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忧国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忧国读后感精选

2020-11-08 02: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忧国读后感精选

  《忧国》是一本由黄士翔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忧国》精选点评:

  ●很少有能讓我一口氣想讀完的小說了,沒想到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能寫出這麼精彩的一部小說,真是讓人激動不已!故事描寫的是辛亥革命前夕,身處大時代的小人物的故事,有血有淚有情有義,大有司馬中原「狂風沙」的影子,是今年我讀過的最好看的一本書~

  ●作者非常擅长描写冲突 刻画人物性格出彩 情节跌宕 被埋没的一本好书

  ●作者功底很好,故事曲折精彩,但好讨厌马风云和穆冲,这俩人是不是智力都有问题。

  ●霍景旸悲剧式的挣扎让人同情。

  ●蛮奇怪的,读的时候想起杜琪峰和金庸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搭档人的作品,但是汇在一本书里却没有违和感。

  《忧国》读后感(一):黎明不要来

  其实是放在书店或者图书馆,我估计不会去翻,即使翻了前两页,也不会看下去的书。因为是说革命党的嘛,题材太严肃,又会联想起金喜善丁善玺。当然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好多好多的人,居然大都有个轮廓,甚至何众,庆生,顾同这几个都各有各的意思,不会有哪个角色,看着名字就想不起来他什么时候出来的,又做过些什么。见到众生之苦相,经常会有点感同身受,所以也就想,因为是“现在”的作品吧,只懂得有所不为而困惑于有所为,这是此刻的踟蹰,当时的人,或许还没这么悲观,他们毕竟是革了命的。但写哪个年代,不都是为了“现在”么,真是丁善玺,我肯定就不会有真切的感觉。

  第一卷,除了开头用了两三天,后面差不多是一口气看完。真是紧凑好看。到第二卷大概人物又增加了,就没有那么紧张,多线并行,接一条线肯定是要断另一条线,线太多的时候,断点之间的距离,就会有点远了。在第一卷中断是刺激,激励着读下去,第二卷有时候会变成尿点。周汉城三百壮士什么的闷了些,大概因为自己不喜欢正儿八经的革命者。

  冷静从容的笔调,是一开始觉得太严肃,后来后喜欢的部分。不知是不是因为连载的缘故,到章节结束的时候,忽然就不怎么从容了,像美剧日剧的集末,忽然提速,爆是应该的,行文忽然剧本化就有点奇怪。

  看完了回头想,除了穆冲,几乎没什么特别讨厌的角色,这是作者的悲悯。似乎又有好多别人都很喜欢穆冲的,这大概是作者的狡猾。对了周汉城我一直没把他当成角色的。

  第二部的结束,不是最后的结束吧,还跑去起点看了一下,连载还要慢些。反正也不怎么着急,我不喜欢看悲剧,清末往后,即使在书里活下来,可以想象的,仍是黯淡和更黯淡的未来,我喜欢这些人物,黎明不要来,停在这里也无妨。

  《忧国》读后感(二):以《忧国》之名

  凤竹元年春

  我不是很清楚作者为什么取名叫《忧国》。忧是什么意思?国是什么意思?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忧国吗?革命之前是大清王朝,革命之后史称中华民国?还有,忧的主体是谁呢?被忧的是谁呢?是朝廷这边清人的官员奎龄,是汉人的官员刘文藻,干吏霍景炀,还是革命党这边的周汉城,陈慧楼?还是长枪会和春山堂?还是镖行的这三兄弟,马凤云,白剑声,穆冲呢?还是仁者不忧的忧呢?

