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演讲访谈卷》读后感摘抄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演讲访谈卷》是一本由[英] 克莱尔·威克斯著作,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演讲访谈卷》精选点评:
●这本书写的浅显易懂,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很适合有焦虑症 强迫症 抑郁症的非医学人员看(当然医务人员看会更好的理解),可以缓解 减轻心理疾病的各种症状,推荐!
●这本更有用
●有点薄,很快看完了。作者一直强调,要接受、要悠然。这很难,但这很可能是唯一有效的办法。焦虑是没办法战胜的,你只能接受它,“向恐慌低头”,也别想着怎么转移注意力——这个观点独特。事实上有的人就是关注自己多于关注事情本向,接受这一点。焦虑没有办法战胜,你只能这样:当它到来时,你不惊慌,你直面它带来的尴尬,你和周围的人坦白你的尴尬(书中那个使用名贵茶具泡茶时手会抖的部长夫人),慢慢地,当焦虑没有办法影响或者对你影响很少(这样复发也不怕了)时,你就可以说是“治愈”了。但我想,“假装”对焦虑悠然接受而不是想怎么控制焦虑、战胜焦虑,但这小把戏的最终目的,不还是想控制焦虑吗?自己的头脑会被自己骗过去吗?
●前段時間感覺差不多要到極限了。真的熬的蠻辛苦的。情緒不受控。焦慮以及由恐慌引起的心悸、反胃、呼吸困難。害怕潛伏在我身體裏的一切未知的東西。用邏輯去思考,我覺得我的擔心已經超出了正常邏輯思維所擔心的界限,就是說我意識到這是非常不合理的。這本書來得晚了一點,但讓我學到精神焦慮是怎麼來的,果然學術的顯著好處就是在於自救。
●我永远愿意笑着说 这本书和我和一位朋友的故事 别的 等看完了说
●全篇都在讲为什么要接受,接受,接受,完全没有方法论啊,我怎么去做?只是一点有用,改变不了我什么
●特别喜欢这个作者写的关于神经症方面的书。当你越了解自己的发病机制,并学会自己治愈自己时,你就变得更有勇气,更坚强,更快乐。
●看完觉得豁然开朗 虽然不需要自救 但是对自我调整也有很大的帮助
●演讲访谈里面的内容有点少,不如病例分析。大概做一个了解,其中重复内容稍微显得多了一点。
●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演讲访谈卷》读后感(一):唤醒你的自知和勇气
o.6:克莱尔,威克斯:《精神焦虑症的自救--演讲访谈卷》 克莱尔的这两本书已经看完,(之前发过--病理分析卷),书中主要讨论了由于心理问题影响造成的生理问题,主要分为三类: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其中的程度加深一般是焦虑>恐惧>强迫。 这三种情况由作者看来,都是由于心理的劳累以及精神上的紧张造成的(首先得排除身体上的病灶,比如产后抑郁,是由于身体内激素不平衡的情况)。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一般是由于心理上的问题最终影响到身体。 毛主席有文,《心之力》,说明了信念的力量,而我在阅读到全文的时候,发现作者不断在强调一个观念,就是“飘然”,如何理解,就比如我现在要走过一条独木桥,或者是玻璃栈道,我必然会紧张,手心出汗,两腿打颤,我如果关注于自己的身体的状况,那么只会更加令自己紧张,如果选择转移注意力,则是开始逃避,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呢?就是接受我很紧张的事实,同时明白,我紧张也没有什么关系,不会影响到我走过去,这样,如果我迈出了第一步,自然就能过去。 所以,你们明白了吗?这种既不是对抗挣扎,也不是刻意忽视的情况,就是飘然,我们不光在面对以上情况的时候使用,如果真的有问题,同样也可以这样来操作。 另外我们要明白,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情况,并不能普适于所有状态,所以对于某些人来讲,不一定有作用,但是也不能被这种无效影响自己的心灵。要抱有希望,但是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 另外一点,所有的事情都有反复,所谓痊愈并不是真的和这些情况绝缘,而是找到了回归正常的可行方法,接受了这些情况。 新年的第一本书。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演讲访谈卷》读后感(二):国际公益霎哈嘉瑜伽对焦虑有极大的改善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生存压力加大,运动不足,压力在人们身上普遍存在,适度的压力对学习和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压力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而又缺少足够的放松时,则会导致情绪障碍,影响心身健康,会给人们带来病痛和早衰,压力和情绪管理已成为当今社会健康管理中重要的课题。