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基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新基建读后感摘抄

2020-12-16 00:43: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基建读后感摘抄

  《新基建》是一本由任泽平 / 马家进 / 连一席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基建》读后感(一):堆砌之作

  1、内容拼凑。内容本来就不多,还有大量章节和新基建没有什么关系。感觉是把已经在公众号发过的杂七杂八的文章又卖一道钱。

  2、肤浅。研究不深不透,还不如网上的一些公众号文章。内涵,外延,技术路线都写的不清晰。

  3、导向错误。没有对标中央精神,所提领域既不全,也不准。不适宜用来指导地方建设或企业布局。

  不推荐。

  《新基建》读后感(二):把基建和疫情强行扯在一起

  

什么是基建?

交通、通信、能源。

新基建和老基建有什么区别?

交通上:城际高速铁路、轨道交通

通信上:5G、大数据、AI、工业互联网

能源上:特高压、充电桩

不得不说,新基建的主要受益地区,均在城市。

新基建的钱从哪来?

财政政策,那又是一个四万亿?四万亿又真的是罪恶吗?

里面提到中国和印度的区别,主要就是基建的区别,这一点值得思考。

  《新基建》读后感(三):“新基建”,新机遇,怎么看?怎么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本已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中国,在宏观供需、中观行业、微观个体方面受到了全面冲击。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各行各业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力争抢回因疫情造成的损失。与此同时,美股在2020年2月下旬以来四次熔断,原油价格一度跌为负数,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也在流动性危机的冲击下,8个交易日内跌幅超过10%。随后,美联储启动了两次紧急降息,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降至零,并推出了“无限量QE(量化宽松)”等政策。美国国会也通过了2.3万亿美元刺激方案,给企业减税,提供贷款及贷款担保,同时扩充居民失业保险并援助地方政府。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应对危机的正确措施是:先通过货币政策缓解流动性危机,再通过财政政策扩大需求走出衰退。通过强力救助,美国的流动性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深层次的经济金融社会问题并没有解除,这势必会传导给其他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收缩3%,美国GDP将下降5.9%。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如何克服种种不利,走出一条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

  近来,“新基建”一词备受关注,也引发了一系列思考:“新基建”是什么,“新”在哪里?“新基建”会带来哪些新机遇,该怎么干?中信出版社日前出版的《新基建》一书,适逢其时,为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何为“新基建”?

  2015年7月4日,“新基建”第一次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其具体阐释为:“网络设施和产业基础得到有效巩固加强,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其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

  2018年12月,“新基建”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9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中央深改委会议、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持续密集部署。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就“新基建”概念和内涵做出解释: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提供基础性、大众性服务的工程和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面。

  回顾美国历史,可以看到基础设施建设在美国崛起中所起的作用。19世纪,美国利用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使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20世纪90年代,美国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成就了其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领先优势。2010年,美国率先开启4G商用,带动了一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每年为美国GDP增长贡献4750亿美元,巩固了美国的科技霸主地位。

  目前,中国已成为基础设施大国,但在人均水平和质量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

  “新基建”包含的七大领域已成各方共识,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相较有“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等)之称的“老基建”,“新基建”的“五新”,即:(1)新领域,在补齐“老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基建;(2)新地区,聚焦人口更多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但对人口流出地区加强债务约束,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3)新方式,需要不同于传统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在资金方面规范并推动PPP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来源,同时认清“新基建”的长期性,有节奏、分批有序地推进;(4)新主体,进一步开放基建市场准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体系,政府、市场和企业相互支持配合,除5G基站、公共大数据中心等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项目外,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5)新内涵,推进深层次体制改革,提高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的“软基建”。

  二、 “新基建”是时下中国的明智选择

  “新基建”七大领域发展空间巨大,对上下游行业的带动性强,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将起到担大任、挑大梁的重要角色。

  1.“新基建”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调控也有失灵的时候,必须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之间找到平衡。面对危机,及时出台政策,可以有效切断危机传导链条,阻断危机蔓延深化。评价政策的有效性,关键看当前增加的债务能否在未来带来收入。

  在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国实施大规模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克服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为中国经济高增长和制造业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基建”的投资带动作用,要比单纯地刺激消费效果更好。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可以达到增加资本的形成和未来收入、提高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及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目的。

  2.“新基建”有利于我国未来更好地发展

  《新基建》一书指出,“新基建是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最简单有效办法,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兼具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

  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新基建”代表性技术取得显著成果:智能算法使新冠肺炎病毒RNA分析时间从55分钟缩短到27秒,智能外呼平台用语音机器人代替人工,多人体温快速检测解决方案在人流密集场所落地使用,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有效服务于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

  在带动经济发展方面,以5G基站建设为例,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预计到2030年,中国5G直接贡献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分别为6.3万亿元、2.9万亿元;间接贡献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分别为10.6万亿元、3.6万亿元。

