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100字

2020-12-15 00:12: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100字

  《齐善鸿讲道德经》是一本由齐善鸿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一):我们应该怎样实修《道德经》——《齐善鸿讲道德经》

  我一直很喜欢传统文化,对老子的《道德经》格外青睐。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留下的《道德经》是他的智慧结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审美观念。“虚实相生”、“大音希声”、“返朴归真”等等,是我们最常听到的审美学说,也体现在国画、古建筑、服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当今的审美观念。 无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还是思维方式,都带着些许《道德经》的色彩。古往今来,关于《道德经》的相关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有考据书中字句的,有解释内容的,也有根据内容探究老子生平和思想的。但是,这本《齐善鸿讲道德经》最大的特点,既不是考据,也不是单纯的对《道德经》内容的讲解,而是从实修的角度,讲述这本奇书是怎样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老子的思想不再是常人口中玄之又玄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指导我们生活的金玉良言。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体例很照顾读者。在每一章中,不但有经文原文、释义,还将核心要义单独列出来。随后,本书会结合生活实际,对这些核心要义逐条做出详尽的解释说明,也会给出一些建议。在每一章的最后,还有一个版块,叫做“悟道箴言”。在这个版块里,本书会将之前对核心要义的逐条解释浓缩成一句句简单易懂的总结。这些安排非常科学合理,有助于加深读者的理解,以及知识的巩固。 在正文中,作者对有形和无形的讲解,很发人深省。我们能看到的房子、汽车等等,是有形的世界;我们平时看不到的空气、宇宙以及我们的思想,这是无形的世界。将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加在一起,才是真正完整的世界。作者特别强调了抽象思维、精神这类无形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因为它们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处世态度。在这些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往往拥有超越普通人的能力,这才是人与人之间差别巨大的真正原因。这番讲解真是醍醐灌顶! 我们的文化向来实际。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社会风气也变成了“一切向钱看”。至于赚钱的方式是否正当,反而没人在意。而疯狂追求金钱的后果,更没人会认真想。有钱人里,得抑郁症的不少,这说明钱并不能让人幸福。其实,任何物质利益都是这样,当人们为了追逐它们迷失自我的时候,也就是反过来被它们支配了。本书指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意精神对物质的胜利”。这又何尝不是对待金钱的最佳态度呢! 细细品读这本《齐善鸿讲道德经》,时常让我深有感触,也常常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生活的奥妙经常为我们带来困扰,不妨翻开《齐善鸿讲道德经》,一定会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决问题。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二):道德经中的道家绝学

  

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之国,我们的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流传最久,记录最为详实的文明,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来自于世代流传的文化底蕴。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曾经诞生过很多学派,很多宗教,但是能被世人接受且真心信仰的却不多,道教就是其中之一。

《道德经》是道教的经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们却早已看不懂《道德经》所写的内容,以及书中所传达的智慧,这就需要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为我们详细解读《道德经》,《齐善鸿将道德经》就是一本删繁就简,帮助我们领会道教精髓的书籍。

01 一本书讲述道教的宗旨与信仰

《道德经》之所以被道教奉为经典,是因为这本书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编著的,但是原文早已不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齐善鸿教授是南开大学的商学院教授,也是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齐教授将《道德经》可谓是权威的教科书。

《齐善鸿将道德经》以一个教师的角度编撰,齐教授并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的解释,而是更在意将书中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让《道德经》不再高高在上,虚无缥缈,更是更加的真实,实用。书中介绍的内容既遵从老子的精神,又能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可谓是道教小白入门教科书。

02 何谓道,何谓德,何谓道德

《道德经》的地位如此尊贵的原因不仅因为道教的名气,还因为它自身内容的更有价值。《道德经》显而易见是讲述道德的,道是天法自然,也就是客观规律,对于规律要遵守,逆天而行是不可以的。若道融入内心,自然也会一切顺遂,万事胜意,也就是所谓的德,所以道家的理论不是玄学,而是鼓励人们去发现生活的本质,掌握客观规律。

但是道德往往是最难把握的东西,道德本身是一种自我约束,人们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是人们心中的道德规律,生活中人们很难坚定的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面对诱惑往往都会摇摆。所以《道德经》还讲述了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心,如何悟道。

