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29 00:0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读后感大全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是一本由[美]汉娜·阿伦特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16.80,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精选点评:

  ●总觉得翻译有点怪味,还是我没看进去。

  ●围绕关于劳动,暴力,自由的三个命题展开论述,勾勒出马克思作为激进的无政府主义者的一面。可惜由于是稿件整理,大量内容属于重复论证,实际上第一稿件和第二稿件中的一部分就足以概括本书内容

  ●写的也太好了吧!

  ●可能是因为本书的系列演讲稿和手稿的整合,所以显得有些支离破碎。不过汉娜·阿伦特的著作中,除了《极权主义的起源》之外,多数都有这个特点。读过本书让我更确信一个观点:要想理解西方哲学,特别是18-20世纪的那些大家,必须要从柏拉图读起。

  ●连接了《人的境况》和《极权主义的起源》。看那两本书的时候觉得好像完全是两个阶段的汉娜·阿伦特,而这本书,串起了这两个方面或者是两个阶段的阿伦特的思想和思考。

  ●跳跃性太强了,观点和人的境况一样,没有什么太多新东西。

  ●混乱

  ●始终找不到感觉,不过德国人的东西看不懂不丢脸……

  ●阿伦特对马克思还是颇有借鉴的,在精神诸书里面体现尤多,这本书只是一个讲稿的整理,不是很有系统,但对认识马克思在西方的思想系统里的来源和什么地位有一定帮助。

  ●佩服佩服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读后感(一):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这手稿写于《论极权主义的起源》出版之后,《人的条件》出版之前。

  其中思想在《人的条件》中得到了更为系统清晰的表述。看这本书,可以满足有关“思想如何成形”的好奇心。

  第一手稿和第二手稿,主题是重复的,思想也是重复的。

  在前后对照中,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她在第一手稿中,将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独特新颖之处归结为劳动和历史(P7),并在解释所谓历史问题时,问“脱离政治的生活是否可能”?(这一大段的跳跃性大了点,我感到,如果不自行补进《精神生活思维》里的相关内容,我很难跟上她的思路。)而紧接着(P25),她将马克思理论体系中三支柱归结为劳动创造了人类、暴力是历史的助产婆和支配他者的人不能获得自由,并认为这三点中的每一点都导致了马克思学说的自相矛盾。而到了第二手稿(P82),她将第三句点变更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个变化使我注意到她究竟是如何将她对哲学的思考与对政制的探讨结合起来的。象柏拉图那样将哲学与政治对立(也就是像海德格尔那样否定了人的复数性)的经验“在政体上必然是专制的”。这一点在第二手稿的第六部分,表述得甚至比《精神生活.思维》还要清晰。比照马克思所强调的“大众”,我再次确认了阿伦特所谓的“人的复数性”,以及基于“人的复数性”之政体为何如此重要。

  译者将国内一般译作“行动”的action译作“活动”,将维持生命所需的生产劳动,译作“营生”(一般译作“劳动”)将work(一般译“工作”)翻成“制作”,将“外邦人”译作“夷狄”,读来别扭。

  有不少明显的错字和不通顺的句子。编辑不知是看不懂,还是看得不够仔细。好在十分明显,倒是立刻可以猜出原意来。比如“爱战争务实对话”之类,一想就知道是“爱战争,无视或忽视对话”。

  更影响“悦读”的是,每看三五页就会感到有洗手的必要,不然,书页上就会出现我黑乎乎的指印。----还真没见过这样的呢。难道我碰上盗版了?

