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量子心世界》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量子心世界》读后感锦集

2020-12-15 03:10: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量子心世界》读后感锦集

  《量子心世界》是一本由[美]弗雷德·艾伦·沃尔夫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261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013-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量子心世界》精选点评:

  ●这本书讲述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以及一些科学家在研究时候的思想,尽量以能使大家能理解的方式叙述,但量子力学本身很难理解,自己看到用量子观点解释神经系统的时候很难看懂,需要多读几遍。

  ●偶然朋友推荐,读得很有滋味。

  ●所谓宇宙的秩序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心智的秩序而已。

  ●除了平行世界、“出价波”等本人不是特别接受,其它都很受启发。。世界即是五取蕴,不得不是五取蕴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从科学研究到宇宙心智,量子世界充满无限可能,好奇心绝对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大功臣,物理学家和科学家真是太伟大了~

  ●相当好

  ●因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对物理有点兴趣。因为才初二,很多地方不懂。

  ●翻译有点烂,就科普而言远不如《上帝掷骰子吗》

  ●看着这本书,想到了初高中时的物理,也和以前看的哲学联系起来,还是很不错的

  《量子心世界》读后感(一):一切是你的选择

  目前在读这本书,书中有句话对我有一定触动:你观察一个石头,当你确定它的长宽高形状后,它就存在了,这一瞬间虽然跟短,我们根本无法察觉,但是它是真实存在(大概意思是这样)。

  决定世界存在的是我们观察的角度?但我们意识中世界是如此客观真实,怎么会因我们的观察而存在呢?这也许太疯狂了!

  记得在高中时候一段时间也着迷思考为什么存在一个宇宙?为什么存在我们周围的万物?那时候幼稚的我坚信道理就存在于自己的心中。有一次洗手过后无意中向火炉铁盖上甩出水滴,水滴激起的点瞬间消失,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什么,我突然觉得那点是预先存在的,并不取决于我甩上它的水滴,而只是我选择了它的存在!那时候我自以为是的得到了宇宙的的真理:一切是预先存在的,之所以存在这花,这树,这山,这水,这世界是因为它本就存在,只不过是这一切我们选择。我重新解释物体运动:它只是从一个位置消失,从另一个位置选择出来!进化论也不过我们选择猿猴作为我们的过去!物理学发现的粒子这只不过是人类的选择,一切都是人的选择!

  卧槽,可想而知,那时候***差点成了精神病!

  到现在看了作者写的这书,我觉得我正常了!谁又能说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呢?我觉得只是看待世界的层次不一样。现在回想我高中时候的想法也未必不对,在一一个人类视角物体运动就是外力作用,使同一个物体从A到B,但是从微观量子角度也许就是一堆力的粒子让这个物体在A消失,在B出现!不同的视角决定了不同的事实,两者都对也都错,只不过是在不同层次看问题罢了,这是观察者视角决定世界是什么样子!

  我们再来看一切是预先存在的,某个地方就有一个石头,我能说一切都存在吗?那别的东西呢?答案在于时间,从时间过去来看,它起始于一个点,毋庸置疑大爆炸就是产生于这个点,那你能说空间这个点不是存在一切吗?哪一个点才是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呢?Everywhere!宇宙的每一点都是奇点,就像三维宇宙的每一个点都是中心一样!一切的存在源于时间,时间更是一个与观察相关的东西,时间不具有统一性,具体可以看下《时间的秩序》这本书,颠覆你的三观,我觉得时间最后也是人的选择而已!我们无法改变我们选择,这源于我们根深蒂固的大脑机制,一个客观机械的世界拜它所赐,也许它并无恶意,它替我们处理过滤了一个不确定,虚幻的空间,让我们得以在如此坚实的感官世界里生存,让我们得以在时间里感受自我,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量子心世界》读后感(二):世界可知的、不可知的,其实无所谓的

  很多年前,看电影《黑客帝国》,印象很深的是对两个世界的描述,表面的世界,繁华而多彩,有着无数的诱惑,但却是假象,实际是机器注入人脑中虚幻的意识。而真实的世界,阴暗而单调甚至可怕,人被机器奴役,沦为提供能源的工具。电影里面所谓的觉醒者就是认清真相,宁愿去面对真实的可怕的世界的人。