03 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经

《道德经》中的很多言论现在生活依旧有着惊醒的作用,比如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就是告诫我们说话要用心,避免祸从口出。职场残酷,有多少人是因为自以为的直爽,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而导致职场不顺,说话务必要讲究分寸,与其话多惹祸上身,不如沉默不语,明哲保身。

《道德经》中写清了道德高尚的行为,也同样列出了人类的劣根性,老子能够给予后人以忠告,这些文字虽然写于八年前,但是却依旧反应这人们的现状,我们追求的还翩翩君子,称赞的还是高尚品德,我们很多行为依旧需要道德经来匡正。

《齐善鸿讲道德经》是齐教授的心血之作,潜心研究化成铅字与读者见面,也向每一个人介绍老子,介绍道教,介绍道德经。将文学经典化作寻常语言,让天书借地气,让千年智慧流入百姓家。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三):《齐善鸿讲道德经》:值得阅读一生再送给子孙后代的好书

《齐善鸿讲道德经》前言:

老子的道德经名气如雷贯耳,我却只记得一句开头如顺口溜的文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默默在心底念叨几次,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问身边朋友也是一头雾水.JPG,不愧是我的朋友……

于是找来了全篇,也就五千多个字,一口气读完,依旧是如坠云雾,不得其法,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齐善鸿大师的这本《齐善鸿讲道德经》,整个人都茅塞顿开了,生活工作中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可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背诵的好书,受益一生不说,讲给亲人朋友听,等老了再给孩子孙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惊世巨作。

关于作者:

齐善鸿老师是南开大学的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拥有诸多荣誉在身,他研究老子和道家思想三十多年,把这些年的感悟和道学智慧充分融合,于是有了这样一本《齐善鸿讲道德经》,把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扩充成一本厚厚的四百多页内容讲解,有多少知识和精华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是作者毕生智慧的结晶。

关于本书:

本书从《道德经》八十一章原文出发,讲解每一章的核心要义,将晦涩难懂的原文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表达,把老子的智慧与生活、工作中的痛点、盲点相结合,转难为易,化繁至简,深入浅出的文字,带我们进入道德经的世界。

在每一个章节里分别进行原经文的摘录,释义的讲解,核心要义的阐述,关键词的重点突出,再到最后的汇总——悟道箴言。

他并不是单纯的讲解道德经的好,而是让我们真正透彻得去领悟,去发自内心的感到自己受到了触动,再用人生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与道德经里的内容一起去启发我们思考,带我们走出自己的局限,重塑我们的思维方法,找到自己合适的人生模式,和应该前行的道路。

圣人的行事法则:

众所周知《道德经》是老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的智慧为什么可以一直延续到今天,还那么适用,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全文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圣人的行事法则”,并不是说我自己就那么夜郎自大,就想成为圣人,完善自己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我浅薄的语文阅读理解,我是这么翻译的:圣人就是什么也不做,也什么都不说,来教别人做事说话。我自己翻译完了都想笑死在厕所,这句话当然不是这么解释的。

齐善鸿老师讲到,“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作为,其真意是: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想法代替客观规律,不要用自己的自私做法剥夺别人的利益,老子在这里说的“无”,是提醒人们要做到“无我”和“无私”,这样才能合乎天道和人道。

而“行不言之教”就是做到知行合一,少说多做,用事实说话,我们就能越来越接近真理,别人也能从我们的做法中受到教育。

而我越是读,越是觉得老子太过理想主义,居然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方法,让别人因此感动到改变自身,接着改变世界,到底是这个浮躁的世界改变了我的价值观,还是我本来就浮躁,所以根本不相信这些了。

后来转念一想,这本书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看见,更多的人来学习,然后会有更多的人或多或少得作出一些改变,我们的思想落后我们的经济太多了,需要充实而富裕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还有我们的脑子和精神,这本书让我们再一次接近了圣人,不求成为他,只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我自己。

End。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四):道德经里的人生智慧,《齐善鸿讲道德经》让你有更多启发和思考

  

说起《道德经》,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这是一部道家的经典作品。我们很多人都读过,小时候读只是看懂皮毛,而长大了在翻开才深知里面的智慧。

对于西方人来说,除了《圣经》之外,《道德经》的发行量也特别大。这说明书中的智慧不仅仅适合中国人,还适用于全世界。《道德经》的本质是希望阅读的人可以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然后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

