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伙伴》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三伙伴》读后感100字

2020-12-06 01:5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伙伴》读后感100字

  《三伙伴》是一本由[德] 雷马克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5元,页数:5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伙伴》精选点评:

  ●雷马克彼时我的最爱,三兄弟实在是感人,可惜竟少有人阅读

  ●我看不清他写的女人,但我看得到他的爱

  ●哥们情义,超越时空。

  ●开头就抓人!好看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五六遍了,但是每一次还是很感动。

  ●我已经收藏了5本了,中学的时候,我从图书馆偷出来一本,为了这一本书还断交了一个特别想据此书为己有的朋友,后来和好。

  ●就我看过的雷马克几部长篇,主题和内容都很雷同。而这几部长篇中,凯旋门是集这些作品之精华的大成之作。其中都有一个男主角为女主角的死而悲痛。

  ●喜欢,生动的语言,结尾稍显突兀

  ●“他们即使躲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一个喋喋不休的爱幻想的老处女

  《三伙伴》读后感(一):这是一本想当优秀的作品,为什么看过的人这么少呢?

  故事的情节倒不是我所推崇的,我喜欢的是作者对感情、情绪的细致描写,让你体会到他的爱、他的心情,你会深深地融入到他的情绪当中;你也会被他们之间的友谊默契所感动。不会说太多,只是强烈建议你去看这本书。去感受一下吧!

  1990前后读过,记得好像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后来一直没有买到,只好买了一本上海译文的,真想再找人民文学版的。有谁知道吗,有没有人民文学版的?还是就是安徽出版社的?

  《三伙伴》读后感(二):三伙伴

  此书的内容可以当成韩剧来欣赏。一部纯爱小说,并且还包含着巨量的友情,结局还是悲惨的,不管是个人还是德国国家(因为纳粹开始兴起了)。   一战后德国经济崩溃,民生困顿。罗比、伦茨、克斯特三个前线结为伙伴的底层青年在一起生活着,贫苦但依旧快乐。罗比结识了美丽的姑娘帕特,彼此一见钟情了。可是帕特身患重症,旧病复发,需要去疗养。三个人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甚至卖掉了爱车。只是帕特已经是不治之症了。   此书比起雷马克其他作品来,政治背景不多,更多是表现三个人之间的友情,罗比与帕特的爱情,还有着底层人民的生活,关爱等等。甚至可以说除了结局外一切都还着是美好的。只是生活太艰苦了,纳粹的影子已经出现了。

  《三伙伴》读后感(三):还能怎么办?

  雷马克的小说就像是在悬崖上写成的,一直压着最边缘的石头,从开头就已经展示出了这样的一个世界,一切都是死气沉沉,暗不见天日,他通篇都在时刻强调着进入黑夜的时间过程,越来越阴霾。这种写法所造成的错觉直接作用于了书中的世界,给人一种难以摆脱的宿命感——白天总是一闪而过,而黑夜无比漫长。于是三个主人公无论以何种节奏挣扎,最终都是在如履薄冰,并且这本身的一种“无力和徒劳”先于他们自身而被旁观者全盘接受,甚至几乎已经认定了,尽管他们自己已经足够绝望。几个人努力拒绝着失败者和孤儿或者称弃儿的身份,夹在狭小的社会空间中,内心却空旷的可怕,渴望在这废墟上重建点什么,源自他们曾经友情岁月中的那点萧条的回忆,以此来填满剩下来的这些日子,未来已经毁灭了,这是唯一能做的。在寻常的抱怨之下,大家总是希望能从对方的身上看到希望,如果说幻灭本身也算是一种希望的话,那这恐怕是他们唯一得到的满足。爱情无疑是一切孤独幻灭的最好解药,正如罗伯特渴望帕特能够救他于绝望,但被磨损殆尽难以修复的灵魂已经很难再寻找到正确的“解释”了。还能怎么办?这似乎不再是问题,而已经变成了答案。

  《三伙伴》读后感(四):《三伙伴》----永恒的友情

  说实话,从开始阅读到现在,不知道看了多少了,但是会让我经常回想起来的文学作品并不多。

  其中有一本书,在昨天中午到市图书馆借了一些书出来,在车上,又被我想起。那就是德国作家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三伙伴》。

