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牡丹亭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牡丹亭读后感摘抄

2020-12-07 01:25: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牡丹亭读后感摘抄

  《牡丹亭》是一本由汤显祖著作,华东师大出版的214图书,本书定价:36.50元,页数:200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牡丹亭》精选点评:

  ●辞句不似西厢记清丽,故事更胜莺莺传动人

  ●印刷质量堪比盗版书,错误错得我都看出来了。。。这本传奇故事委实传奇也委实好看~btw,穿插的荤段子亮点。

  ●『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這樣一字一句的品讀宛如一次認真地享受。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哪有什么爱情,分明只是春梦一场。

  ●点评挺搞笑的,就是跟这种古典文学的韵味太不搭调

  ●这一版还不错,但是看起来也有点费劲

  ●08年秋冬之际,昌平夜,下铺。

  ●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排版还行,只怪留白部分的评论太烂,不如不要。

  ●梦

  《牡丹亭》读后感(一):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戏曲自然是戏曲,需要看戏才行。我看文字实在看不下去,只好拿起书本,读了他一遍。 自那年牡丹亭下梦着他,便为他魂牵梦绕心难断。也许这是命中注定的姻缘,可是为什么需要经历这么多波折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苑”(第十出惊梦) 人与鬼,能否相爱?虽然杜丽娘是为他而死的,可是,这一份真挚的感情却是一直在心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份感情,她才得以还魂的。(就是这还魂还的有些离奇,且不说这三年过去了,真身还能保持如花美眷,难道死去的人,挖开她的坟墓就能活过来吗?还有那个安魂的药方,就是男子的内裤烧成灰烬以酒入药,这也真真的有些搞笑)

  最后明明杜丽娘都还魂了,她和柳梦梅都在一起了,还被杜父说是偷挖坟墓的贼,怎么都不肯放过,也着实让人看着有些着急,你看那父亲,以为做了宰相就了不起了吗?不去查明事实就乱审判,还真真不如地狱里的判官。

  还有那个迂腐的陈最良,满口的自以为是的鬼话,害得他们一波三折的。

  杜丽娘也是真性情,她就是爱了爱的刻骨铭心。她怀春了,也不掩饰。这是真的人。有欲望的人。

  书里的点评不错。

  也许我的观点没有把这本书放在汤显祖的时代来,没有看到他这这部剧的心酸。我还有待提高。(第一次读中国古典戏剧)

  《牡丹亭》读后感(二):还不错但有瑕

  一是有些硬伤,疑似错别字,我以为可能是手误或输入错误。

  如本书第三十一页,正文印作“步步矫”,而右侧注释又写作“步步轿”,我印象中原版本都作“步步娇”,立即向后翻查本书,果然,在本书第七十七页,又印作“步步娇”。翻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全作“娇”字,没听说过“娇”“矫” “轿”三字在古文是可以通假使用,这看起来可能是作者手误或是排字人员的输入错误,而校对也并没有校出。于藏书而言,这必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又如,本书第三十一页, “不隄防沈鱼落雁鸟惊 ”末一字印作“言旁加个宣”字(电脑里没有这个字的输入),他本都作“喧”字,不明白本书为什么要印成这个字。这个“隄”也应作“提”字为妥。

  再如,本书第三十二页,正文“闲凝盼”,它本都作“闲凝眄”。这“盼”想要闲凝似乎有些难度。

  二是,引用不规范。

  如本书第三十一页,注释为“勇的同名小说 ”,这个“勇”很显然应是白先勇先生,但在注释中就这么用一个“勇”字极为不妥,知者自知,不知者还是不知。当然,本书在第三十二页,阐述“皂罗袍”这一曲目的魅力时,注释为“白先勇”,这看起来极不严谨, 何况我以为这既是作者评点《牡丹亭》,就不必再请出白先勇先生来镇山。

