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刚经.坛经-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金刚经.坛经-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读后感摘抄

2020-11-30 03:17: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刚经.坛经-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读后感摘抄

  《金刚经.坛经-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是一本由梁归智著作,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刚经.坛经-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精选点评:

  ●远方出版社

  ●登诺亚时,若可随身一物,便是此二经合一之书。《金刚经》大旨,《坛经》彻解详解。无论开悟与否,携之上舟,皆可利己利他。

  ●老家书柜上找到的书

  ●有机会一定去韶关看看南宗祖庭和六祖的肉身菩萨像

  ●啊弥陀佛

  ●太智慧,所以读的时候觉得心思疼痛。

  ●读过这本是钟明译注 译注者亦精彩

  ●呵,想起来都是很远的事情了。

  ●小册子,便宜又实惠。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坛经-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读后感(一):谤经毁佛

  《金刚经》不讲法,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这就太装了,你不讲,我如何知道。唯一看得到的就是要求无相。

  还有一个比较让人难过的是,原来佛陀跟耶稣一样,都是致力于推销的,说什么只要用力传销我这本经,所得的福德就会超过那些用全世界的财富布施的人,这不明显是利诱嘛。不过宗教不讲利诱,那才是见鬼的事情。

  总之,《金刚经》可读性不强,特别是当你对佛陀没有敬畏只有好奇的时候,会大失所望,发现整部经基本上都是在吹牛。

  以上我对于《金刚经》的评价,在《坛经》里面有个说法叫做“谤经毁佛”,罪很重,比普通的恶人要严重许多。好在我本不信佛家的世界观,并不害怕。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的主要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比《金刚经》要丰实很多,具有较大的可读性,虽然你不信其世界观,依然会有所得。

  慧能是个牛人,不识字,别人读经,他是听经,一听就悟,因为他自己太聪明了,所以他以为别人也跟他一样,于是创立了禅宗顿教,讲究顿悟,认为佛性源于每个人的自性。

  总的来说,其实禅宗顿教就是一个邪魔外教,只不过它邪得比较拉风,比较霸气,因而也就成了正道。个人觉得,顿教的教义其实并不好,没有了像慧能这样聪明的人来讲,并不会有多大的效果。

  我觉得有意思的几个术语,无念,三障,戒定慧。虽然大体上不信教,然而读起来却可以收获内心的平静,这是相当难得的,强推《坛经》,《金刚经》比较短,顺带一看也无不可。

  《金刚经.坛经-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读后感(二):将汝心拿来我与汝安

  很久以前我就明白,没得到的东西未必是好的,得到的一定是不好的。拿某位经常与我分享她的爱情故事的知性女人的话说:人都是贱的。

  林夕自述近10年来研究佛学,歌词也尽显禅学味道。一句:但凡未得到,但凡是回忆,总是最登对。让我感慨不已。 我的手机上至今的开机语是:当时只是平常事,至今思量倍有情。一句话,我一直在努力学习放下。

  按佛家的思想,人苦恼是因为人有贪痴嗔,有贪痴嗔是因为欲望,消除欲望不是对欲望视而不见,而是要认清欲望只是表相,是空但又不是空,好相貌只是臭皮囊,内心的空灵才是真正的世界。因为世人看不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无法获得大智慧进而涅磐跳出六道轮回。除去最后一句话是无法考证外,前面的思想放在当今心理学里面一点都不过时。连医学界都分析人的爱情是因为费洛蒙的分泌发出的求偶信号诱导出的。因此,以后失恋的人不应该悲伤,而是应该去找医生开药。而达摩向慧可说“将汝心拿来我与汝安”的故事可以算是最早的心理学案例了。

  禅宗里面始终有入世后方能出世的修炼法则,简而言之就是你得尝尽了人世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大喜大悲后才能看透一切皆是镜花水月,并破而后立。我比较欣赏这种态度。因此我从没有把佛经当宗教来读,而是当哲学和励志学来研究。而始终想不通的就是这门大智慧的宗教过处,都是尸横遍野,历史上的灭教兴教运动几乎不留间隙的进行。佛陀要是真有灵,我倒还真想听他老人家解释解释这一切。

