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漂》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美漂》读后感1000字

2022-03-29 03:04: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漂》读后感1000字

  《美漂》是一本由胡曼荻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漂》精选点评:

  ●故事一般,但的确能从中了解到不少中国人移民美国的故事和知识

  ●后面有个大坑啊!!!女主各种矫情啊!!!要不是因为天津,因为南开,因为普及绿卡知识,果断两分的

  ●世界上的事,大概只分两种:围墙内外。

  ●被书封上的熊培云推荐、贾平凹题字给诱惑了,竟然在书展上买了它。不成熟的桥段,塑造了一个完美老外形象。又是一本废书。

  ●终究是小说,现实中哪里有那么多美好的结局。

  ●国庆长假啃完的一本书,不知道是以前的书字体、字间距、行间距太大,还是如今自己的阅读速度已经慢到令人发指了…竟然看了这么多天!书里关于美国移民的相关知识还是比较多的,在此也要感激我的工作,能让我对这些知识有一些相关基础,看起来不至于那么晦涩。总之,加油吧,骚年!三岁说过,保持你自己!地球太危险了。

  ●文字很美,故事很真实。

  ●对于像我这样没有读过言情小说呢工科男开始,确实挺温暖的

  ●情节一般,能够对在美华人的一些情况做一些了解,尤其是对签证和绿卡的去神秘感有些作用

  ●被书名吸引,但是读完却感觉未触痛处。故事情节一般,缺乏细节描写,作为消遣读物吧

  《美漂》读后感(一):没出完啊。太痛苦了。

  语言平实,像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可惜没结局,听说还有下册,不知道什么时候出。

  没结尾没结尾没结尾没结尾没结尾没写完没写完没写完没写完没写完没写完求下册求下册求下册求下册求下册求下册。太痛苦太痛苦太痛苦太痛苦太痛苦太痛苦太痛苦太痛苦。没结尾没结尾没结尾没结尾没结尾没写完没写完没写完没写完没写完没写完求下册求下册求下册求下册求下册求下册。太痛苦太痛苦太痛苦太痛苦太痛苦太痛苦太痛苦太痛苦。

  《美漂》读后感(二):外国的月亮一定园?

  书中表述了华人去往美国所遭受的的种种苦难,寂寞,悲凉,歧视。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留学回来的人,我只想说,人生就是不断的在选择,选择那些你最想要的,放弃那些你不是太想要的。就像万万千千的美漂华人一样,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们哪怕吃再多苦,遭再多歧视,他们也要把自己的身躯投奔到那一片自由的土地。

  虽然天朝这些年来发展日益迅猛,但是正是这种经济发展的迅猛反射出了政府的独裁和愚民的贪婪。借用前不久报道里的一段内容,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移民统计,人们移民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在中国没有安全感。

  具体表现我也就不敢多说了

  总之一切都归于你自己的选择。

  《美漂》读后感(三):人世百态的大同小异

  说到底, 很多去美国的人都是目的性极强的——为了绿卡,为了身份 的象征,甚至是为了给国内的亲人一个交代,一个光宗耀祖、显摆的理由。

  这本书客观的描述了美漂的困难,但有意思的是,书中对几对跨国恋情的难点却一笔带过。(哈哈,看完我又产生了嫁给外国人的想法。)

  喜欢这几句话:走过千山万水,月依然是故乡明。花影入水,人入梦,风雨浮沉中;天涯人,悲欢皆梦。

  即将要去加拿大学习,要不也写一本加游(加浮、加漂之类的)。写作只是为了表达,为了抒发,为了记录一些当时的心情、状态和想法。

  末了,安全感这种东西虽然受外界环境和身边人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你自己。

  你需要把美国人自我的性格,用在多爱自己,多肯定自己,多给自己安全感的身上。

  这样不论在哪里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都不会是漂泊。

  菇凉加个游~

  《美漂》读后感(四):《美漂》读后

  3月底在操场碰到一个学中文的小姑娘,跟我讲她的文学理想。她说自己并不喜欢得诺奖的莫言,觉得他的作品有些矫饰的成分,并不是完全真实地记录生活。她说她喜欢余华和方芳,他们是在真实地记录所看到地生活,并不加入自己的意见。让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进行自己的思考,并不引导读者进入他们自己的观点。(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

  时隔三个月,我看到了这本书,序言中熊培云所亮出的观点:"我不大喜欢小说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之类的鬼话,因为事实上它们须臾不可分离。他必须是个谦卑的记录者,他应该跟着笔底人物的命运走,而不是自己在小说中生杀予夺、呼风唤雨。"这观点与那个小姑娘又是多么不谋而合。