  最后,八卦一句:阿伦特的丈夫海因利希是共产党员。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读后感(二):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在这几十年中,马克思被视为“阶级斗争的发明者”而受到高度赞扬,或引起极度愤慨,实际上,这并不是他的“发明”(阶级斗争作为既存的事实,不是被发明,而是被发现)。他不仅不是发明者,连发现者也算不上。

  结果那以后,作为人类营生活动的劳动,不再被严格地看做属于私人领域里的行为,而堂堂正正的进入了公共、政治领域里的事实,才是他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他的初期著作到《资本论》第三卷为止,马克思的自相矛盾已经根本上贯穿在自己的所有论述中了。因为要废除所有的暴力,所以需要使用暴力呀;历史的目标就是要使得全部历史终止呀;劳动是人类唯一的生产活动,生产力的发展又是要最终废除劳动呀,等等。可以列举出各种各样的说法,但都是从强调自由出发的论述。之所以矛盾,是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最初提出劳动正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与传统有联系的不是自由,而是必然性,认为是必然使人类成为人类的。根据必然性,他把阶级斗争推导为政治的原动力,使之具有历史意义。受到法国革命的启发,马克思补充暴力是每一个孕育这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一观点的时候,如果用传统的用词来表达的话,他是否定为围绕自由的具体内容进行对话的能力的。而且,他在这个思路上走到极端,创建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根据这样的理论,通过对话,或是书面表达、或是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人类活动,从法的制度到诗歌、哲学等所有的领域,暴力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的)借口或正当化的理由(所谓意识形态,照马克思的说法,被人打扮成在世界上对现实产生作用的东西。所以,过去所有的法律、宗教、哲学,就是这样的意识形态)。

  霍布斯的伟大及其对近代政治思想、政治运动的巨大影响的原因,在于他发现了人的本性本身具有平等的积极的特性,抓住了关于劳动力的人类的平等。而且,之所以会下新的定义,因为他很清楚“人的平等这个概念,成了对此已经完全习惯了的人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劳动的动物这个新的定义向传统的定义——理性的动物发出挑战,是一种自觉的叛逆。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再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读后感(三):汗哪,阿伦特!

  关于她对马克思三个"核心"观点的矛盾表述的批判

  (1)对于"劳动创造了人",阿伦特列了四条:

  1.意味着不是神,是劳动创造了人

  2.人类,只要是人类,就自己创造了自己.......

  3.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劳动的动物;

  4.意味着迄今为止不是人类最高属性的理性包含了人性,而是传统上所有的人的活动中最被蔑视的劳动包含了人性.

  quot;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形成了人类社会以及构成这个社会关系的单元:人.

  可是,阿伦特在说什么呢?

  她在不停地变换概念与断章取义

  对于第一个论述,阿伦特在嘲笑:"劳动"居然比"神"还神哪?作为一个哲学博士,用这种方式去批判别人的观点,我觉得是可悲的(我用可悲来否定这个观点,就是对这种批判方式的最好回赠)

  对于第二个论述,阿伦特没有理解到,前面的"人类"是自然人,而后面的"人类"已经包含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后面两个论述,就是对阿伦特根本没有理解"劳动创造了人"的真实含义的最好证据!

  (2)"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quot;暴力"在这里,它不是作为统治阶级或者被统治阶级的有意识的手段,而是阶级矛盾冲突到达不可调和的阶段时必然的社会现象;历史形态的颠覆必然是以"暴力"的形势;而阿伦特说来说去都是指某个阶级采用的"暴力"的手段,也就是只看到"暴力"这个概念的外在表现,而没有涉及到内在的动因.

  (3)"哲学的实践"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不知所云%*$^(*(**^^%$

  汉娜.阿伦特并没有运用辩证法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她自己所要表述的观点也是含糊不清并且论证无力.但也许只是翻译的问题......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读后感(四):【读品•泛读】郦菁:马克思的遗产

  去年恰逢阿伦特诞辰100周年,由此掀起一个出版和回顾阿氏经典的浪潮,至今仍余波未息。惠承今日媒体之发达,我们看到了这位传奇女性的多面肖像,譬如阿伦特与海德格尔,阿伦特与雅斯贝尔斯。然而今天我们的话题是马克思。没错,阿伦特与马克思。这是阿氏思想中不甚彰显的一个传统,却又是一份极为复杂的遗产。

