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摩诃婆罗多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6 0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是一本由[ 印度] 拉贾戈帕拉查理 改写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页数:2015-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精选点评:

  ●印度式的中华上下五千年

  ●“一个人的幸与不幸决定于自己的行为是否高尚,别人行善或作恶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向星星送。

  ●活生生

  ●果然还是亲世代好呀!伦理关系特别混乱(。阎摩一家爆炸可爱,阿周那和黑天迷之靖蓉即视感???非常期待刷原著~

  ●有浴血奋战,也有慷慨就义,较之《罗摩衍那》更多了一些人世伦常的思考,更具可读性。

  ●对于没有勇气读全本的人来说是很好的选择。能对印度文化有初步的认识。

  ●金克木先生不愧是梵语界的大神。 这是我读得最为喜欢,最通俗易懂,最让我意犹未尽的版本。读完这本以后再去读 薄伽梵歌 就会比较容易了。

  ●因为抽到小太阳而买了,因为没有抽到阿周那而弃了。总的来说,不合我的口味。

  ●真的是很棒的一个概述。看过之后对摩诃婆罗多中的许多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未来如果要跳坑也可以选择侧重点了。

  ●不是原文而是改写,买书的时候没有注意。唉,下次买原书来看。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读后感(一):人物塑造饱满

  

读神话故事,会发现里面没有所谓的完美的、完全高尚的人,每个个体有自己的喜好、脾气、不全是神、仙人、名人伟大的一面,这些人物塑造都是有血有肉、有脾性、有宽容、有自私、有高尚、有卑劣,个体是复杂的,没有纯的好和纯的坏。反而是近50年,我们我们追求完美的人、追求伟人、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就连受害者都追求出现了: 完美受害者论。似乎说的和本书无关,只是看了不同国家的神话故事,对于人性的一点感悟。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读后感(二):这本书和《射雕英雄传》的类比

  两本书同样是人间惨剧,书中人物都坚守做人的信义/正法, 最大最明显的不同是《摩》贯穿了神话故事、仙人(通过修苦行获得法力)的开解,使受难的痛苦得到分担,因此,《摩》的人物更平衡:神魔一体。

  下文是一些让我私人觉得dejavu的点。

  1、坚战王&郭靖

  坚战王仁慈平和,大战前甚至让他的兄弟们担心他会因为不忍心生灵涂炭而投降。 都让我想到了善良木讷的靖哥哥。 坚战王的领导才能、赌掉兄弟妻子、大战后期撒谎取胜,让我看到他的强大、人性的弱点、受战争影响变化,这又和靖哥哥不一样。

  2、难战&欧阳克

  难战被敲断双腿、被踩脸,这一幕让我想起欧阳克,他们都曾经风流翩翩、固执自大,最后死得“屈辱”。《摩》从头到尾,难战都在坚持刹帝利(武士阶层)的战斗属性和政治手腕,直到死,他胸中依然燃烧怒火,以及失去了所有同伴的无意义感。他说:“我既不怕死,也并不想活,可是我为什么还要打仗?现在世上已没有什么需要我为它打仗了呀!所有我这边的人都死了。我不再想要王国了。我把这世界让给你单独享受。你去当独一无二的大皇帝吧。”

  临死,他还嘲笑般度五子要面对活下去的良心折磨和痛苦。

  他相信自己守了刹帝利的正法,死后会上天堂。

  3、分不清谁是谁非,只有因果

  《摩》每个人都振振有词,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每个人都有道理。 难战一开始陷害般度五子,后来骗的坚战王赌输了兄弟妻子、隐居13年, 后来大战,般度族这边也用了不正当的手段(是百分百的欺骗)取胜。

  《射雕》正义一方就是从来正大光明,关键时候总有女神守护。

  现实来说,谁都希望能活成《射雕》,但假如、、、、、、我想人生并没有范本,不妨也读读《摩诃婆罗多的故事》吧。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读后感(三):一点点感受

  原本是准备借《摩诃婆罗多》的,结果南图竟然没有,索性就拿这一本吧,原版400多万字怕是也未必能看下去。

  这本是后人改写的故事,大致情节都有,跟本书的名称一样,阅读起来确实有种读故事的感觉,所以非常容易阅读。

  俱卢之战,持国长子与般度五子之间的争夺领土的战争,原本是以般度五子讨回所输国土的"正义之战",随着战争的开始,进入了愈发不可控制的地步,所有的规则被打破,人性最深的丑陋显现。

  《薄伽梵歌》是大战第一天最出名的一章,但是书中没有收录,尽管如此,我依然能感受到阿周那的困惑 迟疑。

  站在你的对立面是你的从小一起长大的堂兄弟,领军挂帅的是疼爱你的伯父毗湿摩,待你如子的老师德罗纳,甚至那些将士都曾是爱戴你的臣民,如何像他们射出弓箭?

  《薄伽梵歌》中黑天(毗湿奴)说到 :

生者必定死去,死者必定再生,对不可避免的事,你不应该忧伤。万物开始不显现,中间阶段显现,到了末了又不显现,何必为之忧伤?

