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瑞斯提亚三部曲》读后感1000字
《奥瑞斯提亚三部曲》是一本由埃斯库罗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5元,页数:3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瑞斯提亚三部曲》精选点评:
●震撼人心,古希腊悲剧是戏剧的最高成就。
●翻译水平相当棒 为帮助理解所加的注也很良心 完美的古典悲剧
●真的很好睡,我翻两页觉就来了。 后来萨特根据俄瑞斯忒斯回国故事改的《苍蝇》多棒多酷啊!
●译作诗体,语言还行。只是第194页的那个“恐龙”有点突兀了。
●我有手抄本,图书馆抄了一年,囧
●这是英文转译。另外翻译文言夹杂,我实在不知说什么好了。
●萨特改编的版本弱爆了
●按题来借此研究悲剧角度的人性与神性,没想到三部曲后自己被血液清洗了一遍。较喜欢《奠酒人》之后,因为我偏爱复仇。如诗如剧,至真至纯。
●奥瑞斯提亚的故事可被视为家族血缘恩仇的“原型”…韵文一长,难免读起来有被洗脑的感觉,为了押韵而押韵很是激昂,但丧失了每个角色的语言和性格特点…所以又重新翻开罗念生的版本,感觉要好一些…
●正义女神永远都在追着你走。
《奥瑞斯提亚三部曲》读后感(一):众生之命途
如果不是吴增定老师推荐,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翻开这部书吧。
不想装文学家,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单纯的读者的角度看
可能就是觉得从头到尾克吕一点错都没有。丈夫和别的女人在一起,为了别的女人生灵涂炭然后最后还有献上自己的女儿祭奠,这根本就是人渣-。-不过古希腊悲剧真的是处处都有矛盾纠结,也反映了一些当时社会的现状,比如父权社会,比如雅典民主政治。只是最后的看似大团圆结局有些令人无语。
而且这种作品真的很考验译者的水平。翻译的语言跟诗一样,
众生之命途,一时青云独步
不过像浮光掠影,一旦堕入泥涂
只需湿海绵一抹,便抹掉这画图
相形之下,还是后者更可歌可哭
若果说那夏暑炎炎,当风静无波
中午时连海水也沉沉入梦高卧
真的很美
《奥瑞斯提亚三部曲》读后感(二):關於埃斯庫羅斯三部曲的一點看法
關於埃斯庫羅斯三部曲的一點看法
孑孓子
在此三部曲中的首部,阿伽門農出征多時,終於凱旋而歸。然而,對於戰爭的正義性,城邦人民是持質疑態度的。為著城邦的「榮譽」,城邦的王遠征特洛伊,最後雖然獲勝,但「家家都有親人被住處門庭,在戰神喜愛的雙鞭下斷送生命,是雙槍齊下的毀滅,雙重的犧牲」(捷報:641)。除了之後兩部中對復仇(以報殺女之仇為名的殺夫,和以報殺父之仇為名的殺母)的兩個維度的「正義」的考量,還有對以復仇雪恥為名的戰爭的「正義」的討論。見凱旋:802,「你沒有吧心舵掌得正直,爲了找回這自願的蕩婦,竟引渡許多英雄去送死」。長老又說:「不多時,你自會一問而知:你的臣民中誰是,誰不是,秉著正義把這城邦治理」。可以說是一種對此次戰爭的「正義」的信仰,在某種程度上維繫著這個城邦的秩序,和阿伽門農王的威嚴和榮譽。但這種信仰,其實並不牢固,這種兩敗軀傷的勝利也是自戕。
顯然,阿伽門農,比起克莉泰墨涅斯特拉,要面目模糊。她,作為女子,不可逾越習俗的界限去稱王,儘管她聰明雄辯孔武有力如男子。稱女子像男子,在古希臘,是一種稱讚,同時,也有警告的意味。沒有稱王,但在埃斯庫羅斯三部曲中,她在政治上的還是很有野心的。當歌隊說她應該被放逐,她說:「妳這樣恫嚇我,我卻準備對付;你用武力勝我,才能把我管束;」。我認為,這裡的武力,不單單是她一人的武力,還有皇宮中的衛兵等,顯然,她是一直暗中招兵買馬,將阿伽門農的城邦的財富和甚至軍力掌握於手中。而在「篡國」的最後,她對埃葵斯托斯說:「別理會這些無聊的狗吠,我和你是一家之主,自會妥善安排一切」。她阻止埃葵斯托斯殺死長老們,可以推想,她思維之縝密,因為,殺死阿伽門農後又再殺死朝中長老,如此殘暴,必定會惹起民眾的憤怒和恐慌,不利於城邦治理。而讓長老們歸順,則有利於穩定民心。是的,她是把自己擺在一家之主,一城之君的位置上。
另外,關於weaving,Penelope的用為奧德賽編織衣袍然後又拆掉重織的方式,來拖延求婚者以維持城邦秩序。而克莉泰墨涅斯特拉,卻用華美袍服將丈夫束縛住,手刃阿伽門農王,為城邦建立新的秩序——她和情夫為統治者的秩序。王者之妻的編織,可以說是其參與政治的方式。