  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前半叶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思潮。前者通过海德格尔成为阿伦特政治思想的底色,后者则是她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参照或言角力,而又借鉴良多的东西。当母亲玛塔满怀激情地讲述罗莎•卢森堡的故事时,年幼的阿伦特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十数年后,卢森堡的《论资本积累》对阿伦特的资本主义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阿伦特的第二任丈夫布鲁希尔。这位阅历丰富的政治活动家早年曾参加德国共产党,虽然最终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但他对马克思始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沉情感。这种感情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政治实践上都多少传递给了她的妻子。

  阿伦特曾有过这样的溢美之词:“马克思生活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他的伟大在于指出并把握了变化中的核心。”那么,这一核心指的是什么呢?阿伦特在她的成名作中用另一种形式给出了答案——极权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国家形式和政治形态的诞生。它是二十世纪独特的政治经验,是“我们时代的重荷”。尽管《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民族主义、反犹主义、政党制度乃至欧洲近代思想史和精深史的多种考察,但若剪除枝蔓,直达根本,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极权主义正是马氏资本主义理论的某种补充!阿伦特给予帝国主义的理论形象是“资本输出和人种妄想以及官僚制行政设施的奇特混合”。正是帝国主义的这种品格,最终造成了民族国家的灭亡和19世纪秩序的解体。如果说马克思批判了作为经济原理的资本主义的话,阿伦特则批判了作为政治原理的资本主义。

  尽管汉娜批判的锋芒指向斯大林主义时,马克思似乎也难以幸免,但阿伦特本人并不同意这种粗暴的指责。“要让马克思担负起极权主义的责任的话”,她说,“必须联系到西欧政治传统”。传统本身的遗产和困境造就了极权主义,而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相区别)仅仅充当了一回中介。

  因此,极权主义的理论构造是阿伦特得自马克思的第一份遗产。另一份遗产是“政治”本身的价值问题。“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由于涉及到思想与实践这一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这也许是近代哲学史上引用率最高的话语之一。当阿伦特读到这句话时,却是别有一番思虑的。她首先想到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城邦政治谋害了最为高贵的哲学灵魂,这一沉痛的事件促使以柏拉图为首的后死者决定性地从政治生活中撤离,从此“思想与活动(阿伦特用语)”之间的深刻鸿沟从未愈合过。近代以来,思想越是停留在非政治的哲学生活,“活动”越是被限制在无法发出永恒光芒的偶然性的领域。亚里士多德是历史上第一个反对这种传统的人。他重新肯定了人作为一种“政治动物”的根本属性,而最高的“善”就是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可惜“政治动物”很快又被“理想的动物”所取代了,直到马克思来行这“颠覆的颠覆”。他把多少世纪行动或言“活动”被剥夺的东西都要回来,让政治从哲学的尊严下解放出来。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与阿伦特是相通的。如果说柏拉图代表哲学谴责政治,那么他们就代表了政治对哲学的反击。

  当然,阿伦特极力反对马克思把“劳动”和“暴力”一并带入这种对政治的重新肯定之中。因为对暴力和劳动的赞美都隐含着对强制的自然的必然性的赞美,从而威胁到真正的自由。她的理想越过了整整几千年,溯回至前苏格拉底的希腊城邦那种“为政治而政治”的公共生活。但就反对后世将政治作为一种必然的“恶”这一点上,马克思是阿伦特无可争辩的老师。

  与那些一边粗率地放弃马克思的名字,一边又在暗中不加批判地接受其学说的可笑人物相比,阿伦特的确没有愧对她的巨大声誉,因为她从不刻意掩藏自己接受的遗产。

  她对待马克思的态度从来都是严肃的,因为她知道,前者的思想源头远比她或马克思自己想象的要深远。

  [美]汉娜•阿伦特著:《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孙传钊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6.8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