  这种描述让我们似曾相识吗,是的--梦境,做梦时我们以为都是真实的,只有醒来时才发觉假的。那么,我们意识到、观察到的就是真实的存在的吗?人类不断通过各种科学的手段,想穷经这个世界所有一些内在的规律,似乎万物存在一个永恒律,以为探究到了,就可以解释世间一切真相。”

  量子物理告诉我们这种想法是错的,我们不可能探究一切,我们认知的其实很有限,在原子甚至更精微世界里,事物都是测不准的,当我们想要探究,其实已经改变了被观事物,这是有名的“测不准”定律。

  这本书我看的很快,其实也没看懂全部,这里也只是说我的一点感受 ,吸引我的是书的第三部分——“外面真有一个外在世界吗”,其中有一段话:“一切万物都有波粒二象性,包括光,不存在任何意外(人也如此)。。。。任何系统的最基本物理特性都必须用该系统的两个互补面来表达,这两个面向是互补的,我们越借由其中一个面来定义或描述该系统时,对另一面向的了解就越少。”

  这段话貌似很拗口,其实说的很透,提醒我们,认识世界要能接受万物的波粒二象性,引个例子,认识世界有一种方法叫“唯物主义”,有一种是“唯心主义”,孰对孰错。争论了几千年。其实,都是看的同一个世界,只不过一个看的是“粒”(从可知入手,唯物主义),一个是“波”(不可知的,唯心主义),原来这世界就在这里,你探究它,或者不探究它,都在那里,世界既是可知,也是不可知。当我们顽固的坚持我们看到的是绝对真实时,我们就被世界的另一面抛弃了。

  书中还有一段:“互补原理的问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告诉我们,并不能信任自己的日常感受来获得对实相的全面了解。我们所体验到的任何事物中,都存在一个隐蔽、互补的面向”诠释这个说法,就是有名的“薛定谔的猫”,猫那一刻,生存还是死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现实中的很多魔术都哄骗了我们日常的感受,其实就在提醒我们,我们所感受到了,不一定是真实。让我们作茧自缚的,恰恰是我们的自以为是的傲慢。

  我们都有一种执着心,想要洞察并掌握这个世界,这是一种什么思想呢,其实是想要成为“上帝”的想法,我们其实不需要洞察的,存在就是一切,想要洞察其实想把”我“的判断注入这个世界。

  这种执着,是我们很多想法的根源,以为事物都存在于一种明确的状态。其实,某种程度中,真实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天上的云,我看到了羊,小张看到牛。像书中说的:“我们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选择,即使有时候我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刚刚做了某一选择。。。。“。

  世界可知的、不可知的,其实无所谓的,关键是你在是否在全然感受着、经验着这个世界。早上我起来时,阳光很灿烂,树荫缤纷,那一刻感觉很好,就这够了。

  《量子心世界》读后感(三):上帝扔了一个骰子,然后,他死了,他的意识和心智变成了整个宇宙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是一个擅长诡辩的人,他曾经提出过许多令人挠头不已的悖论,其中最著名的悖论有三个,也被人称为“芝诺三悖论”。

  第一个悖论是说:一个人要想从A点走到B点,那他肯定要先走完这段路程的1/2,然后再走完剩下一半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路程的1/2……如此循环往复,那这个人就永远不能到终点。

  第二个悖论是说:即使世界上最慢的乌龟,也能比大英雄阿喀琉斯跑得更快,而阿喀琉斯永远也无法超过它,因为在超过它之前,阿喀琉斯必须先抵达这只乌龟刚刚跑到的位置,而当阿克琉斯跑到那个位置的时候,乌龟又继续往前移动了一段距离,阿喀琉斯还要跑到下一个位置……

  第三个悖论是说:一支箭是不可能飞行的,如果它沿着飞行轨迹运动的话,很明显,在任何时刻,这支箭都是处于某一个固定的位置,那它就是静止的,而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的任意时刻,这支箭都是静止的。因此这支箭一直处于静止状态,不可能在运动。

  正是这样三个似是而非的悖论,开启了一段上帝与心智的旅程。

  美国理论物理学博士弗雷德·艾伦·沃尔夫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能帮助我们了解当代量子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的通俗读物,那就是《量子心世界》。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会看到,闪现在伟大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头脑中富于探索性的思想火花,以及那些难以捉摸的量子理论与心智理论,而这一切,都将点燃我们内心中对宇宙和心智的极大兴趣。

01 万能的上帝会掷骰子吗?

