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人》经典影评1000字
《玉米人》是一部由王小帅执导,王珞丹 / 鲍振江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玉米人》精选点评:
●有的地方叙述手法确实略显老套,情节前后有点不连贯。到整体来看值四星的分!
●献给作品将老的科长和作品将死的艺谋。
●留守儿童老人,乌托邦似的村镇,母爱的缺席,荒诞的杀人事件,这个短片内容包含不少东西呀!
●关于守候 真实的农村 砍柴 灶台 包谷地 拖拉机 守得云开见月明 包谷地睡觉那段 想起红高粱 还有 王珞丹好看
●一声不响的,安安静静地坐着看完这部片子。
●要和玉米结婚……有点屌(你猜是不是“粉刺”?)~反正用王珞丹是失误~
●王珞丹,文青的打扮、想母心切最后到了幻觉的程度,王珞丹是个漂亮女人的幻觉,留守儿童没有圈子。。。
●
●一般
●@2016-04-12 19:01:30
《玉米人》影评(一):我妈妈是玉米
留守儿童是孤独的,妈妈是玉米,朋友是玉米,女朋友是玉米
玉米地是他逃避现实的梦幻堡垒,把我埋在梦里吧,那里不孤独
我有个朋友,他叫玉米
那一杆杆包围他的玉米,就像一个个人,人群
儿童需要的是父母,其他任何人都取代不了
没有妈妈的狗,一辈子不会逮兔子
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大概都干过这样的事
把娃娃当朋友,把狗当兄弟姐妹,把动画人物想象成父母
把我埋在孤独里,那里不孤独
《玉米人》影评(二):一株关于梦的玉米
关于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措辞已说过太多,社会变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农村也不外乎如此。而玉米人既是一株玉米,在少年的心里,它也成了人。本片以玉米人为题,围绕名为玉米的乡村少年与玉米地里的一株玉米发生的故事展开,探讨了关于农村人民与土地的关系,暗喻深刻,引人深思。
这部电影有关于根,关于思念,关于孤独。一对弥留在大山深处的祖孙,在经济水平提高的年代里仍然为了一份深情而选择了坚守。该部影片通过玉米呼吁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导演王小帅通过玉米所展开的故事让观影者感受到关于他们的孤独和无助。影片中的玉米人只不过是一个符号,有关于少年对爱的渴求和生根的欲望。
“奶,我要结婚。”寥寥数字却饱含了玉米的坚定和决绝。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大山深处,外界的万象更新他也不在乎,他近乎固执的守候着关于母亲的执念,与奶奶相依为命。在与奶奶的相处过程中,良久的沉默和不语也可以看出他内心难以排解的孤独,母爱的缺失造成了对于无根生活的不安和对于爱的执念与渴求。他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性格,以至于他在玉米从玉米丛里见到玉米人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以死来成全这段感情,以至于他希望在这片玉米地下沉睡,在这片土地下寻根。这个人物是广大留守儿童的缩影,导演通过镜头传达出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以此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阳光下的那株玉米在少年的臆想下幻化成人,抚摸,追逐,玉米人是玉米对于母亲的思念和是对于爱与美好的想象的化身,她的根深深埋在土地下,永远也不会离开少年。而奶奶对于孙子是充满深情的,即便旁人劝阻,即便生活诸多不便,她依然陪伴孙子坚守在山中,她的存在在影片中意味着陪伴。而村支书即代表着那一群迈向新生活的农民,如戏中所唱,似乎对曾经清贫的生活变得不屑一顾,他们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和玉米的母亲一样,抛弃了他们心中的玉米地。