  书很好看,纪事类小说。从开始袁应泰和阮曾三打算准备运军火回边城到最后万延春父子,李揖唐最终攻入省城,一直一步赶一步,没有松懈的地方。就是以起事或者说“革命”为核心,有点让人想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以一场战争为核心。因为它关涉到小一点的局面,小一些的人物,或许就如同张爱玲的《小团圆》,换个名字可以叫《小革命》?所有的人都被革命的流水裹缠而去,革命中的仁慈和正义呢?我总是想到到那个那个被灭口的小沙弥。

  这或许是残酷的,也是真实的。

  仁是什么呢?简单的拆文解字的话,就是两个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仁,或者说应该是“仁”?或许,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构成真正的仁,真正的了解和相通,这才是真正值得去“忧”的?所谓革卦中的彖辞,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曰乃孚,革而信之。  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

  比如说,看这本书中的旧的五伦“夫妻”“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新的伦理“党内的同志” 。

  马凤云不得不去边城的时候,告别谢氏,“那种沉默里的味道,是她熟悉的,但也因此常常觉得,她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这个人。”“他没有把真相告诉她,这是他保护她的方式。而她说“好”,无论压上身来的是什么麻烦,最后由他去承担。“

  他们这之间的了解是清浅的,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是感性的,按照日常的惯性生活在一起了,我觉得有些微微的悲哀。

  又比如说,“父子”,白润臣和白剑声父子,白润臣不理解白剑声要做什么乱臣贼子,追寻周汉城,但白润臣又稍稍尊重和理解过父亲的舐犊之情吗?

  又比如说,君臣,霍景炀决定尾随马凤云去边城告别刘文藻之,深谢刘的知遇之恩:

  “霍景旸却道:“不。景旸今晚来见大人,绝不止为礼数而已。请大人容下官讲几句越分的话。自下官中了两榜,授了官职,就想施展平生所学,做一番事业出来,使日渐衰颓的局势,能够稍有振作。然而一直以来,下官所听命的,无不是浑浑噩噩,尸位素餐之徒,这些年官场蹭蹬,不过空耗岁月而已——直到遇上了大人您!下官自知那个主意,真真是异想天开之至,而大人毫不见疑,反交付下官着手实行,下官实在是……从未有如象今天这般开心过!这一次去边城,下官必定不负大人信任,定要扫平乱党,来向大人报捷。”他说到动情处,眼泪不禁湿润了眼眶,起身离座,向抚院磕下头去。 ”

  但霍景炀又真正认识过理解过刘这个人吗?

  又比如说,陈慧楼为了阻止周汉城去上海,不惜让火车站爆炸,这也是同志的伦理吗?

  无论是革命党,镖局,还是长江会和春山堂,这里面都没有构成一个真正的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不是由一个个真正自由的个体来组成,其中的追随,联合和行动来自于个体绝对自由的判断和良知,以及双方对这种判断和对对方良知的尊重。

  所以,总是很难相得。因为,总是有私心。

  所以,每个人都深陷局中,多少都身不由己。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也许,只是在最后攻城不下,双方僵持之下,各地的人都来响应,是真正的民心所向,大亨以正,应乎人。 这里的向往是正当的,虽然可能革命中的人不是那么的纯粹。

  我们为其中每个人的命运叹息,机运在此,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其实不看私情。

  孟子言,“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但所检验自家,梁漱溟先生言: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但所以信念如此者,必在日常生活上有其前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也。

  能够真正乐天知命,方能坦然不忧。然也不是没有没有忧,所谓忧道不忧贫;其忧也,不碍其乐。忧而不碍其乐者,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也。我们本来和大自然浑一通彻,息息相通。所谓大乘者。

  比如说这里:

  “雨这时已经停了,庭院里各处依然饱满地湿润着,一颗圆润的水珠在阔大的芭蕉叶面上缓缓地……缓缓地……滚动,一阵风吹来,叶子的坡度发生变化,水珠又咕噜噜地向原来的方向倒滚回去。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粗鲁的武人心里,忽然觉得很欢喜”。

  总有欢喜的时刻。生命不完全是悲剧也不完全是喜剧,它牵着悲喜的两边。“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所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会有“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但总也能归正。

  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

  所谓“生生不息”。

  《忧国》读后感(三):《忧国》书评(无剧透)