以前读《道德经》觉得里面的智慧宝贵,但是总是无法全面的应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读了这本《齐善鸿讲道德经》。

这本书详细的为我们讲解了《道德经》每一个章节的核心要义,没有晦涩难懂的原文,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老子的智慧,讲给我们听。

本书的作者是南开大学的教授,也是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他用了30多年去“寻道”,把《道德经》中的精髓都毫无保留的呈现在这本书中。

《道德经》的伟大之处在于重塑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重“有”,老子重“无”。在《道德经》的每章中都在教导我们如何突破自己的局限,让生命更好的亲近大自然。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给你?因为书中通俗的为我们呈现了最真实的《道德经》。从书名我们就知道,这本书离不开“道德”。这里的道德和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道德有所不同,这里的道德包括了“道”和“德”两个部分。

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万物皆有道,这个道指的是生育万物的源头,是万物中存在的规律,而德则是在认识到这些规律之后,看透了这背后的逻辑,并且按照规律去做事,最约束自己。从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推荐《齐善鸿讲道德经》。

如果我们自己去悟《道德经》,我们是没有办法特别好的全部应用到人生场景中的。对于事物的规律和客观的“道”,需要结合自我的认知,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道德经》的作用。

《齐善鸿讲道德经》为我们省去了很多阅读哲学书籍《道德经》的枯燥和难于理解,转而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解读,书中结合了很多社会现象以及故事,让我们能够针对《道德经》中的精华阐述,能够联系真实的生活,将老子的智慧与生活的问题相结合,激发读者的思考。

如果你也喜欢《道德经》,不妨去读读《齐善鸿讲道德经》,相信会给你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我是每周读3本书的San蝶,关注我,推荐更多好书。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五):齐善鸿讲《道德经》,看点在哪里?

  

书作者齐善鸿是南开大学教授、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习《道德经》已经30多年。他的初衷是运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纯粹的知识学习,因此十分关注经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结合30年来的修行与探索以及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时吸纳的精华,他写下了这本解读书。

这本书有三大看点: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的问题;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读,降低了经典的学习门槛,满足了多元的学习需求;3.紧贴实际生活阐释核心要义,将老子的智慧与生活中的痛点和盲点结合。

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的问题

齐善鸿教授在导论就开宗明义回答了《道德将》到底在讲什么这一问题。

一讲道德。他区别了老子所讲的“道德”与人们通常理解的道德教条。老子的“道德”由“道”和“德”两个概念组成:生育万物的源头和隐藏在万物中的规律,就叫“道”;知道了这样一个源头,明白了万物中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的人,就是有“德”的。这两者有先后顺序,先要明白代表客观规律的“道”,才会有让“道”入心从而有“德”一说,“德”以“道”为前提,顺“道”方才有“德”。由此他特别指出,生活中恪守道德的好人未必是悟道且有德之人。

二讲悟道。作者将悟道概括为:将客观事物的道或者规律,装进自己的心中,让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合为一体。他进一步捋顺了悟道的方法:知道、信道→清空内心主观偏见→达到虚极静笃状态→领悟并遵循客观规律。他还强调,悟道是一生的事,没有期限,不能放松。

三讲玄德。玄德是成功之后的重要保险,就是要永葆本心,不沦为权力、成功、荣誉与财富的奴隶。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如果能战胜自己的弱点,将无往而不胜。反之,将与成功南辕北辙;即便暂时取得胜利,也终会走向失败。

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读,降低了经典的学习门槛,满足了多元的学习需求

《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虽区区五千文,但义理之精深奥妙不可小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开篇诸句就给人以不可言传之感,古往今来学术圈对于究竟何为“道”的命题产生了各种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本身内含极其广阔,适用于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述清。这大大抬高了它的学习门槛,不仅要具备优良的语言文字功底,更考验阅历、见识、领悟力、思辨力等等。

那么,普通读者是否有必要阅读学习《道德经》呢?《道德经》的一大魅力在于,它既可以被当作一部学术著作去研习,也可以作为生活指南指点迷津,引导人们走向事业、生活和生命的幸福与成功。它不仅仅只有学术价值,同时充满了人生智慧,所以无论所处阶层和学识丰匮与否,都值得读、应该读。然而,这部经典的艰深玄妙使其一直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本书有效缓解了这一困境。全书对《道德经》八十一章逐章解读,每一章都分成导入、经文原文、释意、核心要义、悟道箴言五部分进行编排。