  又如,本书第五十八页,评点为“石道”,少了个“姑”字,看来不伦不类的。

  三是,有些注释总觉着不通顺。

  如本书第四十页,原文为:“这睡荼縻抓住裙衩线”,注释为“ 不料睡荼縻开起玩笑,绊住了丽娘的脚后跟”,这解释似乎不妥的很,一则,裙衩线与跟后跟相距甚远,一是衣一是物,以“脚后跟”释“裙衩线”说不过去;二则,一般来说,我们绊住脚,当是前行时,物体绊住了脚面,而绊住脚后跟,除非杜丽娘倒退着走,这才有可能让睡荼蘼绊住了脚后跟,不过,这动作难度大了些,杜丽娘未必愿意完成这杂耍动作来游园;三则,考之荼蘼:“荼蘼为落叶灌木,以地下茎繁殖。茎绿色,有棱,生刺。羽状复叶,小叶五片,上面有多数侧脉,致成皱纹。”这看来是灌木,以灌木来绊杜丽娘的脚,这看起来杜丽娘的脚面必是很高的,估计得如金刚一般高大壮硕了;末则,以原作之典雅华丽,断断乎不会让杜丽娘唱出“哎呀,这荼蘼绊住我的脚后跟儿了”。那估计不是杜丽娘而杜十娘了。

  -------------- 引用的分割线 ------------------

  以上是引用左转右转玩不转先生(http://www1.tianyablog.com/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jie_touch)的文字。至于这些细节,因为向来读书潦草,还未发现,既然有人指出,转过来大家参考。

  不过这书装帧倒是蛮不错的,插图也算有味道,而且翁敏华先生的点评也较中肯。实话讲,如果没有上边的错误,这版本也算是蛮好的一版了。

  《牡丹亭》读后感(三):别踩坏长梦的园子

  2008-04-18

  最终愿意接中央芭蕾舞团的舞剧《牡丹亭》,仅仅是出于对《牡丹亭》的喜欢,不是懂得只是单纯地喜欢。

  恍然意识到,我这是也追赶起昆曲热来了。

  汤显祖这个无比勇敢的梦,做得让人心碎神伤,读唱本的时候就让那字字句句拨得缭乱,初听到唱段时井井有条的时空都纠结起来超脱了荒诞,全身心地只觉得美。

  这个世界哪有真,哪有善,这个世界里存在着的好东西只有美。坚信这个梦不是因为它真,怜惜这个梦不是因为它善,这个大梦一望无垠的只是美。

  他们是必然要去相逢这个梦的,不到园中怎知春色如许。

  我好奇这个站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历史端点上的男人,也猜测他。

  他说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余秋雨说过,这个情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因为它是至情,它让杜丽娘柳梦梅穷极生命追寻。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怎样一个人,可以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样说。

  在博客里一直想写没写的,是看完杨凡《游园惊梦》的那一晚失落。

  王祖贤蹩脚的表演竟不及宫泽理惠,至少她迟缓里流露出来风韵称得上寂寞撩人。可是王在电影里甚至做不出一个像样的招式来。

  我就安慰自己说这片子只是毁在王祖贤身上的。张国荣在《霸王别姬》里扮虞姬,王在《游园惊梦》里扮书生,同样是男女错位,同样是戏中之戏,层次怎么这么大相径庭。

  想说的都没有说透,能隐约感觉出来的一点又实在叫人看不饱。

  我猜昆曲之于他们,只是一个模糊的形式而已。

  今天经过拥挤的地铁,又一次大费周章地去了中芭,从前在深圳看过他们的《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天鹅湖》,说不上多么欣赏可是对《牡丹亭》绝对抱有憧憬。

  进入排练厅里,起先对群舞动作赞叹了两句。接着就晕了,晕得很彻底。

  芭蕾舞里还有一个戏曲演员拖着水袖在台上飘来飘去,偶尔在交响乐里唱两句昆曲,嗓音很美,只是站在一群芭蕾舞演员中间只能叫人觉得怪异,不不,还是说灵异。

  后来一堆舞蹈演员拖着凳子就往上走居然演起了街头情景剧。好像是害怕人们看不到李六乙导演的正宗艺术风格……

  而且在第二幕的时候我恍惚觉得又回到了《红色娘子军》,前半场结束前又成功地转型成为了《奥运火炬传递总动员》……

  我不想还是只得评价说中国戏曲和西方芭蕾舞现代舞结合,生出了这样一个怪孩子。

  我心疼了我想喊一声让昆曲还是留在戏曲舞台上吧,照她原来的样子活着,可以活得病病怏怏但是别活得别别扭扭。

  宁可传统文化成了现代文明的祭品,也不要让她成为现代文明的附属品。哪怕是冷冷清清地死去了,她怎么会甘愿站在这样的尴尬里?

