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读后感精选

2020-12-06 00:5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读后感精选

  《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是一本由王受之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精选点评:

  ●2012年的已读,补上。读完对天津的向往,又多了一层……

  ●城市建筑应注意历史文化的一脉相传及协调,而不是一味的破坏。不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谈何了解一个城市。

  ●我们如何从一个房地产项目说到一个世界

  ●巴适。。。

  ●开启建筑之门的第二把钥匙

  ●可读性还不错

  ●老师挺推崇王受之。但不知好在哪里。

  ●喜欢王老师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而又不失严谨的批判,让人享有身临其境之感!人人都知道深圳有个第五园,可却不知天津还有个水晶城!

  ●忘了水晶城,只记得天津第五大道了,O(∩_∩)O~

  ●新都市主义还蛮好玩的…

  《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读后感(一):文如其名

  在图书馆迅速地翻看完毕。

  水晶城如何倒不算重点了,只感慨于那一句,关键问题不在建筑怎样,而是它所处的大背景大环境不被认同(说五大道与洋务运动),忽然就愣住了。实话,还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过这个国家曾经的伟大、沉重和挣扎,对近几百年的印象仅停留在正统历史书中的批判,即使听老师说什么随意篡改历史什么的也抱着“哎呀要和谐现在发展就行了以后该正过来的自然会正过来的嘛”之类的心态。这样不好,还是该花时间去了解一下了。

  来天津读书以后,很少出去走。五大道是这学期有作业才过去草草逛了一圈。然后觉得,原来建筑就是这么回事。没有那么多神神叨叨,那么多匡世济民,那么多高贵冷艳,只是做好看的房子、让人住着舒服用着愉悦就可以了。

  很多人瞧不起“匠人”这件事情,但毕竟,“匠人营国”,有了一堆概念最后做出让人吐血的房子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自豪的事情。保持对传统、对技术的尊重,在市场规律的大调控下能坚持最基本的为人原则,和其他专业一样,就已经很不错了。不管怎样要学的还多着呢,慢慢来吧。

  给三分是因为没什么大的收获,写得好不好倒没心思评判。另这价格和房地产一样坑人呢,一百多页用那么厚的纸,标三十九元,啧啧。大概也是想平常人不会买?

  《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读后感(二):我们如何从一个房地产项目说到一个世界

  王受之先生著书,思维极严谨,尔后,你发现,一个房地产项目也是一个世界观。

  近来看书会做目录分析,分析作者和编辑的思路。一本好书,内文是紧紧相连的,每个章节之间是情绪或逻辑上的递进;除美妙文字外,另有思维的乐趣。

  《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内文结构是这样的:

  天津的历史——文化——地形——现状之美——代表处——历史上的规划、发展——历史运动——认识城市——水晶城与五大道——水晶城与天津工业城的呼应(这两点都是水晶城的设计元素)——城市定位——水晶城和城市文脉——水晶城对城市开发的意义——全球:新都市主义——水晶城设计原则——水晶城作为典范

  一个房地产项目,本只是商业行为,但水晶城的优良素质,已经使它的使命不只在于对万科的品牌之意义,更是扩大到水晶城之于城市的意义,言外更是扩大到之于世界的意义。

  当然万科是聪明的,不仅树立品牌(再次),而且我们也很高兴商人可以扮演城市的营救者。因为他有力量,有利益,并能在某种程度上担当起原来由政府来完成的一些东西。(如蜘蛛侠同学的爷爷?所言,力量越大,责任越大。)

  王受之先生丰富的阅历和教授级的专业性无疑是这本书值得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读后感(三):市场经济中的传统样本

  市场经济中的传统样本

  陈荣

  很多人都知道万科在深圳有个第五园,而知道万科在天津还有座水晶城的,恐怕就不那么多了。但是,从文化、历史、建筑或所谓项目开发的角度考虑,水晶城最少与第五园具有同样的价值,甚至更具研究、借鉴的意义。

  应该就是看到此种意义之中的价值,万科请王受之先生在为“第五园”写了《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之后,再为水晶城写了《历史中构建未来》一书,再一次为我们解读传统的价值。王受之是第五园的设计者,而对于水晶城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因此他对水晶城的解读少了一些细致与激情却多了几分客观与更宏大的视角。

  水晶城是万科在天津南城开发的一个大型居住社区,王受之先生在书中将其誉为“万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虽然外人不觉得,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这并非简单的溢美之词,王受之先生在书中就给出了让人信服的理由。首先,依照从旧城中最精彩的传统住宅区里提炼出的设计要素建设。其次,把近代工业建筑文化作为文脉的一个元素加以保护、发挥,使住宅建筑和住宅区产生有机关联。

  特别是后面一点,在国内楼盘开发里,水晶城是至今为止做得最好的,也是水晶城超出第五园的地方。这其实体现了一种开发商对所谓文脉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史和现在并非对立或割裂的,他们都处于一个延续发展的时间体系之内,某一地的文脉也应该是从历史延续到现在的,中间不应该出现人为的区隔。水晶城作为一个地产开发项目,第一次有意识的完整保存、体现开发地的文脉,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也靠有限的投入,无限的提升了项目价值,更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提供了有机生长的可能,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颠覆、破坏式发展。