导入部分或抒发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感悟、或描述社会现象、或借助故事来引出话题和提出问题,能很快吸引读者关注、调动阅读兴趣。

释意部分采用意译,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读,为读者省去了字词疏通步骤,降低了理解难度。

作者将重点放在核心要义阐释部分,先提炼关键词,再对关键词进行阐释,特点是平白晓畅且紧扣生活。这种从生活实际切入的阐释角度,满足了多元学习需求,譬如自私之谜(第七章),心想事难成的原因(第九章),摆脱人型木偶的状态(第十二章),成为老大的必备素质(第三十四章),鬼神之谜(第三十五、第六十章),常胜法则(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章),等等。章节主题各异,涉及人们生活与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格外关心关注的许多问题。

最后是悟道箴言部分,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道理和方法论,便于摘抄记诵。

3.紧贴实际生活阐释核心要义,将老子的智慧与生活中的痛点和盲点结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巧妙地实践了这句话,在阐释老子思想的核心要义时,他往往能立足于正在经历各种人生困惑的普罗大众的立场,直击生活中的痛点和盲点。例如阐释经文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章原本主讲圣人治理天下、教化民众的法则,但是作者在阐释时转换了视角,落点于身为民众的一员应该如何做,归纳出“三个不”和“要”。“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以及“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被作者转换成为人处世应当遵循不争、不盗、不乱心的“三个不”原则,并且要积极主动地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此外,他还将焦点放在“领导者”这类特殊群体之上。作为领导者,要审慎用权,正确引导群众,使其守住人生之本、追求利他与和谐的人生境界,从而建立社会公序良俗。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这一技巧强化了该书的普适性,打薄了现实与书本的隔阂,是对“为人生”创作观的一次成功实践。

  《齐善鸿讲道德经》读后感(六):《齐善鸿讲<道德经>》:看完才知道我连《道德经》的皮毛都未曾学到

  

你一定听过这个游戏:传话。

具体规则是:主持人把内容通过耳语传给第一个参与者,然后这个参与者把老师告诉自己的内容通过耳语传给第二名参与者,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参与者。

如果最后的参与者说出的内容与主持人传出的话语相同,那么这个游戏就是参与者获胜,反之则是主持人获胜。

在大多数的游戏挑战中,获胜方都是主持人,因为最后一名参与者说出口的话语往往与主持人传达的内容相差极大——经常出现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内容缺漏、偷换、南辕北辙、毫无关联等。

这个游戏来源于生活。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写了名作《蝇王》,中国作家刘再复用自己的话总结道:“二十世纪菲尔丁通过他的《蝇王》再次警告: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是真正的沉沦。”——在这里,作家名字被传错了。

第二个传话人是出题人,说“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在这里,作家名字还是错误的,又增加了新的错误,原作者从英国人变成美国人了。

经过学生、学生家长的传话,媒体登出的内容变成了:“美国作家说,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般失去伟大的王国就是成人。”——在这里,内容已经完全变形了。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内容关乎生死存亡却被传错了,结果会如何呢?友情提示,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哦!

那要怎么保证传递的话语不变形不走样呢?一个解决办法是:用文字传递内容。

用文字传递的内容很多,就有了书籍。

内容越有价值,书籍也就越经典。《道德经》就是这样的经典。

仅仅在知乎上,关于《道德经》的内容提问就超过了400w人次浏览。

据百度百科词条,有不完全统计,中国历代研究注释《道德经》的版本超过了三千种。或许举个例子类比一下,可以对这个数据有更直观的认知。“漫威宇宙”作为好莱坞最赚钱的系列,已经推出21部电影,各种周边产品加起来产生的销售额已经比电影本身的票房还多,但种类却不过几百种。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中国,因研注《道德经》而名噪一时甚至名流千古的人物都不少,比如年仅23岁就去世的王弼,再比如研习《道德经》30年的齐善鸿教授。古人且不论,齐善鸿教授在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上开课讲授《道德经》,有1700w+人次听过,且评分高达9.7(满分10)。因此,只要对《道德经》感兴趣,就不能不关注《齐教授讲<道德经>》。

相比于音频,书籍是更能让我沉下来阅读学习的工具,这也是我翻开这本书的原因。

我特别好奇一个问题:齐教授会怎么讲《道德经》?