  上帝掷骰子吗?

  对于这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呢?回答“是”或“不是”,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回答说:不,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是一个具有深刻的内在规律、简单而统一的规则世界。因此,他在发现相对论之后,就把自己的余生投入到一个宏伟的目标当中,那就是大统一场论。爱因斯坦希望,能够用这样一个理论,来解释整个世界的所有规律。

  但伟大的爱因斯坦注定要失望了,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量子——不可捉摸、无法测定的量子。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自然科学与哲学是殊途同归的。

  哲学是希望通过思考得到世界的真相,而自然科学则是通过实践来探索世界的奥秘。哲学让人有海阔天空的酣畅感,而自然科学则让人有以事实为基础的踏实感。但是到了一定的深度之后,这两者必然是相通的。

  近代物理学的历史,其实完全可以归结于波与粒子之争的历史。而当一切争论的最终答案——不确定性原理和波粒二象性——揭晓的时候,物理学家们才黯然发现:原来我们只能“观测”到世界被观测的状态,却无法知道世界“本来”是什么状态。而“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也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这真是一个可怕的发现!

  自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确定性就是我们最坚定的信念。

  哲学世界如此:无论是哪一派的哲学家都有这样的共识,世界是因果的。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哲学家们无法想象,一个不讲因果关系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宗教世界如此:在宗教看来,这个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世界的本源体现了上帝的智慧——万能的上帝怎么可能创造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呢?

  科学世界如此:自从牛顿的时代以后,人们一直坚信,世界是一座设计精巧的时钟,一切都有规律可寻,所有的奥秘都可以用简洁的几个数学方程表达出来。

  现在这个信念崩塌了!上帝曾经扔出一颗骰子,现在骰子落地了,而上帝,也死去了!

02 如同幽灵一般的量子世界

  在量子世界的宇宙里,所有经典物理的常识性观念,都需要被抛之脑后。在那里,粒子与波之间的差别变得模糊——粒子能像波一样运动,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以波和粒子的形式同时存在的。

  在量子力学中,有“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量子叠加”、“量子吸引”、“量子干扰”等种种神奇的特性。

  就拿“量子纠缠”来说吧。科学家发现,在同一特殊反应中能够生成两个且只有两个相互纠缠的量子,这两个量子如孪生一般,对其中一个发生作用,另外一个会同时做出相同的变化。比如一对相互纠缠的电子,如果他们的纠缠方式是反向纠缠,一个正向旋转,那么另外一个必然反向旋转。假设你将前边的电子改为反向旋转,那么另外一个会同时变为正向旋转。而且,这两个电子无论相聚多远,哪怕是银河系的两端,也不能阻碍他们同时发生变化。

  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的身体也是由无数量子组成的,这是不是就说明,在宇宙的某处,确实存在着另一个与我们自身完全相同的我们呢?真是令人心驰神往啊。

  我们接着说,量子力学虽然研究的是基本粒子,但量子化却是宇宙的一个普适属性。

  大到比太阳还大亿万倍的星云、小到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胞,最终都是量子化的,就连人类的思维也是量子化的——按照科学研究,我们的意识并不是连续的,而是每隔0.042秒,就有一次微小的断开,那么,我们的意识就可以视为一个个0.042秒的量子化意识。

03 你的意识弥漫在宇宙之间

  美国的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彭菲尔德对人类的心智非常感兴趣,他就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最终发现,心智实际上并不居于人类身体的某一处。他在《心智之谜》这本书中说:“假定意识或心智处于某一特定位置的话,就无法理解神经生理学。”

  可是,如果心智不处于身体的某个地方,它又在哪里呢?

