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巢湖地域文化的“英雄”特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巢湖地域文化的“英雄”特质

2020-12-06 19:37:50 作者:大唐羽衣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巢湖地域文化的“英雄”特质

  俗语云:“乱世出英雄。”英雄,在几千年的世界文明中,被赋予了众多光荣与神圣的色彩,让人荡气回肠,慷慨激昂。

巢湖地域文化的“英雄”特质

  何为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英雄人物身上应具光明磊落的特质和浓烈的阳刚之气。无论他是传说中的或是文学作品中的,还是现实中的,他们,都是令时人敬佩、令后人景仰的铮铮铁汉!

  而英雄的诞生,是有其特定的土壤的,是深深植根于其所处的文化之中的。而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出于种种考虑对他们进行了修改,从而既丰富了形象,也使他们变得更为复杂,不可避免地为时代精神所涂抹。

  在这一片灵山圣水中英雄辈出:前有项羽、范增和周瑜,后有张辽、杨行密和李鸿章,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他们都在那些血雨腥风的时代留下一个个深深的印记,这印记不是镌刻在石头上,而是刻在时间的流云上,刻在穿行在街头巷尾的风中,刻在人们的心里。在这一片山山水水中,你总能不经意间嗅到这种英雄的气息,总在不经意间触摸到古代英雄豪杰留下的痕迹,在这些历史遗迹中去遥想当年:墨池边,想象着大书法家米芾“砚击蛙声”的奇妙;华阳洞里,感受王安石游褒禅山的心情;镇淮楼上,朱元璋指挥若定夺取南京。

  巢湖流域就是这样的土壤,巢湖流域早就形成的文化为英雄的诞生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凌家滩遗址中那位还不清楚是酋长还是祭司的人物,其葬制就给人俯视众生、睥睨一切的威压;南巢国在成汤那势不可挡的军事追击面前,倔倔地接纳了落魄的夏桀,让商人怏怏地只得以“流放”名义放了夏王,不情愿地退回;走投无路的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不顾一切地踏上未知之地,九死一生地闯过昭关;临死关头还对自己的才能有充分自信,把自己的失败归为“天之亡我”的项羽,挑战命运,到死也没有彻底信服,命运在他眼里具有偶然性;三国时的吴国大都督周瑜,年少有为,雄姿英发,赤壁战场,令他人胆寒的曹操,在他眼里是“自送死耳”,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张辽,曹营一个算不上有多高地位的将领,逍遥津边,八千对十万,差一点让踌躇满志的孙权命丧黄泉;穷苦出身的吴王杨行密,硬是靠自己的胆量、胸怀和本领打出一个吴国;而从拉地方团练起步的淮军统帅李鸿章,在满清大厦将倾时独撑江山……

  为什么巢湖地域文化具有这种英雄特质?

  首先从它的方言分布入手反观文化。“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市县。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县。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见安徽方言分布图)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自从文化被简洁地定义为“社会的全部信仰和习俗”以后,就没再也有什么能比传达信仰和产生交感作用的语言更重要的了。中原官话代表着中原文化,而吴语代表着吴越文化,赣语代表着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的特点是忠勇,它培育出了武圣关羽一生的英名;吴越文化的特点是隐忍坚毅, 试想越王勾践如果没有这种隐忍坚毅又何以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美名传世;而荆楚文化从屈原的《国殇》中就能看出,那种爱国尚武的精神至今熠熠生辉。忠勇、隐忍坚毅、爱国尚武这些融入到了巢湖儿女的血液中,形成了独特的英雄气质。

  其次,从巢湖流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我们也不难找到答案。巢湖这块土地自古便是水乡泽国。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以水见长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农耕文化的相对发达和“鱼米之乡”的闻名遐迩,令无数野心家觊觎她的富饶,如同登徒子望见了倾城倾国的美人。巢湖因“奠淮右、阻江南”,历来又为兵家必争之地,曾演绎了一幕幕历史巨剧,给巢湖历史留下了厚重的一页。同时,在“水文化”的陶冶下,尤其在治水患、兴水利的斗争中,巢湖流域人民养成了刚柔并济、聪慧灵活、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巢湖山水看起来是一幅画,听起来是一首诗,滚滚东去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巢湖,巍峨起伏的群山。 她襟江而又拥湖,汇通南北,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战事的频繁促使这里的人民更加渴望和平,而性格中的忠勇爱国、坚毅不屈又使他们毅然的拿起武器捍卫家园。于是一个个英雄站了起来,矗立在猎猎长风中,光耀千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