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史学:自白与对话》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读后感精选

2020-12-08 02:52: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读后感精选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是一本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精选点评:

  ●研究需要,见识一下

  ●史学是左翼占主导的吗

  ●过去对于一些研究进路的理解还是太二元,太线性,太简单化了。观念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人类学与历史学、福柯与英国的社会人类学传统,回忆一下《人文科学宏大理论的回归》里对福柯、现象学家、年鉴学派的讨论。名实之间,还是有很多课要补。p.s.思想史跟文化史社会史三者的沟通,看起来容易等要真的谈论起一个自己的故事就不那么容易了,怎么把故事连起来。

  ●以下:王奇生近代史173本(http://ibooks.org.cn/3186),理论、方法部分。

  ●了解了一些历史学家的学术历程,了解了新文化史的关注对象,马克思理论对于他们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我相信原著一定不错,但是对于翻译依然有意见。

  ●片言多有启发。谢谢举手君分享电子书。

  ●一场两人间的对话,从思想轨迹变化到个人研究及其它者的评介!提问与回答的水平均为上乘!娓娓道来,启发深思!拿起就不忍放下,呵呵;在国内你能找到能与他们直接对话的学者吗?难。不过,我想,译者可以!

  ●先读了第九章斯金纳才回去从头读起,读完第一章就草草往后翻,觉得这本书和丛书整体的风格有些差异,也许这样的对话辑录不够经典吧

  ●格调太太太高了-_-#各种洋名看得我很茫然……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读后感(一):英美法文化史家的截选

  这九个学者的选择很怪,不知标准是什么,也许针对的是巴西史学界的语境,从地下到阁楼的概括比较合适。这个史学转向现在又有微变了,据说新文化史的风力没以前强了,大概从台风减弱为热带风暴了。

  看这书可以获得拉丁文化圈的丁点了解,因为作者是巴西人。觉得我们学术界太势力了,两眼盯着发达国家,对一般中等国家的学术了解太少。如果没有整天嚷嚷的避免发展拉丁化,对他们的了解就更少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读后感(二):心有戚戚

  正如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提到的,在先研究历史之前,应该研

  究历史学家。本书作者对话的九位欧美史学大腕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而他们丰富而多元的个人经历与对时代与历史的洞透,无疑让我们再次深

  深感受到历史的美感。

  无可讳言,有的史家已经注意到中国读者的反应。正如彼得·伯克在

  访谈中指出,我不知道中国的读者在读这本书时是否会老是想着毛泽东,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此处都会会心的微笑的。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读后感(三):新史学:自白与对话

  “研究历史之前,先研究历史学家。”玛利亚·伯克与九位广义上的文化史者的对话。不得不说,这种对话的书写形式远比单纯的“自白”有趣得多。而玛利亚自身带着固有的思路进入对话,这种对话不仅存在于作者与历史学家之间,也存在于各种历史学家之中,进而也存在于这九位历史学家与马克思 弗洛伊德 吉尔茨 施特劳斯 福柯 布洛赫之间(在所有的采访中都提到了这几个人)对待马克思的态度很值得玩味,几乎所有人都在一定上接受马克思的某种观点,但都拒绝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而这种接受也更多是出于排斥另一种观点或立场的考量。而除了斯金纳,其他人几乎都将福柯视为尼采的注脚,对其学说存在排斥。不同与专门的史学理论或者历史哲学,新史学的职业历史学家并不展现出极端的倾向,他们均试图在精确的经验证据与理论当中寻求平衡。戴维斯与金兹堡两位微观史学的代表均认为要将微观史放在宏观中考察。斯金纳还受到科恩的影响。“对于年轻的史学家,金兹堡建议阅读小说,达恩顿建议像记者一样尊重事实,斯金纳建议阅读自己行当的哲学家,基恩·托马斯建议建议研究广泛的主题和学科。”作者是彼得·伯克的妻子(前面的引言有点好笑,哈哈哈)这种经验之谈真的让人收获颇丰,他们都饱含着热爱与关怀。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读后感(四):开启史学大师的心灵之窗

  文:陈 新

  出处:文汇读书周报 2006年9月

  20世纪以来,西方史学中“新史学”这个名词被广泛使用。它有时指代美国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有时涵盖法国20世纪下半叶的史学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在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她是思想史家彼得·伯克的妻子,以下简称伯克夫人)眼中,“新史学”代表在当今史学领域中那些具有原创性的史学尝试,以及最终形成的“权威话语”。

