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民主读后感100字
《亲历民主》是一本由龚小夏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历民主》精选点评:
●很实在、很好玩的书,尤其里面写的领袖书单很有价值,当然很多tips不只对领袖有用,need you scoop up, 值得一看。
●很细致,很详细,能从中了解到美国地方选举的一些细节和理论,总得来说,看了这本书,能大致了解一下,什么事美国的民主制,和美国地方是如何选举的
●2020116:对理解美国地方选举政治运作大有裨益,真正称得上是“民主的细节”。印象最深是尽管竞选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但最关键还是要在党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地与选民进行沟通,才有望获胜。由此观之,有些人批评美国政治就是金钱交易,实在肤浅。美国政治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政治,哪怕堂堂州长还是得低头求老百姓和你照相。不像某国只要大手一挥,就有无数百姓随时就位,陪衬官员的和蔼可亲,如是还真不能以“特色”二字马虎过去,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妨由照相做起。
●挺有趣的纪实,落到实地的选举故事。
●不时与傲骨贤妻的情节相对照,看美剧,长知识!
●2011年参选人大时,我认真研读的一本书呀...
●虽败犹荣,竞选实务指南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不神圣,也有暗面,因此丘吉尔的名言“民主是个不好的制度,但是,还没有发现比它更好的制度,所以我们不得不用它”为世人所传诵!
●用自身经历说事,最有说服力。#20130520
●从中国人变成美国人,从普通公民再成为竞选人,差点当上议员,这实验做的真是太有意思了。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来观察美国的民主制度之后,得出民主制度是人类发明的制衡自身追求完美的冲动的最重要的工具这一结论,这本书比驴象庄园带劲多了!
《亲历民主》读后感(一):写的很细节和实在
在纽约的中文书店无意中看到的,真的不错,没有长篇大论,写的很细节和实在,对于华人参与政治活动很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对第一代华人移民有很大的鼓励,支持!这几年华裔越来越多的参与政治活动,为华裔争取到了很多权益,尤其是前几天陈宇晖的案子
《亲历民主》读后感(二):民主的真正细节:从细胞的层面看民主
就我而言,评论这本书的最好出发点是刘瑜的《民主的细节》。
我最崇爱的《民主的细节》读过后,起了一些遗憾:还是不够细呀。
如果把美国民主体制比作人体,刘瑜最反感的是不研究人体构造、内部组成及运作机制,而只图自己好恶随意往它头上扣帽子、身上挂条幅的政论方式,一说起美国就等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资产阶级民主,狗屎一般,甚至还有人在批判它是万恶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这哪辈子的事儿了,就像指责一人随地大小便,虽然他婴儿时的确干过。
因为太过喜欢,我就想知道更多详情,更多更细的细节,可翻来翻去,《民主的细节》是没有的,遗憾随之而来。不过,正像刘瑜希望的,如果读者能通过读她这本书激发对美国民主的兴趣,将政治当作柴米油盐的生活来体验,才是她的最大用心。于是她在清华“美国的民主”课程中推荐了《亲历民主》。
《亲历民主:我在美国竞选议员》是“民主的细节”的细节。《民主的细节》如果还是在构造、内部组成及运作机制的层面上观察、理解的话,《亲历民主》就到了民主的最基本组成:细胞。整本书就是作者龚小夏这个民主社会的细胞,一个活跃的热心参与公共事务的细胞,突然要更深一步,想要竞选州议员并投身其中直至最终竞选失败的历程。
相对于《民主的细节》以各种样本、切片管窥民主全景,《亲历民主》野心小的多,只写竞选,还是某个州(弗吉尼亚)的某选区,7万人,其中登记选民4.6万。视野太小,对于我们这些从没见过竞选的人们来说,不免琐碎,提不起兴趣。处于前竞选阶段的我们之切身关心是竞选该不该、为什么该、何时开始等问题,因此《民主的细节》击中我们的脾胃。阅读《亲历民主》的动力,不在我们的急迫关怀之中,难免受重视程度降低,但更应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
警醒什么?我们焦急地呼唤、追求、等待着竞选来临,但真来了呢?我们该怎么办?就什么也不管不顾地选啊选的?难道不需要一些选举操作指南吗?《亲历民主》正是这样的指南。我想,当哪天竞选真来了,可以将此书大规模印发,每家发一本,大家都翻翻,能让我们很快产生一个趋向于高素质的选举。边竞选边翻看,很快就会学会了的。不过,在此之前呢?在竞选就是千呼万唤总不来的这个时代,难道不需要这样一本指南吗?我们难道不需要先翻翻吗?事先翻看了,了解到选举的好处与缺陷,才能消灭心头涌动的乌托邦幻想与美梦冲动,沉着点,冷静些,理性地看待选举将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容忍它的好处兑现得太慢,容忍它有不可克服的的缺陷,容忍它一时半会儿总有弥补不了的漏洞。
明了《亲历民主》的价值,就该说说它的内容了。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书里说的很是翔实细致,从“我”这个活跃细胞产生竞选州议员的念头开始,寻找党组织报名、获党领导支持、参加“党校”培训、获取提名,然后是如何筹款、如何走街串户地拉选票、发动选民,直到投票日投票,等等。一册在手,恍惚自己早就是民主社会里的一个谙熟选民,再也不怕别人说自己素质不高,不懂民主选举的规则,不配享用民主了。
《亲历民主》读后感(三):民主,永远在路上