  如果我们把水晶城这一个例,放到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中考量,就会发现它的出现,以至《历史构建未来》这部书的出现都是一些令人欣喜地迹象,代表了一种新的大趋势。我们知道,上个世纪差不多是颠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世纪,各种运动几乎都以改良、粉碎传统文化为目的。而在上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也获得了一些恢复,但人们对文化和文化的应用却存在太多的误区。到了万科的第五园进而水晶城的出现,已经表明一些人已经在市场中找到了体现传统的正确方式,而在良好的示范效应下,我们可以预期此种正确方式将被大量应用到市场行为中,而传统也会因此获得新生。这是中国文化的新生,也是一个强盛中国再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前奏。

  至于《历史构建未来》这本书,它诞生于水晶城销售基本完毕的时候。因此,与其说其是一本宣传地产项目的书,不如说为人们提供了一份如何应用传统文化产生效益的读本。而万科的事后出书,也体现这个企业目光的长远,和其在传统文化应用领域大展拳脚的野心。

  《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读后感(四):城市的前世与今生

  在人文学界,城市史研究这些年是热点。具体到中国,上海首当其冲,北京天津广州南京重庆成都,成排成排的著作在书店架上喧腾繁嚣。可惜那都是纸上热闹。学者和文人在文字和史料里感受旧都风物,在会议与论文中唏嘘盛京梦华,全然无补于窗外丑陋的城市天际线。陈丹青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质疑说,学者为什么只敢谈记忆,不敢谈现实?

  关键是,谈现实,怎么谈?谈保护四合院?谈共和国的遗产与债务?还是谈都市的当下生活?不谈现实,是不敢谈,是不忍谈,还是不必谈?私下聚会时,学者会谈房子,不过是在谈高不可及的房价,历史感和审美性基本上是被省略的因素。

  太太越老越喜欢,这一定是位考古学者——这是一个老笑话。不过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崇“新”的,为此不惜多次与历史断然决裂。我们已经习惯了时代列车轰然前行,剩下一些不知所谓的、怀揣“酸的馒头”(sentimental)的人文学者在路轨旁黯然神伤。

  于是不难明白,为什么对于许多人来说,天津万科水晶城是一个惊喜。尤其对于像我这样的建筑学外行,这个惊喜或许有两重的境界。亲身到水晶城观览时,它的静谧和舒适,它不张扬而细致的设计,与环境浑然一体的建筑风格,不免让人有一种为它搬到天津来住的冲动。可是,好楼盘总会让人有这样的冲动。水晶城恬淡温润的外表背后,还有着另外的重重意义,这些,必须用电瓶车和样板间之外的形式,向世人揭示。

  王受之教授的《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出版时间在整个水晶城楼盘售罄之后,由此洗脱这本著作只是变相楼书的嫌疑。这册图文并茂的建筑评论,洋洋洒洒,从天津的建城与租界开放,到天津与北京的位势对比,旁及世界名城的建城范例与住宅发展,眼界之广,用力之深,颇有启智增思之效。当作者的笔触回到水晶城,我们才明白,一切穿插的学识与见解皆非闲笔,而是为中心观点“水晶城延续天津文脉”的铺垫。

  《水晶城:历史中建构未来》对水晶城作为建筑/住宅的定位主要有三点:

  (一) 水晶城建筑吸收了天津五大道、劝业场等租界区融汇中西的风格与布局;

  (二) 水晶城住宅区尽可能地保留和化用了其前身天津玻璃厂的旧迹与触感;

  (三) 水晶城的总体设计符合新都市主义的理念与尺度。

  三点当中,前两者强调挽留居住地域的历史感,第三点重在人性化的住宅设计方案。正是基于水晶城对历史与当下、建筑与文化、居屋与场域相当完美的把握与结合,才让作者不吝赞美之辞:“万科天津水晶城是万科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虽然外人不觉得,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出了在旧城市最精彩的传统住宅区里提炼出设计要素……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把工业建筑文化作为文脉的一个元素加以保护、发挥……据我所知的国内楼盘,能够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并且做得不做作,如此自然和舒展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万科这个成就,虽然国内认识、知道的人不多,但是不可不提,应该宣传。我们缺乏的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对历史负责任的开发心态,缺乏的就是一种不急功近利的冷静头脑。”

  我大段地引用作者的原话,是因为从内心认同: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地产商正越来越多地取代政府成为城市改塑的主角,功利取向取代了从前的官僚作风,但城市迅速丑陋化、单质化的进程不见未见停滞,反而变本加利。天津万科的副总单小海在《跋》中说:“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地产商们‘创造’了很多新的东西:越来越多的小区,越来越多的景观,越来越多的概念……但有一样是开发商无法凭空创造的,那就是历史。”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和急欲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工地,而在多如牛毛的决策、投资、招标、建造过程中,城市史作为一个命题、一些范本、一种制约,几乎总是处于缺席的位置。

  正如单小海说的:“生活,刚刚开始;挑战,也刚刚开始。”万科水晶城为中国的城市改造和小区规划,提供了一个“类模板”,当然值得大书特书,但同时,楼盘售罄远非任务的终结,相反,这是另一段历史的开端。万科和它的居民们,中国所有小区和它们的居民们,都在古今之际、中西之间载沉载浮。建筑师和开发商理想的设计,能否真正落实为居民生活中的便利与愉悦,尚需时间的检验。而一种接续历史的理想、一种守护文化的情怀、一种共创和谐的想象,能否在一代又一代的新居住生活中萌生与延续,迄今为止,尚只存在于我们美好的祝福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