  心智似乎无处不在。它在原子、分子、细胞、组织、肌肉、骨骼、器官……所有这些层面上,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进行观察,换句话说,心智存在于物质的所有层面上。

  这就是说:我们的心智和意识,甚至能够感知到原子层面上的一切事物——这真是神奇到令人难以想象。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指出:一些人的“整体可能意识”或许分裂成各个片段体,这些片段体同时共存,它们共享认知对象,却互相忽视。更加不同凡响的是,它们是互补的。

  那么,当我们兴奋的时候,就代表这我们身体里每一个原子都处于兴奋的状态,因为我们既然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那么原子层面的互补性,就应该同样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所有互补的意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眼中的平常世界,这是一个经典的因果实相。

  那么,在一个量子唯我论者的世界里,“我”就是唯一的实相。

  如果要改变实相——将某一客体改变成不同的客体——的话,我只需改变我的心智。只要尽我所能改变我的心智,这个世界就会成为我想看到的那样。

  如果你看到一个愚蠢的人,其实他的顽固愚蠢并非他的性格特征,而是你的想法的投射。如果他看起来愚蠢,那就是说,你看到的是你认为愚蠢的事情,换言之,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愚蠢与顽固,他人只不过是你的镜子而已——他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你如何看待他的行为,正为你提供了了解自己的机会。

  你所体验到的他的情绪与态度,其实正是你自己的情绪与态度。

  这部分内容听起来非常玄奥,但或许当我们真正参透量子物理的所有奥秘之后,我们就有可能觉知到人类自由意志的界限;我们就能真正学会彼此之间的相处之道。

  希望如此!

  《量子心世界》读后感(四):你说不知道的宇宙

  http://www.jianshu.com/p/a79192d32d9f

  这是一本直接把我看蒙的书。尽管没有公式,没有复杂繁多的概念,尽量已经尽量减少到极其简单和图像化的演示,尽管作者声称已经用最简单的语言去书写了。BUT!这依然是一本极其烧脑,甚至玄乎其玄,无厘头,不可思议......(省略一万个形容词)的书。毕竟我们这些是经过高中初中6年正规牛顿力学的熏陶下走过来的人类。然而,此书中的理念新颖到另外一个世界的声音,远方传来。一遍看完。WHAT?小说吗?为什么我一向喜爱的物理竟然写成了科幻小说。我揉揉眼睛。一个个从书中冒出来的人名——著名的物理学家以及实验告诉我,这不是科幻小说。可是,你们可不可以正常一点,我接着又开始怀疑的想,难道说牛顿力学已经走到了物理的顶端。你们没有事情干,必须整点新的理论,从而避免你们失业呢?!毕竟你们描述的量子真的是非常非常小的东西,肉眼难以察觉,所有的人经历的世界都难以认知。BUT~~~!我随后去百度了下量子应用,然后发现量子的应用从计算机发明起始原子弹到量子通信以及实际中的解释都证明着量子理论的正确。尽管它们看起来是那么的难以置信。正如某物理学家所说:如果接触了量子理论,却不发现它们难以置信,那一定是这些人没有认真看。下面我就要开始介绍如此难以置信的量子力学。

  一、物理时期演变

  机械时代(理性时代)---确定性时代---量子力学

  二、量子学一些概念

  量子:

  量子力学:

  量子态:

  以太:科学家们设想宇宙中有一无处不在的介质承载了光的传播

  微积分:牛顿和莱布尼茨甚至创建了连续数学——我们称之为微积分,连续数学被用来描述运动时就成了牛顿运动定律。

  量子力学研究对象: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意识到了自己在思考,于是他得出了他是存在的这一结论。存在和变化是互补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存在或者完全变化的。我是意味着存在,我想意味着变化。因此,存在是改变的背景,二改变则是能够觉知存在的必要条件。直到今天,法国的学校依然遵从笛卡尔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如果行星围绕太阳转,那一定也是有原因的。

  中子星:体积很小,且极其高密度,仅次于黑洞。巨大的重力将原子压碎,挤压在一起。

  牛顿三大定律:核心思想是物体之所以运动是因为这是它们唯一能做的事。运动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自然状态,只有当运动被干扰时,我们才该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行星之所以绕着太阳旋转,也是因为太阳队它们的吸引力,我称其为万有引力。卡尔·马克思提出“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一切变化都是事物中对立力量之间持续冲突的产物”,这一观点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就和牛顿第二定律非常像!