  《金刚经.坛经-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读后感(三):六祖慧能讲金刚经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无相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金刚经.坛经-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读后感(四):粗谈金刚经·坛经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是非常著名的佛教经典著作,也出了不少名句,全经字数不多,为语录体,记录了佛祖和众弟子聚集在一起打坐时十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和佛祖本人一问一答讨论问题的对话。

  《坛经》则是记录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生平和讲义之书,字数稍微多些,故事性也更强。

  大概因为这两本经书主要讨论的都是关于“空”的议题,且都比较有名,本身《金刚经》又很短,所以出版社经常把这二者放在同一本书里。

  《金刚经》(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bō rě)是梵语的音译,在原文里是智慧的意思。这里要说明一下日语里也有写作“般若”的词汇,但却是一种因女人强烈的妒忌怨念形成的恶灵的意思,很容易混淆。波罗蜜也是梵语音译,是渡到彼岸的意思,也不要和叫做菠萝蜜的水果搞混啊(所以佛经起个名字也还真是到处有同音同字的陷阱,让初接触者一头雾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名字大概就是“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透彻大智慧从而到达苦海彼岸”的意思。

  简单说来,须菩提向佛祖请教的问题是:“善男善女若想修炼成佛,需要怎么做。”佛祖循循善诱,打了很多比方,又多次就自己的论点反问须菩提(当然每次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因为毕竟须菩提是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我觉得答案可以用第五品里的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来概括。佛教最重视“空”的修炼,可以说一切“法”都是为了修成“空”而存在的,佛也说了,“法”如“筏”,乘它渡过苦海成佛后就要舍弃的。但是事情又不是这么简单,修“空”又不能执着于“空”,一念执着,“空”即不再是“空”了。我的理解是,真正想修炼成佛,一切的一切都是要舍弃的,因为世界本身空无一物(这里非常唯心),但你一旦产生了“舍弃”的想法,就又失败了——既然空无一物,“舍弃”的概念是哪来的?

  经书结尾第三十二品里出现了名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也完美总结了全经的主旨。

  我个人认为佛经高出基督教《圣经》和伊斯兰教《古兰经》的点在于不破的自圆其说能力和关乎生命轮回不灭的哲学思考,不囿于一国一族。虽然《金刚经》里也会提到诸如传播此经有利于修为之类的传销常用语句稍许拉低了逼格,但总体还是令人尊敬的。

  《坛经》: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我个人觉得因为里面收录了不少六祖慧能大课的讲义,讲坛边上记录的经书嘛干脆取名叫《坛经》了。

  让我们来捋一捋六祖是怎么排辈儿排到六的。话说中国古代汉传佛教禅宗创始人是个南天竺人,叫菩提达摩(Bodhidharma),是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他来到中国传教,收了徒弟,是为二祖慧可,二祖再收徒弟,是为三祖僧璨,以此类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当然是五祖弘忍的徒弟。但是事情要是这么简单六祖也不会如此出名了,《坛经》也流传不下来。这个六祖慧能并不是从小在寺里跟着五祖学佛的,算是半路出家,天赋异禀,最终得到五祖从菩提达摩时代就流传下来的衣钵,并且照五祖的意思,到他为止,往后只传佛法不传袈裟,让这外物引起的纷争就此了结。

  慧能祖籍范阳(据说就是如今北京),父亲为官被贬到岭南(如今广东一带),没多久便去世,仅剩孤儿寡母,他就靠打柴为生。少年时一次卖柴,偶然听到人诵《金刚经》,被深深吸引,又有幸得到好心人资助,只身一人前往湖北黄梅的五祖禅寺拜访。一开始大家觉得他是南蛮,文化程度也不够,但也伶俐,言谈间已经引起五祖注意,五祖为了留住他,同时不引起其他人的怨气,让他在厨房舂米。此时正好是五祖要寻觅传人的时候,他让众徒弟回去凭借自己本心的智慧写一首偈(jì 佛经中的唱词)然后上交给他看,写得好的可以考虑传衣钵成六祖。众人都以为大师兄神秀能得到真传,导致大师兄压力很大,怕写不好,但不写也不行,于是偷偷夜里去五祖房间外走廊写在墙上,心里打的算盘是五祖喜欢就承认是自己写的,不喜欢就当没有这回事。他的偈是这样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第二天起来看到,先是夸了这偈一番,让门徒都诵咏起来,神秀于是承认是自己写的,五祖告诉他,你这是到了门外,还没进门内,回去想想,再做一偈来。厨房舂米的慧能这时候也听到寺里都在诵咏这一偈了,他觉得此偈不妥,但自己连字都不会写,于是叫来修行的客人帮忙写了如下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高下立判,五祖当夜就把他叫入方丈堂,传授佛法和衣钵,叫他带上东西速速离开是非之地。