如何正视压力,化解压力,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健康,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针对霎哈嘉瑜伽习练者的焦虑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通过霎哈嘉瑜伽进行科学有效的自我调适减轻压力,放松心情,增进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以参加霎哈嘉瑜伽练习3个月以上者为研究对象,在广东惠州霎哈嘉瑜伽交流会上发放调查问卷。在被调查对象中,年龄最小17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37±1.37)岁,其中练习霎哈嘉瑜伽最短为3个月,最长17年,平均练习时间(2.40±2.29)年。
方法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霎哈嘉瑜伽习练者进行调查。结果:
①77名霎哈嘉瑜伽习练者的测试结果显示,霎哈嘉瑜伽习练者焦虑自评平均分为(28.70±7.03)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t=-6.361,P〈0.05),其中男为(24.84±4.35)分,女为(29.97±7.31)分,男性得分明显低于女性(t=-2.885,P〈0.05);
②在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程度之间,SAS均分无显著性差异(F=1.475,0.391,P〉0.05);
③练习时间和SAS测试总分呈负相关关系,练习时间越久,SAS均分越低(r=0.340,P〈0.05)。
结论:
霎哈嘉瑜伽能帮助习练者进入全身心的放松入静状态,对习练者的焦虑状态有极大的改善,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可作为老少皆宜的一种便捷式放松身心的运动方法。
——摘自《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5期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演讲访谈卷》读后感(三):这是一本适合所有人的书
通过微信上的“改变自己”公众账号知道了这本书,利用上下班公交车上的时间完成了这z本书的阅读。书中对于精神焦虑症的发生和治疗都有一定的涉及,没有太多很专业的内容,适合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阅读。
首先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被这本书的标题吓到了,并不是一定精神焦虑症的患者才有必要阅读这本书,因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都会碰到一些事件或者一段时间会被焦虑缠绕,虽然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并不能称之为精神焦虑症的患者。我们会为孩子的调皮而心烦不已,我们也会为生活的压力而夜不能寐,我们也会为自己的前途而持续迷茫,这些都可能会引发一定程度的焦虑。而如何才能有效缓解这种焦虑的情绪呢,通过了解焦虑发生的原因,和通过无数人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本书向我们呈现了不少的干货。
为什么会产生焦虑?大多数人的焦虑都是发生在面对难题的时候,我们束手无策,可是内心的压力又压迫着我们必须要去解决这件事情,所以内心的对抗产生了,这种心理活动会导致生理的一些变化,例如肾上腺激素的大量产生,而这又会加剧我们内心的对抗,最后导致出现明显精神焦虑的症状。那应该如何做呢,第一步是学会接受,接受这个问题可能带来的不利的结果,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假设事情真的变得很糟,我该如何面对,提前去接受和面对最差的结果,当我们触底的时候,也就是接受了最差的结果的时候,也许会发现还有一些方法能让结果变得稍微好一些。我这里说的都是关于普通人遇到焦虑症状的时候的方法,对于真正焦虑症的患者可能还是需要根据医生的意见进行一定的镇静剂的辅助治疗。
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感觉自己是幸运的,能够遇到这样一本书。我虽然也会偶尔有焦虑的时候,但是还不至于影响我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于焦虑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我要把这些方法和技巧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至少我以后不会纠结于为什么想要睡觉的时候反而更加睡不着了,往往想睡的愿望越强烈,确更加睡不着。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演讲访谈卷》读后感(四):摘抄总结
