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远乡》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远乡》读后感100字

2022-04-12 03:03: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远乡》读后感100字

  《远乡》是一本由凤凰卫视出版中心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乡》精选点评:

  ●看到最后 我竟然感动的哭了

  ●两种视角很好,读最后老兵返乡特别催泪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不讲政治,只言悲欢。时代浮沉,风云变幻,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都敌不过岁月与命运的涟漪。很喜欢凤凰卫视对台湾的探讨,不一样的视角,让你更理解台南湾,不至于让你面对“台独”除了骂人就是“愤慨”。

  ●主题阅读的第五本,满满的伤怀。

  ●第一次从海峡另一边的角度来看这近百年的历史,整本书按时间顺序,从国民党接手台湾开始,一面描写两蒋对这个大岛的控制和经营,一面叙述着跨海而来的那些异乡军民们的乡愁。正如书名《远乡》,统治和斗争的残酷并不是本书重点,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羁绊才是着墨最多的地方。无论高层还是民众,刚开始都带着浓厚的客居感,随时准备反攻、回乡,随着两岸、国际局势的变化,反攻无望后,慢慢地把重点转向建设,和这个第二故乡开始彼此融合,原来的家乡变成了一个符号,心里的一根弦。几十年后,有些人终于等来了回乡的机会,那种欣喜和不安交织以及得知失去至亲的遗憾,无需渲染就能触动人心,而今,被剧变的时代裹挟着的那代人已经陆续离去了,希望他们终于能获得安宁。

  ●这是我读过有关台湾的众多书中的精品。大量当事人的口述,有KMP高层,有国军普通老兵,从不同侧面展示台湾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体味寻常人的悲欢离合

  ● 社会的断层 莫过于年轻一代不再能相信老一代的叙事.. 不尊重历史 再文明也空洞...

  《远乡》读后感(一):我们是否应该站在公正的角度审阅历史?

  大时代下的芸芸众生,各有各的不幸,有些是自身的选择,有些是迫不得已。此书看得出此书的编者也想跳出意识形态的禁锢试图描述那个时代的无奈别离,但书中的主观角度与阐述方式,无不透露着文革时政治正确,仿佛生怕自己越过雷池一步导致粉身碎骨。我相信如果编写者也有他的无奈,但是这种时刻把政治正确放在第一位的历史类书籍,他还有什么可信度?而如果历史类书籍真的可以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还不如不出版的好,少一人读就少一人被洗脑愚昧。

  写历史书如果不能公正,如果连基本的用词都要政治正确,我真的觉得作者就是个软骨头。

  《远乡》读后感(二):乡愁在炮火动乱分裂中,依然清晰

  各个人物在这一事件中的真实写照,和其中深深的思乡情。

  蒋氏父子,对国民党落败的不甘,撤退时的无奈,带走财物文物的老骥伏枥,在台湾和沿海的试图反攻。

  将领,跟随蒋漂洋过海的军人的忠诚,在舟山、东山、缅甸越南的负隅顽抗。

  普通的国民党兵,被迫或者忠诚下对大陆的反击,退休开发台湾的群体。

  外省入台者,国民党战败后由于对中共不信任,从全国各地逃往台湾,在战乱被抓去当兵的群众。

  各类人群,都逃不过这场历时浩劫,妻离子散。战争没有谁对谁错,历时总是胜利者的。

  但是对这几类人的客观描述,大量的第一人称记述和口述,对故乡的思念,谁都逃不出。而且,不管未来怎样,这是一条永远无法撇去的纽带,两岸,一家人。

  身为福建人,感受特别清晰。小时候亲戚家有人是台湾仔,经常拿钱回大陆分,那时的感受是台湾人真有钱,同时觉得很奇怪,都那么大方。现在解读来,有一丝明白。

  乡愁在炮火动乱分裂中,依然清晰。

  另外,对那段戒严的历史,对国民党民进党,对大陆文物,也有大概的了解。

  《远乡》读后感(三):乡愁里的寂寞

  所谓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只能用想象来装点它,于是,在不知不觉间,它被神话,当有一天我们明白所谓故乡不过如此时,那份落寞,该如何面对?

