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珠还记幸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珠还记幸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2 0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珠还记幸经典读后感有感

  《珠还记幸》是一本由黄裳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8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珠还记幸》精选点评:

  ●2006年8月3日晚 上海图书馆

  ●如果有可能,我要熊抱鬼鬼,我欠她良多:)又,我读黄裳自此书始。

  ●图书馆 此书有字画,很不错

  ●喜欢中间的字。

  ●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间的生活。可以酱说吗?(不好意思严肃不起来)

  ●类似于于之前看过的关于张充和的《曲人鸿爪》

  ●low处还不如范曾。

  ●非常喜欢,印刷精美,真称得上是当代善本书

  ●买它的动机,是因为听过黄裳其人,再则图画清丽。 只为赏心悦目耳。

  ●依稀还可见到思想改造后的成果,屡屡提及社会主义之类判断

  《珠还记幸》读后感(一):处女座的哟

  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有意识的保留,能有这份思想很超前的,主要也是得益于记者的身份,也还是因为比较细心吧,当然也是以前的风气和现在大相径庭,看到书上印了那么多的墨迹,题词,诗笺,这样分享出来,也已经能够感受到的情谊。

  《珠还记幸》读后感(二):旧香墨色迎面而来

  厚厚的一大本,又是黄老先生的旧作新印。只闻其名,拿到手的已经是据说的修订本了。肯象“三联”出大力气做这样精美的大布头,真该好好夸奖。走的还不算很遥远的年代,但确是我们隔膜了很久的记忆,在老先生们一页页泛黄却墨色如新的信笺里徐徐而来,书香弥漫。

  《珠还记幸》读后感(三):手有余韵叹伶仃

  过去的纸张小页,随同那个时代逝去了。一代风云人物,过去的人情世故,离我们越来越远。小小纸页背后,是文人之间的笔墨交往,即使共和国之后身居高位,也不敢亦不能告别文人的习气,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吧。70年代之后生长的普通人家,已经失去了这种文化生态,代之而来的是官职身份、金钱身份的影响。

  今年一位老友得子,随兴制作一张诗笺,写上七言小诗装框以贺,朋友喜不自胜。试想当年黄裳取得如许精心写就的诗笺,应当也喜不自胜吧。幸而的是这些诗笺经历这么多年,又回到了黄裳的手里;然而我猜想,这也是黄先生给这些诗笺的最终的归宿。斯人已逝,情亦消逝,还有什么需要重复再去品味的呢?留给我们的,只是最后一代文人气的背影,而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时代了。

  《珠还记幸》读后感(四):钱锺书暗讽黄裳

  去年读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2006年4月版的黄裳一本《珠还记幸》(修订本),老八股意料之中地没有什么新意,但书内所收的各种“纸片”(名家墨迹),却颇有趣,特别是那些信笺的设计,有古意。我对其他“名家”,没啥兴致,只有周作人和钱锺书,可以看看。

  见到周作人在南京老虎桥狱中用钢笔手书诗稿:“墨梅画出凭人看,笔下神情费估量。恰似乌台诗狱里,东坡风貌不寻常。”

  据黄裳说,周作人此诗“后出多种知堂诗集皆未收入”。并记述道,俞平伯见之,曾评论曰:“周出近题画诗示客,已颇觉奇。句云‘恰似乌台诗狱里,东坡风貌不寻常’,竟自比东坡,可谓奇中之奇,读之令人寡欢。”(《暮年上娱》第五二六页)[第12页,二十年后再说“珠还” – 写在新版《珠还记幸》重印之前] 俞做为周曾经的弟子,有什么好寡欢呢?

  其中亦收钱锺书、杨绛夫妇写的墨迹。

  钱锺书写的是:

  “辜负垂柳系转蓬,朅来块独此房栊。春还不再逢油碧,无远应难寄泪红。将石镇魂终欲起,倩丝绾梦亦成空。依然院落溶溶月,怅绝星辰昨夜风。”

  这一页我初看时没有辨出是钱的字,因为觉得格局较小,风格和他后来的完全不同。

  杨绛的字清秀依然,抄的是宋朝陈简斋的诗,其中两句“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意味犹深。

  另在321至339页,以《故人书简-钱锺书十五通》为题,收入钱信及若干墨迹,钱锺书这个人,从来用语表面客气,骨子里全是鄙视。黄裳也不知趣,或者故意装做不懂,还说“他每有著作,我也必向之索赠,这事四十年前即已如此”。另外就是黄自己也承认的“迹近绑票”的约稿,弄得钱“牛鼻子脾气”发作(第五封后)。

