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读后感摘抄
《唐朝的浮光与掠影》是一本由青菀著作,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读后感(一):浮浮沉沉
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住了,中国风的设计以及作者的名字—青菀,都让我印象深刻,青菀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网路大V,自媒体人,同时她有是化妆品店老板娘,微博说书人,曾就职于人民网、网易、新浪微博等。这本《唐朝的浮光与掠影》作者从唐朝的诗人入手,以李唐王朝的权谋瞬间为背景,深入细致地回顾了他们千姿百态的人生,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厚感的王朝印象。
作者青菀说,畅快地斗嘴取乐评论古今,简直是精神上的大碗喝酒。同时她的《青菀说》是一本畅销文学评论作品,常年蝉联各大图书销售榜。
唐朝时万国来朝达到鼎盛,向其朝贡之国多达三百余。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本书《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讲述的是35篇关于唐朝的诗酒江湖和王朝更迭的真实故事。有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韩愈/杜牧/柳宗元,也有帝王将士武则天/李治,玄宗/高力士等。
在作者笔下,不管是诗仙、诗圣还是诗豪,也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民间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们有自己的梦想与自由。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在本书中变得骨肉丰满。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同时,历史不停地打磨掉他们的棱角,变圆润的伴随王朝浮浮沉沉,但是最终活成了自己人生的独特坐标,为世人也为自己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
作者在本书的描述中这坦荡荡又血淋淋的权谋皇朝,这豪气云天的诗歌江湖,简直是酣畅淋漓,为读者带来一场痛快的文学盛筵,一口气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就把它读完了,作者从诗人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唐朝的兴亡与发展,不光是这不同于以往史书的角度,同时我也喜欢青菀作者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不乏给作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阅读历史,可以映照现在,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至今流传。人生不免起起落落,只有写诗能获取一些心灵的抚慰。
历史为明镜,照古亦照今。
翻开本书,一探唐朝的浮光与掠影!
《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读后感(二):唐朝辉煌背后的故事
《唐朝的浮光与掠影》是大V青苑的新作,唐朝是令人向往的时代,我们最欣赏唐诗,其语言美、文学美、文化典故等令人陶醉和敬仰,诗歌的巅峰之作,流传至今,对中国的文学发展有着极为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诗人的背景故事和生平事迹,以及唐朝著名的政治人物在那样的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
书中其讲述唐代时期经历的岁月,围绕着唐朝人的生命轮回。其中看到这些历史人物——李白、杜甫、刘禹锡、韩愈、武则天、唐玄宗等,他们的故事,有的风花雪月,有的风刀剑寒,历经坎坷,在这本诗书中,我们领略了穿越千年而来的一幅幅历史画卷,和那历经千年而不朽、惊天动地的烟尘往事,烟雨茫茫,多少历史故事都在此书中。
书中每一位诗人都经历过坎坷与困难,比如诗人李白,他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他的诗,气势磅礴,给人一种豪情万丈的感觉,特别是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这首诗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喜欢诗人比海阔的胸怀,和那种不拘小节的气质,他是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
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一样,他的诗绝大部分都能反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历史事件。有人说,古诗词是最真实的史料。的确,古诗词不像史书一样只记载皇帝后宫,王公贵族的事情,它更可贵的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最普遍和最真实的生活现状,也就免不了记录了当时或重要或平凡的小事。如同在那繁花满眼的画卷中的看到那个时代的景色,深深浅浅的墨色,细细密密的勾画,烘染出的春夏秋冬的画意,清秀而典雅,带着淡淡的忧郁。