  三、 把握“新基建”契机,协同布局、融合发展

  《新基建》一书认为,“中美两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大分化,有可能再次引发宏观经济思想的大分野、大变革,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国博弈的最终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跨过了众多的崎岖与沟壑: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推动了国企改革和住房改革;2001年加入WTO后,我们利用人口红利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我们推出了当时颇具争议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事实证明,这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释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并通过后续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进行了有效地调整。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指出,“‘新基建’带来的发展机遇,不在基建本身,而是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与经济社会转型需求的叠加,是时与势的结合。”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新基建”七大领域的密切相关,注重协同布局、融合发展。

  5G的超高可靠与低时延通信,将使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成为可能,并将广泛用于工业制造、物联网等行业;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大数据的积累,催生了对大数据中心建设的需求,也将为机器赋能,推进智能化、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可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有力举措,充电大数据的积累也将对行业有所反馈;数据已成为与劳动力、资本、技术同等重要的要素,数据中心为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提供有效支撑;特高压建设,满足了数据中心、5G设施等的电能需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将为缓解城市拥堵和提高居民幸福感大有助益。

  “新基建”七大领域建设,带给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预期;“新基建”的“五新”特征,则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并扎实推进的。把握“新基建”契机,协同布局、融合发展,未来可期。

  (END)

  说明:原文已发,转载请联系。

  《新基建》读后感(四):新基建是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最简单有效办法

  “正确的危机应对措施是,先通过货币政策放松缓解流动性危机,再通过财政政策扩大需求走出衰退。”

01

  —

  全书充斥着比较专业枯燥的图表和数据,逻辑推导比较少。基本的结论是新基建能解决经济金融危机。

  作者另外一个重要结论是:先货币宽松后财政宽松,是应对危机的正确措施。

  总体评价3星,有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02

  —

  ◆ 序言 新基建经济学宣言

  在此之前,欧、美国家信奉古典主义,相信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会自发地进行资源最优配置,政府只需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不用干预市场运行。但是大萧条却打破了这个神话,全球经济陷入了长期的深度衰退。

  2020年的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经济危机有可能成为宏观经济思想的第四次大论战、大分野,新基建经济学应时而生,成为拯救危机和大国竞争的关键胜负手。

  中国也经历过2009年货币放水强刺激的教训,虽然度过了危机,但也埋下了产能过剩、资产价格泡沫、杠杆率飙升、收入差距拉大等风险隐患,经过2016年以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阶段性缓释了风险。

  正确的危机应对措施是,先通过货币政策放松缓解流动性危机,再通过财政政策扩大需求走出衰退。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机场、桥梁,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消费升级重大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

  比如,美国长期超发货币,过度消费,导致2007年次贷危机和2020年流动性危机,竞争力大幅下降,霸权地位不断削弱;南欧国家寅吃卯粮,国家高福利、低储蓄、高负债,导致了2009—2012年的欧债危机,欧洲日薄西山。

  ◆ 第一章 疫情大流行、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全球经济深度衰退难以避免,当前我们面临的情况类似于2003年“非典”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叠加。

  ◆ 第二节 全球流动性危机一度显现

  图1.18 美国的绝对流动性持续下滑

  图1.19 美国阶层跃升竞争加剧,难度增大

  图1.20 美国顶尖私立大学学生的家庭背景

  第二章 启动新基建:补短板、稳增长与五大新理念

  ◆ 第一节 中国基建的短板在哪里

  中国基建存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表2.1 中国与美、日、英、法、德基础设施全面对比

  从区域看,因过去资源长期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当前中国基础设施已经发展到基本平衡,欠发达地区尽管密度较低,但人均水平不低,部分人均指标甚至较高。

  图2.1 中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远低于美国和日本

  ◆ 第二节 新基建的内涵与意义

  图2.5 美国消费升级趋势

  图2.6 中国进入消费主导经济新时代

  图2.7 中国经济持续下行

  图2.8 基建投资处于低位

  ◆ 第三节 新基建的五大新理念

  图2.12 中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明显滞后

  图2.13 北京轨道交通出行比例明显较低

  图2.16 中国在获得信贷、纳税等方面与美国差距明显

  第九章 全球六次金融大危机的启示

  ◆ 第二节 主要的金融危机案例研究

  图9.2 美国股市大幅下跌

  ◆ 附录 全球瘟疫史的启示

  附图1 人类历史上重大灾难的死亡数量

  ◆ 第三节 西班牙流感:人类历史上爆发力最强的瘟疫

  西班牙流感的首个病例于1918年1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哈斯克尔县被发现,两个月后在当地美军训练营集中暴发,随后疫情蔓延至美国各地及全球。

  附图4 西班牙流感造成美国预期寿命大幅下降

  全文完

  相关链接:

  任泽平作品4本,都不错

  5年来读了1174本书,挑出33本5星好书

  2020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4月30日)

  2020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4月30日)

  2020年读过评过的54本书(截至4月30日)

  本号135个书单1181篇书评的索引(截至2020年4月30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如何根据书名搜索本公众号上的书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新基建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