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羊奶煮羊羔》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羊奶煮羊羔》读后感锦集

2022-03-29 03:34: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羊奶煮羊羔》读后感锦集

  《羊奶煮羊羔》是一本由[俄] 尤·波利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羊奶煮羊羔》精选点评:

  ●荒诞的真实,讽刺,然后随风飘逝。啊,大火,啊,败德汤!

  ●喜欢玩弄文字的小作家~

  ●此書無愧用奇葩作形容,喜歡這本書的書名,更喜歡其中呈現出的混沌世界.

  ●不能是黑色幽默 因为确实不错

  ●无数次OS: 这样也可以!我了个去。 好看

  ●这书好玩~~~

  ●這些不咸不淡的,這些不倫不類的,這些不好不壞的

  ●Козленок в молоке (1995, фильм 2003)。伟大的文学传统

  ●超搞笑的

  ●黑色的羊奶

  《羊奶煮羊羔》读后感(一):生活的“停滞期”

  害了颠倒黑白症,就像小说里喝“败德汤”的“我”一样,只要天黑我就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为了将享受这种处于亢奋状态消磨殆尽,我通常会干未完成的工作或者陪一本小说过夜。无意中碰到了这本名字很奇特的讽刺性也极奇小说,小说中的主要操纵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赌局,将一个半文盲的工人培养成了文学天才,并获得了国际文学奖。这可能吗?人们都认为不可能,至少和“我”在一起的几个老骚狗认为绝对不可能!呵呵,不过在初出道天才基础用语(仅12句话)的合理运用下,维捷克终于在“我”的牵引下出道了,看着许多人对他的态度,连操纵者“我”都嫉妒了,连女友都追随我的天才白痴跑了,而只有他清楚:等在他们的前面是什么。想到这想必主人公又有了不少的优越感成就感。而结局无非是做了一件用羊羔母的奶煮熟了一只羊羔。

  《羊奶煮羊羔》读后感(二):怎么读《羊奶煮羊羔》

  怎么读《羊奶煮羊羔》

  入口:幽默

  由这本书知道了幽默的真谛,意识到了之前对幽默排斥的错误与肤浅。这是一个堕落的民族,至少在这个作家眼里,至少在这本书里,至少至少是在这个民族的文艺界里。突然想到了现在流行的“战斗民族”的称呼,那是称呼者的一种要急于结成同盟、亲切的表情,甚至于包含着对自身的怂恿,那是一种危险的跃跃欲试的心态,同样暴露了自身的肤浅(是不是因为这个称呼者根本已经不再读书所造成的),对历史的背叛(历史反正都是会不停地重演,它反正已经是习以为常),对战争好了疮疤忘了疼,一点儿都感受不到其中的悲剧。再次回到这本书上,它宣告了这是个堕落的民族,但不影响我对它的崇拜,因为它从堕落里走出过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文艺不一定全会带来快乐,读得进才是正道

  公众号:怎么读。(赠书赠碟目录见内)

  《羊奶煮羊羔》读后感(三):时间快慢

  2012年寒假在龙空推书版,本想看看网络小说到什么程度了,却发现了这个异类。于是从到3月初从图书馆借回(借了两次,因为读得散漫,即使续借还是超期了一天),直到今天4月23日终于读完。开学57天,它占了大部分。难怪读完之后,竟有些不舍。

  刨去作者的大胆想象、对苏联文坛黑暗的夸张披露、情节描写的幽默、新颖等等方面——它们享誉已久——我主要写写我的感觉。

  作者对时间的处理很有意思。在故事最后,当我看到主人公喝完败德汤,终于写出的“首要的”作品,原来就是本书的时候,我确实感到十分有趣。但其实,倒叙只是有意思的一小部分。更令我触动的是贯穿全书的时间速度的对比。书中从第二章到第三十章,时间流淌极尽缓慢,要讲的故事只有一件——主人公把一个文盲捧上新大师的宝座,却用了273页,超过全书的十分之九。这种“缓慢”,慢在了夹叙夹议,慢在了许许多多画外音的“不着边际”。一开始觉得新鲜,长见识,慢慢地多少有点无奈——或许是阅读快餐文学的后遗症——当我快要熟悉这种模式之后,故事却在第三十一章急转直下。主人公从国外归来,惊觉物是人非,纷来沓至,如梦似幻、目不暇接:办公桌上的镰刀锤子变成了双头鹰;旧时的要员掉在了草地上;老克格勃成了保安;艰难混世的作家成了主编……别说主人公自己,便是我这旁观者,也一时茫然不知所措,仿佛换了时空:怎会如此之快?!