注:此處參照的是靈珠於1977年的譯本
《奥瑞斯提亚三部曲》读后感(三):零碎的牢骚。
埃斯库罗斯《奥瑞斯提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福神》
根据老师的说法,《奥瑞斯提亚》探讨的是法律正义与惯例问题。
遵守惯例的正义,不一定是正义。惯例,发展到现在的法学意义,与如今欧美法中的判例有些类似。在浩如烟海的判例之中,自相矛盾者有之。因为生活中显而易见的问题,自然不存在太多的争议;而当正确与正确之间的两难出现在繁杂的现实生活之中,才由此导致了一般惯例的不适用。根据朴素的正义观,当一方犯了错误,应当受到惩罚;一方做了正确的事情,则应当受到嘉奖。然而,价值尺度有很多种,判断角度有很多种,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两难。一件事情,它从某个角度来看是正义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是非正义的,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应对手段。
在中国古代,同样有类似的正义之间的矛盾。俗语有云,清官难断家务事。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该做出如何的应对的确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
在《奥瑞斯提亚》中,埃斯库罗斯就构造了一个在人类责任法与血亲尺度之间的困境。
恩格斯在读《奥瑞斯提亚》时,重点放在了母系社会逐渐被父系社会所取代的过程上。这一点,在第三部《福灵》中体现的最佳明显。
根据奥瑞斯提亚的说法,他的弑母更多是来源于阿波罗的挑唆。阿波罗一直让奥瑞斯提亚为父报仇,同时保证他这么做的正义性,由此可见,阿波罗显然是父系神的代表。而当奥瑞斯提亚弑母之后,所有的人都在欢欣鼓舞,并不认为这是一件恶事,由此可见,至少在奥瑞斯提亚所在的亚各亚,人民普遍认同奥瑞斯提亚做法的正义性。在奥瑞斯提亚手上沾满了血腥之后,是阿波罗帮他净化了手上的罪孽,同时派遣赫尔墨斯护送其到希腊的雅典娜辖下。根据雅典娜自己的说法,雅典娜是宙斯单独生下的女儿,所以她自然而然也担当了父系一族的保护神。而当十二人法庭以同样的票数通过对奥瑞斯提亚罪恶的审判时,也是雅典娜决定了奥瑞斯提亚弑母的正确性与否。当复仇女神不满于结果,阿波罗为奥瑞斯提亚做出的辩护更是将父系将替代母系的现状显露无疑。在他的言语之中,父系才是决定了子孙的关键,而母亲只是“旅舍主人”,她对自己子女的贡献,仅仅是将它生产下来,种子属于父亲,权威属于父系。
同时文章中有一个细节,不知道是否暗示了父系终将取代母系的状况。复仇女神不止一次提到,阿波罗是年轻一辈的神祗,而自己是年长一辈的神祗。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辈终将成为世界的主流,这是否也意味了父系取代母系是大势所趋,是时代发展的方向。同时,雅典娜作为阿波罗的姐妹,同属于年轻一辈的神祗。在结尾中,是复仇女神在雅典娜的庇佑之下,享受雅典人民的朝贡。这已经以为了母系神祗对于父系神祗的妥协。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埃斯库利斯之后的时代中,雅典实行了城邦制,每个公民都享有民主的权利。但是这里的公民,并不包括儿童,妇女,和奴隶。政治权利决定了社会的地位,也决定了一个群体的发展的实力。妇女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便相当于被完全剥夺了地位进步的可能性,至少是以一种主动的、相对平和的的方式,获得地位进步的可能性。
母系被父系的取代,成为了时代的必然。
之于我自己的感悟。
1.许多祸患都来源于神祗。
与《伊利亚特》的故事相同,在《奥瑞斯提亚》这个故事中,祸患的起因也是来源于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祗。由于狩猎女神的怒火,阿伽门农被迫把自己的女儿送上了祭台,从而导致了克吕泰梅斯特拉的愤怒。
阿波罗怂恿了奥瑞斯提亚复仇。复仇女神又因为弑母而要追杀克瑞斯提亚。
最后复仇女神变成福灵的原因也是耐人寻味的。她本想把一切怒火都宣泄到雅典,却因为雅典娜许诺的权力而不了了之。权力比自己所应当坚持的正义与原则更加重要吗?