  赘述

  好多个月以前,一位神交多年的网友(其实就是酥衣)发给我一部书稿,说是一个朋友写的小说,让我看看,说说想法。我当时看了大半,觉得很好看,不过酥衣说不必急着写文,等书出版时才写。我就放了心,正逢当时事多,又花痴上一个新欢,就把这部书搁下了。直到后来,听说这本书将出版,朋友小飞写了文章,我看了,才想起来,于是回去把余下的部分看完。

  因为中间这一停顿,读这本书的气韵被打断,答应了朋友的书评就写不出来了。然而欠这样一个文债,毕竟是很难受的,觉得对不起看重我的朋友。所以,尽管知道自己这样撒滥污,以后肯定不会再有人给我免费的好书读,这篇文债是无论如何要还的。

  -------------

  正文

  这部书就是《忧国》,作者黄士翔,听说还很年轻。我非常佩服他,因为这本书写得很好。这是他的处女作,就更了不起,书的文笔、结构、人物塑造、设定和思想等等都不像是新手的作品,相当老到。故事也非常精彩,有很强的悬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深谙长篇小说抓住读者的窍门。作者除了聪慧,当然也很用功,对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显然了如指掌,他对我们民族的过去未来做过认真的思考,一定也是个武侠小说迷(我本人是金庸的铁丝,对本书的武侠痕迹比较敏感)。

  《忧国》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前的某省省城及周边地区。核心人物是师兄弟三人,老大白剑声,老二马凤云,老三穆冲。白剑声保的是革命党领袖周汉城,穆冲深陷自己的感情梦魇,马凤云则是维系整部书的中心。通过这三兄弟经历的风风雨雨恩怨情仇,《忧国》把我们带到了100年前那个充满苦难和变数的时空。

  嗯,我还是不要那么一本正经好了。

  我真正想说的是,这本书的前面三分之二我很喜欢。虽然民国题材看得不多,但是我无法拒绝武侠,更何况好故事也不是翻开每本书就有的。从一开头,《忧国》就以沉稳的文风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人物一个一个登场,遵循我们的传统写法,开场的不是主要角色,不过塑造得非常鲜活,而且一开始就有连场动作,再不给人喘息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机,每个人的动机都给自己和其他人制造机遇和困境,没有多余的描写,每一行每一段都不能漏过去,故事编得非常精彩,而且高潮迭起,一个困境解决,马上又来另一个,人物该出场就出场,该杀掉就杀掉,干脆利落。过程中,那些人就栩栩如生地立在了纸上,不,电脑屏幕上。我有说过很佩服作者么?

  书里写了几个典型的人群。官场人物是一群,江湖人物一群,革命党又是一群。难得的是几乎没有一个人物是脸谱化的,作者实在有不凡的功力,稍微举几个例子:刘文藻的深谋远虑和自私残忍,顾崇文的懦弱阴鸷和歇斯底里,霍景阳的雄心勃勃和穷途末路,都非常鲜明立体。尤其喜欢霍景阳。这个故事里大家都是悲剧人物,不过霍景阳的悲剧特别让我同情。江湖人众里鱼龙混杂,更是作者大展身手的好地方,长枪会和春山堂里好多人都写得有血有肉,我偏爱哑伯这样的小人物。马家庄很诡异,那一段几乎颠覆传统武侠,颇有独到之处。革命党里的陈慧楼让我印象深刻。周汉城,嗯,周汉城等下再说。

  (刚才为了写这篇文,试着想画一张思维导图,结果发现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事件冲突环环相扣,等我画完图这篇文大概又写不成了,只好放弃。大家还是自己去找书来读一下吧。)

  就这样,当初一口气读了三分之二,大概当他们来到墓碑镇上,开始寻找墓碑镇的秘密时,不知怎么,我就停下了。刚才又速读了一遍,想知道为什么会停下来,然后才发现这本书在很多方面不像是新手作品,但有一点很有新手特色。