华人移民美国迄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华人、华裔乃至亚裔在新大陆一向以勤奋守法著称,在科技领域成就显著,但却鲜有政治抱负。仅有的几名华裔政治家,如赵小兰、骆家辉等,也是典型的ABC(America Borned Chinese),乃第二、甚至是第三代移民,除了长着一张东方人面孔,与中国的实际渊源十分有限,虽也不乏吸引眼球之处,但国人于他们其实并无多少亲近感可言,反之亦然。相比之下,那批八十年代赴美留学,其后定居、入籍的第一代中国移民,可能会令人更为牵肠挂肚,只因他们曾有着长期在国内生活的经历,也曾与我们共同经历过那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岁月。
《亲历民主——我在美国竞选议员》一书的作者龚小夏,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典型中国背景的第一代移民。这位北大历史系毕业生在哈佛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长期供职于教育和传媒行业,同时始终热心于公共事务,经常出席各类地方助选活动,还是人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就在2008年底,她作出了一个决定:竞选她所在的弗吉尼亚州第46选区议员。这样的选择,显然有些出乎常人意料之外。一位共和党华人,入籍刚满八年,要竞选公职,而且还是在传统上由民主党人占尽优势的选区,岂非天方夜谭?不过,作者从一开始似乎就不很看重胜利。看得出来,作者参与州议员选举,除了要达到提升自己在共和党内知名度的目的之外(作者原是民主党的支持者),还意在通过竞选活动提升亚裔人士的政治参与度,为在地方议会更多地争取亚裔权益作准备。而对于选举结果,作者似乎早有心理准备。
也许正是得益于这种轻松的心态,作者在整个过程中更多地是以一个在非选举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的身份观察这场竞选的台前幕后,为读者留下了许多非常有意思的记录,其中呈现出了不少美式民主中最为鲜活的细节。
故而,比之于企业,拥有众多成员的社会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对选举结果的影响或许会更大一些。毕竟,每位成员手里都有选票,而且,同一组织成员的政治倾向往往十分一致。例如,在作者居住的华盛顿附近,由于政府雇员及依靠政府合同谋生的选民人数众多,民主党的“大政府”政策显然能够保护这些人的利益,那里成为民主党的“票仓”也就不难理解了。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美国政府雇员收入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进入政府工作,但作者却因此担忧美国人传统中崇尚的自由价值观会因此受到冲击。看起来,无论在何时,民主总是处在危机中。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不完美性,而不是某种看似完美的空头许诺,使得民主成为人类凭借己力可以、而且值得追求的价值之一。
以作者的亚裔第一代移民身份参与竞选,遇到“软性歧视”是肯定的,尽管没有也不能在公开场合表达出来——美国是一个很讲“政治正确”的国家,公开场合杜绝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甚至到了有些夸张的地步。作者在竞选过程中所遭遇到的软性歧视,其实就是选民们暗自怀疑,以候选人的背景和能力,能否胜任议员之职。而在龚小夏眼中,这样的怀疑其实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于包括亚裔在内的少数族裔,长期以来对参与公共政治生活表现冷淡所致。这也正是作者冒着极高的风险去参与这场竞选的意义所在。事实上,在竞选结束后,她已经为选区的多数选民所熟知,走在大街上,经常会被人认出。在美国这样一个重视社区精神的社会中,这也许就是这场竞选给予作者的最好回报。
该书的英文名为:“活的民主·我想代表你”。就很多移民而言,对政治的冷漠或疏离,也许是源于他们之前在母国受到的种种来自政治领域的无端伤害。但作者以她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成熟的民主社会始终欢迎每个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因为民主永远在路上。
龚小夏:《亲历民主——我在美国竞选议员》,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
《亲历民主》读后感(四):无耻的民主党
先看了《驴象庄园》,后看了这本书,确实,这本书远胜过《驴象庄园》。如果说,要了解美国政治,乃至了解美国政治的具体运作,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
1、龚小夏解释了她为什么从民主党转向共和党,以及后来为什么坚定选择共和党的部分很有意思。可见,在美国,没有固定党派立场,或者说立场中间的非常多数,在没有具体参与党派内的政治运作,是很难凭借理论上的划分来选择自己的立场,龚小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按照龚小夏自身的经历,尤其特殊选举本地区议员的经历,给她造成了以下印象:民主党就是善于欺骗选民,开空头支票,只会许诺而不去履行自己承诺的小人,哈哈哈,这样的特点就很好玩。
尤其民主党如何通过”肮脏的把戏“获取特殊选举的多数选票,以及操作选举,让本党候选人获取多数选票的描写特别有意思。在这样的实际细节中,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民主就是投票的说话,非常笼统。因为如何投票,背后的学问可大了去了。比如通过统计本地区的选民属性,是黑人多,还是白人多,还是拉丁裔多,还是华裔多,是上班族多,老人多,还是晚上打工的人多,通过了解这些,制定投票时间,甚至是投票地点,都能够严重影响到票数!