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祗,与东方的神祗不同,他们更具有人性,因而,这里的体现,或许也是人性的体现。
2.对克吕泰梅斯特拉的欣赏。
克吕泰梅斯特拉是阿伽门农的妻子,因为女儿被杀,而心生仇恨。以己度人,如果自己的丈夫连亲生的女儿都敢杀,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的呢?枕边人愿意为了他自己的夙愿,牺牲一切,没有安全感的妻子,如何还能爱慕残忍无情的丈夫。克吕泰梅斯特拉的恨是理所当然。
而后便是,阿伽门农凯旋而归后她的态度。这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她巧言令色,至少语言功底十分强大,演技又十分出色。在面对丈夫带回来的女仆时,她仍然是愤怒的;在面对阿伽门农这个杀女仇人时,她更加愤怒。但是,她把这样的愤怒全部藏在心里。她的嗓音动听,她的言语动人,她让她的丈夫,更是她的仇人,在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赴死。其实考虑的更多一点,她与王弟的奸情肯定有很多人知晓,但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她仍旧干干脆脆的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这至少说明她有极强的手腕,几乎整个王宫甚至是整个国家都在她的统筹之下。当她终于报仇雪恨时,她的态度也不失为率真,她坦坦荡荡地承认了自己的仇恨,甚至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因为她问心无愧,所以她无所畏惧。
她与他的情夫艾奎斯托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一头母狮和一只公犬。在两人对比之中,更加显得她的形象动人。艾奎斯托斯并没有动手杀人,但是在事后,他叫嚣着这件事情都是他的功劳;克吕泰梅斯特拉则完整地履行了自己的复仇计划,然后坦然面对一起。艾奎斯托斯面对长老的怒火,他只能以势压人,并且威胁要把他们都关进监狱;而克吕泰梅斯特拉则认识到长老的公正,她抚慰了情夫的怒火,然后宽容地对待长老们的恶言恶语。
虽然,并不知道,她是为了什么,选择了一个这么糟糕的情夫。但是,她对情夫的感情还是真实的。她冷血无情,但也是个需要爱情,需要呵护的女人。
但是,她的形象有时候又有些让人不明白。她因为自己的女儿仇恨自己的丈夫,为何还要把这种仇恨牵连到自己的儿女身上。她明明是个敢于坦诚的人,为什么偏偏常常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摆出一张伪善的嘴脸。
3.朴素的理性正义观
书中不止一次出现复仇:有仇报仇,有怨抱怨。
这让人联想到罗马法中的一些规定。如果你打伤了一个人的左眼,那么对方根据法律可以同样打伤你的眼睛,并且只能是左眼。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或许有些愚蠢,这种方式对于两个人来说,除了心灵上的的慰藉之外,还有其他的实质性的有利结果吗?