读这本书给人以历史和艺术的享受。如同在那繁花满眼的画卷中的看到那个时代的景色,深深浅浅的墨色,细细密密的勾画,烘染出的春夏秋冬的画意,清秀而典雅,带着淡淡的忧郁。那情致和意境,让我重新走进了唐代的天地,令人久久不能忘怀。描写的是那样清雅隽永,宛若一个让人神清气爽的梦境,透出历史的沧桑。那情致和意境描写的是那样清雅隽永,宛若一个让人神清气爽的梦境,难忘那幽人空山的情怀,透出历史的沧桑。让我重新走进了民国时期的天地,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一个唐代的故事便自然地展开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描写的人物角色,个个都是鲜活动人,不用太多修饰词句,是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文字,打动你的心 。
《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这本书,浓浓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烟雨茫茫,多少烟尘往事,如同把我们带入那往昔的历史岁月之中。
《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读后感(三):青菀说唐朝
青菀是我在微博上很早就关注了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大v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她是有才情又有胆量的女人。她从写软文到辞职开店,再到写书,这几个人生阶段跨度都特别大。她写字很厉害,每次一写都写那么长。现在在微博写关于红楼梦的故事,公众号上正在连载《北京十年》。是的,她离婚了,离开了枯井老公,就在这本《唐朝的浮光与掠影》刚问世的时候,她的人生也进入了新阶段。
你一翻开这本书就会知道青菀的文字风格是怎么样的。她爱唐朝,爱那些诗人,但是她偏要调侃他们,嘻嘻哈哈的。她说杜甫是“李白的迷弟”,是个“异类”、“北漂青年”,是个从头到尾都挤不进唐朝诗人朋友圈的苦逼。她的文字清醒明快,即使在吃了治疗抑郁症的药之后写出的文字也像炒花生米一样干脆,绝不粘连。
本书内容分为三部:“诗人江湖”、“李唐王朝的权谋时间”、“唐朝的10个瞬间”。其中第一部中青菀将杜甫、李白、李商隐、杜牧等唐朝诗人的生平用明白如话又幽默诙谐的文字写了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又穿插了对诗人诗词名句的赏析。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品味古诗之美。好像青菀说过她特别喜欢苏轼,也希望她能在下一本书里写写我最爱的王维。
“李唐王朝的权谋时间”这一部中主要是有关于唐朝历任皇帝的故事:唐玄宗、武则天,他们的故事在青菀笔下娓娓道来,恍惚之中好像变成了她自己的故事,历史人物成为了她故事里的主人公。历史不再那样得枯燥无味。武则天在这里变得活了起来,一句句读着仿佛在过电影,爱恨情仇,权谋计策,涌上心头。青菀说武则天是从打工皇后晋升为创业女皇,她的皇帝之路全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杀伐决断得来。
“唐朝的10个瞬间”书写了10个唐朝人物。其中有一篇给了韦应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青菀将韦应物呼作“少爷”,他出身于显赫的韦氏家族,属于一出生就已经在起跑线上的那一挂。他不屑于读书,跑去做了皇帝的保镖。但是好久不长,玄宗逃跑,他也失了业。后来少爷在夫人的劝诫下奋发读书,做了官,学会了作诗。他那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出了人生无数萧瑟。苏轼对他以诗表白:“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期待青菀的红楼,她正在微博上写。隔三差五说一说,,昨天写了紫鹃,前几天写了小红。她说有编辑找她出书,但是想让她把红楼写成“灵魂中有香气”的那类文字。青菀拒绝,她说红楼中有苦,有甜,但是没有腻。希望她坚持自己不妥协的性格,用文字让自己开心,也让读者开心。
《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读后感(四):这样的唐朝你见过吗
关于唐朝的历史科普读物读了不少,虽然说每一本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但是真正让自己感觉有意思有趣有料的并不算很多。最近读过的青苑的《唐朝的浮光与掠影》大概便是这样一本有趣有料的唐朝历史科普书了。 在讲述唐朝历史的过程中,《唐朝的浮光与掠影》并不苛求大而全,而是就像书名中所提到的那样,浮光与掠影,虽然只是一些瞬间,却也让我们足够领略到千年以前大唐的繁华与壮丽了。全书按照所讲述内容的不同,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诗人江湖”、“李唐王朝的权谋瞬间”、“唐朝的10个瞬间”。每一篇内容都属于那种短小精悍的,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剩在全是有趣的干货,在一些我们不曾注意的小细节中,作者青苑往往可以提出自己颇有见地的见解,让人眼前一亮。茶余饭后之余,随手翻开一页,便是一段奇妙的梦回大唐之旅! 大唐盛世,是一个盛产诗人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无数的诗作大家横空出世,在遥远的天空之上划出一道极为璀璨壮丽的印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作为唐诗的双子星座,千年以来不知道惹来多少人的倾慕与艳羡。