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的读后感大全
《新史学》是一本由詹姆斯·哈威·鲁滨孙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史学》精选点评:
●100年前的史学观点,今日读来还是很值得思考
●作为当时新史学的归纳
●史学理论真难学啊。。写论文写到崩溃
●更新了我对历史的看法。
●非常出色,只是时过境迁。
●史学转型时期的里程碑式著作,回答了历史学根本的任务与范围,虽然某些观点放置于当今来看或许已经有了修正的必要,但其在20世纪20年代面对大量新兴社会科学侵占传统史学领域时所起的纲领性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译著由多人翻译集成,故各章顺通程度有差,是为不足。
●绝对绝对是本好书啊,这么低的给分纯属扯淡好么!!
●本书作者阐述了一种新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对历史的研究不应只局限在帝王将相,朝代更迭上,而应结合融入更多学科的成果,以对人类福祉的考量为目标,重新审视曾经发生的一切。
●美国人的实用主义真牛逼,理论相关的著作绝对小白友好
●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在论文中参考这种思路和方法。因为对世界史不了解,里面很多例证(例如第六、第七章)读起来比较吃力。对我的启示:要注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历史不是“大爆炸”,而往往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连续过程。对文献的充分掌握是最基础、最基础的,要努力抛弃已经习惯了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维模式。历史不光是由英雄、统治者、革命家、振奋人心的大事件构成,许许多多繁杂的小事件,普通人会忽视,但研究者不能将它们忽略。新史学的思想受到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也带有浓重的现代主义关注普通人、小人物的思想。
《新史学》读后感(一):这是篇短评
假期读书很少,很慢,反而可以读的仔细。之前拖拖拉拉,最后在德克士里坐了两个小时终于读完了此书。
这本书最出名的当然就是其对社会科学的推崇,主流的史学史教科书也会强调这一点,当然这也是书名的来由。但是我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
作者在第七章对大革命之前的旧制度,在我读来,有股钱穆所云“温情与敬意”,尽管是以引述其他作者来表达的。鲁滨逊在其后对于人权宣言之来源的探讨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至少在当时是这样。
但到了第八章,突然特别赞成大革命,进步观一览无余。让人觉得这转变也太快了点吧。。
《新史学》读后感(二):观念的冒险
博尔赫斯曾经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其中有趣得写了诗人朋友皮埃尔.梅纳尔通过自身还原原作者经历企图重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变成“副本”《吉坷德》的故事,从而来讨论“原创”与“副本”的关系。其中一段关于“历史”的解释,“原作”与“副本”的对比耐人寻味。
塞万提斯在十七世纪《堂吉诃德》第一部第九章中写道“历史所孕育的真理是时间的对手,事件的储存,过去的见证,现在的榜样和儆戒,未来的教训。”这段综述只是对历史的修辞的赞扬。梅纳尔重写的也是:“历史所孕育的真理是时间的对手,事件的储存,过去的见证,现在的榜样和儆戒,未来的教训。”看似“一模一样”的语句中梅纳尔的综述却更含深意,他给历史下的定义不是对现实的探索而是现实的根源。对他说来,历史的真实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我们认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梅纳尔深受同时代美国哲学流派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的影响。威廉·詹姆斯说,历史不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历史是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事实。他认为这个历史发生了什么,要是我们不知道的话,那就不成历史,必须是我们知道的,才叫做历史。世界上的真理也是如此,人类能够认知,对人类的生活、社会,各方面有意义有用的,就叫做真理。从塞万提斯的“以史为鉴”到梅纳尔的“历史实用主义”是观念的冒险,是四百年间社会变革下历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与变革。而和他们又几乎同时代的詹姆斯·哈威·鲁滨逊正是这种新历史观的践行人,他的著作《新史观》正是向人们阐释在科技革命的冲击下一种新史观的诞生。
《新史学》已不再“新”,但这种对方法论的反思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试想,在人工智能未来崛起的趋势下,新的社会力量冲击中我们又该如何适应未来,又需要何种“观念的冒险”呢?