影片的视听可圈可点的地方也有很多。本片多用冷色调,大块的绿色和阴影的黑暗相融,传达出一种阴冷孤寂的氛围,这正是主人公内心真实的写照。同时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和近景镜头,通过对玉米带疤的在阴暗下的脸进行拍摄,也传达了玉米心中的忧伤和孤独。而片头大量对某些符号化的标语的特写与戏剧的插入勾画出时代进步,人们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主流。大量的空镜头和远景的运用传达了环境空间的空阔和人物在环境中的渺小,强调了玉米内心深处的孤独。本片一共出现了三次豫剧,反映了时代对富裕的追求和向往,而抛弃了养育自己的土地,而片尾时的豫剧和沉重悲伤的钢琴曲结合,既传达了留守儿童内心深处的伤痕,也是导演对当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探讨,传达出人最终还是要寻根的价值观。导演以人文关怀唤醒了社会对于边缘化人物的关注。
导演王小帅以现实主义为主,以超现实主义为辅,方言、实景拍摄和自然声响都反映了本片的真实性,而关于少年与玉米人的关系则显得夸张和无厘头。既使人联系当下现实生活,又将本片主题升华到了留守儿童和农民土地这一群体。
玉米是承载了梦的,少年以玉米承载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爱的向往,农民以玉米承载了对于有养育之恩的土地与现代化生活的矛盾。而玉米终究还是一株有根的玉米,它守候在原地,永远也不会离开,所以少年眼中的玉米是梦的代名,以死换来成全,在这片血肉的土地下沉睡千年。
《玉米人》影评(三):《玉米人》的观影笔记
【关于出处】
——摘自王小帅《薄薄的故乡》:
“ ……
父亲说他的第一篇小说的灵感来自某个周末下班骑车回家的路上。自行车在贵阳山间的土路上上上下下,上坡的时候骑不动,要下来推,他会觉得真是艰难啊,而到了下坡的时候,一路飞驰,迎着风,迎着光,真是开心啊。就在他飞驰而下的时候,看见边上的地里种满了玉米,正是结苞的时候,一片一片地在风中摇曳,在阳光下闪烁,真是美啊,它们多么自由啊。冬去春来,新的生命成长了,结出了果实,随着冬天来临就凋零而去,再等下一个春风吹来的时候,他们是多么无忧无虑啊,相比较,人是多么辛苦啊。
‘我多想那个时候做一颗苞米啊。’他说。
于是根据这个灵感,他写下了第一篇短篇《玉米人》,讲的是一个年青的农民爱上了一颗玉米,决定要和玉米结婚,可是玉米说自己只能生活在这儿呀,怎么能嫁给他呢?年轻人说没关系,我会到这里来,我要做一颗玉米,和你在田地里结婚。年轻人回去说服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含泪随着儿子来到了玉米地,帮着儿子挖了个坑,然后儿子躺下去,母亲就把儿子埋了,这样年轻人和玉米结婚了,他们就随着大自然的春夏秋冬生生不息了。
现在想来,这一篇处女作应该是父亲一生最好的作品了,生发了那个极端年代里的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严格来说,父亲在贵阳待了十二年,正好和上海的时间相当。后来说起他生命中的这一段,他是乐观的,他说虽然我离开了舞台,离开了戏剧事业,但这段生活和经历依然带给了他无尽的财富,是他的人生不可或缺同时又是独一无二的宝贵体验。
‘人生就是这样,你有的,就是你的。’
‘你后悔吗?’
‘不,后悔什么?后悔没有把你们遗弃?’ ”
【关于 “超现实主义”风格】
超现实主义,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超现实主义的摄影,既然不以记录现实为己任,那么其作品中的实物自然也不能是它们原本在客观世界中的原意,每一物体都是作为一种视觉图像符号而出现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用这些符号作词汇来造“影像句子”,而且这种“影像句子”很难能翻译成“语言句子”,这种句子中也往往会蕴含一种情绪、一缕诗情、一些感性和些许的政治意味,这些隐含的意味也正是超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胡言乱语】
这不是单纯讲儿子思念母亲的故事。“子思母”是个喻体。
王珞丹的人物设置应该不单是男孩的母亲,她是男孩所爱上的玉米、与思念的母亲融合而成的形象——“玉米人”。
无论故事原型还是改编后的微电影,男孩最后自绝于玉米地这种情节是很极端的,可能也因此才“超现实”。片中有很多符号化的镜头语言,《朝阳沟》、“十一五”大标语、青草地上的沙发家具等,甚至玉米本身也是一种符号,人与土地,农民与庄稼,孩子和母亲……
如果从现实角度看,男孩让奶奶把自己埋了、和玉米结婚,似乎太过极端和悲观,也有些阴森森……但从超现实角度理解,这一切不正常的、跳出理智的、幻想性的情节,便成了正常的设置。也有了几分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