但是我们真的读懂李白与杜甫了吗?青苑在评价李白时说,他的理想从来不是当诗仙。他曾经志向满满的写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一头扎进了大唐的政局之中,但遗憾的是还没有等他大展身手,他的政治生涯便如流星一般,璀璨但短暂。正如青苑所说,李白在我们的眼中或许是一个成功者,但是在他自己的内心深处,他或许才知道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吧,成为诗仙从来都不是他真正的追求,这就像是命运给他开的一个偌大的玩笑,让他在历史的某个时刻与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所得非所求,究竟是李白的幸运还是不幸?与李白不同,杜甫的被人广为传颂,应该是在杜甫离开之后。杜甫是一个异类,在本书中青苑如是写道。与别的诗作者不同,杜甫是不安按套路出牌的,他不描写大唐盛世与繁华,而是专门下一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一些“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来“恶心人”,试问这样的杜甫又怎么会惹人喜爱呢?但是偏偏这样一个异类在诗歌创作 的道路上却又行的那么远,远到你只能够远远的望见他一个模糊的背影,费劲了心思却始终追赶不上。所以当我们评价杜甫的一生时,贫困、潦倒、不得志都成为他人生的注脚。这漫长艰苦又没有好结果的一生啊,杜甫又是何苦来哉呢?青苑在评价唐朝诸位诗人的时候,就像他评价杜甫与李白一样总是会在一个不经意的地方,带给我们一丝灵光,让我们知道原来他们也曾经有过这样不为人知的一面。 唐朝的权谋斗争相比于其他朝代,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唐初玄武门之变开始,一直到唐朝灭亡,这种斗争都不曾停止过,即便是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时期。而最让人感兴趣的则在于李治时。李治的老婆武则天究竟是如何在一个男权当立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这本身便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发生又与她的丈夫李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青苑看来,武则天的成功要得益于李治本身的一种特质,因势利导,因人成事。李治时期,李唐宗室与功勋权贵遭到了残酷的大清洗,这其中既有他舅舅长孙无忌的功劳,也有老婆武则天的努力。而李治要做的只是发掘他们的野心,然后告诉他们自己的目的,剩下的就是你们的事了,而我只需要坐在高高的轮椅之上,冷眼旁观。正是因为李治的这种治国思想,在他人生的后半段终于养虎为患,他最爱的女人终于变成了自己家最大的敌人。正是时也命也。青苑的这种解读对于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大唐政局的变化与发展无疑有着极为有趣的一面吧! 青苑的《唐朝的浮光与掠影》在风趣幽默之余,又不失历史的厚重与严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认识到一个坦荡荡而又血淋淋的权谋皇朝!
《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读后感(五):活起来的唐朝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每当看到这些熟悉的古诗句子,一阵阵感慨涌上心头。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年少读书时在学校里凄凄惨惨背诵古诗词只为应付背诵的日子。没错,我们之所以能认识这些古诗词,便是从小在书本中强行记忆下来的,连带着创作出它们的诗人,在我们的认知中,也仅仅停留在老师的口传授受,书页中的黑白纸片人。
所以,这样的我在看到《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这本书的名字时,便决定拿来好好读一读。人们一说到江湖,出现在脑海中的便是侠骨柔情、刀光剑影,可有谁知,诗人也有江湖,此江湖虽不用动刀动枪,却也是波涛汹涌,诛人诛心。
大唐的千里马太多,伯乐却是少之又少,初出茅庐的诗人们胸怀大志,也曾憧憬过自己的美好未来,可正因为是在大唐,这些有志之士们,在经受过现实的各种璀璨后,多半终生抑郁、多是遗憾挂心头。
首先被人们想到的,便是诗仙李白。
刚读完三分之一的我简直是又悲又喜。喜从何来,咱们现在随处可见的粉丝文化,竟然从唐朝开始便已经在诗词界扩散开来。
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是杜甫的粉丝——他是个多情的渣男。
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杜甫是李白的粉丝——虽然没怎么得到人家的回应。
写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李白是孟浩然的粉丝——因为孟浩然是他心目中未来的自己的理想型人格。
写过“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韩愈的粉丝,竟然是远在宋朝的美食家苏轼——最为成功的粉吹。
粉丝文化之所以扩散得如此之广,多是因才气相投,人格相吸。后生们走过的路,摔过的坑,前辈们的脚印也在其中,人生的轨迹竟是如此的相似。在一段段粗略的描述里,我能感受到原本待在死寂的纸片世界里的诗人,此刻正栩栩如生地来到我的面前,他们心中曾有过的那份热枕,我能体会, 他们的那份挣扎与不甘,这便是大唐组成的第一部分。