  角动量:角动量是一个与动量及其半径——或者说物体到原点的距离——有关的物理量。球的转速越高——你感受到的牵引力越大;球的转速越高,其角动量越大。

  普朗克常数h:物质吸收热能且不连续地散发出光能。除非在极其高温下,发光物体所吸收的热能病不会激发更高频率的光。原因很简单:产生高频波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为此,普朗克创建了一个公式,能量(E)等于所发光的频率(F)乘以一个常数(H),这个简单的公式E=HF标志着量子时代的开始。这个方程式中的比例系数被称为普朗克常数。

  波函数塌缩:脉冲波会扩散,然后就在人们观察后他们就停止扩散。扩散的波又重聚在一起,这称为波函数踏缩。

  亏夫:即量子波函数。在A、B观察宇宙中的光子时,A与B并不存在客观上的分离,在光子被观察到的那一刻,亏夫爆裂,分离始现。在观察宇宙的过程中,每个观察者都在干扰宇宙的完整性。借由观察,每个观察者都将自己与世界的其余部分分离开来;借由观察,观察者获得了知识。不过也付出了代价。他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与世隔绝。(或许这就是伊甸园中智慧之树的真正含义,第一口苹果味道甜美,却也代价高昂。我们睁开了眼睛,却看到自己孤独无伴。)

  思想实验:1920年,爱因斯坦在描述波函数为什么会踏缩时,他走上擂台。向众人描绘了一个想象的实验。实验简单易行。这是之后一系列思想实验的首例。

  德布罗意波:德布罗意通过他的驻波模型,从而提出了原子内电子每一轨道的动量P,等于普朗克常数H除以波长L。

  二元性:

  自相矛盾立方体:这个立方体显现出两种不同的前后关系,作为观察者,你有权自行决定如何观察这一立方体,正是你的观察行为解决了这一悖论性。

  脉冲波:是一种特殊的波。如果你将跳绳的一端固定在墙上,用手拉住另一端,通过拉紧绳子并使其上下运动,就可以制造脉冲波。这一脉冲波从你的手前进,直达墙壁,然后又返回来。这与球撞在墙上再反弹回来的运动很像。或许,电子的运动也不过如此,它是一条无形之绳上的脉冲波。同时,薛定谔脉冲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胖。然而,电子并没有大到橄榄球场那么大。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人类的观察阻止了这些波的增长。我们正站在一个新世界的边缘,即将发现新的不连续性。

  快子:速度高于光速的粒子。然而,若有两倍光速的子弹射向靶子,而我们正好以一半光速以上的速度飞过看这一现象,就会发现靶子炸裂,子弹及火药飞回步枪,一切在倒放镜头。形成因果相悖。因而快子不可能存在。

  量子跃迁:量子跳向更高的轨道。轨道越高,拥有的能量越低,同时会散发出能量。同时,散发的能量也是特定的,它取决于两个轨道的能量差。

  量子势:大卫·博姆试图重新找到隐变量,重写薛定谔方程,并引入量子势。量子势作用在经典粒子上的方式,与力的作用方式极其相似。因此,量子势能够使粒子的运动加速或减速,就像重力势作用在行驶于山间高速路得汽车一样。不过量子势也有独特地方,它依赖于量子那些无数个可能位置的分布情况。尽管粒子最终只有一个位置与一条路径,我们却不可能真正地确定这一独特性,因为我们并不能知道粒子会在这些无数个位置之中选择哪一个。

  三、量子力学著名实验

  双缝干涉:一束粒子被射向一块不透明挡板A,现在我们在射出光束的地方和挡板A之间再放置一块有两条平行狭缝的不透明挡板B。这样,粒子必须通过其中的一条狭缝才能抵达挡板A。然而,当开两条狭缝时,粒子束在挡板A上居然留下明暗交替的图案。这一实验带来了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的疑问。

