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观后感摘抄
《指挥家》是一部由帕维尔·龙金执导,Karen Badalov / 佛拉德斯·巴格多纳斯 / 谢尔盖·巴可夫斯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指挥家》精选点评:
●交织了宗教和艺术的电影总让人捉摸不透 但电影本身却是一次极好的享受
●太烂了吧,这也
●"有一天,我走进一家商店,问店员你们有面包么,她说有;然后我买了一条口香糖,他们不理解我。正如我们也不能理解对方。我很遗憾我死了,但我不会再做让您伤心的事了,我是如此爱您,爸爸。"「指挥家」激动人心的悲怆感!
●每一份平静之后都有一颗深切受苦的心
●神爱世人。大家乐观点。
●看了觉得的确很苦难。。。但是还是看不懂。。。
●为音乐打5星。
●我們都有很多苦難必須經受 我們生 我們死 我們原諒 我們被原諒。然而唯獨沒有救贖 救贖是更大的諉過。(馬太受難曲如同響徹天地巨大的悲鳴 唱誦著我們的超脫和罪過)
●上海影城2号厅 #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金爵奖参赛片
●无聊的救赎和拙劣的煽情,让人不得不怀疑这部作品竟然是出自拿过戛纳最佳导演的人之手。
《指挥家》观后感(一):古典音乐MV
在巴赫的清唱剧受难曲《马太受难曲》中,耶稣钉上十字架之后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神啊神,为什么离弃我?这是全曲当中耶稣这一角色唯一没有使用弦乐衬托的段落。这句话是耶稣人性的表达,也是《指挥家》这部电影的灵魂。
电影讲述了一个俄罗斯的乐团将要到耶路撒冷表演《马太受难曲》,而乐团的指挥家却得知儿子在耶路撒冷过世的消息,于是他和部分主要演员提前赶往这个三教圣地耶路撒冷。人因为太过狂妄要造巴别塔,所以上帝让人有不同的种族与语言,人与人之间就有了难于逾越的隔阂。影片中充满了如此的宗教隐喻,指挥家与儿子无法相互理解、儿子的朋友和指挥家语言不通,无法交流。歌唱家丈夫与妻子不愿沟通而产生界隙。如果神在,为何视而不见。
《马太受难曲》几乎铺陈全片,尤其是最后半小时,演出与场外事件平行剪辑的蒙太奇给影片平添沉重。只是这正是本片的缺憾之处,一部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大部分来自于音乐不能不说是失败的,其实如《两生花》也有大段的古典乐,但观众的感受不会止于音乐。
《指挥家》观后感(二):痛并快乐吗?
《指挥家》——痛并快乐
俄罗斯的片子总有深邃的气质,该片如是。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从来没听过,久仰大名。我觉得纯作品,太艰深,兴许不能让我持久聆赏。反倒是作为电影的原声,有剧情的穿插,非常震撼。
故事主要分为三条线:
1.歌手夫妻人到中年,丈夫厌倦了妻子,而在去往耶路撒冷的航班上遭遇漂亮的单亲妈妈,又是搭讪,又是邀请其听他的音乐会。妻子一看苗头不对,私下联络对方,求其高抬贵手,别再勾搭老公。因为迷人女子未去音乐会现场,选择逛集市,最终遭遇人肉炸弹,生死未卜。(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神奇,非黑即白。)妻子事后陷入悔恨,但是是让丈夫出轨,还是两个才七八岁的孩子失去唯一亲人,这真是一道太难的选择题。
2.功成名就的指挥心中软肋便是不成器的儿子,儿子想成为画家,但是同样从事艺术工作的父亲却认为这份事业艰难而不靠谱,为表决心,便断了对其的供养。而儿子生活难熬最终死于异乡。父亲的内心充满矛盾:对于孩子,怒其不成大器,哀其英年早逝,而看到儿子创作的画作,更是全面崩溃。在乐队中,如天神般的指挥,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却一败涂地。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他,甚至不知道以什么情绪去参加孩子的葬礼,像个孩子般手足无措。但是随着一份迟到的遗书,骨肉天性,他与天堂的儿子和解了,他有些明白该怎样与亡人交流。