  小姑娘给我看了她的作品。能被《鼓浪》采用并放在那期的第一篇,让小姑娘非常受鼓舞。我看了她的作品,从她跟我描述的成长环境来看,我在作品中都能一一认出她的父母家人。这就是小姑娘跟我说的"写实"的精髓所在吧。以至于我在看《美漂》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走神的,并无法象以前看小说那样单纯认真地跟着作者的描述经历主人公的生活,而是在想哪些人的哪些事件是作者亲历的,哪些是作者听朋友讲来的。我相信亲身经历和道听途说绝不可同日而语,在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细枝末节绝不一样。因此,这本书成为我看小说的时候走神最多的书。并不是这本书比以往所看的小说更加不好,而是我这个读者变得非常不单纯起来。

  女主人公是英语本科法学博士,后来在美国做了律师的姬韶逦,男主人公是纽约本土人Peter,按现在的流行语来奖就是高富帅的铂金王老五。小说的主线是男女一见钟情,几次不可思议的偶遇奠定了感情基础,当中有Peter父亲的阻挠。副线是姬小姐所遇到的各色人等,她的朋友和自己的客户在美国的生活。前半部分男女主人公如何偶遇,如何一见如故写得相当精彩。我如此手不释卷食不知味地投入了剧情中,这才发现自己三十几岁了,还是爱看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遇到了白马王子的故事。可能每个人心底里有种想改变命运的愿望吧,所以灰姑娘地故事才如此受欢迎。

  但这两情相悦的主线也没有写得很透彻。整个过程,尤其是后面的过程让人觉得两人的关系相当暧昧。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暧昧,觉得不符合女主人公的个性。她虽然同意Peter的父亲不和他来往,但又情不自禁和他在一起,这我可以理解。不给对方一个明确的答复,总是随着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与Peter忽远忽近,让对方摸不着头脑又爱恨交织,这我不喜欢。当然,这可能是女人的本能,爱浪漫又没有安全感。最后是以两人共同看到世贸双子楼的袭击结尾的,没有再说其他,让人觉得整个故事没有结尾,没有细细思索的空间。女主人公在南开的本科生涯以及留美经历估计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中间还有主人公在外交部实习的经历,不知从哪里得来。

  再说副线,卢怡和章杨的生活着墨不少,人物也有血有肉。但其他人物是蜻蜓点水,让人看得非常不尽兴。大抵是因为前两人是作者的密友,而其他人只不过是作者那个法律博士丈夫的案例而已。这是我的猜想。当然这种猜想是有根据的。唯有亲历才能写得有血有肉,旁听得来的虽然可以从技巧上做到形似,但终究是雾里看花,让读者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现在很多图书都是名人推荐,没有这个,书很难卖。我看到了贾平凹题的书名,熊培云的序和白描等人的书评,还有"作家出版社"这个让人觉得质量可以保证的金牌出版社。但看完后觉得还是没有写透,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深入挖掘。不知道为何这些大家们都给好评。是不是都受了淘宝的影响?还是因为作者说她喜欢读红楼,连该书的章节都是仿红楼的句式,让我不自觉的拿这本书和红楼比,自然是比不上的。还是说现在的书都是匆匆写就匆匆卖,这样的图书已经算质量很不多的了?我想起一位同行,每次我拿着文章请他看的时候,他都说我的文章没有以前写得好,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挖掘。"深入"和"挖掘"他总是张着他的金口(满嘴的假牙)重重地说出来。虽然彼时我已经觉得绞尽脑汁想无可想挖无可挖。但在他这个读者的眼里,总觉得我是肤浅轻率地完成了这篇文章,没有用上全力。这样的体验可能可以用以类比自己作为读者,对该书的感受。

  其实书还是很好看的,虽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好看,但也手不释卷秉烛夜读的。说主人公姬小姐:“喜欢安静,不愿抛头露面,骨子里又是争强好胜义不容辞的。”安静是自有一种力量的,我觉得有智慧的人大都安静,静水流深嘛。书中还讲到主人公对工作的态度:“其实人不是因在大的地方工作而有骄傲感,如果在一个小的地方做事,更能让自己的能量得到发挥,更能帮到他人,岂不是更价有所值吗?”姬小姐从纽约搬到宾州,就是不愿意做一个工作的机器,而要让自己有存在感吧。还讲到姬小姐最后专攻移民法,她提到上律师考试补习班的时候教授说:“你们现在什么法律都要学,什么都要懂一些,但等到你们拿到执照真正做了律师,我希望你们都是专而精,不要像这样广而泛,否则,你们绝对不会成为好律师的。这是你们律师的操守。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想将什么都做好,结果往往是什么都做不好。”对于这一点我也超级认同。就像那位同行跟我说的,你要专而精,要写文章就写你最了解最熟悉的,之后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不要写其他你半懂不懂的东西,这打动不了编辑,也降低了你的档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