但是同样,反过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类似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我们小的时候。老师的说法是,人是由百分之七十的遗传加上百分之三十的伪装构成。人的天性总是自私的,他们不会从集体的角度去考虑这样的问题,只是肤浅的觉得你不让我好过,那么我也不让你好过。
如此便是天性,却叫人无话可说。
《奥瑞斯提亚三部曲》读后感(四):奥瑞斯提亚三部曲,埃斯库罗斯
这是一部悲剧,充满着神话色彩的悲剧。
情节通俗易懂,我观摩的是灵珠的译本,译者很有心地用中国诗的语言翻译。押韵的诗行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很动人。此外,译者大量掺入了文言词汇、文言语句。阅读起来中国的味道十足,颇有趣味,也算是很好地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有几句诗行的意象与文字的交织中显得很有味道,充满哲思。翻译的时间为文革末期,致使本文中得一些翻译有很强烈的感情,融入了译者的愤慨。对这个现象有点抵触,毕竟读起来突然来了一段无从寻迹的高昂激烈论调有点突兀。窃以为这是翻译的不足之处。这些差不多就是我对这译本的评析了。
然后大致地梳理一下情节吧。《奥瑞斯提亚三部曲》描写的是迈锡尼宫廷政变和亲仇相杀的传说。佩洛斯生有两个儿子——忒耶斯提斯与阿特洛斯。某一次,忒耶斯提斯与阿特洛斯的妻子通奸被阿特洛斯发现,忒耶斯提斯被阿特洛斯赶出了国家。在外流浪多年后,忒耶斯提斯受尽折磨,渴望回来谢罪。阿特洛斯精心准备了饭局欢迎忒耶斯提斯,可竟把忒耶斯提斯的一个孩子做成一道肉宴给忒耶斯提斯吃。忒耶斯提斯发现这一惨剧把肉呕出并对阿特洛斯的家族下了诅咒。这是背景,接下来到了他们的子代。阿特洛斯的儿子阿伽门农因自己的兄弟墨涅劳斯的妻子海伦被帕里斯夺去而外出十年讨伐特洛亚,而他的妻子克吕泰美斯特拉与忒耶斯提斯的儿子埃葵斯托斯是情人关系。阿伽门农为了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将他们的女儿给献祭牺牲了。之后,当阿伽门农凯旋归国,克吕泰美斯特拉热情迎接并在之后浴盆中连插三刀将阿伽门农杀害。亚各斯王国就被克吕泰美斯特拉和埃葵斯托斯暴君统治。阿伽门农的儿子奥瑞斯提斯本来被放逐在国外,之后听说这一消息后,在阿坡罗的鼓动下,潜身回国。在阿伽门农的墓碑前与他的姐姐伊蕾克特拉相遇,决定刺杀他母亲及其情人。奥瑞斯提斯和他的朋友皮拉德作为异邦人通告奥瑞斯提斯的死讯受到克吕泰美斯特拉热情迎接。并且奥瑞斯提斯在和埃葵斯托斯的单独交流中将其刺杀,之后和克吕泰美斯特拉纠缠后也将她杀害,完成复仇任务。再之后,奥瑞斯提斯受到怨灵的跟踪,杀害自己的母亲令他手染鲜红,这是犯罪。他跑向阿坡罗、雅典娜求赦免,在雅典娜女神和战神山长老会的法庭的投票下获得了赎罪。怨灵也在雅典娜的准许同意下有了栖身之地成为福灵。全剧终。
正义,我想它是贯穿整部悲剧的一个核心词。究竟谁是正义的呢?我们难以说清。阿特洛斯是正义的,因为忒耶斯提斯玷污了他的妻子。忒耶斯提斯是正义的,因为阿特洛斯残杀了他的儿子并制成肉馔。在子一辈中呢,阿伽门农是正义的,因为他着眼于数万军民的性命与国家的荣誉。克吕泰美斯特拉是正义的,因为阿伽门农献祭了自己的女儿。埃葵斯托斯是正义的,因为有之前诅咒的束缚。奥瑞斯提斯是正义的,因为克吕泰美斯特拉杀害了他的父亲。由此看来,每个人都有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自己是为了正义而行事。可为什么自己的正义在别人的角度来说又是非正义的呢?我想,这与正义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创作《圣经》的犹太教不同,希腊并没有“绝对一神论”这样的一种信仰。希腊的神灵十分多元,许多情绪、行为与现实的人类似,这种背景下许多事物在不同的希腊人的理解中就会有不同。恰恰正义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没有什么是绝对正义的,就如没有神是绝对正确的一样。正义的本意是每个人应得的东西,这里的“应”一字就因充满了太多主观的因素而使这个“正义”变得很微妙。自然而然的,正义与不正义在不同角色眼中的看法自然引起了这么一种冤冤相报的难以断绝的循环,亲仇相杀也就难以停下脚步了。