  黄还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著译送给钱,钱是老派人,收到别人的赠书,总要泛应一二,但也藏不住讥笑,如第七封书简内写“音问久疏,忽奉惠颁尊集新选,展卷则既有新相知之乐,复有重遇故人之喜。深得苦茶庵法脉,而无其骨董葛藤酸馅诸病,可谓智过其师矣。”黄裳也不知是真的看不懂还是神经搭错了线,说他向往的是鲁迅,还认为钱锺书后来“又对我的杂文作了过情的鼓励”。

  其实,钱后来的信里还是说他学周作人又学不像,不过换了个说法“如谏果苦茗,而穿穴载籍,俯拾即是”(第八封),果然过情。

  还有,黄裳总喜欢提钱锺书,扮得好似熟人知己,却又总说不到点上。所以钱后来忍无可忍说“君休矣”。但是人家特意诈傻扮聋或者真是猪头猪脑的时候,又能奈何?这个就是钱在第十二封信内所说:“国内外不乏无聊好事或噉名牟利之辈,欲借弟为敲门之砖,易米之帖。港商越在化外,非王法所及,只得听之;他年弟身后有为此者,弟不能如郑板桥之化厉鬼以击其脑,亦惟衔恨泉下。一息尚存,则掩耳摇手而已。”

  《珠还记幸》读后感(五):【读品•专题:漫谈书话家•事关黄裳】杨小洲:旧雨新燕齐飞

  读黄裳先生的书,是很有趣味的一件事:一方面他的旧作不断重出新版,一方面他总有新作从容应市,两者算起来难免让喜爱“黄书”的读者乱了方阵。倘若按行世的版本计算,芜杂凡三十余种,倒是洋洋大观的一种收藏喜悦。而这样多姿的版本状态,恐怕是黄裳作品的一个特色。惟其如此,收集黄裳版本也成一个书话,足见黄裳魅力所在。今年似乎是黄裳作品的一次集中出版,旧雨新燕都有。除《黄裳文集》将几册旧作编入丛书,计《榆下说书》、《榆下杂说》、《银鱼集》、《翠墨集》、《河里子集》、《春夜随笔》、《过去的足迹》,另一册《拾落红集》为近年所作文字的结集。其他如《珠还记幸》与《清代版刻一隅》都出有精美的修订本,《来燕榭集外文钞》便是汇总作者以往湮没不彰的文字重新编辑出版,倍受推崇。《插图的故事》虽为新版,实则是四十多年前早已编排待印的老书,只因那时政治气候陡变来不及付梓,给了今年黄裳作品联欢的机会,倒是从前不曾料想的。

  说到黄裳作品版本,有一个很可玩味的现象,便是单行制作的册子比之文集,在出版、编辑、版式、设计、印制及工艺等细节,各具风姿,更显精美。譬如《珠还记幸》修订本,版式阔大疏朗,使用纯质纸印刷,由设计高手陆智昌将七十幅名家彩笺修饰得色调温和,文雅秀丽。而《来燕榭集外文钞》则请黄永玉绘制藏书票,凭添情趣。这些艺术形式只能在单本上尽情发挥,又因出版社各自的审美意趣而展现,最见品味,结成文集便难以做到。按说这番雅致的制作工艺,滥觞于五年前出版的《来燕榭读书记》:书前环衬的热熔纸上,将万历刊本《水月斋指月錄》序压制成凹版,触手如抚雕刻梓板,意兴古奥,情态盎然,惹人喜爱。在这样前提下,出版“黄裳文集”利弊立现:好处是形式统一便于翻检;弊端则为无法追摹单行本的雅致。这也难怪,本身黄裳的文字风格多变,单一书装难以承载书的内容。又以《来燕榭读书记》为例,是书由文言写成,内页用繁体直栏排印,清雅可赏,正符合我们传统阅读和感受。其实用黄裳书斋名号“来燕榭”作书名的,尚有《来燕榭书札》与《来燕榭书跋》。仿佛别有用意,他另还有一册《梦雨斋读书记》,原由是“梦雨斋者,三十年前偶治一印,取玉溪诗意”,知是故意有所区别,可见他对书名并不刻意。倒是文集里未收入的这四册“来燕榭”,却是黄裳作品里的上佳之作,这样一来,加上《清代版刻一隅》和《旧戏新谈》,这些黄裳精品不结入文集,反倒显得“文集”单调也单薄了些。