  其实是个可爱的特色。当年金庸写《书剑恩仇录》时,把自己心目中所有跟武侠有关的元素都写进去了:男女青年的恋爱,男的是豪杰,女的是美人;深夜的化妆逃亡;权相的追杀;小客栈的借宿和奇遇;意气相投的一见如故… …神秘而见识高超的道人… …驴子、马匹、匕首和人头;奕棋和盛宴… …(金庸《卅三剑客图•虬髯客》)结果《书剑》被塞得满满的,很热闹,很有趣,不过并不是金庸最让人魂牵梦萦的作品,因为想表达的太多了,最终表达得不清楚。

  我感觉《忧国》也有一点这样,作者想写的东西非常多:武打、斗殴、枪战;权术、谋略、机关、密道;尔虞我诈、悲天悯人、醒世独立、随波逐流;保镖、攻城、谋反、训练新兵;爱、恨、贪、嗔、痴… …(而且都写得很不错!)还有,我们的民族该何去何从,是为书的名字《忧国》。

  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说,忧国这一主题是很容易推导出来的,因为书里有大量的文字,像巨大的指示牌一样时刻提醒读者这一主题,并通过不同人物的表述,表达出作者不同层面的思考。只不过我在故事里的时候,比较喜欢通过故事本身,自己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当周汉城第N次宣讲民族大义时,我忽然就关掉文件,花痴梅林大法师去了。(真的很抱歉,下次不要让一个花痴来写书评吧。XD)

  这其实不算是缺点,因为当我们刚开始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时,是非要把全副身心都放进去不可的,是非要把话说得透透不可的。于是周汉城,本来应该是书中的理想化身,却没有引起我很大的兴趣,我觉得他比较苍白,比较没有说服力,当然,一个理想化的好人是很不容易写的。连带着白剑声的塑造也受到影响。我比较喜欢马凤云,虽然他也相当高大全,不过他的矛盾和挣扎我能够理解和接受,他的精明强干也描写得很具体。而穆冲这条线,尽管充满了痛苦的心理描写,我也明白他应该是为情所苦的牺牲品,但恕我直言,作为一个女性读者,我并不同情他,甚至也不讨厌他,因为我不明白他干吗这么疯。作者写爱情不是强项(本书不黄很暴力),虽然朱阿秀这个女孩子塑造得相当可爱,有没有一点黄蓉赵敏的影子?

  《忧国》是本可读性很强的小说,结合了革命和武侠这两个让人热血沸腾的题材,男生应该比我更喜欢,我也是喜欢的,它技巧熟练,内容丰富饱满,布局充满巧思,比大多数故事都好。后半部有一点点枝节过多,收梢匆忙,不过瑕不掩瑜,读起来还是很愉快的。

  我不是那种忧国忧民的人,我觉得民族前途这种事固然要考虑,不过我们更应该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好好读书,不说谎,不打架,不贪钱,看到不认识的老人小孩跌倒要扶一把,看完书要写书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再次感谢作者和酥衣给我读这本好书。

  《忧国》读后感(四):世间安有双全法

  《忧国》这个名字可以让人想到很多,可我并不特别想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我想说的是另外两句似乎表面上无关的话:“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生逢乱世,讨生活就如火中取栗,随遇而安就是躲在核桃里也会被细细捻开,慢慢敲碎。铤而走险也好,背水一战也好。活得反而比太平年间积极,而积极的名头自然五花八门,其中最好的便是革命。记得小时候有部老片子叫做《红旗谱》,里面有个小媳妇在胸脯的位置绣了“革命”两个字,满市集的人指指点点,她更是喜滋滋地挺得更为鼓鼓囊囊。而所谓四面八方来革命的人嘴巴里叫得山响的,往往便就是看怎么个鼓鼓囊囊法,若是峰峦叠翠得标志,那便会被人暗暗挑起大拇指:这是真的革命。可是就像有真的革命,自然就有假的。而这个书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就是:谁的革命才算是革命。