那么正义就真的无法界定了吗?不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形成与不断 发展,正义也有了一些固有的内容。一个文明,一个文化会形成一种共有的价值体系,而这种体系慢慢会演化成秩序或者说是法律。在某个特定的文明中,这种共有的认知就是正义。尽管这同样无法使所有文化的人都对正义形成一种全部相同的看法,但单单对某个文明而言这是适用的,而恰恰每个文明人都从属于一个社会,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社会的一种认知来判断这个人是否是正义。文本似乎也在暗示我们这一点。文本第一曲1560诗行起:“责备反遭到责备,/我真难判断此事。/掠人者被劫,杀人者被刺;/只要宙斯依然在位,/‘恶有恶报’的天理定不移。/问谁能去掉诅咒的种子?/这家已深陷毁灭的污泥!”然而,为什么这种锁链般的厮杀会告终呢?因为奥瑞斯提斯得到了救赎。为什么奥瑞斯提斯能得到救赎?因为雅典娜以及社会“法律”的制定者长老们投票得出奥瑞斯提斯是正义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中规则的制定者们已经给出了一个表态,奥瑞斯提斯的为父报仇的做法是正义的。也就是说,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已经有了明确的倾向。文本第三曲665诗行起阿坡罗的话:“母亲绝不是生产她的所谓‘世系’,/而不过是抚育新播的种子;/父亲才是生父,养育出新的芽苗,/她受孕了,象从族外人受孕而已;”很明显的,社会的认知已经从母系社会改变至了父系社会。奥瑞斯提斯在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中是正义的,而怨灵是不正义的。或许这一点也是这部作品揭示的社会背景之一,有关社会的转型。那么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相对正义的一种观点就是父系,我们就是否可以根据这一点来往上回溯,依次给各个人物定下大致的形态?我想可能不行。很重要的一点是各个人物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我们用后世的观念来毫无保留的评论前世的做法自然有失偏颇。其次我们得到的一种相对正义的观念只是众多观念的一部分,我们缺少其他的一些观念,就比如战争的正义性,我们无法单单从父系社会这一点来推求什么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还有一点是人物本身就没有真正的善与恶,借用小说的创作原则,社会中的人物都是圆形人物而不是扁平人物,成熟的艺术创作不会如童话般有着明确的大是大非,我们的评判也就失去了意义。
提到人物,我特别想分析克吕泰美斯特拉这个女性角色,感觉这是被塑造得相对丰满而传神的一个角色。最首要的一个特点——她是一个女性。我们都知道,在古希腊,女性被称作家庭动物而非城邦动物,无法成为自由人。在社会中仅从等级而言是和奴隶相同的。而在这部作品中,埃斯库罗斯极力着墨渲染克吕泰美斯特拉的一种极强的个人能力尤其是对事态的掌控能力,这一点是在同时期其他作品中很难见到的。我们怎么看待克吕泰美斯特拉呢?先来看看有关她的一些事件。她的女儿被阿伽门农为了战争的胜利当做祭品牺牲给了神灵,她因阿伽门农的远赴前线而十年只能孤独闱中,她与埃葵斯托斯偷情通奸,她在阿伽门农凯旋那天将他与他的小妾卡珊德拉杀害,她与埃葵斯托斯统治亚各斯王国,她被她的儿子奥瑞斯提斯杀害,她的亡灵怂恿怨灵纠缠奥瑞斯提斯。我们可以隐约的感觉到,埃斯库罗斯给她定下的是一种反面的基调。在他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笔调中我们也受到了点潜移默化的观念影响。但倘若我们跳出来站在她的角度看呢?这是一个孤独的女人,丈夫离开有十年之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血肉被她丈夫杀害,自己的丈夫还带来小妾,最后自己还死在自己的儿子手中。这也是个毒辣的女人,杀了自己的丈夫。我前面说过,圆形人物有相对复杂的性格特点,我们不该以一个分析带有象征性的扁平人物来分析克吕泰美斯特拉。我们要想想,作为一个古希腊的女子,她能拥有什么?她应有什么?答案会是情感,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这是她唯一可能有的了。第一曲416诗行起:“但是窈窕的雕像的腰姿,/却不能博得故夫的爱喜;/雕像既没有传情的双眸,/一切爱情都付予东流水!”克吕泰美斯特拉感受到曾经的爱情已经离开了她。第一曲1415诗行起:“他满不在乎,好象杀一头牲畜,/而还有一大群多毛的羊放牧,/把自己女儿,我生育的掌上珠,/杀死来祭特剌刻吹来的风暴;”所谓的亲情也在女儿的献祭中被夺去。从人情这个角度来说,克吕泰美斯特拉是该得到怜悯的,我们能感受的到她的无助。如果说她在阿伽门农凯旋归来时说的那么多的话是巧言令色,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她曾经的内心流露,是她在杀他之前的一种自我安慰——我将我曾经的爱都已经向你展露了,而现在这种感情已经熄灭了。至于她对卡珊德拉表现出的憎恨也就一目了然了,嫉妒心与占有欲。我想,杀了阿伽门农是她被逼到最后的选择。