展展于华东师范大学读书会有感
《新史学》读后感(三):進步觀
之前商務再版這本美國史家J.H. Robinson的《新史學》,被其中的一篇短文吸引就撿回家了。
簡單來說,這是在美國盛行的“新史學”流派的開山鼻祖Robinson的代表作,開創了一脈相承的思想:進步觀、歷史連續性、多元觀點研究、跨學科合作等等,今天看來已經“理所當然”的,在當初是“新思潮”的東西。筆者對於他在討論思想史脈絡跟古典學與人類學的聯結是相當有所得,碰巧是同樣是中國的北京大學也出了幾本那方面的經典小書,打算入手來看看。
http://book.douban.com/series/12476
筆者比較在意的是Robinson對於“羅馬的滅亡”這個主題的討論。由於他是非常強調“歷史的延續性”這個概念的,所以作者認為所謂傳統的“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是一種後設的觀點,並不存在。其論據:
1.狄奧多西並不是最後一位“大一統羅馬帝國”的皇帝,複數的元首一直是慣例,他的兩個兒子早在他死前就已經加冕了,他們都是帝國的共治者,之後也是。羅馬是存在兩位皇帝,但並不代表其分裂(當時人也這麼認為)。
2.阿拉里克攻陷羅馬固然引起恐慌跟思想上的震驚(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因此而生)但此公不過是晚期羅馬的眾多參予角逐的外族政客之一,他對於帝都的破壞也微乎其微。
3.所謂的“末代皇帝”Romulus Augustulus並不是被公認的正式皇帝。(當時的皇帝是要有另外一位的承認才算數)哥特王奧多維克並沒有把皇帝的冠冕送去拜占庭,那是吉朋自己的腦補。
基本上這種說法也是屬於流行已久的“羅馬帝國轉型說”的一種,相對於吉朋開始的“衰亡論”。
但不管怎樣,即便君士坦丁堡確實還存在一個帝國,但它對西歐控制的喪失也是事實。比較有趣的是作者認為真正的“西羅馬帝國”是“查理曼建立的那個(神羅),在此之前是不存在的。
以上大概就是筆者讀本書所得的吧。
《新史学》读后感(四):浅论对新史学的评价
1912年,詹姆斯•哈维•鲁滨逊出版了其史学名著《新史学》。鲁滨逊也因此被认为是美国新史学派的倡导人。鲁滨逊史学思想深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史学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影响,而且其史学思想更加注重实用性。
一、 《新史学》内容提要
1. 历史的界定
鲁滨逊的史学思想是承上启下的,他认为:“一切关于人类在世界上出现以来所做的、或所想的事业与痕迹,都包括在历史范围之内”。历史包括了从国家的兴衰到百姓的风俗和心理层面等方面。鲁滨逊的史学观是把人类的历史的更方面看作是一个整体,这也是对传统史学的一种继承。
2. 恰当的选材
历史的界定中给了我们一个认知:历史范围十分广泛,历史学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材料和支配材料”。 鲁滨逊认为历史学家应该用批评的方法去选择材料和分配材料。在选材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这一材料要“详述那种可以阐明历史真理的事情”,而“应该删除例外的和偶然的变故”。只要选材适当,就能够把历史所记叙的社会状况和制度写得更容易理解。
3. 历史的研究方法
鲁滨逊主张,首先要使之成为历史性历史,才能使历史学具有科学性[3](P45-46)。事实就是追求历史连续性的科学真理,追溯历史“变迁的缓慢的过程”。 为此,鲁滨逊主张研究历史必须借助其他科学。他认为历史学家应充分利用政治经济学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史学新同盟军”,共同发展,进一步了解人类过去历史的真实面貌。
4. 历史的实用性
鲁滨逊注重史学经世致用,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历史变成为现在有用的东西”。 他认为,历史学家应该研究“该用什么方法去教育那一大批将要过早地用自己双手来养活自己的青年男女们如何适应现代工业社会”。显然,其史学思想与鲁滨逊所处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二、对鲁滨逊《新史学》的评价
1.肯定了个体对于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鲁滨逊的新史学界定包括了的研究人的心理层面。揽括这一内容,有助于帮助人们克服对过去及未来的恐惧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历史发展的加快,未来变得更难以预测,使普通人缺乏安全感、稳定感,所以就会有向过去寻找心理安慰的要求,因此在新史学的研究中,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等历史的大变动受到了较普遍关注,其中个体的命运和遭遇更是新史学研究的关注所在。在传统史学研究中,我们很难找到以看不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内容的历史,更多的是帝国兴衰更迭、英雄起义推翻腐朽王朝、帝王丰功伟绩,这让人会有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能创造历史”。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鲁滨逊的新史学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密切关注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发现个体在历史中的价值和意义,大大提高现代人对于历史的归属感与参与度。所以新史学的深层动机和终极关怀正是来自对过去和未来的恐惧感,来自于克服对现实的迷茫感的强烈渴望。
2. 鲁滨逊史学思想的特征——实用性
鲁滨逊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其它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历史研究内容的扩大主要被以下两者所影响:一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人类是从低级动物变来的;二是英来尔证明人类住在地球上决不止6千年,而至少在60万年以上。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认为是新史学每个重要方面的基石。新史学强调研究事件的由来,提倡历史的持续性,主要就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鲁滨逊认为,历史时常需要重新编写。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于过去的知识,常常有所增加,从前的错误常常有所发现。这要求我们必须摒弃历史是不变的错误观念,对于历史研究必须有怀疑的精神看待问题。鲁滨逊能够博采众长地发展史学的研究,在当代还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