龙椅是什么?只是一把比平常椅子多了些许精美的花纹,再漆上华丽色彩的木椅罢了,怎么能让那么多人着了魔般的向往?皇子之间的自相残杀,宫妃之间的争相效仿,哪怕是坐不上,挟持个傀儡,自己做幕后黑手也成为了太监的幻想。
是了,龙椅是冷冰冰的普通椅子,可人不是拥有简单思维的人物,人心更是难测。龙椅背后暗藏的是滔天权势,是生杀大权,是能够填平人心洞开的欲望之门,这也难怪无论男女都会为之蛊惑。
也正是这些勾人的权欲,让繁华的大唐背后,一伸手便是粘稠的、不同人的淋漓鲜血,也正是这些如同吃饭睡觉般的正常斗争,才让我不得不再一次感慨——为何上下五千年,就只出了武则天这唯一的一个女皇帝,还是一个拥有着各种建树的唐朝女皇。这可不是庸俗之辈所能拥有的。这便是大唐的第二部分。
剩下的其余部分,便是不为人知的小角色——小官小吏、平民百姓,他们为大唐所作的一切虽不值一提,但他们依旧属于大唐,是大唐不甚在乎的那一大批人群。
当我读完《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这本书,字里行间的那股子自然的幽默风趣让我深深地记住了书中所演绎的、充满骨血的大唐盛衰,时间线清晰明了,每每想起,一桩桩一件件的事迹皆历历在目,正是一本难得的历史故事书,我们现在能做的,便是将经历过作古之事的古诗词一一继续流传下去。
《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读后感(六):在文字的世界八卦唐朝的诗人与皇家
心醉于《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这个美好的名字,翻开了这本书,本以为会是一本自带温润如玉遗世独立清高自傲气质的书,没想到却大大颠覆了我的想象。所以说别再说什么书如其名,名字和内容也许是两种风格,或者说,有些词语的意义早已经不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样子。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所有的美好都已经变了另外一种模样,不然就只能被高高挂起无人问津。毕竟正经的说已经没有人愿意耐下心来倾听,便只好改头换面通俗意义化。当古典的变成了嘴边窃窃私语时的八卦,文静的变成了内心躁动不安时的冲动,清高的变成了大脑不合时宜的造作,曾经的历史该何去何从呢。这个问题或许得留待时间解答,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融合了时下流行元素的旧史新说——《唐朝的浮光与掠影》。
上帝视角看唐朝诗人们的宦海沉浮
看这本书之前恰好看过一本《少年安得长少年》,同样是讲唐朝,且单单只讲唐朝的诗人们,12位诗歌历史上有一席之地且好料非常多的诗人。当然了这本书使用一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读起来虽让读者感觉到怪异,但配上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仍能让读者莫名其妙就产生了一种代入感,轻轻松松就笑出了声。而这本书也没有这么夸张,非要用第一人称,这本倒是像《史记》,青菀就像是司马迁,以一个旁观者记录事情的发生,将每一个在官场失意诗场得意的诗人的一生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青菀不写那些一生顺风顺水的人,只写郁郁不得志的,或许才能印证封面上的那句话, “他们已经历的,你正在经历,他们走过的路,你才踏了五六七八步。”
毕竟各位看官都是平凡的普通人,没有聪明绝顶的脑袋瓜,也没有壮志凌云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所以我们才能与书中人共情,假想我们也是生不逢时的悲剧人物。只可惜我们活不成书中韩愈那样的利己自在,也不敢像刘禹锡那样快意恩仇图嘴上痛快,我们更多的是活成了柳宗元,一边洒脱,一边受苦。 所有人都想出人头地,可是高台之上位置那么小,站的下你,就容不了我,更何况我还笨嘴拙舌,心直口快。还不如做个平凡的人,活成白居易,大彻大悟,美酒美人,知己相伴,好不痛快。
八卦口吻讲唐朝皇家后宫的爱恨情仇
相信大部分的小伙伴都看过殷桃和刘晓庆演的《武则天秘史》,将一代女皇的风范演绎的淋漓尽致,导致现在我们看谁演都像是在演。说到唐朝的故事,怎么可能避得开李治和武媚娘的爱恨情仇呢! 我们看剧,看其他书,都会被灌输武则天是一个有野心有套路的,可是青菀也从另一种帝皇心术厚黑学将武则天刻画成了一个不输男儿的巾帼。既然男儿能当皇帝,那武则天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在各方面都不逊色的女皇帝,不论是治天下还是好色,男女皆是同等,不需要因为稀少便被格外苛待。只可惜我们都不是青菀,我们是李治绵羊外表下牢牢牵制住的傀儡,人云亦云跟风的好不自在。
或许只有李治佛小儿子李旦才真正跳脱出了这个怪圈,只可惜一个人的自在终归不能独善其身,命运赠送给你的厚礼即使你避如蛇蝎,也难逃身边人的居心叵测。 冷静自持的神来之笔画龙点睛
最佩服青菀的就是她笔下虽然大多都是官场失意的诗人们,可是还辣评的地方一点也不手软,该称赞的地方也毫不吝啬笔墨,真可谓是圆滑通透滴水不漏。只可惜终究是少了一分率性自然,不免让人觉得读起来不够尽兴。诚然这些历史不论怎么说都是既成定局,那些诗人们皇帝们不管如何自私自利,都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或是雄奇壮丽的历史遗迹,可只褒不贬未免太过单调。武则天尚能坦然面对后世之人的功过评说,反而是我们这些后世之人不能也不敢随意大放厥词,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没有资格随意放言。 不过好歹不能贬,花式夸奖倒是可以的。青菀不露痕迹的夸和刻意的夸,都尚在可接受范围内,因而读起来也算是愉快。而她悄无声色的责同样让人反思,我们看到的传颂的,究竟是不是我们真正了解过,并自己自主决定的?