接下来换个角度来看克吕泰美斯特拉,从普通百姓以及宫廷内的仆人们看。从埃斯库罗斯的笔触中我们同样感觉到当时他们这个群体对她的否定。而这种否定基本上可以归类为两方面。一点是暴君统治,埃斯库罗斯似乎在渲染克吕泰美斯特拉以及埃葵斯托斯对百姓们的统治过于残暴。但实际上呢?我们将他们与阿伽门农的统治做下比较,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阿伽门农的“暴”在于他发动战争,致使数不胜数的生命流干鲜血;而克吕泰美斯特拉的暴在于屠杀,使人们死于非命。这两者可有什么不同?还是说百姓的这种观念算是守旧的心态?民众拒绝改变?人心?倾向?抑或仅仅是艺术所需呢?我认为这种渲染其实比较牵强。另外一点大概是不能接受克吕泰美斯特拉的通奸,看看她是怎么说的,第一曲1436诗行起:“他,埃葵斯托斯,对我一向忠良,/有了他,就有护身盾,使我胆壮/……这臭婆娘,妖言惑众,和他同床/是他忠实的妾,随他同舟返航。”两相对比,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将克吕泰美斯特拉看成国王,同样可以接受。也就是说其实群众没有任何特别鲜明的理由来憎恶克吕泰美斯特拉,这种人神共愤的虚像只是作者营造出来的,有点牵强。克吕泰美斯特拉没有理由受到这种舆论的攻击。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部有些类似的作品——《红字》。仅仅从通奸来看,似乎差不多。不同的是两个女主角的态度。海丝特是隐忍,克吕泰美斯特拉是释放。而这似乎导致两个女人的下场也不同。我们该思考,作为一个女性,在这种情感面前,是否只该以一种低头的姿态来面对世界?如果不是,我们再转过头来看看克吕泰美斯特拉是否真的是罪大恶极?那么这么看来,埃塞库罗斯是不是对克吕泰美斯特拉有了过分浓重的个人情绪来达到艺术效果呢?当然,我在这里也并不是想追捧她有多么的正义,而不是非正义,我们是难以评判的。我只想说克吕泰美斯特拉有着强烈的内心的矛盾。
我们再往外跳,不单单分析克吕泰美斯特拉,而着眼于这段家族仇杀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所有的纷争其实都是由“情”这一个字引起。父子之情,母女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之情……或许人,甚至推至最开头的神,最有影响最触动人的东西就是这个字了吧?
说到神,又想到一个挺有意思的一点,也就是作品中的神灵元素。从最开始,这就是一个神的故事,他们都是宙斯的子嗣。而关于神灵文中频频出现的就是“诅咒”。古希腊人对于诅咒似乎特别的在意,这段家族仇杀也是在你来我往的诅咒中锁链般的连接。怎么说呢,单单一句话就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让我难以理解,可能是文化不同的缘故吧?我也在想,这种夸大的威力是不是体现着人们对神的一种敬畏。人们对未知的将来有向往,或者说是恐惧。而“诅咒”恰恰是神对未来的惩罚。夸大这种力量也就意味着相信神的力量。除“诅咒”之外,还有一个词是“预言”,这在卡珊德拉上体现尤为明显。因为背弃阿坡罗而被迫得到预言未来的能力同样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的恐惧。尤其在卡珊德拉看到自己将死的那一段更体现了这一种情愫。总的来说这是神话色彩的传说,埃塞库罗斯刻画的人们对神流露出的这种感觉应该也是比较真实的。
总结一下,这部作品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矛盾,也就是最开始意义上的悲剧。落脚点在冲突,冲突之至,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找不到任何调和、化解的办法。面临两难的处境,被迫选择。这种逼迫感很能引起人的共鸣。如果我们是文本里的角色,我们会怎么做?极强的代入感让自己有了很多思考。最后,以文本中的一段触动心灵的诗行作结,第一曲1327诗行起:“嗟乎!众生之命途!一时青云独步!/不过象浮光掠影;一旦堕入泥涂,/只须湿海绵一抹,便抹掉这画图;/相形之下,还是后者更可歌可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