《新史学》读后感(五):随笔
新史学与旧史学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关注社会生活的常态,而另一个这是关注历史上的变态。我们不去判断哪一个正确与否,因为价值判断不是历史人需要做的事情。鲁滨孙在《新史学》这本书中我认为其一二章对我启发与影响很大,再加之昨日与郑振满老师与郑莉老师谈论了过后,对于什么是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一个理解,当然这种理解依旧是建立在别人思想之上的一种总结。
新史学强调一种社会常态,它提倡了解社会历史要关注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者是那些我们过于常见而被忽视的事件,因为这些才是构成历史的最大组成部分,而不应该像编年史或者是政治史那样去罗列一些历史上引起重大变化的事件,因为那些事件从历史的发展阶段来看它并不是一个常态事件而是一个变态的事件,所以作者强调我们如今研究历史要注重研究那些真正在社会上生活或者生存的平民百姓的历史,而不是去研究所谓帝王将相的历史。作者另一方面认为区分新史学与旧史学的标志是历史可以具有对我现在生活的现实性作用,而不仅仅是一种为了满足读者好奇心或者是迎合读者兴趣的一门讲故事的学科,而它应该有其自身的实际作用,就是要与当代社会相联系起来,而这与历史具有延续性的特征也是不可分开的。以上两点是本书前两章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关于新旧史学的区别,当然作者林林总总还列了许多,但我认为这俩点是作者最想要表明的观点。
昨日郑振满先生问我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有人对与社会生活史无用论的看法”因为昨日有研究生、博士学长再场,我与斌斌俩人并未作出发言,而且学长所说的答案,再我看来与我内心想法是相违背的故而为表明自身立场,我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与还原真实,而这是一个历史学者的根本性任务,我认为大家对此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它是被加工改造过的或者是被隐匿过的历史,所以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方法如何把历史的面貌进行还原,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加修饰的历史,这当然是一个最最理想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几乎是不肯能实现的,但我们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历史学者一个要面对的总要命题。但现在我们面对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做的历史如何进行推广,而这样 的纯理论研究毋庸置疑它的受众面是很小的,它不像通俗的读物使读者大众可以轻易理解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娱乐性的享受,如果真的是为了做研究还原历史的真相,可以说这样的历史大部分都是无趣的甚至是枯燥的,甚至可以说是历史学者的一种自娱自乐,因此很多历史学者开始把历史通俗化,为了迎合读者的兴趣去写历史,而这必将史历史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而这也与历史的初衷相违背。而这样做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历史学家也要吃饭也要养家糊口,而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性问题,这是郑振满老师昨天对我启发很大的一点,即为何历史的写作或者说研究趋向于大众化与平民化。所以在我看来再当今社会一个成功的历史学家是应该在历史的真实与生存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说白了就是一种中庸的做法,即要做到历史的真实同时又要兼顾自己的生存,我认为这不仅历史学科或者研究者所面对的问题也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面对的问题,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一点当然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无法恰当的把握这个标准,前进 或者退后一步我们就会丧失历史的真实或者是无法生存,所以现在看来那句做人文学科研究的人要有钱还是很正确的话,这样我就可以不必考虑面包的问题,安心做研究去还原历史的真实。当然,我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历史学者还是要还原历史的真实,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或者说是一种利益集团的服务者,而这也终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所以回到郑老师的问题,对于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一种还原历史真实的研究,并不是无用的,因为人民才是真正创造历史的主体,虽然在很多人认为其只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但是我们往往可以在这些琐事里去构建所谓的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获得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历史真相,而不只是片面的看到真相的一个方面。所以说对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我们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琐事并不是为了单纯研究琐事,而是在这些琐事的基础上去发现与还原历史,正如人类学家格尔茨所说“我在乡村做研究,但是我并不研究乡村”这句话同样可以放到社会生活史研究之中,‘‘我对社会生活做研究,但我并不只是研究社会生活’。
2016 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