历史已经成了时光荏苒里的浮光与掠影,活着的人还在独自前行,或许有一日我们会走过前人所走过的路,经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遇到坎坷也别害怕,只要人没事,我们都还有机会,毕竟所有人都会成为历史,只是名声响不响亮有没有人为我们写下千字文的区别。
《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读后感(七):这里有诗情画意,也有阴谋诡计,“诗”与“刀”搅动大唐一片天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一首诗。孤独是她的意境,也是她的灵魂。
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蕴藏其中的意味。长大后,困于生计、疲于奔波,无暇体会。直到翻开《唐朝的浮光与掠影》再次看到这首诗,以及与这首诗作者息息相关的人生际遇,才知道,这是一首多么孤独的诗:鸟绝人灭,天地空阔,江面寂寥,风雪垂钓。经历了人生千辛万苦而一无所获,已经心灰意冷几近身心俱死,一种沉浸到骨子里的孤独油然而生。
还有这样一首诗: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这是唐朝女诗人薛涛所作,写于元稹与其分手之后。至于元稹,大家可以在《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元载身上看到他的影子。
不管是柳宗元还是元稹,作者都写出了他们的真性情。他们是唐朝诗人的一个缩影,也是渐行渐远的一个背影。唐诗、宋词、元曲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经久不衰、历代传颂,唐朝也因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赢得了周边国家的敬仰与朝贡。
万国来朝的大唐也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灿烂、名家辈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杜甫、李白、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都有不朽的经典之作流传于世。但我们在品读这些作品的时候,限于历史知识的缺乏,往往注重从文字、结构以及画面设计去领会其诗歌体现出来的表象审美,远没有直达诗歌背后的真实意境。
这种真实意境,只有诗人和历史知道。除了诗人,尤其是距离唐朝已经过去一千多年的现代人,远离了那个时代,远离了那种生活,远离了培育诗人产生的那片土壤,想要体会当时文人墨客的真实心境,无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但是青菀的《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让我们走进唐朝、理解唐朝包括但不限于唐朝的诗、诗人,提供了一种可能。这本书半部“诗情”半部“谋”,诗情画意丝毫不妨碍阴谋诡计,或许这就是一个王朝的正反两面,也可能是万花筒中的唐朝印象。
作者从唐朝的诗人入手,以李唐王朝的权谋瞬间为背景,深入细致地回顾了他们千姿百态的人生,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厚感的王朝印象。不管是诗仙、诗圣还是诗豪,也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民间人物,在作者笔下,他们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们有自己的梦想与自由。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历史不停地打磨掉他们的棱角,变圆润的伴随王朝浮浮沉沉,依然如故的最终活成了自己人生的独特坐标,为世人也为自己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
品读历史细节,打捞历史沉淀,从中感悟人事更替、历史兴衰,是本书的主旨或潜在功能之一。历史从来都不是仅供后人消遣的文化宣传品,也不是仅仅存放于历史档案室或博物馆里的收藏品,研究历史应该“鉴于往事,资于治道”,这里的“道”,我理解不仅仅是治国理政之道,也应该是为人处事之道。作者选取了不仅在唐朝而且在现代都深具代表意义的历史人物为研究对象,透过他们的人生际遇与生死抉择,演绎出人生与历史的真相。
与一般的学术研究或历史考证不同,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触,在大唐的历史角落游走,凭借个人敏感的历史嗅觉,抓住人物或事件的一角,以此为突破,提纲挈领挖掘出时代的底蕴。这种“网络化”的叙事方式,是对历史题材创作风格的与时俱进,应该比较适合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就像吃惯了大米馒头,偶尔来点糕点甜食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当然,这本书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书写历史并不等于认同历史研究的一些结论,比如作者对诗人元稹的看法。历史毕竟属于过去,我们无法直接触摸历史的温度,只能在不完整的历史资料中寻找过往的脉络,整理个人的思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样一种个人化的研究叙述中,表达个人观点,引发读者思考,也应该是作者认真在做并乐于看到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