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多情自恋,毒舌放荡,却用才华征服无数读者的心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童童的领读
音乐 Davis-The End Of The World(Album Version)
谷主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
今天,是我们陪大家读书的第1246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麦家陪你读的第178本书——奈保尔的作品《大河湾》。
《大河湾》是最后一部现代主义的伟大史诗。奈保尔是个精神坚韧的作家,不为当代历史的浅薄庸俗所惑。
这是《纽约时报》对奈保尔和本期共读作品《大河湾》的评价。
普通人在盲目地生活,大人物在欺骗,知识分子在逃避,非洲国家战后的命运浮沉,一群沉浸在幻象中不愿醒来的人们随波逐流。
这就是奈保尔在《大河湾》中,书写出来的非洲人们的现状,以及他对非洲社会在转型中的移民的无根性,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追寻的迷茫感。
战后的非洲,殖民者走了,国家独立了,黑暗似乎依然笼罩在这片土地上。
故事围绕萨林姆一段的生活经历展开,讲述河湾小镇的生活由惶恐动乱到和平到来,从凋零到繁荣,又进入衰败、混乱,一次非洲式的轮回。
同主人公萨林姆有一样经历的奈保尔,也出生于特立尼达的印度裔家庭。
不同的是他在18岁时有机会到英国,进入牛津大学读书,毕业后,定居伦敦,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曾多次游历印度和非洲国家。
奈保尔本人就始终面临精神归属、身份认同的难题,,这些情结渗透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均来源于他个人复杂的生活经历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
奈保尔虽然用英文写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英国人的眼中,他始终只是个外乡人。
他作为异乡人,可以学习该国的语言,可以被同化,却始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这个国家的人,不能融入,不被接纳。
有着从边缘奔向中心,又从中心逃离到边缘,一路挣扎和彷徨,依然无法摆脱的失落感。
或许,正是因为奈保尔对身份认同感上的无根性,让他看到文化的飘散,写出文明间的流动。让他的作品能够触达读者的内心,直抵人性。
对于每个作家都要回答的一个经典问题:为什么要写作?
奈保尔的回答说:“写作是为了写就一本书,为满足需求,为了谋生,为自己留下光辉的一笔,为了填补你眼中的缺憾,使其完整。”
他的作品,不仅为他留下光辉的一笔,最终让他名利双收。
一部经典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陌生的故事,架构起人性系统,可以让不同读者都能找到共鸣。
奈保尔的写作,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冷漠,像一个观察者。
用漂泊者的视角,来书写一段真实的历史。
在他的笔下,黑暗就是黑暗,奈保尔从来不屑为之描上光明的花边,以符合所谓的政治正确。
在奈保尔的笔下没有一个完人,都是有着不同缺点,过着蝇营狗苟的生活。
费迪南的自负;因达尔的怨天尤人;萨林姆的逃避等等,不论大小人物,在面对动荡,混乱的时局,他们都感到迷茫无助。
奈保尔是印度婆罗门的后裔,远离印度文化的氛围,他出门生在特立尼达,接受的是英式教育,之后又定居在英国,这样的背景让他始终无法摆脱身处“中心”的“边缘”感。
他自己说:“我永远是一个外来者,用一个美国词,我永远是一个舶来品。”
正是这样特殊复杂的文化身份和无根的漂泊感,使得奈保尔能够站在“边缘”,冷眼透视中心,又能从“中心”批判性审视“边缘”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存状态。
《大河湾》可以被看做是以文学形式,对非洲现代史的形象再现。
在书中,奈保尔以悲观的目光审视着人们的种种挫折与无奈,探讨民族、国籍、宗教和个人身份的问题。
主人公萨林姆是一个漂泊异乡的打工人,对于身处异乡的人来说,家只是头脑中一个概念,是早已失去的东西。
奈保尔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以自己的良知介入现实,而不是一味去虚构。
基于这样认识,自20世纪80年代后,奈保尔的创作,以游记、随笔和纪实性作品为主。
对于自己在旅行中的感觉,奈保尔是这样描述:“我是一个殖民地人,在新大陆的种植业殖民地上旅行 ,它们就跟我成长起来的那片殖民地一样。
作为一个访问者 ,在新大陆的浪漫背景里,观察那些被掠夺的土地上被遗弃的社会,,就像从远处观看我自己成长的那个地方。”
他从不迎合任何国家、民族、宗教和个人而写作,依靠自己的直觉去发掘题材,并将各种文学形式融入到自我的风格中。
作品对非洲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发展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同他的其他作品一起,带领人们去思考: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明?什么是进步?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大河湾》中非洲百姓,只有勉强度日的经济能力,也缺乏非洲家园之外的知识和远见,导致他们在战乱、独裁统治时期,只能接受无处可逃的命运。