  首先来说说算是买卖人的镖行上上下下。

  虽说这部小说算是描绘群像的作品,马凤云至少该算是其中非常要紧的人物。并不仅仅是很多人物与之发生纠葛,很多情节因为他的出现变得分外好看(譬如力斗二十二高手之类),而是他着实无辜。马凤云在这部小说里堪比《鹿鼎记》里的韦小宝,黑白两道,三山五岳几乎都和他有关系。可是和韦小宝左右逢源不同,他却几乎在每一条人脉里都被戴上“身不由己”这个枷锁,最后的结局我一直觉得对他而言算是happyending。

  如果说马凤云多少还是有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问题,譬如没事对朱阿秀开了天眼无疑在他的人生轨迹里起了很调皮的作用。那么谢氏和穆冲的遭遇就比较尴尬了,在所有的人都在为革命赴汤蹈火的时候,他们却似乎还是停留在小情小调里。穆冲这一边一定是发狂地爱着,谢氏这一头也是:你何必如此。你早该知道。但恰恰由于革命这个动荡的帮凶,使得也许本来就是同事家属关系的他们,被捉弄了。

  作为见惯世事的白润臣,可以看做是如果没有革命掺乎进来平安老去的马凤云,可是他有个不安分的儿子。当然我们可以认为白剑声胸中是四万万苦难同伴的呻吟,可是在我看来不过就是因为当年被马凤云打了一个嘴啃泥。他觉得他见过世面了,他觉得他追求的东西不同了,其实也就是要把那个嘴啃泥找回来。他爸爸,他师兄都明白这点,他不肯承认。所以,他革命的态度最彻底,再不革命他就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说借着老梁头的话问了这么一个问题:革命党老是这么驱虎吞狼,花小钱做大事情是不是有些朝不保夕。所谓强盗一般都是粗人,但是再粗的人也不是浑然一体不开窍的。革命党人嘴巴上再天花乱坠,就如小媳妇的奶包子再鼓鼓囊囊,这些家伙还有几个会为了奶包子把脑袋别裤腰带上的。小说里黑恶势力大抵算是三股,一一道来。

  首先便是马家庄的马庄主。这个被马凤云誉为武林第一高手的马庄主无疑是那种巨灵神一样的存在,除了必要的时候出去和过往的路人单挑,基本不懂如何管理这个在黑道上商誉甚隆的旅游驿站。结果当他被子弹崩掉之后,马家庄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瞬间崩塌。他们都来不及知道现在有革命这么好的借口,否则借着大家要团结起来闹革命男盗女娼一阵还是可以办到的。

  长枪会本来是最有希望脱颖而出的,可惜就像刘少奇同志说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老爷子临终的时候还是非常明白的,抓住闺女的手说要跟着走。可问题是跟谁走,怎么个跟法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而长枪会的兄弟们大多是袁应泰这种好汉。所谓临死都对着出卖他的人说:你躲在我背后,我帮你……反过来看春山堂的万家父子也是有肉吃肉,无肉靠抢的那种单线条动物,但是春山堂有个奇怪的人物就是李揖唐。这里单纯说李揖唐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却开始翻看革命党的宣传资料。当胜利者觉得失败者的经验也有可以汲取的地方,这样的组织是可怕的,譬如我们打朝鲜战争的时候很虚心的请来国民党俘虏给我们上课。

  如果说镖行是被黑社会胁迫参加革命,那么黑社会就是以为革命是另一种跳大神。可惜请神容易送神难,如果没有突然开窍真心革命的李揖唐,他们连做夜壶的资格都没有了。

  如果说革命是洪流,镖局和会党算是之流,那么他们浩浩荡荡要摧枯拉朽的庙堂是不是就是简简单单的沉船枯树呢?显然不是。这个也是这个小说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地方。