3.一位歌手状态不佳,无法完成自己的演唱不粉,指挥这次下定决心不再让他参加演出,本来要取消其随团赴耶路撒冷演出的机会,但是在指挥经纪人的劝说下妥协了,歌手仍能去耶路撒冷,上台却没份。而事情的矛盾爆发在飞机商务舱内。歌手大吵大闹:控诉指挥暴君行径,全团的人都不喜欢他。这些从未听人说过的话让指挥不淡定了,随着爱子逝去,更让他相信那些话并非一时之气,自己确实陷入了危机:人际网络一塌糊涂。
耶路撒冷、马太受难、素衣朝拜女子、燃烧烛光、死亡。。。。。。电影中各种元素都在与神对话,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但是却感受到了宗教的奇异美,它有圣洁、光明一面,更有幽暗的吸引:其中的克制和自虐所组成的病态美如此蛊惑人心。不免想到中世纪的修士通过鞭挞或勒刺自己来无限接近上帝,冥冥中的指引么?看着身上的疤痕、忍受伤痛煎熬原来可以产生快感,所以痛真的会快乐。。。
而片中《马太受难曲》起了很大烘托作用,我听到的那些痛苦、乞求、喃语暗合源源不断的痛苦。为亲人离世而哭泣,也为活人在世间仍需受难做下深刻注脚。
最后想说,电影太深奥,宗教方面又是短板,若有失当,敬请见谅,虚心求教。
《指挥家》观后感(三):与自己较劲,让别人受罪,最后再来独自负累忏悔
成功的指挥家有一个想当画家的儿子,可惜父亲不管儿子画得究竟如何,固执地认定作画只是儿子想不劳而获、借此来逃避真实工作与辛劳人生的一种看上去很美的生存方式。在妻子去世后,父子俩失去了维持关系的平衡器,儿子出走,漂泊世界,乃至彻底决裂。而即便在世界各大城市都能看到指挥家的大幅海报,其声望、财富都满溢,他却仍罔顾儿子几封来函的苦苦哀求,不借半毛钱给他。最后,儿子因欠债太多,自杀了。
故事,也就从他接到儿子远在耶路撒冷朋友的来信开始。躺在俄罗斯家中那张古色古香的大床上,他在黑暗中睁大了双眼,不愿起来。而此时乐团的所有人都炸了,毕竟我们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指挥家几十年来从未出现过在排练场迟到的情况。经理到他家,怕出事,指挥家终于起来,在不说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做出了他与几位独唱人员先飞耶路撒冷的决定。在极短的时间,他打理好自己,来到乐团,仿佛什么都发生过,正练习着的男高音看见其身影,顿时唱破,留下个滑稽却难以消解的尾音。中年男高又窘又忧,生怕自己近来持续不佳的状态会使指挥家作出临阵换人的决定,而其实,指挥家也确实已在物色新的人选。男高为自己辩解,称去年的车祸事件对自己影响太大,可指挥家只冷冷地向他吐了几个字:“你懈怠了”,便翩然离去。嗯,他就是这么不可侵犯与冷酷无情,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而另一边,为夫妻的女高和男低却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反应迥然。妻子作为一名虔诚的宗教信徒,对能提前到往圣城雀跃不已;丈夫却只剩疲惫。这对中年夫妇如大多数的传统结构一样,妻子始终对丈夫怀着深沉的爱意,而男方却倍感无趣并自认遭受着对方唠叨的无尽折磨。
在飞机上,男低刻意早到,从而心想事成地能与妻子不坐一起。他过道对面,坐了位带着两个小正太的美丽少妇。她因价格原因,而选择弃酒店,住在耶路撒冷的修道院。男低抑制不住其好感,趁机搭讪,邀请她去听自己的演唱会。少妇欣然应允。女高一人倍感无聊,前去找爱人,却发现他和美女打得火热,讪讪离去。恋爱中的男女都敏感度极高,丈夫心里的小九九女高自然明白。于是她在半夜辗转反侧后,打电话给少妇,约在修道院面谈,乞求她不要出现在音乐会上。少妇半是理解半是可怜地答应了她。
