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楼万岁》读后感摘抄
《47楼万岁》是一本由孔庆东著作,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47楼万岁》精选点评:
●以前最喜欢高三八班,后来更喜欢哈尔滨家里关于老楼那时候的记忆……
●北大教授的幽默和智慧
●看不上。
●嬉笑怒骂
●合集
●昨夜秉烛重读,和尚幽默依旧,行文如鸣钟鼓,惭愧惭愧惭愧。
●还不错哦
●九十年代的段子手
●搞笑啊....前段时间才买了书回来看的...真向往...= =
●读的合辑,当然值得评高些
《47楼万岁》读后感(一):老孔玩四冲一定很厉害!
孔老师真是了得,这几年出了这么多的书.不过,你创收的本事更大,许多的书是用从前的老书拆散打零了,然后再从新组合一下,又变成了一本新书.以孔老师的这种精明手法,如果玩四冲,一定是英勇无敌了.拆牌,摆牌我看没有谁能是你的对手了.
我猜,孔老师小的时候一定很喜欢搭积木吧!
《47楼万岁》读后感(二):老孔的书没人评吗:)
怪。
老孔的书仿佛看得人大多都是从207开始的,
几篇文字讲理的,说事的之间感觉不一样,
还是咋说得好些,想起来在凤凰上今年暑期
搞的一个节目
说史上香港的大学好还是北大好,这老孔真是夫子之后
给人说傻了,后得闻此书,阅之。
算是和大家对个话,见个熟。
《47楼万岁》读后感(三):和我一起去流浪
我喜欢变化,但讨厌这种不如意的波动。成绩对我来说似乎变成了鸡肋,面对着满书桌的书,我常常暗自发呆,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因为这种发呆让我感觉是在与自己的老朋友、新朋友进行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汇,对于书的情感总是让我激动。这里有我的理想,有我的抱负,在这之中我总能发现一种悲壮的孤独。我讨厌书呆子,我喜欢带着书去流浪,一个人走遍天涯,书是我的血液,在与书的相处中我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稳重。
有时我在想,这是不是说我这个人不善交际才能在书斋中找到自我呢?当看到周围那么多的朋友簇拥着我,当看到那么多人如此在乎我,我知道,其实,朋友和书对我来讲都是如此重要。然而,能够伴随我终生的,恐怕还是书,因为朋友也有自己的家庭,朋友也有自己的生命,没有人会和我走到永远——这也正是我希望的,因为我喜欢那种在朋友们都找到幸福和归宿之后悄然从他们生活中消失的感觉。在一片鲜花和欢呼声中,我会慢慢地走开,带着我的书,去流浪。
朋友中结婚的人越来越多了,几乎每个人都有了甜蜜的小日子,没结婚的也基本敲定了结婚的日期,也都得到了双方父母的认同,看着他们幸福的样子,真好。不知怎么,一闲下来,脑子里便只有两种想法——一是关于书的,另一则是关于朋友的,而且我也总是把它们联系起来。书读得越来越有感觉了,朋友们的境况也越来越好了,而我离流浪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一切都是那么好,真的好想,立刻带着书去流浪。我的天地就在天地之间……
《47楼万岁》读后感(四):嬉笑怒骂文章
花了3个多月,慢慢的读完了这本书。这应该算是一本精选集,是以前他的许多书的一个筛选和融合。
他是北大的博士,所以书中自然少不了“北大啊北大”这些关于北大的文章了,他描述学生的生活完全是幽默风趣的口吻,但却能让人真切的体会到那些鲜活的形象。“故乡啊故乡”中自然写的是他在故乡的生活,其中《十八天大楼的棋》很是有趣,他居然能把“观棋不语,真君子”这几句话批驳了,还能让你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在“狼狈不堪的日子”中有不少奇怪的文章,像《孔庆东十大罪状》。对于书的最后三部分“嬉皮笑脸的悲伤”“一本正经的胡说”“光荣榜上的黑名单”,更是觉得神奇,看似矛盾的题目却能引出别番深意。
