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1000字

2020-12-14 02:15: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1000字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一本由[英] J·K·罗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5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精选点评:

  ●时隔多年,终于……第7部一开始就这么悲伤吗

  ● 不容易呀,在年末的这个时候,我终于看完了全七册的哈利波特系列,看到这部中期的时候为哈利的失误感到愤懑【叫了伏地魔的名字被抓】,但是到后来却也逐渐佩服起他的勇气和决心了。 看完整部书后才总算明白了为什么说邓布利多是个伟大的巫师了,原著值得一看啊。

  ●比起电影更喜欢原著,可能想象空间更多些,一万个读者心中拥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电影版很多没拍进去,遗憾,没有邓布利多的霍格沃茨不再有魔法了,《哈利波特》离不开霍格沃茨,一部拥有魔幻成长悬疑推理惊悚的作品当然能大受欢迎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harry potter

  ●所以我看完啦,入坑!好的作品什么时候读到都不算晚。感谢作者创造如此丰盈的魔法世界!

  ●伤疤已经十九年没有疼过了,一切太平

  ●今天在书店才看到的新版本,封面伏地魔的兰花指让我真的很出戏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一):旅程的结束

  

逃亡的那一部分极度地压抑、苦闷,以致我读了好几次才能读完。忍饥受冻,夜不能眠,没有亲朋好友的消息,哪里都不安全,不停地换地方。更重要的是,没有目标,不知道希望在哪里,还有自己的和朋友的情绪。赫敏在这段时间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找吃的,决定逃亡地点,用咒语保护躲藏地点,安抚哈利和罗恩的情绪,还要抽时间看书。想想就让我心疼。罗恩走了的时候我是雀跃的,怀抱着微渺的希望,他们又单独在一起了,说不定在这种患难以共中,他们能迸发出感情?可惜希望当然还是破灭了。 伏地魔不知道的事情可真多,不知道魂器被毁,不知道戒指是圣器,不知道剑是假的,不知道哈利还可以窥探他的思想,不知道老魔杖真正的主人是谁,不知道他有一部分灵魂在哈利体内,不知道他用了哈利的血会导致他杀不了哈利。好了,还有哪个大魔头有这么多事情不知道的? 斯内普的立场是个贯穿始终的谜,最后到底还是意外之中。不过看那段记忆的时候我邪恶地想,如果最后发现哈利的父亲其实是斯内普那就太精彩了。作者真这样写了恐怕会被寄刀片。 看最后几章的时候,真有点舍不得,就像面临一段旅程的结束。真希望魔法世界的故事能一直继续下去啊,再见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二):江湖再见

  /2020第2⃣️0⃣️部 4.26-4.28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合上书,脑海里闪过的最后一幕是哈利蹲下来对二儿子说:“阿不思·西弗勒斯,你的名字里有霍格沃茨两任校长的名字,其中一位就来自斯莱特林,他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太感动了,没办法不掉眼泪。

  4.6-4.28,22天,7本书,三千多页,三百多万字。

  陪着那些孩子们走过了七年的时光。

  那个住在女贞路4号楼梯间里的男孩成为了从一个传奇活成了另一个传奇。

  那个满脸雀斑的红头发男孩自从十一岁那年在开往霍格沃茨的火车上遇到另一个男孩,人生自此就改变了。

  那个一头金发的学霸小姑娘呀,还是那样努力、认真、勇敢,曾温暖了那么多那么多的人。

  还有那个曾经一见到他就脸红的姑娘,如今已经成为他孩子的妈妈了呀。

  对了,还有那个叫纳威的小胖子,如今可是隆巴顿教授了呢。

  还有一些人,永远的留在了19年前。

  塞德里克、小天狼星、邓布利多教授、卢平和唐克斯、弗雷德,小精灵多比。

  谢谢你们,是你们rangq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了。

  要和哈利·波特说再见了。

  谢谢这20天的陪伴呀,让我又像个孩子一样,满足。

  我们还会再见面的,期待呀[玫瑰]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三):小记

  

1.16页The idea of a teenage Dumbledore was simply odd, like trying to imagine a stupid Hermione or a friendly blast-Ended Skrewt.