女商贩扎贝思和儿子费迪南,代表着非洲未来的希望所在。
故事的开始,扎贝思驾着独木舟摆渡在大河之中,她身上所传递出来的是一种为了村民,敢于走出丛林,走进殖民与反殖民的现代社会的大无畏精神。
扎贝思虽是文肓,在小镇与丛林之间的往来,让她感受到了两个世界的差异,认识到教育的力量。
她将儿子费迪南送到镇上公立中学读书,还委托萨林姆照看。
费迪南不仅是母亲扎贝思的寄托,也是非洲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费迪南通过模仿、叛逆、被洗脑的成长经历,最终成为一个明辨是非,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非洲新一代知识分子。
故事结尾,费迪南冒险帮助萨林姆,逃脱牢狱之灾,离开丛林的行为,是建立在他对现实政治局势清醒认识之上的。
虽然在当时所处环境下的非洲,扎贝思和儿子费迪南同样无处可逃,但他们是连接非洲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摆渡人”身份,让人们依稀看到非洲美好未来的一缕。
《大河湾》的故事以刚果的真实历史为创作背景。
奈保尔的伟大,在于他只是想告诉读者,现在是怎样,将来又会怎样,相信文明的胜利,未来的璀璨,在这种相信背后,有着我们不愿意承认的虚无主义。
如同主人公萨林姆的最后顿悟:“人只要想活下去,痛苦终归是虚妄。
我将伦敦和非洲比来比去,直到二者变得虚幻,然后渐渐地进入梦乡。过了一段时间,我无须再回忆当初的顿悟,回忆那个非洲的清晨。它就在这儿,就在我身边。”
时代总是前行,每个人只是河流中的一颗小沙粒,被动感受着河水急流而过,被时代裹挟着前行。
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人生态度,然而最终都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社会环境推动着人类的发展,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么我们就要学会改变自己。
人类本身就是社会的组成,只有改变了自己,社会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现实世界或许如泰戈尔所说: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如果你感到委屈,证明你还有底线,如果你感到迷茫,证明你还有追求。
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还有力气,如果你感到绝望,证明你还有希望。
对身份认同的追求,同样是当代漂泊在异乡打工人所面对的问题,他们愿意为生活而奋斗。
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为了成为更好的人,所以要加倍努力,不能放弃。
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我们阅读奈保尔文学的意义。
下周我们将要共读的书是——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告别圆舞曲》。
《告别圆舞曲》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几个男女之间的爱恨纠葛。有人尝食禁果,一步错,步步错。有人苦苦纠缠不肯放手,最后却突然想明白,人生并不只有一种可能。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执念的一面,或许荒诞、或许愚昧,但他们在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时,折射出许多人生道理:
当你推开一扇新的大门,也许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这世上并没有什么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才是人生。
一起期待下周的共读吧。
前期回顾:
《大河湾》精读第1天:他是放荡的情场浪子,却用文字写尽每个人的酸甜苦辣
《大河湾》精读第2天: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命运一定另有安排
《大河湾》精读第3天:内心强大的人,落魄时从不浪费时间去抱怨
《大河湾》精读第4天:她嫁权贵却住破房子:人这一生,该富养的是自己
《大河湾》精读第5天:这个小人物的故事,正是“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大河湾》精读第6天:人生就像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领读人:零露,人生如露,知白守黑。
主播:童童,一个声音知性有温度的播音主持教师,感谢在书香里与你相遇。
执行主编:花梨
责编:数数/米妮
图片:文中插图均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背景音乐:Skeeter Davis-The End Of The World(Album Version)
▼点击阅读原文打卡,继续读书第124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