威克斯
以为是焦虑症的百科全书,但后来发现全书只解决了一个问题:
如果想彻底地治愈,他们必须依靠自己,自己支撑起自己——通过理解和接受去克服自身的症状。
处于焦虑状态的病人或多或少会经常感到焦虑、害怕——尤其是害怕由于其神经过于兴奋和敏感所产生的各种症状。
一、焦虑病人主要分为两类:
• 病人的焦虑源自某些特定的情况,可能是悲伤、内疚或是令他感到羞耻的事情。患者知道是什么原因最初引发了他的焦虑并试图与其进行抗争。
• 病人曾经受过暂时压力,原因可能是突发的身体损伤,例如严重的出血、事故或是来自生活的压力,等等,但这些原因在事情过后就不再重要了。
二、神经疲劳是对持续压力的反应。
当持续处于压力之下时我们会有四种主要的反应方式,即肌肉的、情绪的、脑力的和精神上的疲劳。
• 肌肉的疲劳
第一类纯粹的肌肉疲劳。是诸如我们在攀登了珠穆朗玛峰后所感受到的。
第二类 伴随着神经疲劳而来的肌肉疲劳。
• 情绪的疲劳
很重要,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压力之下的神经会做出越来越剧烈的反应。
情绪疲劳的人状态会很不稳定,他们会觉得自己快要疯了,哪怕只是有一丁点儿的紧张。
• 脑力的疲劳
一个脑力疲劳的人很容易会有反反复复的“愚蠢”想法。
单是这种复发就会让他感到害怕、迷惑,而因为变得迷惑,他可能还会想自己是不是快要疯了。他越是这样想,就越是感到紧张、害怕。这就像是有某种外部的力量,或者更糟的甚至是某种内部的力量在强迫他这么想。与其这样,不如顺着它好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它们不过是存在于一个非常疲劳的大脑中,由一个非常紧张、害怕的人所产生的某些想法而已。
• 精神疲劳
是说患者自以为他走进了死胡同。长期以来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仅感到身体上的疲惫,而且还有一个内在的声音在他耳边说:“何必再继续下去呢?”
三、恐慌
治疗来说,方法永远都是一样的:完全地接受,包括接受恐慌。
他们必须学着去这么做:深吸一口气并快速地呼出,在呼气后猛然地让身体松弛下来,让恐慌掠过。
当你惊慌时不妨放下沉重的身躯,做好准备让恐慌一阵阵掠过你的身体。如果你把问题看清楚了,惊慌就不过是一阵电流,一阵微不足道的电流而已。
四、复发
他们必须接受这些令他们感到震惊的想法,不管是什么,都把他们视作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想什么都没有关系,就算有些想法很奇怪也没关系,一定不要害怕。这就像是只用一部分脑力而避免使用其它部分一样,根本没有必要。
五、治愈
我们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会因为压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痊愈意味着懂得如何去接受,如何去经历,以及如何去应对,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把症状看得很重,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我要求他们不再反抗。这是一场斗争,但是一场不需要反抗的斗争。
人们必须让“时间过去”。时间会治愈一切,但病人同时也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绝对不能消极地碰运气,他们必须学会自己救治自己。
对于强迫症患者,你可以告诉他们,强迫观念是由脑力和情绪上的疲劳引发的,是在一个疲劳的大脑中反复出现的想法。就我来讲,我首先会告诉他们真相,告诉他们隐藏在强迫症背后的事实。
一种信念,一种正确的信念应该是每一位临床医生追求的目标,他应该确保病人通过自身卓有成效的努力形成正确的信念,确保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明白,他们可以自己指引着自己去经历一切完全、彻底的接受,去放松并耐心地等待,直到症状缓解并最终变得无足轻重。
自信是个有趣的东西,它产生于努力,也只有努力才能催生出自信。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演讲访谈卷》读后感(五):得知世界上有很多人跟你一样是一种巨大的安慰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其实还是蛮平静的,比自己想象中的平静。也远没有到焦虑的地步。地铁上翻开kindle, 无意中翻到这本旧书,重读了一遍。
想到我被诊断为精神官能症已经过去了15年。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那种激动难掩的心情——如果早一点看到这本书,人生中应该会少很多不必要的折磨吧。