2.41页变出七个Potter后,Fleur的那个…Fleur walked over to stand beside Bill, giving him a soppy slavish look that Harry hoped with all his heart would never appear on his face again.

3.55页Harry暴露是因为心软只用了Disarm咒,而不是电影里说的Hedwig来救他,每个人走之前都各自已经带了一只白色猫头鹰了。唉,Hedwig也走了,超灵性的一只猫头鹰。

4.满门忠烈Weasley真的是…不过George和Fred这俩真是活宝

5.63页果然Mundungus一开始看着就觉得不是一个好鸟,麻蛋最好的Auror都被你给害死了。But Dumbledore, like Mad-Eye, like Sirius, like his parents, like his poor owl, all were gone,where Harry could never talk to them again.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四):从哈利波特中学写作之《死亡圣器》

  

在这七部书中,《死亡圣器》是整个系列中的高潮,信息量巨大。为此,我重新看了一遍原著。

一边看,我一边在想:写小说是一件非常耗费心神的事情,因为作者需要把自己沉浸到那个场域中,保持对笔下人物非常炽烈和充沛的情感,才能够把各种感同身受传递给读者。罗琳究竟是有多少能量,才能赋予这么多人物鲜活的个性和浓烈的情感呢?或许就是爱吧。

老规矩,先从整体上来了解下《死亡圣器》

全书52万字,总共36章+尾声,平均每章1.4万字。作者花大量笔墨描述了邓布利多的生前,而忠诚的老朋友、卑鄙的记者和自己的亲弟弟,对他的评价都如此不同。这让我想到了黑泽明的《生之欲》,男主在进度条走到一半的时候就去世了,缺失的剧情通过他的同事、儿子等人的回忆娓娓道来。可见,故事的精彩程度还取决于叙事方式。作者(编剧)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大胆脑洞出叙事结构的N种可能,然后挑选出一个最棒的,并保持逻辑完整。故事发生的时间段为1997年秋季至1998年夏季,时间线整体看是线性的,当中穿插了对邓布利多和斯内普的回忆。整本书的主情节是哈利找到并销毁了剩下的魂器,最终打败了伏地魔。次情节是哈利发现了死亡圣器的秘密。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光剩下的4个魂器就够写一本书了,为什么要费劲写死亡圣器的故事呢?留个悬念到第三部分“自问自答”。激励事件的规律:如果前六部是左轮手枪,一篇6发子弹的话,第七部就是机关枪,基本上每2章就有一个激励事件,完成对故事价值取向的反转。所以电影版分为上、下两部,不是没有道理。高潮和悬念的设置:高潮很多,TOP3的有:凤凰社转移波特遇袭、霍格沃茨的战斗,以及哈利与伏地魔之间的决斗。悬念主要有4个,剩下的魂器在哪里、如何销毁魂器、邓布利多和斯内普的秘密。序列数量的变化规律:跟前6部不同,第7部的前4章每章1个序列;5-10章每章2个序列,11-36章的序列在3-4章之间。其中31-36章为霍格沃茨群战,但作者刻意插入了33和35章,分别揭示了斯内普的身份,和圣器的秘密。整体来看,序列的数量变少了,但每个序列的“浓度”变高了。地点和人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到了最后一部,新增的地点和人物,与其说是在增加新鲜感,不如说是在增加历史感,因为都跟“回忆”有关。不过,换个角度看,过去的故事对读者来说,何尝不是未知的呢?地点主要增加了哈利三人的藏身之处、戈德里克山谷和贝壳小屋;人物增加了埃菲亚斯.多吉,巴希达.巴沙特、卢娜父亲、格里戈维奇,和邓布利多的亲人。伏笔的设计:最后一部既设计了一些新的伏笔,同时解释了过去一些隐藏的伏笔。新的伏笔包括魔杖效忠对象的秘密、邓布利多的遗物为什么是熄灯器、书、飞贼和宝剑;那个镜子里看到的究竟是谁的眼睛;邓布利多的生平究竟是怎样的。解释了上一部邓布利多为什么而死,斯内普是邪是正,R.A.B是谁,以及哈利怎样才能找到并销毁剩下的魂器。

名场面赏析

冲突是这一部的灵魂!我将从与敌人的冲突、与朋友的冲突,以及自我意识上的冲突这3个方面,各选一个场景来分析罗琳是如何设计故事中的情节冲突的。

1、七个波特(P41-P46)

