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与海洋读后感锦集
《陆地与海洋》是一本由[德]卡尔·施米特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1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陆地与海洋》精选点评:
●似乎和"法"关系有限,从史学角度看也不算最顶级的洞见
●施密特批浪漫主义....但你也要懂得,一个人能有实力批某种东西,必定对其了解也非常之深...辞藻华丽...很短的一本书....对神话故事不甚了解,容易看得云中雾里...不过确实言辞华美...
●原作的思想很吸引人,最后一篇结尾的思考真是绝唱啊。译笔也很好,无凝碍处,算是施密特译作中的上品。最后的附文让人觉得有狗尾续貂之感,是败笔。
●利维坦的象征令人印象深刻。海洋是生命的原乡,但会是人类的最后的精神归宿吗?也许就像海洋之歌里,爱尔兰人的精灵最终还是听从大海浪漫的召唤,离开被占领的大陆,纷纷远去,归于寂静和安宁。留下的,无非只是一个被神遗弃的世界。
●不解释~甭给我谈历史事实是什么的~
●施密特的语言太美了! 可读性很强,比政治的概念友善多了,不过据说是写给十岁女儿的所以哈哈哈
●强老师特别强调了空间革命与加尔文教的关系,其前定说对欧美这些火星人的崛起尤其重要。满满的韦伯啊。据说是这本书是施密特写给女儿看的通俗书,真的吗。。。
●颇有开创性见解的书,引你思考
●“从海洋视角观察整个大陆不过是海洋的搁浅物和排泄物。”
●非常牛,翻得也很漂亮,看的时候一直在惊叹。陆地,海洋,天空,新的维度带来新的权力斗争,每次空间革命中新能量的释放带来政治-历史行动中的新尺度、新维度、新经济、新秩序、以及一个崭新民族或再生民族的新生命。相关阅读:格劳秀斯(论海洋自由)、马汉(海权)、麦金德(陆权对海权的重新战胜)。由此看高铁时代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的兴起,会对地缘政治和国际形势有更清晰的判断。三种隐喻:利维坦(陆),波希墨特(海)和新的大鸟(有固定的名字吗?)。
《陆地与海洋》读后感(一):施米特的大思维
施米特,大部分人给他的标签是政治哲学家,还有法学家.
我要说,施米特是思想家.
从海洋看陆地,带来的是"空间"的范式转换,而非单纯的海陆文明及其生存方式之分.也许这是施米特被人"误读"最多的地方.
今天,在海权和陆权乃至空权信息权之类争霸之际,重新阅读施米特的这本书很要必要.
《陆地与海洋》读后感(二):看完我立马强烈拥护中国造航母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
1.《白鲸》 帝国天命如何转移到美利坚
2.《城邦》 其间比较了希腊民族和海洋性和罗马帝国的亲陆性
3.《全球化地图》 欧洲和美国人就世界说世界 中国人就中国说中国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
4.以上各书作者和施密特的眼界、观点都差不多 相互呼应
5.施密特很可怕 极度理性化的德式思维+近乎疯狂的想象力=WHO? 我想作为学者 施密特还是有所保留的
6.翻译很棒 商务馆的汉译名著体啊 有的地方还有点粗糙 可能时间太紧
《陆地与海洋》读后感(三):陆地与海洋(2007-10-07 17:17)
和胡子等车的时候无聊,去社科院书店小转,买了本C.施米特的《陆地与海洋》,林国基翻译的。
这本书是施米特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说是集其大成,在很短小的篇幅里讲述了其对于世界的所有重要见解。
刚刚翻了一部分,立刻便能感觉到林国基前言与之相比的稚嫩,毕竟大家手笔。牛书的关键在于其能够很容易让读者启发出各种可能。
想起现在自己的状态,怎样才能去改变这个世界呢。施米特在里面讲到,人们撞进海洋,从而呼唤起了无穷的超越有限的决心,也许这就是老毛的游泳的学问吧。勉之勉之。
胡子的烟不错,以后要搞搞。
和活了近百岁的施米特关系不错的科耶夫,老师也很牛--19世纪晚期的俄国宗教哲学家和诗人弗·索洛维约夫的思想与创作,特别是他的末日论思想和启示录情绪,他的索菲亚学说、"泛蒙古主义"说和弥赛亚意识,曾对以安德烈·别雷和亚历山大·勃洛克为代表的那一代俄国象征主义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俄国象征主义文学由于这一影响而显示出浓郁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征.
《陆地与海洋》读后感(四):何谓陆地?何谓海洋?
何谓陆地性?何谓海洋性?上个世纪末期东西格局何以被理解为陆地与海洋的对立?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的本质区别在何处?为什么早于英国具有开垦海洋财富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国家?工业革命与海洋性具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而没有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兴起?
施密特将海洋与科技联系起来,在陆地作为人类主要的生存空间的时代,我们并不需要海洋性科技,而当当人类需要将海洋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非生存空间的边界时,一场生存空间的革命开始了,取得这场革命胜利的国家或者说征服海洋的国家需要具备先进科技水平,这是空间革命引发的科技发展需要。英国率先回应了海洋的召唤,其完成了空间革命之后便改变了欧洲政治经济格局,最终促成上世纪末的东西两大阵营的实现。
同时,陆地与海洋的对立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类型体制的对立,生存空间的类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而科技发展与韦伯意义的近代国家官僚制不相容,科技发展适合一种相对自由的统治体制,故其体现了两种国家性格的差异。
《陆地与海洋》读后感(五):飞行员眼中的世界和农夫眼中的世界肯定是不同的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河边的族群与祖祖辈辈生活在海边的族群拥有绝对不同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受到施密特的重视,许倬云的历史观也深深关注地理因素的影响,吕克.贝松的电影“The Big blue”中的主角杰克应该是纯粹的属于大海的人了。书中描写由希姆莱负责的帝国文化考察队远赴喜马拉雅山脉寻找雅利安人远祖的事情我印象很深,对德国人在那段时期内对天空的向往并做出的超前探索也印象很深,他们探索天空的努力没有帮助纳粹征服世界,也没有帮助德意志民族远远超越盎格鲁撒克逊人或者拉丁人,结果是造福了这个小小星球上的大多数人,其中也有犹太人,还有希特勒不怎么看得起的东方人,在罗伯特.泽米基斯的“Contact”里,织女星的文明向地球发回的信息就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宣布开幕的画面,因为那是人类第一次向宇宙发出的信号,也是最早会被收到的信号,这个信号被送回即是表示:“hello,we heard you”。很大程度上,一个新世界的发现并不是早有预谋的,往往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偶然洞见新的天地,新的思考方式或者说新的思考维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牛顿之前绝不会出现爱因斯坦的理论,人跟人毕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有贡献罢了。库布里克说过,对宇宙没有敬畏感的人是没有真正的灵魂的,因为意识到新世界的宏大和陌生,才会有敬畏,才会有探索的冲动,进而有升华的可能,没有敬畏的恰恰是井底的青蛙,或者是蜗角上的国王,或者是莫比斯圈上的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