  故事其实很简单,说的是在一战中幸存下来三个德国士兵罗伯特、伦茨、奥托之间的友谊。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大约在十八九岁的样子。当时拿到这本书,还看了好几遍,正好,这本书中的那种纯洁的兄弟友情和男女爱情,和当时年轻时对友情和爱情的渴望和希望,有着莫名的合拍。因此就在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妈妈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三流作家写的三流作品”(大意),确实,雷马克的《凯旋门》、《西线无战事》的成就是比《三伙伴》要高,但是,对心灵的冲击力却没有后者来得大,而且也是在看了《三伙伴》之后,才吸引我去看了雷马克的其他所有作品,其中记得的还有《里斯本之夜》。

  还是回头说《三伙伴》。这本书的社会场景都是在一个刚刚遭受过一战巨大战争创伤的凄惶、萧索的生活废墟之上。主人公的身边不是谋生者们聚居的廉价公寓就是中下等酒吧区,还有就是三伙伴惨淡经营的汽车修理部。

  但是,在这样一个萧条的社会背景下,罗伯特、伦茨、奥托却过得开心。他们相濡以沫,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的汽车修理部赚取生活所需。生活虽然艰难,但是他们还是从中寻找到了乐趣。

  小说的开头,描写女清洁工玛蒂尔达·施托斯在清晨的一段,就为全书奠定了一个生动、幽默而注重生活乐趣的基调。

  突然我听到自己背后一阵沙哑的呼吸声,——仿佛是在地层下扭动生了锈的螺丝。我收住脚步,谛听着。然后穿过院子,回到了修理部,小心翼翼地略微打开了门。在那半昏暗的房子里,一个幽灵跌跌撞撞地在游荡。她头上裹着一块肮脏的白头巾,身上系着一条蓝围裙,脚上穿着一双厚厚的软底鞋,不住地挥舞扫帚,这个幽灵的体重,至少九十公斤:那是我们的女清洁工玛蒂尔达·施托斯。

  我观察了她一阵子。她扭着河马般的腰肢,在汽车散热器中间前前后后地走来走去,扯着沙哑的嗓子,吟唱一首关于忠实的骠骑兵的歌。靠窗的桌子上放着两瓶科涅克白兰地酒。一瓶已经所剩无几。前一天晚上这一瓶还是满满的。

  “岂有此理,施托斯太太……”我说。

  歌声中断了。扫帚落到了地上。飘飘然的得意笑脸荡然无存。现在我变成了一个幽灵。

  在他们为了生计忙碌,同时由于在肩负着战争的噩梦重担,整天陷落在空白虚无的茫然的生活里。罗伯特幸运地遇到了帕特。一个纯洁的和天使一样的姑娘。很快地,由于有了爱情的滋润,帕特身上娴雅的女性气质就像融化了罗伯特他们园本死气沉沉的心,罗伯特变得鲜明生动起来,伦茨和奥托也能为罗伯特和帕特的爱,付出他们的所有。

  在书中是这样描绘他们第一次见面的:

  比尤克的第二扇车门打开了。一只细细的腿伸了出来,纤巧的膝盖闪亮了一下。一个姑娘下了车,慢悠悠地朝我们走来。

  我们大为惊讶,互相交换了一下目光。原先我们没有注意到车里还坐着一个人。伦茨立刻改变态度。他满脸笑容,长满雀斑的面孔眉开眼笑。我们不知为什么突然也都微笑起来。

  这是一个温暖的画面,人的感动,其实经常就在那样不经意的一瞬间,经常就在那样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细节里。

  他们初次相遇的夜晚,也因为有了帕特而变得美丽起来。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环境:

  黄昏是美丽的,静谧的。田野上新耕出来的垄沟,显得紫盈盈的;隐约发光的地边,棕色里透着金丝。云彩仿佛是一只只巨大的火烈鸟,在苹果绿的天际上,绕着纤细的新月漂浮而过。暮色和那岑寂的理想,都沉没在榛树林的怀抱里。榛树林裸露着,令人心旷神怡。它那苞蕾里蕴藏着的希望,弥漫了树丛。

  这样的美丽就在萧瑟的冬季诞生。从此就改变了三伙伴的生活轨迹。他们看着帕特“微笑起来”。为颓弃荒芜的战后心灵世界涂抹上了鲜亮的一笔。

  结尾,是悲伤的。最后帕特因病离开了深爱她的罗伯特,也离开了为她诊治放弃了一切的三伙伴。小说的最后一句结束语是“天亮了,帕特已经不在了”。每每看到这里,我记得当时都流下了泪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