  这是一部现代台湾的文化变迁史,用新闻人的视角切入,凤凰卫视通过专访的方式,来解读一代台湾人的梦想与苦痛。在蒋介石时期,台湾内忧外患,压力巨大,人们在现实面前,自然要寻找精神出逃的空间。于是,故乡成了唯一的避难所,文人可以安全地歌颂它,媒体可以大肆渲染它,读者也可以用它来寄托自己的不满与苦闷。

  故乡成为政治与社会博弈的平衡点,虽然每个人口中、心中的故乡皆不相同,但过于单一的语境却留下了后遗症:对于老一代人来说,他们知道故乡是怎么回事,也知道为什么会提起故乡,所以他们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而对于新一代人来说,他们没有分辨力,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故乡崇拜的氛围中,这扭曲而他们的视野。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神话都是易碎品。当老一代人全力建设的故乡概念倒下时,年轻人精神因之而陷入深深的苦闷。

  一个社会的断裂,莫过于新一代人不再相信老一代人叙事,而这在高速发展的情境中,最易出现。因为发展是物质至上,价值观很难同步跟进,加之旧的价值观本身就是各方博弈出来的临时协议,在发展面前,最容易露出马脚。可裂痕一旦出现,则很快就会陷入全面解释失败的困境。

  去价值观与去幻想,固然有务实的一面,但心灵的空虚却是必须承受的代价,这让台湾社会一度充满紧张感。当所有人都在利益博弈时,那么,动荡、戾气将无法避免,当此之时,人们很难再用共同的话语来沟通。

  这是一个漫长的冲突过程,好在,台湾社会终于度过了它的阵痛,当妥协最终达成时,社会重建便有了新的基础,并因此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本书虽是纪实的新闻作品,但自始至终充满人文情怀,力图通过台湾社会的变迁,启迪人们更深入的思考,毕竟,每个社会都要面对转型与发展的考验。命中注定,我们只能背负着传统与伤痕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注定会有牺牲与受伤,但这却无法逃避。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叙述中的悲悯笔触,堪称是转型时代最佳的叙述方式。

  《远乡》读后感(四):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作为天真派不妨假设一下以抒惋惜之情。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国共两党举行了重庆谈判并达成《双十协议》,如果协议付诸实施,那以后的中国将会怎么样?

  但可惜一切只是如果。

  自1945年到改革开放前,大陆发生的一切相信即使是受过普通中等教育的人也都相当熟悉,但对于1945年后同属中国的台湾发生的一切,除了几个政要的名字、几次重大事件的名字,大多数中国大陆民众几乎是不了解的。

  凤凰卫视充分发挥跨越两岸三地的采编能力于《凤凰大视野》栏目中陆续推出了大型专题片《1949年大迁徒》、《远乡》、《蒋氏父子的台湾岁月》,并结集为《蒋氏父子和他们的台湾子民》出版,试图对1945年至蒋经国去世为止的台湾历史全面疏理,这样的书正是大多数不熟悉这段历史的大陆普通民众求之不得的普及读本。

  象以前凤凰卫视推出的在相关的历史书籍一样,《蒋氏父子和他们的台湾子民》绝不同与官方所修的正史,而是请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的家人、亲友娓娓叙来,历史从此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满了亲历者的血和泪,这样的历史也许才是更为真实的吧。

  1945年日寇投降后,重庆谈判不久,在大陆,国共内战的序幕缓缓拉开,而在台湾,普通民众等来的也不是和平,国民党接受大员陈仪虽然声称“是来做事的,不是来做官的。”,但等待他的是不久爆发的“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发生的导火索对如今的大陆人那真是再熟悉不过,说得真白一些起因只是一件小小的类似“城管打小贩”事件,事件的过程不必细说,《蒋氏父子的台湾岁月》中这样评论“二二八事件”:

  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节节败退,台湾成了蒋氏政权及国民党军队的最后归宿,也成为一部分民众躲避战火的最后归宿,“1945年10月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时,台湾只有600万人口,但到了1949年初,短短3年多人口就暴增了一百多万。”,“据统计,1949年前后,国民政府的海军运输到台湾的军队人数超过60万人,民众高达70万人。”在这些枯燥的数字后面是无数个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让那些叫侥幸活下来的人想不到的是,他们与家乡和亲人一别就是几十年,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等到团聚的那一天。曾经有台湾飞行员驾机投奔大陆,并非出于什么大义,而只是不堪思乡之情。“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的《乡愁》使多少老兵为之落泪。

  几百万人在几年之间一下涌入台湾这个小小的岛屿,“国民政府”痛失大陆,普通民众所要经历的生活可想而知,蒋氏父子的心情可想而知。据蒋介石的私人飞行员回忆:“老老先生在离开大陆的时候(那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两个月),坐在飞机上一言不发,起飞了以后在飞机上他就休息,或拿本书。他和跟他走的人也没什么好谈的,唉,很孤单。”。蒋氏政权到达台湾,局势稍视稳定,首先要做的事是“痛定思痛”:谁弄掉了大陆?头一把火自然烧在了那些被他们视为“内奸”的“共谍”身上。

  《蒋氏父子和他们的台湾子民》中不仅有蒋氏父子等“高层旧影”的伤感与励精图治,更有普通老兵、民众因社会动荡、两岸分离而造成的伤痕累累的“子民写照”,那些能读懂普通老兵思乡之情的人,恐怕没有人能不为之落泪的。两岸民众虽然经历了不一样的伤痛,但所有的伤痛都却有相同的历史渊源,真是“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