  我们的阳春白雪,我们的中国文学巅峰,能不能不要再让艺术家涂抹得一脸暧昧去迎合大众。

  走出排练室,主任骄傲地问你们看得懂吧?我当时特想反问那主任。

  主任还骄傲地介绍了舞美设计米歇尔·西蒙,服装设计和田惠美,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值得标榜。他们懂?还是他们配?你都不懂我都不懂你凭什么指望他们能懂。

  一下子领会了难怪讲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时候宋会对原真性和市场控制强调再三。

  那不就是为了不让足尖鞋优雅地踩坏了长满梦的牡丹亭。

  《牡丹亭》读后感(四):之于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文本的《牡丹亭》

  各位书友:

  大家晚上好,相信在座的各位最早听说《牡丹亭》,一般都是之于昆曲剧目的《牡丹亭》。有江苏省昆剧院改编、省昆当红小生施夏明和花旦单雯主演的昆曲折子戏《牡丹亭》美轮美奂,雅致诗意,可谓演遍大江南北。作为生活在南京的朋友,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曾经去朝天宫兰苑剧场或江南剧院,观看过现场版的《牡丹亭》,而我们今天要着重讨论的,则是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的戏文原本。选择这个时间来讨论《牡丹亭》,多少也有纪念汤先生逝世四百周年,以此为姿态,体现金陵读书一以贯之的“热爱祖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宗旨。

  今天,在座的有几位美女新朋友,相信你们过来参与这场沙龙,多少是因为昆曲《牡丹亭》的雅致、诗意与优美。然而非常抱歉的是,按照金陵读书一贯的主题和讨论书目苦大仇深的传统,我们还是要把《牡丹亭》这样文艺清新的典雅作品,做一些苦大仇深的解读,希望没有辜负你们对这场活动的期望。

  讲到《牡丹亭》,就要讲到半个月之后我们金陵读书要讨论的王汎森先生的《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一书。王先生这本书是治清代思想史的,而明清之际的嬗变与演化,同样是本书的关注主题。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导论》一书中所言,当代的思想史观念,应该超越传统帝王将相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解读的范畴,而运用年鉴学派和新文化史的观念,把目光聚焦到普通民众社会生活、信仰、习俗等思想层面。然而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所谓的帝王将相和知识分子的上层文化,或者说雅文化,跟普通民众的世俗文化之间,从来就不是两个互相割裂而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交融、转化和影响。作为明传奇的代表作,《牡丹亭》恰恰就是这种雅俗文化交合的范本。通过五十五折的戏文,我们可以读到丰富的社会史、文化史乃至思想史的素材,下面就为大家举几个例子一一道来,而至于分享的具体内容,限于个人精力,只能以提纲的形式分享了。

  在《牡丹亭》中,通过《劝农》和抵御外敌的这几折戏,汤显祖成功地塑造了杜宝(杜丽娘之父)恪守礼法、忠贞不屈的模范官僚形象,然而在全戏的主体内容——自由爱情方面,杜宝的形象又走向了所谓礼教卫道士的反面。这样的矛盾与张力,在杜丽娘和柳梦梅身上,同样有充分的体现。在两人的爱情停留在虚幻层面之时,两人看重的是情欲之欢,是自由结合,是相互吸引;而一旦两人走回尘世,真正在现实中成为夫妻,那么无论是杜丽娘对柳梦梅改称为“柳衙内”,还是对夫贵妻荣、封妻荫子的想象,都重新回归到我们熟知的儒家礼法社会的层面。尽管有人要超越时代地指责汤显祖的解放性不够彻底,然而在我看来,上述矛盾与张力,恰恰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因商品经济发达带来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个性解放,与既有的宋明理学延续下来的儒家礼法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不只体现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和商人群体之中,戏文的这种冲突性内容,甚至可以说正是汤显祖在礼法官僚与自由浪子之间徘徊的矛盾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联系到清初很多士人把明亡原因总结为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泛滥,以及阳明心学和作为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的蛊惑人心,进而提出重建礼法社会,我们就自然会对戏文里的描述,有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在《虏谍》一折中,金主完颜亮自称“夷虏贼汉”,又充分体现了从两宋到明代中后期,士人们对于中华内外分野,或者如许倬云先生所言之“我者”与“他者”的区分状况,汉民族主体意识的确立,跟曾经汉唐帝国时以天下为国,万国来朝的想象交织在一起,恰恰是形成上述荒谬指称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而在其他几折里,中国人对于当时西洋人士的观念,普通士人对于巫术所持的态度,以及招魂、画符在内的当时汉族民间巫术、仪式和信仰状况,都有着清晰而详实的描述。至于最后杜柳二人的婚事由皇帝主持成全这一节,我们也可以联系到从宋到明清,政统、道统各自独立到合二为一于皇帝本人的历史流变。一句话,如果从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的视角切入,类似《牡丹亭》这样的戏文,实在是一座富矿,有待各位读书人和研究者慢慢挖掘。