  芝诺三个悖论:1、芝诺的赛跑比赛,赛跑者永远无法起跑;2、阿格硫斯追不上乌龟;3、不可能飞行的箭。结果芝诺用这3个悖论来解释运动不连续。

  光电效应:电可以转化为磁,磁可以重新转化为电。法拉第发现在运动的磁铁在通电导线附近转动,产生了电流。这就是现代磁电发电机的前身。

  光电效应:光照到金属表面,使金属表面释放电子。受热金属不仅会发光,也能够散射微小的物质块,这些物质块就是电子,一种带有微量负电的粒子。放射电子的现象则被称为光电效应。

  核离子射向金箔:一部分氦离子被金箔中的原子反弹回来,它们形成的图案充分表明金原子具有原子核。

  四、量子力学原理和观点

  1、相由心生:你看到听到闻到触到和品尝到的一切,都取决于你头脑中的画面,亦即你对自己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到或尝到什么的现象。相由心生,你对实相的想法创造了实相。

  2、外界与我,两种不同的观点:万物皆一;万物皆在改变

  万物皆一: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存在的,这就是对“我”的体验,也或许是唯一一个我们每个人都确知的体验。当你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可以用片刻的时间来觉察一下你正在看这篇文章。这一片刻的觉察就是希腊人所谓的对万物皆一的体验。对他们来说,这是最终极也是最基本的体验。而无法觉知的外在世界的一切人事物都在我们直接体验的范围之外,借由一直对这一体验——每时每刻都记得我的存在——保持觉知,那么,这个“我”就是神,其他的一切则是幻相。

  万物皆在改变:万物皆在运动,另一群人不相信神,也不相信什么全能、不变、不生不灭的存在,对我的瞬间觉知则是一个幻相,连续不断的改变或运动才是宇宙唯一。所有你觉知的那一刻都已成为过去,我并不存在,你也不存在,只要改变和运动。

  在这一场争辩中,科学精神字辩论中悠然而生,巩固了量子力学的根基。

  3、运动不连续还是连续

  4、测不准原理:在我们这个满是尺寸平常的世界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物体不受观察的影响,然而,在讨论电子的时候,测不准原理就不可避免了。测不准原理是指,无论我们希望如何准确地测量传统意义上的位置及动量,测量中都会出现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预测或决定原子级的未来是不可能的。

  5、对应原理

  6、薛定谔的波与方程

  7、上帝不掷骰子:我们头脑中充满了对记忆和安全感的渴望,因此我们天生就有一个愿望,渴望万事万物都是连续的。然而测不准原理彻底打碎了我们的梦,所有的物理过程都是不可预见的。爱因斯坦在对波函数塌缩难以解释时,拒绝相信波尔的观点,而是相信存在隐变量。与波尔的不连续观点唱反调,决心宣称:上帝不掷骰子。

  8、波尔的互补原理:波尔将自己理论称为互补原理,波粒二象性以及对二象性的描述,比如波的塌缩和粒子的跃迁,只不过是对这一实相表面的两种互相对立的理智构想之间的冲突罢了。比如,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比如,人类的直觉思考与理智思考。借由量子世界,物理学家发现这个世界就像自相矛盾的立方体一样,也能够以互补的方式去认知,这种认知方法被物理学家称为互补原理。一切事物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包括光,人类,自然是二元的,它的运行遵从互补原理。两个面向是互补的,我们越借由其中一个面向来描述或表达该系统,对另一个面向的了解就越少。就像我们无法在确定粒子的位置的同时,也确定其动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永远不会丢失任何信息,相反,我们塑造了这些信息。也就是说,我们改变潜在实相,将其称为现实,称为真正的实相。这一潜在的实相可供我们选择,我们称之为现实的经历取决于我们所做的选择。魔术师在变魔术让观众去选择的时候,观众发现不管怎么选择,就逃不出魔术师的手。这时他们会做出符合自己因果关系的解释。然而,尽管我们这些普通观众尽管似乎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我们却有着自由意志。我们的所作所为只有在我们回首往事时才是可预测的。同时无法预知未来。因为我们无法看到现在的自己。在观察时,将自己与我们观察的事物分开,主观的观察者消失,我们不知该如何观察自己。实相的观察者同时也是实相的参与者。每一次观察都使你与身体的那一部分分离,将你带近内在的自己,越来越近,直到你彻底消失。如果我们能认知这一简单道理,这一领悟就会帮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那一互补性的一面;而一旦我们看到这一物质实相互补的一面,那些旧有偏见——就像立方体的各个侧面,便会土崩瓦解。