  《来燕榭读书记》内容为作者自己记叙所藏明清刻本佳籍,抄录得书经历及简述版本概况:“三十年前余日以买书为事,几无日不得书,书市亦最盛。挟册归来则读之,考索其源流及转徙踪迹,登之薄录,举凡纸墨行格印记之属,一一记之。”此是该书缘起,作者谈吐大方,文字简净可读,是读书人不可不读、不可不藏之书。该书分八卷,然并未见明显编类,厘订上、下两册,有精装与平装之别。书前插页附彩色书影四页共二十五帧,可窥黄裳藏书原貌。书中稽录秘籍四百六十六册,可谓庋藏丰富。而文采方面,则可摘录一段《续古印式》来作欣赏:“此黄氏醉经楼本续古印式,传世绝罕。前有王西沚、吴兔床、钱竹汀诸公序跋,皆手书上板,钤以朱印,大可爱玩。”展读一过,韵味不尽,满齿留香。黄裳旧学功底渊源深厚,才情不凡,令人倾慕。

  这种关乎藏书读书的文字,还可从《来燕榭书跋》窥见:“余购书喜作跋语,多记得书始末,亦偶做小小考订,皆爱读之书也。未尝理董,近始写为一卷,佚失孔多,有待续补。三十年来,耗心力于此者何限,甘苦自知。此册颇似日记,旧游踪迹,略俱于是。湖上吴下访书,多与小燕同游,扎尾书头。历历可见。去夏小燕卧病,侍疾之余,以写此书跋自遣。每于病榻前回忆往事,重温昔梦,相与唏嘘。今小燕长逝,念更无人同读故书,只此书跋在尔。回首前尘,怆痛何已。即以此卷,留为永念,以代椒浆之奠云尔”。淘书偶得或费尽周章,此叙备矣。而《梦雨斋读书记》亦大致相同:“三十年来每得一书,辄为题记,未尝汇录也。壬子(一九七二)秋日,群书即去,乃悔之。因检其有存稿者,少少录之,成三册……”卷帙在握,不忍释怀。黄永玉说黄裳“心胸是一件事,博识是一件事,多情又是另一件事;文章出自一个几十年自凌辱、迫害的深渊从容步出的、原本有快乐坦荡天性的山东人笔下,自然会形成一个文化精彩排场”。知己之言,确实贴切。

  此外的《来燕榭书札》,为黄裳写予友朋的私人通信,约略收得书信计二百四十余通。涉及居家杂务,世事风情,文坛旧事,奇趣逸闻。日记尺牍行文自如,所谈无拘束,玩笑逗趣,妙语连珠,是我爱读的文体。而这些函牍起自一九四三至二零零三年,跨越五十余载,灯下漫阅黄裳半生交游,借以揣摩寻味,顿生秋爽之感。

  另一册我比较偏爱的黄裳作品,便是《旧戏新谈》。黄裳文字犀利与敢于痛陈利弊、秉笔月旦人物、直抒世道炎凉,最可在此得见。这书虽为小册子,收文五十六篇,千余字长短,读后抚掌称快,有酣畅淋漓之感。开篇“评剧家”说“我自己以‘羊毛’的资格来乱谈,弄不好一定有落入'第三流'内去的危险,然而却不想知难而退,姑且‘骑驴看帐本’,走着瞧吧!”似乎可作为他的自白。书中文章出自《文汇报•浮世绘》专栏,于一九四八年结集出版。一则“饯梅兰芳”足见他快语利落:“我想到梅畹华五十余年的舞衫歌扇的生涯,垂老还在舞台上做戏娱人。然而他的嗓音的确大大不如从前了,全失了低回婉转的控制自由,时时有竭蹶的处所。”要算是尖酸逼人的刻薄话,却也未失意气风发的可爱。

  这样算起来,黄裳虽得大名于《榆下说书》与《珠还记幸》,然真正展示才情横溢文采风流的,还是那些阅历丰厚经纶满腹的文字。录一则《罗汉十八相》的文字,或者更能看到黄裳温文尔雅的微笑,和那旧派名士的隽永自赏:“此晚明版画至精之作也。世未经见,可称绝秘。余获之估人手,盖自上海故家奚氏论斤而出者。刻工则新安诸黄也。亦往往见之他书,余旧藏吴时行两洲集,板心下有黄伯符刻数字,可为刊刻同时之证。人物衣褶,细若游丝,神采飞动,信为绝诣。与人镜阳秋诸书作风正同。惟所图为十八应真,而非素娥之编,风流绝畅,不足使郑西谛欢喜赞叹耳。辛卯首夏端五后三日,草草亭记。”神情飞扬之处,文人韵味抑掩不住,到底比那些跟随时代的笔墨胜出许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