以书中所写的北弗吉尼亚州下属的一个区来说,这个区离华盛顿特区特别近,原本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地区,但是后来民主党得势,同时,这个地区多数人都是在联邦政府工作及依附于政府,因此朝九晚五,白天没有时间,只有晚上才能歇下来。而很多白天较为清闲的家庭主妇及没有工作的老人多属于共和党,同时,很多拉丁裔一般晚上才工作,比如给人做家务清扫啥的,因此晚上也没有时间。而那一年的特殊选举上,民主党内推选的候选人是一位黑人律师,结果,中途跑出来了一个拉丁裔要与之竞选,于是我们就会看到民主党如何通过具体的投票细节来完胜共和党,以及让半路杀出来的拉丁裔输掉选举的。
民主党最终投票时间定为晚上六点到九点,而且是在没有停车场的体育俱乐部里进行,这样,很多共和党人就不参与投票,最终,民主党拉来了200张投票,共和党才有46张。
3、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美国的党校是什么样的。
什么样的人可以上党校呢?想要参与地区竞选的,无论是议员还是州长,想要给地区竞选者做助理及指导的,甚至想办民间组织的。。。等等
党校费用非常低,时间为一周时间,课程排的满满的。
有一个细节非常特别,就是党校一定很简陋,里面的椅子都是那种非常不舒服的塑料椅子,坐久了都让人不舒服,原因是为了向选民证明,我们没有花费更多选民给予的资金。
4、这里提一个小小的辩论技巧,这也是在看今年共和党候选人选举时发现大家都会使用的。就是如何将一个事实,赋予不同的前提、环境、解释,完全改变事实给人的感觉。比如,有主持人问,为什么你们洲去年竟然多花费了10亿美元?
辩论者就会说,多花费的十亿,比起总花费,只占百分之一;或者说,我上任前一年,比上一年多花费了100亿,到我这里只有10亿。当然还可以说,这多出来的钱,我们增加了政府岗位的多少多少就业。。。(貌似美国佬最关注就业率了)。
总之,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加上一定的倾向引导,不一样的对比与前提,可以反败为胜。这是每一个竞选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厚着脸皮说自己好。
5、从《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小章里,看到了“万恶美帝的民主阴暗面“。本章写到了地方议员如何通过利用职权,修改选区划分,将自己的竞争对手划分到自己选区之外,又通过职权将支持自己的选民划到自己区域,最终导致自己在本选区内没有竞争对手,能够多年来连选连任,每次选举都稳操胜券,同时支持率还特别高。
我们经常会问,为何西方式民主,有时候民众对选举的参与度不高,热情不足,甚至出现漠视的情况,以前,我们会以为,因为美国式民众运转非常成熟,争议的地方不多,一切按部就班,其实,还是有一些其他原因的,而这些原因,只有实际参与过政治运作的人才会知道。比如本章中所说的问题。
6、地方大还是联邦大?在这一章,看到了地方如何通过赶在联邦法案出台之前,制定了与联邦法案截然不同的法案,以此与联邦(中央)抗衡。书中有一处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当年联邦制定的医疗法案通过的情况一在电视上播出,地方检察长就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文件,连走带跑的奔向街对面的联邦法院控告刚刚推行的医疗法案违反地方法案,随后全美21个州也相继控告中央制定的法案违法地方法案。为什么他们能够认为联邦法案违反了地方法案呢?原因是,奥巴马推行的医疗改革争议太多,各地方早在联邦法案出台之前,就制定了地方法案,法案内容是,任何联邦及地方机构都无权强制民众购买医疗保险,而奥巴马的医疗保险内容是,大家必须购买医疗保险,这样一来,两个法案就矛盾了。最终地方将奥巴马告上了法庭,一层层打官司,直至上诉到中央。
看到这里,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地方与中央的制衡通过一个小小的案例很好的反映出来,同时,对于起诉奥巴马这样的事情,我们是想也不敢想啊!
7、美国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党”,叫做新茶党。茶党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当然,茶党只是一个具有相同政治理念——减少税收,不要增加税收的人组成的松散的团体,远不是一个有完备管理的组织。但有时候他们支持的候选人竟然获得了超过共和党的支持率,构建了美国政治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