与此同时,指挥家一到酒店安顿好就深夜独自一人前往儿子生前在耶路撒冷的驻地,嬉皮士大集合,脏乱差,每个人都蓬头垢面却外冷内热。见到儿子生前的情人,她对指挥家的恨意无比无际,而其他人需要钱,于是半是强迫地劝她卖掉了情人留给她的最后一幅画。指挥家拿着巨幅画作跌跌撞撞地离去,一路越走越气,最后颤抖地将这幅儿子留给他的最后痕迹狠狠扔下山。嬉皮士里有一个女的一直跟着他,看到他扔画吓坏了,指挥家发现了她却一反常态地没有责骂甚至向她倾吐他与儿子的关系,放得这么开,或许只是因为那姑娘不懂俄语。两人回酒店,年轻的女孩试图跟能做她爸爸之上爷爷之下的指挥家发生关系,犹豫了一小会,他还是轻轻推开了她。虽然什么都没发生,但前所未有的诉说,似乎让指挥家好受了不少。过几天,他去参加了儿子葬礼,令人诧异地是,这位乐团中至高无上的“沙皇”原来很怕葬礼,除了自己妈妈的,谁的他都称病不去。经理半是哄小孩地让他坚持到最后,并交给他一封儿子临死前写给他的信。
演出当天,为出场问题而在飞机上跟指挥家当面爆发冲突的男高非常珍惜这失之复得的机会;男低却焦急盼望着美少妇的身影,一遍又一遍地打她电话,女高为彻底断其念想,用自己电话拨去,带着两个娃在逛大型菜市场的美少妇不堪其扰地说出:“你放心,这个演出我一定不会来看,对你丈夫,我也无半点兴趣。”便果断挂电话,女高一副胜利者姿态。但出乎她意料地是,丈夫在听到之后,只是平静地看着她的双眼说:“怎么样,你满意了吗?我不爱你了。”便不留恋离开。同时,在一个昏暗的澡堂,一位老者细细地为青年男子擦拭、冲刷、去毛。嗯,你没猜错,在圣城,这样的镜头,意味着要出事。
总之,不论后台如何混乱,每个人的心里有多大的波动,当台上响起熟悉的《马太受难曲》之时,大家都各司其职,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此时的穿插片断,堪称整部戏之华彩乐章。如果没记错的话,男低音在吐出“此刻我甘愿愉快地,接受十字架和杯盏,如耶稣一样饮下杯中之物。他的口舌,流淌乳汁和蜜糖,令大地上和人间的所有痛苦顷刻化为甘甜。”这段时,镜头交错着单身母亲寻找两个调皮的走失孩子和引爆炸弹者失控发抖的画面。当他们背对彼此,她放声喊着孩子姓名之时,他犹如听到了召唤,猝然引爆在腰上一排的炸弹。而回到富丽堂皇的歌剧院,已换成了女高音在吟唱对主忠贞不渝的虔诚。
演出毫无意外地成功,但当女高回到后台接到警察的电话(她是美少妇生前手机最后的联系人)时,一切都不同了。女高开始明白,是自己的嫉妒,间接夺去了“情敌”的性命。她赶到现场,陪两个小正太去医院,可惜无论内心多煎熬、多忏悔,美少妇还是撒手人寰。而回到的宾馆的指挥家终于鼓起勇气阅读了儿子留给他的信,当旁白响起:“我们从不能互相理解,但是我要说,爸爸,我很后悔这么做,我错了,我爱你。”时,我也跟着坐在床上的指挥家一同饮泣。
但整部故事有些虎头蛇尾,第二天随着乐团的大巴从宾馆离开,该片也平淡结束。让人颇为意外,原以为女高会抚养领走那两个小正太,好吧也许是我恶俗电影看多了。很多条线展开一半,就没说透:美少妇对男低的情愫、女高男低紧张的夫妻关系、男高在自尊心裹挟下的挫败与反抗、嬉皮士女青年的悸动、指挥家的内心救赎、“圣战”带给无辜人群的损害……太多条线,浅尝截止,不够过瘾,也让人怀疑导演的驾驭能力,有些浪费了这个好题材。
而虽然有很多不足,但该片对音乐的恰当运用,注重于对情感的细腻刻画,描绘不同处境下人的不同困境却又都在本质上很孤独甚至很绝望的视角,还是值得让人肯定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指挥家丢掉儿子的画,那一幕我深感理解。这才是生活。扔掉离去爱人唯一或极为重要的物品,本质是因为不忍见,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满是伤痕的东西,来提醒你的挫败,放大你的苦痛。
三星电影,演员都比较优秀。指挥家最后也勇夺金爵最佳男主。不过吐槽一句,他红毯当天的红领结真是村得好第三世界的八十年代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