  伯克夫人以访谈的形式,进入了九位“卓尔不群、富于创新精神并且影响深远的历史学家”的心灵深处。访谈的形式与正式的学术作品相比,它在展现受访者的思想时会有得有失,这一点伯克夫人早有预料。虽然访谈文字要显得松散、不够系统,但在她看来,访谈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它能够将受访者那些在严格的学术文本中必定要普遍压制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这样,九篇访谈,我们就可以看到九个个性化的学术故事,它由受访者的个人成长、学术履历、学术灵感的来源、曾经受过的学术影响、个人对学术事业的规划、对待学术的态度等内容构成。

  对于那些对20世纪下半叶至今西方史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的确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杰克·古迪是一位人类学家,罗伯特·达恩顿曾是《纽约时报》的记者,纳塔莉·泽蒙·戴维斯不愿意被人称为“职业历史学家”,阿萨·布里格斯也曾沉迷于经济学,凯斯·托马斯将文学材料当成史料来研究社会史……这些跨学科的因素几乎是当今所有社会-文化史大师们的共同特征。我们很难在这些历史学家的专业性著作中获得如此丰厚的背景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够更明了这些史学大师们的思虑是如何延伸到令自己关注《人与自然世界》(凯斯·托马斯)、《奶酪与虫》(卡罗·金兹堡)、《服装的文化》(丹尼尔·罗什)、《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罗伯特·达恩顿)这些名著中涉及的主题。正如伯克夫人所说,访谈成了一种更加结构严谨的文本的补充物,它给读者提供的是史学大师们的思想快照。

  彼得·伯克在访谈中引用过爱德华·卡尔的一句话,“研究历史之前,先要研究历史学家”。他说,如果你对历史学家写作的目的和他们看待过去的观点一无所知,就很难看到历史学家们的长处与弱点。例如,当我们将卡罗·金兹堡称为微观史学的悍将时,他却说道:“我对包括微观史在内的各种标签没有兴趣,因为它们很容易变成口号。”昆廷·斯金纳则告诉我们,他1969年发表的那篇思想史研究的宣言书《思想史中的意义与理解》,就是要挑战当时盛行的两种思想史研究路数,让传统史家们震惊和恼怒。访谈以一种计划性与随机性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开启受访者的心灵,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历史学家的窗口。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读后感(五):一位专业人士的评语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历史的观念译丛”的《新史学:自白与对话》(2006)是访谈集,是反思所谓的“新史学(主要是社会史和文化史领域)”的历史编纂学的书,英文本是2002年出版的,但访谈的时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

  不知是不是因为世纪末大家都想检讨过往的成绩,还是历史学发展本身正好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与《新史学》类似的访谈录或论文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之后陆续出现。我手边就有另一本访谈录《Encounters: Philosophy of History after Postmodernism》(1998)和一本论文集《A New Philosophy of History》(1995)。这两本书题旨相近所以接受访谈的人与撰写论文的人有许多重叠,像Arthur Danto、Frank Ankersmit、Stephen Bann、Hans Kellner、Richard Vann等人两书都出现。《Encounters》虽然也是讨论历史哲学,访谈对象却比较不局限专门搞历史哲学的人,有专治史学史的Georg Iggers,和专治文化史的Peter Burke,再加上德国史学理论专家Jörn Rüsen,后记则由美国新文化史重要学者Lynn Hunt执笔,所以这本书路线比较宽一些。不过这两本书毕竟还是把重心放在历史哲学上,而不是实际的历史研究、写作上。《新史学》的访谈对象则是写历史书的人,不是写历史哲学书的人。

  《新史学》共访问了英美法意等国的历史学家共九人,英国有五人超过全书一半,分别是:Jack Coody、Asa Briggs、Keith Thomas、Peter Burke、Quentin Skinner,美国有二人:Natalie Davis、Robert Darnton,法国是Daniel Roche,意大利的Carlo Ginzburg,这本书的访谈人和编者是Peter Burke的太太Maria Lúcia Pallares-Burke,他本人是拉丁美州史的专家。

  《新史学》让我比较讶异的是开头第一个学者Jack Goody,我一直认为他是人类学家,中文学界也较少提到他,他是著名的人类学家,著作等身,而一直要到2004年才有了他一本著作的中译本(《饮食与爱情》)。我读了Goody的访谈,不禁佩服编者的眼界:Goody确实可以算是历史人类学的先趋之一,而与新史学的一个特徵就是受人类学的影响颇深。

  因为《新史学》的访谈对象都是实际研究并撰写历史书的人,所以读起来没那么难懂,就如编者说的:“对于历史编纂学普遍问题的反思,往往自发地出现在这些历史家谈论他们自己研究的时候。”从这几篇访谈,我们的确能了解这些杰出的学者怎么思考问题,这是最宝贵的知识了。

  如果对历史学发展有兴趣的人,《新史学》值得一读。

  作者: gidiok 发布日期: 2006-12-17 查看数: 出自: 网上读书园地(www.readfree.net)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