  五祖的意思是,当年菩提达摩来东土传教,没人相信他,所以才需要贵重的袈裟和神器撑场面,一代一代传到五祖这里,信物已经失去了当初的意义,但江湖各方又都觊觎宝物,不如到六祖为止,今后不再传下去,毕竟被外物喧宾夺主,也不是达摩本意。多年后六祖还真在自己圆寂前命人修建了宝塔,把这几个物件儿埋在了塔下。

  话说刚刚被传为六祖的慧能带着衣钵连夜出逃,被各路坏人追赶,其间还就地感化了一位已经追上他的恶人,赐法名慧明,后为了避讳慧能的慧字,改名道明,成了他的弟子——我认为这也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总之东躲西藏了很多年,最后回到老家广州,才终于敢露出自己六祖的身份,升坛讲课,弘扬佛法。

  六祖出身贫寒,大字不识,但聪明伶俐、逻辑清晰,对佛法有天然的领悟,传奇般得到五祖青睐——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语言平实,讲义简单易懂,更容易为普通百姓所接受,所信者众。可能因为他自己也是半路出家,他所在的门派讲究“顿悟”,也就是智慧来临的瞬间便可领悟成佛,所以才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一说。而原来五祖的大徒弟神秀,在佛法的领悟上面确实资质差些,但他后来还是创建了北宗禅,讲究“渐悟”(咱们笨但是慢慢努力还不成吗?),唐朝时因为北方地区政治经济更为发达些,他活着的时候反而发展得比南方的六祖慧能还要好。

  《坛经》是六祖徒弟法海(没错,是叫这个名字)辑录,话里话外嘲笑北宗禅“笨”且不是正统,稍微有点酸。所以我想写出白蛇传故事的人,大概当年修的是北宗禅,把法海这个名字安在了恶僧头上。

  :关于印度禅与中国禅的区别和禅学在中国的发展,推荐大家补充阅读一下胡适语言平实逻辑清晰的著作《禅学指归》(群言出版社出的名字叫《看破不说破》)。

  《金刚经.坛经-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笔记杂著卷》读后感(五):坛经对金刚经中道观的继承和发展

  佛教关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类似观点平常人并不陌生,关于世间百态的缘起性空,大家也并不陌生。但是,平常的这些对佛教的模糊认识,在通过读经之后,是会起到澄澈的作用的。在读金刚经之前,大约也知道对于一切诸法不应执着等等道理,但是全是些肤浅的皮毛。因为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己曾经陷入了一个陷阱,那就是破除了一种执着,又陷入了另外一种执着,即对于如来、菩萨、福德、经文、禅定等等的由经书文字所构筑的城堡的执着,而这所有的问题,都在金刚经中指出来了。

  在金刚经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式:“是……非……”刚看的时候感觉一头雾水,但细细想来这正是自己所踏进的误区。是如来,其实又非如来,因为如来只是一个代名词,真如是寂然不动又不可言说的,一旦只见其“是”而不见其“非”,就会落入偏执,这样的话,心就仍有所住。中道的提出,就是为了防止读经之人落入新的执着之境。

  例如在谈到法相时,书中这样说道:“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P53)整本经文都不停地透露出一种否定经文本身的气氛,这是我以前看其它书籍从未遇到过的。比如说文中虽然谈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P24),但是又不断地强调所谓的“相”也好,“佛”也好,都只是一种名称而已。因此才有了“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P10)的“两不取”结论。另外,在谈到布施时,文中这么写道:“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P7),如果布施的时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P5),而菩萨普渡众生的时候“应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P33),布施不应该在获得的福德上起心念,否则也落入“有执”之中,而福德本身也并非真实,仅是名福德而已:“若福德实有,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福德多。”(P39)

  总之,书中象这样绕来绕去的地方实在是多不胜数,但它们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破除执着妄见的中道观。