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书,第一次听说竟然是从计算机课的老师的课件里,现在想来都还有点奇怪。思考一下,他的书之所以比较受欢迎一是因为幽默风趣的叙事风格,还有就是他的独特观点。
观点独特,最深刻的感受是高中语文老师讲的作文课,楞是能从一个普通的故事中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口,然后就能成就一篇成功的文章。而从孔庆东的文章中我又再次感受到了这些。
我虽然不知道他的文章能不能像封面上说的一样成为“2050年依然在阅读的经典”,但他的文章的确是值得一读的。
《47楼万岁》读后感(五):一本不好不坏的书
老俞和孔庆东,这是我现在能想起来的关于这个标题所适应的人选。
他们最大的特点在于跳出了普通的世俗观念,博学地扯淡。以幽默地外表,包装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因为太沉重而无趣,也没有因为太幽默而荒诞。他们可能可以描绘现今的受人追捧的某一类文人的几大特点,广博的知识观点,以及某一拿手研究,文笔要懂得收放,言辞要敢于创新。
拿起书之前都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号人物,看完书让我有种去网上下载他上课的视频,以窥是否人如其文。
文笔中充满嬉笑的功夫,言语麻辣虽不是首创之风,但也算自成一派,关于众多理论和研究有些深奥,鼓动性方面感觉没有余秋雨带个我的强烈。
算不得上佳之作,但在如今书市,执牛耳者也。
这是本精选集,则风格迥异,涉及各个方面。让人不能有个总体的概括,除了,是个会以幽默的文笔表达悲怆同时又不是那么坚决的骚客。
说了很多,如幽默,如如何学语文,如什么世界观来着的,观念与多数人不同,可不得不学句bbs上的话,old了。这些个东西被人喊了好久了,只是他用些许不同的语言所炒的冷饭罢了。至于书末最后的几篇关于学术的研讨,我等粗俗,实在参透地不多。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时,不觉无聊,看后能记住的观点,却也不多。可能,多数为老酒新瓶之作吧。
说说自己对这么个人的感觉,这是这文的主要目的。我觉得他算不上一流,文笔犀利不错,可是风度还不够大。他可能自诩为平民作家,可骨子里终究还是有文人的骄傲。这让他隐约间给人一种放不下的感觉,怕人误会,怕解释不清,幽默底下,是声声地自我辩白。
他是个通俗作家,作品我想主要是面向平民大众,即非幽思者,也非文人圈内人士。像极了他自己所描述的老舍,现今文坛吸收了他的确是一大幸事。不得不说,可以从那些个网络流毒中脱离,可以不再只游离于文集经典区。只是在于通俗行列,他又不甘寂寞,偶尔风骚一把,露露家底。他想着博出位,可又补甘小丑行列,寻找各平衡点,用龙文的话说,这叫“其实也就是北大教授的名头在那撑着 然后呢上下不靠 又有点豁不出去”。
但也有神来之笔,书中的《以模仿求解放》、《阿Q的革命》以及《老舍的大众文化意义》就写得很好,不知为什么,有种让我读余秋雨的味道。文中充满的是自己对于两种文化的认识和比较。这比前面几篇《知识还在,力量呢》、《语不坑人死不休》好多了。只可惜,竟然在最后,还加了句“本文不仅仅是片书评啊”,让人哑然失笑。所谓风度,就在这里。误会也好,默认也罢,大师很少会标榜自己,很少会有意无意地自抬身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懂得人自然懂,人家不懂,你何必强求。感觉这就有点像艺术和卖艺的区别了。一个是孤清,宁愿守着这样的高度而不愿妥协。而另一个是不得不求人捧场,身份全无。
他的书给我的感觉在于以卖艺的文笔写了些艺术的东西,但他又不甘卖艺的身份,又怕艺术的孤独,两者之间,不得不左右逢源,中庸为之。
好书坏书,不可能本本都分得这么明确,黑白之间总有一块叫作灰色地带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