  一般在清末的小说乃至影视里面,满人的官员要么是求和,要么是和洋人私通。总之种种不堪种种污秽,似乎汉人都是林则徐,那么卑鄙无耻下流贱格的配额全部由满人来分配。而在这部书里出现的奎龄无论出场时的满堂光亮,无论结局时候的颓然而倒,都可以用风致乃至风骨去形容。绰约之间,他是真的在为这个民族期待一条出路。自然是可以说他固执于鼎非可问,当然可以说他手段毒辣机谋百变,但是我想说的是他是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甚至非常明确这种坚持是多么的不切实际。所以他的悲剧最具有不可逆转性。如果白剑声始终没有离开镖局,如果长枪会和春山堂一早统一,他们是否会坚持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呢?我只知道无论时光如何倒流,大厦将倾,奎龄哪怕明知颓势不可挽也,他也会如伯夷叔齐般螳臂挡车。如果说全书有一个我琢磨算是正面人物的话,我觉得这个杀人如麻的清朝酷吏算是唯一的一个人。他并不矛盾,所以断裂得刮辣松脆。

  说完奎龄我想第二个翘起大拇指的是捕快霍景旸。他和奎龄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知道他们相信的是什么,他们也的确相信他们号称相信的。所以他们的悲剧都是别人其实都是在暗度陈仓,他们却连明修的栈道都亲手焚毁了,他们不愿意背叛自己所坚持的东西,哪怕这种东西连他们早已经弃若敝履。不过和奎龄理直气壮的坚持不同,霍景旸更多一种夹缝中伸张正义的委屈。他可以丧尽天良,他可以不择手段,可是当他目睹一切都变了,一切都被放弃了,还是曾经对他信誓旦旦的人,那些他觉得更应该坚持的人。他并不是幡然醒悟,他只是不得不接受:事情和自己猜的一样。他连被欺骗的资格都没有,他连自欺欺人的借口都找不出。所以奎龄还可以算是悲剧,而霍景旸的已经是惨剧了。

  但是人世间多的是闹剧。那就是所谓读书种子的顾崇文。顾崇文从登场开始就是一副论语学派的腔调,为了避免露怯我就不引用论语了,反正就是看风向不对就做乌龟牌鸵鸟的意思,当然如果用论语的话就可以好听点。事无大小,每次出事了他都是暴跳如雷色厉内荏捶胸顿足惊慌失措。如果还嫌看不清他的话不妨看看顾同。顾同这个他身边老是被主人抽耳光的其实就是顾崇文的不读书版本,顾崇文所谓的经济文章不过就是高级化妆术而已。而恰恰就是这样一位所谓的君子成了各种势力后来抢夺的贾宝玉。大家也许恰恰都知道他只是一个笑话,所以看也好,讲也好,圣贤书读到这个地步不由让人想起郑板桥说的那个:儒生实乃孔子之贼。

  人生不仅仅有悲剧、惨剧和闹剧,人生要欺骗芸芸众生活下去自然需要喜剧,刘文藻就是喜剧。其实这个人物非常像日前热播的电视剧《潜伏》里的一个人物,就是在余永泽和李崖面前显得昏庸不堪的吴站长。无论东风还是西风,不管白猫还是黑猫,他就是那个默默在小巷里吃馄饨的人。可是如何在刀光剑影里让这条小巷平静如斯,怎么样在大敌当前还能心定气闲地吃完一碗馄饨。人生可以跌倒,但不是每一次都可以重来。刘文藻做到了,还不止一次。这个人实实在在告诉我们:坚持什么,知道坚持什么,都不如知道可以不必坚持什么。

  最后说说这个小说的主角吧,也就是最有底气喊出忧国这句话的人。这里可以再提一下一开头陆游的那两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如果说最不怕双全难得的大概就是这样一批人。他们可以眼皮都不眨的把别人的忧虑和思想抹杀于弹指之间,他们可以舌灿莲花地把屠杀满门说得花好稻好。但是他们说天说地说不过自己的同志,他们抹杀了别人的梦想也空不出自己的书桌,关键这种门槛比较低,不要脸来六亲不认无耻无畏……嗯,钆带了……

  为了这个国家的明天,曾经有那么个时代大家都在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大家都在忧心忡忡,也许有私心杂念,也许有大彻大悟,但风吹浪打,世间哪里来什么双全之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忧国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