“我们不能等踪丝消失,因为你一满十七岁,就会失去你母亲给你的全部保护。简单得说:皮尔斯.辛克尼斯认为你已经彻底走投无路了。”

为什么选择在这一天离开德思礼家,以及如何离开,作者给了非常详细的解释(一大堆的约束条件),让这个计划看起来合理且唯一。

我重点想说的是群战部分的冲突设计。

Step1:从一开始飞入摄魂怪的包围圈:到处都是尖叫声和耀眼的绿光

Step2:海德薇的死:像个玩具一样,可怜巴巴地躺在鸟笼底部一动不动

Step3:哈利使用“昏昏倒地”

Step4:海格按下轻型摩托的绿色按钮(墙):干掉了1个食死徒,另外一个同伙去救他

Step5:哈利再次使用昏迷咒

Step6:海格按下第二个按钮(网):食死徒早有防备,他们不仅闪身避开了,而且刚才那个放慢脚步去救不省人事的同伙的食死徒,此刻也赶了上来

Step7:海格按下第三个紫色按钮(火焰):食死徒闪身不见,但挎斗和摩托车的连接断裂了

Step8:海格尝试修复机车,反而让挎斗彻底断裂了

Step9:哈利使用悬停咒:挎斗悬浮空中,但3个食死徒又跟了上来

Step10:哈利使用“障碍重重”:击中1个食死徒

Step11:剩下那个食死徒向哈利射出魔咒,哈利磕掉一颗牙齿

Step12:海格拽出了挎斗里的哈利,放到摩托车后。

Step13:哈利使用“霹雳爆炸”:击中1个食死徒,也甩掉了剩下那个同伙。但海德薇的尸体也跟着一起被炸裂了。

Step14:又来2个食死徒:4人胶着状态

Step15:哈利使用“除你武器”:暴露了自己,2个食死徒转去通风报信

Step16:两个食死徒又回来了,杀戮咒差点集中哈利

Step17:伏地魔来了:慌乱中,车子失控

Step18:海格扑向了一个食死徒:两人坠落

Step19:伏地魔使用杀戮咒:哈利的魔杖自己采取了行动,伏地魔(卢修斯)的魔杖爆裂

Step20:哈利使用“海格飞来”,摩托车坠向地面

Step21:伏地魔企图利用另外一名食死徒的魔杖

Step22:哈利他们进入了凤凰社魔咒的屏障内,他们安全了。

哈利他们先后遇到了2波食死徒。第一波有4个食死徒,每一次双方交战,采用的方式和结果都没有重复,而且战斗的激烈程度逐步升级;刚摆脱掉第一波,紧接着第二波食死徒也来了,作者简单的写了下双方的胶着状态,然后让一个缴械咒暴露了哈利,引来了伏地魔。伏地魔和2个食死徒回来的时候,海格牵制住了其中一个食死徒,另一个等伏地魔亲自动手。没想到哈利的魔杖自己行动,并摧毁了伏地魔手里的魔杖。作者还写了一个小高潮:伏地魔试图使用剩下那个食死徒的魔杖,但是为时已晚。

为什么要写两波食死徒,6个一起上不行么?行,但情节会重复,且战况过于理想(2V6),不够真实。所以跟小喽啰打斗的部分,在跟第一波食死徒搏斗的过程中,就非常集中的描写完了。第二波2个食死徒的目的在于招来伏地魔。其中一个引开海格,剩下一个为了最后那个小高潮。每一步都是精心设计的,读者看到的是最终展现的效果。

2、妖精的报复(P225-P228)

“盔甲护身!”她叫道。一道无形的坚壁立刻形成,她和哈利在一边,罗恩在另一边。三人都被魔咒的力量震得倒退了几步。哈利和罗恩隔着透明的屏障怒目而视,好像第一次看清对方一样。哈利对罗恩感到一种带腐蚀性的憎恨:他们之间有某种东西断裂了。

看过《火焰杯》那篇分析文的同学应该知道,我来还债了。

跟伏地魔之间的冲突显而易见,但是经历过受伤、饥饿、寒冷、奔波、毫无进展和对家人的担心后,哈罗赫之间是否会像金三角一般,无坚不摧,毫不动摇呢?另,熄灯器真的只是用来熄灯的么?