  不排除为了和谐,政局变化被淡化了。总之我的第一感觉则是,人生就是如此。大多数时候,你可能觉得拖泥带水、日复一日。但异变突生,你却觉得一切来得太快,接受不了。

  其实,时间又何来快慢?快的、慢的,都是自己。时间太快,好些事情就别那么计较啦;时间太慢,那么就别辜负了她的不舍,用好每一刻吧。

  写到这里,我发现已经难以为继。我以为,我得到的感悟远远不止这些,但我写不出来了。所以我就不写了,对时间负责,对自己负责。能够真实地记录和这书、这作者相识、相知、告别的一些感觉,我很欣慰。

  另:阿卡申的《杯酒人生》除了序言,就是大片的空白,最近韩寒的《光明》也是如此,有点意思。

  《羊奶煮羊羔》读后感(四):我们都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羊奶煮羊羔》是尤里亚波夫的一本书,封面用漫画风格,有两个女士端着盘子走过,看起来有点摩登气派。

  小说里惟妙惟肖得呈现了许多我们熟悉的形象:不学无术却执掌权力的“学术带头人”,靠忽悠骗经费的马屁精,整天没什么事做只想着到哪蹭饭的文艺工作者,等等。

  确实,这都是共产主义集权官僚制下的苏联的状况。但我发现这本书绝不是单纯的批判共产主义或某种意识形态的作品,否则它也只能沦为另一种意识形态。

  到底哪个状况是好的呢?共产主义破产后的社会,让人不禁怀念起那些充满了同事聚会、无聊的会议、集体运动的年代。米兰·昆德拉不也正是靠着共产主义迫害的压力,才发现了在捷克仅有的幸福么。米兰昆德拉在《帷幕》里有一个“媚俗与粗俗”的故事:有一次米兰昆德拉跟一个法国朋友讲了一个共产主义下的笑话,大概是:由于政府安装了窃听器,结果他和朋友们呼唤了公寓,搞得政府云里雾里。这个法国人听后一脸严肃说:这真是太可怕了。于是昆德拉再也没跟这个朋友联系过,因为媚俗的人忍受不了粗俗的人,抒情是资本主义对他者的幻想。

  于是所有共产主义的弃儿都发现了自己的困境:我们讨厌一种制度,然而根本不准备接受另一种制度。如果说我们讨厌某种制度,不仅是切身利益受到了侵害,同时更是我们的幻想在操作、幻想在篡改理想。

  正是这个共同的体验,让我觉得一些前共产主义国家出来的人的思想对我更有亲和力:昆德拉、齐泽克,还有本书的作者:尤利亚波夫。尤利亚波夫的文风和态度,就像新时代的布尔加科夫。

  《羊奶煮羊羔》读后感(五):给他诺奖吧

  在此书的题引页上,波利亚科夫引用了1931年5月30日著名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给斯大林的信。信中写道:“尊敬的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做一个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这一愿望在我心里越来越强烈。同时我也看到,在描写现实生活的时候,绝不可能保持崇高而宁静的心境。而这种心境在创作宏篇巨制的时候又是必不可少的。现实生活太活跃,太多变,太富刺激性。作家的笔会情不自禁地滑向讽刺。”

  在几乎国内每一篇介绍苏联解体后的文学状况的文章里,都会读到那些可怜而可悲的评论者用惋惜的语调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后苏联时代,文学已经今不如昔,所有的作家都热衷文学试验,老一辈的作家死得死,封笔的封笔,好像自由的俄罗斯没有促进文学的发展,反而是制约了文学的发展,好像只有回到苏联时期,文学才能兴盛。在这些评论者的眼里,高尔基,肖洛霍夫,法捷耶夫才是伟大的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只是文学投机分子。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正如俄罗斯的现实,真如电视新闻里报道的那样吗?

  波利亚科夫用他的这一本小说,刺破了那些谎言,也证明了伊塞亚•伯林在《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中所说的,一旦他们获得自由,说不准他们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羊奶煮羊羔》正是这样的惊喜。在这部小说里,你可以看到许多经典俄罗斯作家的影子,例如果戈理,和他的《钦差大臣》一样,这本书也是讲如何将一个近似白痴的普通人塑造成全民偶像。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如每一本陀氏小说里都有一个能把男人折磨成精神病的疯丫头,此书也塑造了这样一个疯丫头,而且波利亚科夫,还戏仿陀氏小说《白痴》的经典场景——往壁炉里扔钱,他让女主角往壁炉里扔手稿。还有布尔加科夫,和他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一样,此书也对各种各样苏联文坛的黑幕以辛辣的讽刺,其中对拉斯普京和艾特玛托夫的揶揄深得我心,这两个作家的书,我都读完,完全不明白,他们好在哪里,此书解答了我这个疑问,前者因为是写农村题材,后者因为是少数民族身份,对于作协来说,这是某种政治平衡,根本不在乎他们写得好坏。

  那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呢?我简单介绍一下小说的内容,全书是以主人公“我”和书商因为喝酒时闲谈,就无意间打了个赌,“我”可以把在街上碰到第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身份,捧成一个著名作家。就这样一个傻乎乎刚刚被工厂辞退的工人维捷克,成为了这个“幸运儿”。“我”利用在作协的各种关系,把这个什么作品也没有写过的维捷克,捧成了著名作家,还得了国际大奖。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对苏联文坛种种现象的揭露真是入木三分,而其中的某些形象,熟悉苏联文学的人可以找到原型。我在其中甚至看到这个国度正在上演着其中的某一些片断。

  所以说,如果诺奖要给俄罗斯的话,那么这个人不应该是投机者叶甫图什科,更不应该是他的前妻阿赫马杜林娜。而应该是尤里•米哈伊洛维奇•波利亚科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