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初潮》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初潮》经典影评1000字

2020-11-05 07:28: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初潮》经典影评1000字

  《初潮》是一部由郭静 / 柯丁丁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潮》精选点评:

  ●

  ●

  ●很有趣,观影过程很快乐,好像重新过了自己的五年级。但是,剪辑不太喜欢,不知道她们说的完整版的是不是会好一点。故事反映的东西也没有让我感受到更多的冲击。

  ●尘封小学的记忆是块毛边玻璃,怎么也看不清原有的模样,感谢拍摄者,让我多少想起些什么,大概就是10年前:校服要求严格,门口等候的家长,过马路的小黄帽,拉帮结伙的少年,豆蔻情怀的少女,这一年原来成长了这么多,只是当事人没察觉。此片但也有惊讶的东西:英语话剧,哦,原来上海冬天也挺冷的吧

  ●考96分就很自责的小女生、齐声“不能原谅”差生的五年级小学生、“优等生”被赋予的绝对的优越感……虽然基调不是批判的,但也随处能看到中国式教育对人之初的戕害。也想起无数个要做作业的夜;上海的小学生英语虽然稚嫩,但是语调相比之下好出色啊。

  ●苍白了点,感觉什么都没有拍到,只是触到了皮毛。

  ●中国式教育

  ●That's what's going on right here in this country. FUCK the fucking system!

  ●题目真的很吸引我,虽然只是在开头和中间提到过一点点,不过我依然决定我要看完这1个半小时。就像片中所说的,这不是一个特别的故事,我同样的,也会在此片中找到我10年前的影子。些许迷茫,并有限度的快乐着。

  ●在医院里陪手术后的嫂子看完这部纪录片,几个侄女都差不多要步入这个时期了,我希望能让嫂子在影片的各个角色中看到自己现实中的影子,这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影片中看到与自己有关的很多个角色,父母、同学、老师,他们又代表着不同阶段的自己。所以,我觉得。。。

  《初潮》影评(一):耻辱型教育

  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耻辱型教育,跟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如出一辙,都是教育学生认清耻辱,学会羞耻,从来不给你自信。并且要绝对消磨个性,即使有新思想的父母对子女实行自己的教育观念,其教育努力也会被学校的教师所磨灭。但庆幸的是,有些学生的个性依旧无法被教育所磨平,即使在同学和老师的一同努力下。

  《初潮》影评(二):从他们身上怀念我的小学

  导演取这个片名有利用噱头吸引眼球的嫌疑,毕竟这不仅仅是讲女生,男生的戏码也一样的重。当然它不可能叫“初潮与遗精”。

  现在的小孩子发育格外地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就到处在传谁谁喜欢谁了。想想我们那时候,四年级,印象中还不会对哪个女孩子格外地感兴趣,直到五年级,到了镇上读小学,才开始对漂亮的女孩子有了朦胧的想法,但也总是自己藏着,不敢和人讨论的,否则就可能被吊打了。

  我们都是长大的,只是他们的物质条件更好了,营养跟得上也就更早发育了。老外影视上的早恋现象(他们是小学就不忌讳谈情说爱!)应该在00后这一代再没有遮拦了。

  即使是应试教育,有个性的人还是不容易被扼杀的,那些年我也是从乡小考上的镇中心小学重点班,倒是没感觉到太大的压力,当然因为成绩只是中游(前20的样子),还是有一定压力,担心考不上县城的重点中学,那就只能读镇上的中学了,不过当年还真没觉得有什么万一考不上就坏事了,也许家里没有给很大的压力吧。

  忽然想起了我的小学,最怀念的是到省城上学后的班主任谢老师,虽然她也很严厉(上课时),可课后她跟我们打成一片,经常组织我们到公园活动之类做很多体验实践的事情,那时候我比较内向(跟从农村刚到城市有相当关系),不然获益会更加多。

  对了,原来上海小学还是五年制!其实以现在课本的深入程度,五年制真的可以了。

  《初潮》影评(三):为什么他们不快乐?

  2010年12月7日

  广州纪录片大会第二天

  今晚的活动是临时被纪实频道叫去为纪录片「初潮」的展映做翻译。所以也就特别认真地把整部影片看完。这是一部记录一个上海非常普通的小学五年级班级里几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如何面对人生第一次青春期萌动的片子。

  虽名为初潮,实际描写到女孩生理期的篇幅仅仅是一笔带过而已。当然考虑到上海的电视播出环境,这一点尚不可要求过高。

  然而这部片子还是真真切切地打动了我,原因主要是它不可思议地真实再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想法和所面临的苦恼。无论是同学之间的嬉笑打闹,还是老师在办公室里的相互交流,都让我在回忆自己刚刚走过的求学生涯时,对眼前片中的一切感同身受。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却又自欺欺人地、卑微地制造着虚伪的快乐。从踏入小学大门(有些甚至更早)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告别了童年应有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等待他们的是一场又一场残酷的竞争和淘汰,直到进入大学。他们被自己的家长剥夺了自己的生活,剩下的只是想法和憧憬,却无力去实现。家,变成了一个做作业的地方,不再是温馨的港湾。就像片中小学生曹奂东所说的那样:他不想回家。随便去问一个刚放学的小学生,哪一个想一放学就回家的?总想留在操场上再玩一会儿。因为一回到家就要面对父母的监督,而即使有些父母刻意不说出来,空气中也早已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那就是一考定终生,成绩改变命运。

  导演郭靖透露了一个非常讽刺的细节:在所有看过该片的当事人中,只有该班的班主任杨老师无法接受她在片中的形象。她对导演说,一直以来她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很优秀的教师,没有想到在片中她的形象完全是一个反面人物。曾获许多教育奖项,作为优秀人才引进上海的她感到不能理解。

  说实话,从那种环境中长大的我一点都没觉得她有任何过份或不恰当的表现。是一个典型上海教师,学校里比她严厉比她不负责任的老师不在少数。然而就算是她自己,当跳出她所熟悉的,以她为本的或者说以应试为本的学校体系来审视学生和老师的处境时,也无法接受片中的那位杨老师了。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教育体制越来越畸形。

  你可以把问题想得很复杂,像那位数学老师讲得那样,这就是中国的社会现状,没有人可以改变。或者也可以想简单点:为什么我们连让孩子快乐一点,这样最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