开宗明义,齐教授说:《道德经》讲的是实修功夫。

什么是实修?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未知生,焉知死。

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知行合一。

用毛爷爷的话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所以齐教授的原则是: 在理解了文本要义的前提下,不纠缠于字词。

具体到这本书里,每个章节都划分出『引子』、『经文』、『释意』、『核心要义』、『要义解读』、『悟道箴言』六个模块。

『引子』通常会用精炼的语言构建一个场景,并提出关于这个场景的核心问题——它的作用是告诉我们,在日常实修中《道德经》的某段话可以应用在哪个实际场景中。

『经文』和『释意』不必多说,『核心要义』却是一次再归纳,相当于上课时老师现场划重点。从这里也能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比如原文是——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段话经过释意后依然很难懂,但是在『核心要义』里,齐老师短短两句话就表明它的核心思想:(这段话说了)1、四种典型的心理疾病。2、心急做事无法长久。

紧接着,在『要义解读』部分,齐老师又把『核心要义』详细阐述了一遍,从原文中的四种心理疾病名称到具体表现再到应对方法,都一一道来。对『心急做事无法长久』也是详加阐释。

在最后的『悟道箴言』部分,齐老师把章节的核心思想用通俗的话语和对称的形式重写一遍,好处就是特别容易记忆。我很难记住原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却很容易记住“心急欲求,越求越远。偏执愚昧,怒言愚痴。自吹心虚,自夸人嘲。急于炫耀,自取其辱。”

仔细阅读后我发现,这样的章节安排非常有逻辑性。每一个章节的核心内容都在六个模块里讲通透了。任何时候,都可以把书拿出来随意翻阅一个章节,然后放下,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却不会陷入碎片化知识的陷阱。

齐教授在导论里说,他的偶像是白居易,因为白居易追求自己的诗“七十老妪也能懂”。我想,在讲《道德经》这方面,齐教授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道德经》的同时不失去《道德经》的原义。

在看过全书后,我无意中翻到目录部分,被章节名吸引,然后发现:原来章节名也是有逻辑的。

齐教授讲述《道德经》的核心观点是『实修』,那么核心问题变成了:

学《道德经》,究竟要怎么做才是『实修』?

第一章节名就是第一步:从自心走向大道。这句话看起来很空泛,好像和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实际上却指明了实修《道德经》的方向。没有这个方向,不管怎么做都是逆风。逆风翻盘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还是不要迷信的好。

第二章节名是对第一章节的推进:正面加反面叫全面。有人会在看完第一章节后陷入沉思:我也是这样做的啊,怎么就走不通呢?答案就是第二章节名。因为你看到的信息给了你勇气,你没看到的却是让你踩坑的关键。这个道理在心理学上也有一个著名论断,幸存者偏差。避免幸存者偏差的方案就是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

结合正面和反面,就是第三章节名:什么扰乱了人心?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同时接受正面观点和反面观点的,有太多人脑子里只能容得下一种观点,其中也包括一些成名已久的精英人物,比如某炒房专家就经常说你不认同我就是SB。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认同他的人多了去,也一样生活得很好。

在分析完前三章节名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我忽然想到:所有的成功学都有一个共同套路——你不这样做就会身陷地狱,你这样做就会身处天堂。在成(鸡)功(汤)学里,面对生活只有一个最优解,用《道德经》的观点看,这样的看法简直可笑之至,傲慢至极,是典型的只能/只允许你看到事情的一面,硬生生把事情的另一面给切掉。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也难怪很多人上完成功学把自己搞到破产还依然对其崇拜有加。

如果他们能认真读《道德经》,再听齐教授的讲解,是不是就能恍然大悟:生活,不只有一条路径,看到全貌是打通阻碍的关键。

梁启超在《读书指南》里说,《道德经》应该熟读成诵。

我曾经以《道德经》为字帖,手写过两遍,现在看《齐善鸿讲<道德经>》才知道,我连皮毛都未曾学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