  9、EPR悖论:在尝试找出量子力学漏洞中,爱因斯坦一行三个人行成的共事同盟。试想台球中,第一个台球击向第二个台球,我们可以仅仅通过观察第一个球来预测第二个球的行为。EPR找到了一个让第二个台球同时具有位置与动量然而却依然无法预测的方式。因为它赋予一个物体位置与动量这两个物理量,却无法预测物体的运动。

  10、爱因斯坦关联:EPR论点为两个粒子建立了关联,不过这不是通常、经典的力学关联。假定这两个电子已经完全分离,观察者测量其中一个电子的位置,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对于观察者来说是已知的,因此他能有把握的确定他并未观察的第二个电子的位置。同样的逻辑也适合动量。

  11、态叠加原理:从某种意义来说,第三实相的观看时一种叠加,是在外在实相中观看者一立方体的两种通常方式的叠加。这种观看方式被物理学家称为态叠加原理。

  12、纠缠的亏夫:亏夫第二个特性就是增殖,它们能够纠缠或增殖并创造出一个随时可以同时出现在多处的新亏夫,每个新亏夫都是其原始亏夫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薛定谔的猫在一个小时后死活几率各占一半。是死是活这取决于开箱的你。从某种意义来说,宇宙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宇宙,其中一个宇宙中有一只生龙活虎的猫和快乐的你,在另一个宇宙中有一只死猫和一个伤心欲绝的你。“猫——原子互动”创造了宇宙的分裂,对你来说,就只有一个宇宙,而你正在其中!

  13、贝尔定理:任何局部性隐变量理论都无法再现一切量子力学的统计预测。

  14、维格纳朋友之寓言

  15、巴斯模型

  16、量子力学新诠释

  17、未来影响现在

  18、觉知前的觉知

  19、因果定时炸弹:量子力学表明,两个物体之间曾经的接触使得它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互相关联,及时它们以后已很久没有过任何物质层面的接触。物理学家称它们为因果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看起来毫无缘由地爆炸。

  20、宇宙坚不可摧的完整性:量子理论指出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非局部性,亦即,在进行分析时,我们不能将一个完整的系统分解为基本特性并不依赖于整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这引出了一个全新的见解:整个宇宙具有坚不可摧的完整性。如果整个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信号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量子力学为亏夫表面上的各个空间点提供了瞬时沟通,然而,我们却不能说这些点是彼此分开的,它们本是一个点。

  21、超光速后:一个物体或意识将会完全从空间与实践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它可以随意拜访任何时段,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也能够于瞬时间来到任何一个地方,宇宙处处是它的家。

  22、我是整个宇宙:宇宙并不是无数个分离点的集合,它是什么取决于观察者的想法与行为。(透过认同这个世界的量子整体性,观察者称为被观察者,你是你所见。)我是整个宇宙这一观点是量子思维的先决条件,我是整个宇宙在我心目中,就好像是一个心智正在观察自己并接纳自身地位的悖论性。

  23、量子唯我论:一个不存在客观性与局部性的世界便是主观世界,它只有一个组成元素:我。这是量子唯我论者的世界。我就是那唯一的实相。如果要改变实相——将某一客体改变成不同的客体——的话,我只需改变我的心智。尽我所能改变我的心智,这个世界就会成为我想看到的那样。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愚蠢,它的顽固愚蠢并非他的性格特征,而是你的想法的投射。如果他看起来愚蠢,那就是说,你看到的是你认为愚蠢的事情,换言之,你看到的是你自己的愚蠢与顽固,他人只不过是你的镜子而已,他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你如何看待他的行为,正为你提供了了解自己的机会。你所体验到的他的情绪与态度,其实正是你自己的情绪与态度。

  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和逻辑展示的量子世界,居然与目前火爆的大数据中的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又与《秘密》心想事成以及上次看到的濒死时刻的世界有某些地方相似,不得不说是很有趣的事,有时间再一探究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