我曾经是第一种精神焦虑的患者,是更幸运的那种,因为背后并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大问题,无非是孩子似的折磨和不安,现在看起来也都可以一笑置之 (这里插播一句,很多在大人看起来非常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可能是天大的,有孩子的人一定要特别注意和孩子的沟通,不然孩子很有可能因为觉得自己发生了天大的问题,但是又没办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而走上绝路,具体的案例可见柴静做的一期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但因为不明白这其实就是恐惧导致的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肾上腺激素分泌,导致心跳加速,然后心跳加速又让人误认为心脏真的生病了,然后更加紧张,导致肾上腺激素分泌更多。这种恶性循环曾经一度折磨我多年。
大概有好多人会觉得这本书给出的治疗方法过于简单:面对,接受,飘然,等待。但真的就是这样。世界上的有些道理就是这样简单的让人发指,但实际操作起来也相当有难度。但仅仅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也经受过跟你类似的事情,甚至远远比自己更加严重,已经是一种巨大的安慰了。
当时的我,没有看到这本书,对医生的话也将信将疑,暗地里认为自己不是跟别人一样的健康孩子。不过好在人在青少年时期,会有很多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人在长大,环境在变,后来因为自己的努力和各方面的机遇,也算是顺利的考入北京的大学,有机会国外实习,之后顺利毕业,找工作,结婚,然后又过了两年移民到国外。窗外有不断变换的风景,每天生活工作忙忙碌碌,对于治疗精神焦虑相当有效。在欧洲的时候,虽然每天事情也很多,但完全没有任何压力和考核的指标,纯粹看风景和享受生活的心态,是我人生中到现在为止最惬意没负担的日子,跟随我多年的精神官能症,也一次都没有发作。
但人生最终会走向正轨,不能总是用一种wondering的心态过生活,人到30岁,很容易被裹挟着跟周围的人流自我比较和衡量,各种压力和问题扑面而来——事实上,到了40岁50岁可能会问题更多。过了50岁可能目标又重新变的单一,压力反而会小一些——当然前提是,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说到问题,第二种原因产生的精神焦虑症显然更加严重也更难治疗,那就是背后有严重问题的精神焦虑症。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有一样的体会,当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难解的大问题的时候,我会首先自己考虑(还有各种参考书籍),然后找人商量,根据商议结果制定行动的方案,然后执行方案。但如果方案执行一段时间没有效果,这时候我就很容易陷入焦虑,平时的放松可能会暂时缓解焦虑,但是当再次想起这个问题的时候,焦虑可能会重新袭击,让我在短时间内失控。我会对朋友特别是家人狂怒抱怨:看我的问题还在,而我不能解决它。
本书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工作,勇气和信仰。坚持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显然比躺在床上焦虑的不知所措而有益处。人生的确有很多不可控的事情,年纪越长感受越强烈——你的家人和朋友会去世,你会年老衰弱生病失业。但人同样有很多可以控制的事情——即使身患绝症,人仍然可以选择开心的度过每一天,读自己喜欢的书,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和喜欢的家人和朋友聊天,做一些对他人社会有益的事情——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单凭自己的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做法,人就可能战胜原本认为的绝症,阿姆斯特朗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但就算幸运最终没有降临,你依然应该怀抱着勇气。原因就像作者书里的一个82岁的患病的老奶奶所说:难道在黑暗中哭泣就有用么?如果注定要死去,我大概会后悔在这条路上没有好好欣赏路边的风景和一路的喜乐而过早的开始担惊受怕。告诉自己,既然注定如此,再惊恐不已岂不愚蠢?拿出勇气来飘然接受便是,也许等待之后一切都会变好也说不定。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eguo22world.eguo22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