  即使履行刹帝厉职责的阿周那加入,亦不能打败强大的俱卢族。面对强大的毗湿摩、德罗纳、迦尔纳,他们也只能抛掉所谓的"正法",正法之神阎摩的儿子坚战,他的战车总是离地数尺,也在最终落地。

  毗湿摩不杀女人,最终被躲在束发后面的阿周那所射杀。

  德罗纳被最相信的学生坚战所骗,停止作战,打坐入定,被猛光所杀。(德罗纳认为三界之主拿高位贿赂坚战,坚战都不会说一句谎话)

  迦尔纳在最关键的时候,忘记了咒语被阿周那所杀。(迦尔纳是般度五子的哥哥)

  虽然他们的死亡都是注定,但若用正当的手段,般度五子是不可能会取胜。

  在这场大战中,坚持正法的人也学会了卑掠手段,不正义方也变得有理有据。

  那么对面不好的人或事,我们到底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还是采用手段达到最终的目的?

  一件事情一旦开始,走向就是未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做的调整和适应皆是不可控的,你只能顺着它的发展去作出应变,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无法去评判。

  而这场痛苦的战争起因是印度人口暴增,大地女神像天神哭诉,最终决定展开一场前所未闻的战争,来减少人口的暴增,嗯。。。死了16亿人。

  喜欢印度神话中的这种因果循环,他们始终有一种相信在里面,像我这样无信仰的人,是无法想法一个有信仰的人,(面对灾难或者抉择)内心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读后感(四):古代印度人的智慧

  印度对中国的文化主要的影响是佛教。然而,实际上佛教并不是在印度孤立产生了。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乔达摩.悉达多在当时印度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后发展过来的。此外,今天者在印度流行的印度教也是从婆罗门教基础上改良而来,而且还反过来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元素。而印度西部的锡克教则是在印度教基础上,又吸取了伊斯兰教的一些元素而形成的。因此,要理解印度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最好能够更加广泛的了解印度的宗教哲学。

  《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一部史诗。和希腊的《伊利亚特》那样,这部史诗并不是简单的描述了一些英雄是事迹,更重要的是,它实际上是汇编了印度人当时的意识形态。对于当时的印度人而言,它总结了他们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基本的道德法则。由于印度本身的文化也是处于演变之中的,因此《摩诃婆罗多》的内容也是在发展之中。根据研究,这部史诗的核心部分应该一些比较古老的记述某场战争的诗句。但是,在之后上千年的时间内,印度一代一代的诗人根据当时的意识形态则在史诗中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内容,结果构建成了一共有40多万行的巨型长诗。其中有些内容(比如有关《薄迦梵歌》的片段)明显是宣传了印度教毗湿奴派的教义,应该是比较靠后引入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了《摩诃婆罗多》的中译本。不过,全书内容庞杂,应该不是一般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读完的。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三联书店出版的,由印度学者拉贾戈帕拉查理原著的《摩诃婆罗多的故事》的中译本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这本书里面,作者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向读者介绍了他认为在《摩诃婆罗多》中最重要的几个故事。这些故事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在现代印度也是适用的。因此,他删除了一些对现代印度不适用的故事,比如宣扬种姓制度的内容。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一个了解印度人内心世界的窗口。本书的一些故事其包含的精神实质和佛教文化是相通的,因此其基本意思中国读者并不会太陌生。比如,里面多处提到了因果报应的问题。印度人的哲学观认为世界是不断轮回的。就一个人而言,他今天的状态是前世行为所决定的,而他下一世的状态则是今世行为所决定。这个轮回思想深深的根植在印度各种宗教里面,当然也包含了佛教。虽然佛教从根本上讲是期望能够跳出轮回达到涅槃,但是对于普通教众而言,期望自己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来世还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修道目标。

  在摩诃婆罗多里面,反复提到的是“正法”两个字。所谓“正法”就是当时印度人各个种姓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比如刹帝利的“正法”就包括应该勇敢忠诚等等。到了佛教,因为众生平等取消了种姓,当然也就取消了针对每一个种姓的“正法”。但是“正法”本身并没有消失,但是它从针对各个不同种姓而不同的规范演变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佛法”。在本书中,“正法”的代表就是被认为包罗宇宙一切的毗湿奴大神(拉贾戈帕拉查理估计是印度教的毗湿奴派因此只崇拜毗湿奴)。而在佛教中,“佛法”的代表当然就是佛了。所以,印度教后来把佛祖视作毗湿奴的某一个转世实际上从意识形态上讲也并非没有道理。本来双方都是各自宗教中根本大法的代表嘛。

  本书中有些故事实际上还是比较有感染力的。比如在最后一段,坚战和他的兄弟以及黑公主放弃王位,去喜马拉雅山修道。随着他们登上雪山,其他人都先他而逝了,而坚战则在一条狗的伴随下登上了山顶。在山顶上,因陀罗大神驾着车来接他上天堂,但是代价是狗不能上车,因为天堂没有狗的位置。然而,坚战认为,那条狗对他那么忠诚,那么他也不能抛弃那条狗。如果狗不能进入天堂,他宁可也不去。当然,这个实际上是神对他的考验,因此坚战最终还是进入了天堂。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想表明人应该对忠诚于自己的追随者忠诚的道理。

  阅读《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这本书,你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分享印度人的智慧。印度人通过佛经给中国人带来了独特的思考宇宙的方法,为中国在宋代以后建立新儒家体系提供了一块基石。同理,今天的人阅读一点印度的史诗,也一样可以给我们某种精神上的帮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