  2016.5.12晚作于竹林斋

  《牡丹亭》全戏顺讲:

  开头:假托名门之后,韩愈柳宗元杜甫甄皇后——科举制度的平权倾向与世族大家代代沿承之间的张力(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之《权力源自地位》《皇帝与祖宗》);

  第八出《劝农》:“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传统士大夫官僚的理想境界;

  第十出《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最经典的唱词;富有情致和隽永的性描写——“紧相偎,慢厮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与《金瓶梅》诞生于同时代绝非偶然——商品经济的发达,阳明心学及王学左派的兴起——思想解放、个性自由、享乐主义浪潮——情欲文化 ;

  从《惊梦》到《寻梦》:二人缠绵相会到一人冷清回忆——“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

  第十四出《写真》:“不在梅边在柳边。”——全戏的线索与伏笔

  第十五出《虏谍》:完颜亮自称夷虏贼汉。——中华内外的分野(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中国转向内在》,我者与他者(许倬云);

  第十八出《诊崇》:病急求巫,道姑画符。——儒家对巫术的看法。

  第二十一出《谒遇》:香山,番鬼,通事——汤显祖曾贬官广东,对西洋人与事的初步接触。

  第二十三出《冥判》:82页,阴间判案,轮回断法。父亲高官,为官清正;丈夫新科状元,可以免罪。——阴间里的政治秩序和人情世故,阳间社会的投射

  第二十四出《拾画》:编剧者的节奏感、多线索和包袱。

  第二十五出《忆女》:招魂,画符,冥判,汉族民间巫术及习俗。

  第二十六出《玩真》:《太平广记》里《画工》,真真,唐进士赵颜得此图,早晚呼唤其名,百日后走出画,与己婚配。——落魄士子的繁华想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第二十八出《幽媾》:人鬼结合,礼教不容。——礼法与情欲,道学与自由;

  第二十九出《旁疑》:道姑的守俗与正常情欲需求。

  第三十出《欢挠》:道姑抓奸,礼法仍在。

  第三十一出《缮备》:外敌当前的模范官僚杜宝。

  第三十二出:称呼柳梦梅为柳衙内,从爱情转为世俗考量。

  第三十五出《回生》:丑角上场,淡化悲情。东方睡美人的故事。回生之后,婚姻大事还是要听从父母之言。

  强调只是魂行云雨,真身还是女儿身。不是梅边是柳边的隐喻,剧情的伏笔。

  战事在前,科举在后。科举破格与中国式人情观。

  杜丽娘从追求爱情到夫贵妻荣,封妻荫子。——家国兴亡与儒家观念,理学初兴与爱情萌芽。

  杜宝的模范官僚、忠贞形象与他对儒家礼义的恪守。

  杜宝与李全,李杜之交。

  以重金换取和平,以求和换取高官。

  结尾处,封相和高中状元,士人难以忘却的政治情怀。

  殿试迟到,高中失踪,柳梦梅的戏剧性到达极致。原本是高中和团聚,还安排出一曲差点被问斩的情节,汤氏深得戏剧张力之奥秘。

  杜宝的卫道士形象,不认女婿,不认女儿,最终皇权介入才解决纷争。杜宝卫道的背后,是对声誉和官声的维护。

  韩兄同样高中——中国传统的因缘际会。

  作为明传奇全本的《牡丹亭》跟作为当代上演昆曲版本的《牡丹亭》:

  剧情的更加紧凑连接;巫术与儒家礼法思想的最大摈弃;突出个性解放与爱情自由;最大程度地保留其经典的优美唱词

  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同样的对于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逐;阻碍力量一为儒家礼法,一为家族力量;大团圆式喜剧与悲剧结局

  2016.5.8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是蓑翁为2016年5月11日晚金陵读书“《牡丹亭》与明代中后期的思想解放浪潮”沙龙所做的讲稿提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牡丹亭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