  不过,仔细品读会发现金刚经中破执的方法是一种既肯定又否定的方法,“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P8),对于如来本身,经中也说“佛有三身:法身是如来,报身是世尊,化身是佛。”因此 ,如来只不过寂寂真如的一个代名词而已。那么,这个寂寂真如到底为何物?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P55)来看,真如也可以叫做如如,是一种永恒存在的真性。对于这个真性,经中并没有给出很多描述,只是不断地强调到达真性的法门,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P17)

  中道的精神在坛经中是明显继承了的。比如说对于“空”本身的理解上,六祖提醒人们不能对“空”本身有所执着。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P99)“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P163)也就是说,如果执“空见”之心,百无思虑,对善恶、苦乐一概不思索、不分别的蒙昧的心理状态,并非自我本心的显现,会落入无始无明的顽空之中。这与金刚经的演说手法极为类似,都有一种不取两端的中道精神。有了这种不取不舍的精神,才能成佛,“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P109)

  坛经里明确提到中道一词的是在经文最后六祖预知自己将圆寂,将弟子们叫过来作最后的嘱咐时说的:“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P263)经中对于中道的描述已经不采用金刚经的“是……非……”式了,而是直接使用了超越对立的方式。“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P252)此中,我们可以发现经由六祖的阐释,佛老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一种交融,“有无”、“相待”这样的措辞实在是让人没法不联想到老庄的影子。六祖用明暗的比喻是想说明,真正的佛法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指引的明灯,因为明是透过暗所显现出来的,两者相对待而生,若认为明为真,那么就会在此同时不自觉地承认暗也为真,这样就落入了“两执”的境地,因此“中道”也可以被认为是消解对立的过程。“佛法是不二之法……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佛性非善不善,是名不二。”(P88)“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P186)破除“两执”容易,但是“立一”困难。困难有二:一是到底是否有“立”,二是如果有立,“一”又为何物?

  坛经中,将“一”指向了人的内心。“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P102)这句是说万法由心造,“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P101),去执剩真性,而真性本自存在于人心之中,“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P116)“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P60)“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P194)通过人自己的真性,同一并且消解对立,如凡圣、迷觉、出入世、东西方等等,“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P106)“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成佛。”(P137)“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P273)“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P202)“内外明澈,不亦西方。”(P139)不仅如此,这个“一”还被用来统一戒定慧,让三者围绕这个“心”达到融合,“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P146)“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P237)总的来说就是:一乃心,心即佛。

  在金刚经中,并没有将人的“心”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P37)从这句中可以看出,在金刚经里,虽然有“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生心之说,但“心”和福德等等一样,也是既被肯定又被否定的东西。不过六祖自然是注意到这一点的,他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75)说明“心”虽然被提高到了佛的地位,但仍是“空”的,因为没有一个“心”这样的实体,所以没有任何尘埃可以归附之;神秀就是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才会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样有所执着、有所住的话。“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头无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P97)更是直接点明了自性亦空的中道观。

  那么在坛经中,“一”是否有“立”呢?这一点是非常模糊的,因为即使有“立”,也要注意符合中道,使得“心”既离“有”又离“无”,从而达到真正的“空”。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认为中国禅宗将“自然”和“虚无”的概念引入了佛教,从而使之与中国本土的思想杂糅和融合。不仅仅是前面已经说过的“相待”法则,光一句“心不住法,道即通流”(P149)中的一“道”一“通”,就已经中国味十足了。因为我们作为中国人,理解佛教的思想有一个非常困难的地方,那就是去除一切相之后,剩下的到底是什么。六祖用了一种让大家更能接受的描述方式,用“自然”去阐述“真如”,仔细品味的话,这种转化是巧妙而又准确地把握住了“中空”的原则的,也唯有如此,才能既“立一”又“破执”,达到“圆明常寂照”的状态。因此,坛经就比金刚经多了几分灵动之气和自由之风,“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P185)“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P277)“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自在神通,游戏三昧。”(P239)此三句均表现出一种通达玄远又无拘无束的精神,它与老庄的精神既相似又不尽相同。

  从某种程度上说,将“道法自然”这样的语句纳入坛经之中也不为过。人们拨开心中的迷雾所观照到的真如之性,是自然而无为的,因此世间万物于此中穿梭却又不沾染、不留痕。也就是“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的中道。(P200)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才能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P209)在世之中离于世,才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之说。有人批评这是禅宗的中国化改造扭曲了佛教的真义,那是因为他们对“酒肉”和“佛祖”仍有所执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