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故事集读后感精选
《东方故事集》是一本由玛格丽特·尤瑟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71,页数: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故事集》精选点评:
●上老王的课的时候,坐在他旁边,听他“损”了一学期的历史学,但他的说法我都接受。他说中国的历史学是现代殖民体系下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太执着于追求真实了,也就把很多东西都遗忘了。其实,历史应该是有美感的,像这本小册子里所描绘的这些一样。此外,在课上记了老王说的这么一句话:“理解这些人,必须理解这些人周边及想象的世界,神与人的亲密关系,无论科学是否正确,一个无法反驳的是,人的归宿是物;那些神神鬼鬼,妖怪都是另一种人,不要把他们看成是人要去消灭的幻象。没有一个人的人生不包含这些。”这话让人感动。
●我只想问哪里可以找到这个版本的?淘宝上都是另一个版本的,完全买不到,MY的除了苦炼,其他买的都是复印版本了,这本书的复印版本都搜不到。
●去年
●我有点失望 异域背景更便于作者自由表达思想 但看了五个故事没觉得有很有意思的思考 好好学学法语,哪天看原文
●最喜欢源氏亲王的最后一次爱情,以前看过的。
●高三读的 现在可能会喜欢..
●2016年第1本。字字珠玑,精雕细琢,用来形容这本书那是极好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并无新奇之感,相反是博采诸国更有意思,故称东方故事集。
●“东方故事”即是改编了几个传说民谣故事,汉朝的画家,源氏物语,印度神话,拉美魔幻风格,可能是篇幅太短,即便是几个有意思的故事如《马尔科的微笑》《亡人的奶汁》《燕子》《失去头颅的迦梨》也都止于“有意思”
●尤瑟纳尔 比某些男作家强
●喜欢王佛和源氏两篇,奇诡婉约东方式情调。
《东方故事集》读后感(一):薄薄的一本集子十分喜爱
感谢四叶同志,没她告诉我还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本书,有尤瑟纳尔这样一位作家。 《失去头颅的迦梨》是我最喜欢的一篇,甚至亲手抄了一遍。通过这篇作品,我才知道了文字之美,语言之美。
《东方故事集》读后感(二):跨越皇帝无香的花园
《王佛保命之道》是不朽的短篇,我不懂法语,因而只好一遍遍读它的不同翻译版本。博尔赫斯说再粗砺的翻译也无损名著的精华,我也的确在其中看见了恒常的美。
我喜爱想象的中国大于真实的中国,因为它具有想象的轻盈之美。《王佛保命之道》中的中国是图兰朵的中国,夜莺与皇帝的中国,马可·波罗的中国。汉王朝的大地浸满了尤瑟纳尔宁静的忧郁。那片幻觉的大海,如此之美,就连眼泪滴下的声音也可以听得见。她将美与泪并列,使人心空荡,如同皇帝通向大海的花园。而“白天端详蜻蜓,夜晚仰观星辰”,我仍更喜欢漓江版的韵律,只读一段便满口余香。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一版,封面典雅,《失去头颅的迦梨》语言特别精巧。我还喜欢《源氏亲王的最后一次爱情》,它们都特别有东方式的禅静。
《东方故事集》读后感(三):每个故事都不可救药的出现在梦里
如果你也一样对神话/传说有着莫名的情愫,但觉得原始素材描写的有些单调或者不适合成年人来读,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尤瑟纳尔除了讲述了神话/传说本身不可思议的故事性外,在读完每一篇,你都会诧异大脑怎么会接收到了这一份“灵”和“妙”,并且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是出现在你的梦里的景象。
每读过一篇我都想作者到底是怎样一位拥有灵气的特别女子。
这本书尤瑟纳尔选取了中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印度、日本的故事、传说和神话作为题材,并加以改写/引申/想象。
我最喜欢的是《源氏亲王的最后一次爱情》取自《源氏物语》。
我触碰不到源氏亲王的灵魂,也领悟不到花散子的悲凉。
源氏临死前记得所有女人的名字,唯独忘记了现在陪在他身边的花散子。我百思不得其解,在这世界里,到底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会忘记一个人,大概这就是源氏的秘密,是这个故事迷住我的地方。
除了这篇的故事性之外,她的描写更是吸引人,大概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拥有的技艺,那感受是:这是梦里才能出现的幻想,美妙又带有灵气的词汇,如果我不幸醒来,还是想翻身再次入睡,但作者终究把这幻想留在了梦里。
这书很有趣,你可以同时跨越地域、时间、文化去看到不同国家的故事,里面的美丽词藻和比喻,可以把你带离现实直白的世界,跟着作者的描写,进入到她光怪陆离的世界,看看那些现实世界没有的意象。
如果你觉得人物有些荒唐,情节有些不可思议,那你已经进入到作者给你构造的东方世界了。
《东方故事集》读后感(四):年轻的花
这本《东方故事集》后来还出过一个本子,书名翻译作《东方奇观》,乍一看有点儿诧异,觉得即使翻译成东方奇闻也不能是东方奇观吧。这个本子的译文似乎不够精巧。当然这纯粹是从不懂法语的门外汉的眼光来比对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实际上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来复述原来的文本,不仅是因为每个人习惯和学养的不同而不同的译本之间互不相干,可以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种东西,而其实译本跟原作之间,也没多少关系。原作的文字之美在译本——不管多么好的译本中全然丧失,我们看到的是用来翻译的那种语言的文本,原作只是提供一个故事框架,不好的译本就不过是笨嘴笨舌地传递这个框架,而如果有译本的文字能营造出一种气氛,让我们从某种渠道进入原作的叙述氛围,从而感知到作品本来的思考和想象力,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它的翻译真不错。这么看,那这本《东方故事集》真的是一个极好的译本。
玛格丽特在这本小书里以东方为背景写了八个故事,还有一个故事,虽然不是东方的背景,但肯定作者觉得故事的意念跟东方思想有着共通之处。
欧洲人想象中的东方——中国、印度、日本、阿拉伯、土耳其等等,是一些神秘而神奇的国度,因为知道得少,知道的那点儿又难以完全理解,所以他们想象中的东方总是蒙着一层美好的面纱,令人充满向往的好奇——正如东方人想象中的欧洲,跟真实存在的那个世界是无关的。想象总有些诗情画意的倾向,把真实的世界弄得似是而非。所以,这本书里的故事其实跟东方没什么关系,只是他们冬夜的壁炉边新鲜的传说或者春日图书馆里古旧的书页的注解。东方只是西方人能够理解的和愿意理解的东方。
每一个故事里的东方,都被玛格丽特的细腻和敏感的画笔描绘得像虚幻的云和星星那样真实,不管是汉朝巍峨的宫殿还是伊斯坦布尔的乡村和海滨,不管是印度的迦梨赤脚踩过的广阔平原还是日本的源氏亲王自我放逐的木屋,每一个人都是外表美丽柔弱而内心坚韧执著,每一片生活的碎片都浸透了神秘的禅意。而玛格丽特的叙述从容而矜持,意象和文字密密层层如花枝的重重叠叠,她的才华尚未经过苦难的锻炼,如不见天日的绣女在闺房,一针针绣出辉煌的阳光和灿烂的花朵,整个作品有一种病态的华美,每一个细节都细腻得让人心疼,她细心地给每一个字都镀上一层年轻的忧伤。
这一本薄薄的,不足一百页的小册子,一口气就可以读完。如做梦在三十三天,明慧的仙女奉一盏琼浆玉液。端起来一饮可尽,回味起来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