我觉得这一段,写的非常真实(对比人物性格和现实环境),且有层次感。罗恩触痛了哈利内心的恐惧:他的确不知道剩下的魂器在哪里,以及如何销毁。他无法说服自己,也就无法说服罗恩。最后讲到父母家人的时候,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了。这里我觉得电影的改编也很妙,它把原著中哈利所说的“我的父母死了!”,改由罗恩来说:“你的父母死了!你根本没有家!”两人的矛盾激化到无以复加。

然后再接上面引用的那段话,情绪非常到位。我找不到有比“哈利对罗恩感到一种带腐蚀性的憎恨:他们之间有某种东西断裂了。”这句更能准确表达哈利当时心情的话了。

3、又见禁林(P508-P513)

终于,真相大白。哈利躺在办公室的地上,脸贴着脏兮兮的地毯。他曾经以为,他能在这里学习到胜利的秘诀。哈利终于明白他是不能幸存的。他的任务就是平静地走向死神张开的怀抱。在这条路上,他还要斩除伏地魔与生命的最后联系。这样,当他最终冲过去直面伏地魔,并且不用魔杖保护自己时,结局才会干净彻底,早在戈德里克山谷就该完成的工作才会真正结束:谁也活不下来,谁也不能幸存。

敌人、朋友,都可以算作外部冲突,真正难受的是内心的自我矛盾。而作者,写得跟哈利附身一般,一同赴死的感觉。一起体会下:

“他感觉到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多少次他以为死到临头而有侥幸逃脱,......”(回忆了几次接近死神的经历)“慢慢地,他坐了起来,这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活着......”“邓布利多......当然是有一个更大的计划”(这几乎是在吐露作者的心声了,这个计划不就是作者定的么)“他一直想当然地从不怀疑邓布利多希望他活着”(希望活着,但必须死去。这也是一个反转)“他的死不会是一种灾难,而是对伏地魔的又一次打击。”(作者一边在写哈利的心理活动,同时在阐述如何被彻底消灭伏地魔的原理)“弗雷德、卢平和唐克斯的遗体躺在礼堂里的情景,又挤进了哈利的脑海,令他一时简直透不过气来:死神迫不及待了......”(哈利不仅要死,而且要快)“罗恩和赫敏肯定知道需要做什么......因此邓布利多才希望他把秘密透露给他们俩。”(哈利想到了邓布利多计划的周密性)“我必须死。”

从感性到理性,从震惊到接受的全过程。

后面还有一段哈利看到金妮后的的心理活动,“一波波寒意掠过哈利的皮肤。他想对着黑夜大喊,他想让金妮知道他在这里,他想让金妮知道他要去哪里。他想被人阻拦,被拽回去,被送回家。”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在面对困难而又只能你自己一个人解决的时候,所爱的人是你的软肋,会让人想退缩。而哈利现在需要的是勇气,是孤注一掷的胆量。所以他“没有说话,也没有回头。”没有人比罗琳更懂哈利,这一刻,她就是哈利。

自问自答

既然已经写到最后一部,考虑的问题当然不仅有针对第7部的,也会有对整个系列的思考。

Q1:魂器还不够么?为什么要写圣器?

A1:两者的共同点:为了追求永生;不同点:前者靠杀戮,而圣器中的老魔杖只需要打败魔杖的前任主人。考虑到圣器并不能销毁魂器,那它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推动作用呢?

的确,从篇幅来讲,寻找并销毁4个魂器,的确够写一本书了,但是作者觉得还不够精彩。因为她想深挖邓布利多的另外一面:对权力的渴望,对失去妹妹的内疚。透过对圣器的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是自己对生与死的理解。由此,整部作品不仅是个打怪升级的爽文,而是一篇具有哲学意味的巨著了。

Q2:为什么哈利波特系列有7部?

A3:跟“为什么魂器有7个”不同,哈利波特系列是从哈利上学开始写的,到哈利成年,正好整整7年。

罗琳没有把它写成每年找到并销毁一个魂器的“奥特曼打怪兽”系列,而是赋予它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意义,节奏也更加紧凑。

喜欢记得点赞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