑并没有起同样作用。孩子的惨死这种打击似乎把淑的推理机能完全摧毁了,那个他着迷的独立思考时智力像闪烁的电光一样,能对他那时尊敬而现在彼时的习俗、礼法加以嘲讽攻击的淑不见了。

  淑本是一个为爱而生的女性。为了爱情,她不顾自己的丈夫,不顾宗教和法律,勇敢地追求爱。坚信“我们比世界上的任何一对夫妻都像夫妻”。然而这场噩梦,使得淑从自己的欲望中醒来:我们终究不是一对夫妻。

  淑开始相信宗教,相信法律,屈服于现实社会的观念:“……‘世人的礼仪习俗,也有它可取之处。’因此我也承认了再行一次婚礼。……我哀求你……你得顾恤我,哦,你得顾恤我——顾恤我这样一个可怜的坏女人,一个正要改过自新的女人!”她向曾和她一起为爱奋不顾身的裘德发出苦苦哀求。

  “我不爱他——那是我得——一定得承认的,一定得深自痛悔地承认的!不过我要先从他,由服从他里面尽力的地学着爱他。”在自己深爱的裘德面前,淑吐出绝望的话语。

  她爱的欲望渐渐暗淡下来。

  她始终无法摆脱孩子的造成的阴影。她离开裘德,见到费劳孙的那一刻,一次次歇斯底里:“我的孩子——都死了——他们死了好!我不难过——可以说不难过。因为他们都是罪恶生活的结果。他们牺牲了性命,为的是好教训我该怎么过正当生活!他们的死就是我清洗罪恶的第一步。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他们才得说没白死!……”

  回到费劳孙身边的第一个晚上,淑穿着一件没漂过的粗纱布睡衣发狂地把那件绣得很精致的睡衣撕得一条一条的,把它扔在火里。“这是一件穿着通奸的东西!它正代表我愿意忘掉了的事情……买来穿给裘德看的。非把它毁了不可!”她对裘德的爱的欲望,也随着这熊熊燃烧的大火化成一缕缕烟。

  然裘德因为年少的欲望而错爱的艾拉白拉的欲望并没有因为孩子的惨死而减轻。当她不再年轻,裘德不再充满梦想,她故伎重演,使得裘德又一次成了她的丈夫。“一个女人,为了体面,把她的旧丈夫再弄回来……”那个能满足她安逸生活欲望的丈夫死了,这个经济和名誉都受到窘迫的女人明明知道裘德不爱她,可她心中畸形的欲望却让她又一次陷入了一场悲剧。

  可是,裘德不再是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了。他在结了婚以后的那三个月里,也做了一些活。但是,他那本来就不好的身体现在更是危机四伏了。他变成了完全得靠妻子养活,甚至需要妻子像护士一般照顾的累赘了。

  尽管病入膏肓,他对淑的爱始终缠绕心头。在他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他祈求艾拉白拉帮他写信让淑来看他。艾拉白拉的欲望之火在那一刻又一次点燃了,她无法容忍裘德对淑的爱,她没有写信。然而裘德的对淑的爱火是无法扑灭的,哪怕只是一个美丽的梦,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在一个寒冷的雨天,裘德拖着虚弱的身体,硬挺着往前挨去。

  这最后的诀别在雨天氤氲的雾霭中变得如此压抑。

  虽然淑口口声声地说“那不过是一种名义上的婚姻”,但还是她压制了自己内心的起伏。裘德把她使劲紧紧抱在怀里,把她的嘴唇几乎都吻破了,她都没有回敬他的吻。

  “……为了纪念咱们死去的孩子——你和我,咱们两个人的孩子!”这句话好像一棍打到淑身上似的,她把头低下去了。“不过一下,一下,亲爱的,我回敬你啦,我回敬你啦……我犯了这种罪过只好恨自己一辈子了!”她马上呼吸急促地说。

  最后的一吻变得如此无奈,在如此压抑下,淑跑开了。他们各自走到教堂的一头,裘德的咳嗽声如铁锤般敲打着淑的心。可是她还是用手把两个耳朵捂住,一直捂到一切由他那儿可能听到的声音完全消失了的时候。

  这个夜晚,淑走进了费劳孙的房间,这个认为这是出于一个妻子的职分的女人,把她的手按在一本棕色皮儿的小本《圣经》上宣了誓。

  费劳孙把他的妻子整个举起来,吻她,她脸上出现了一阵极端厌恶的表情,但是她把牙一咬,不出声。

  淑最后一点儿欲望,也消失殆尽了。而她的悲剧,还在继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