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与你无关读后感摘抄
《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是一本由缪永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1998-10-01图书,本书定价:25.8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生活与你无关》精选点评:
●一年前一个天气炎热的下午,我自愿来到这座暧昧的城市。
●Oracle bone里出现的,找来一读
●有一点点现实意义
●纪念一下,我看的第一本带色的小说。
●饮食男女,比亦舒的都市小资情调要接地气,但少了深刻,多了点幽默,自嘲,浮夸,纸醉金迷。
●也许有人反感 但是我觉得很不错 我喜欢的风格 也让我喜欢上一手歌及一个人 还有点现实 残酷 特别对男人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我高二的时候,印象中还记得那学生被女主人公使劲调教的画面,想想也是醉了。
●虽然是本老书,但是很值得一看!如果你曾在深圳生活过,更值得一看!
●大学时候向往南方,读了以后更向往。
●在九十年代,中國湧現了很多城市寫實小說,「我的生活與你無關」是屬於深圳的故事。何偉在「甲骨文」中提到過這本書,並拜訪了因本書而聲名大噪的「關內」白領繆永,描述她如何濃妝和盛裝,一如她的行文喜歡連續使用很多名詞,深圳給我的印象便是這樣,滿滿的物質,卻來歷不明,只要手里有錢,就有車、手表、洋裝、房子,也有愛、性、名,4顆星
《我的生活与你无关》读后感(一):一个人的深圳
买了pda后特别喜欢在上面看电子书,这几天一直在看一本《我的生活与你无关》,今天上网搜索才知道原来这本书是几年前的畅销书。
1994年只身一人来闯深圳,做过推销、文秘等多种职业,后辞职,专心写作。1998年,一部以深圳生活为蓝本的长篇小说《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惊世骇俗.书中极为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王棉在金钱和物欲迷乱的都市中,身不由已的挣扎。该书因为涉猎两性关系、以及有关毒品等多个敏感的边缘话题,迅速成为当年最畅销书籍。作者缪永的身份也成为街闻巷议的焦点。随即该书被禁,缪永消失出人们的视线。五年之后,缪永再度出山。
这本书写得很不错,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写出了深圳太多的内容。而我居然在里面看到了一段关于同志爱情的文字,呵呵,看看他的说法吧。
我挑了《费城故事》坐下来看起来。我双脚高高地跷在放电视的台上,嘴里嚼着香口胶看得很投入。当汉克斯搂着他的恋人在同性恋联欢会活动上跳舞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惊讶地没有丝毫龌龊不洁的感觉,远比男女之间的爱情更要打动人心。看来这个世界如今只有同性恋才爱得生生死死,不顾一切,异性恋与同性恋相比要显得世俗脆弱得多了。
《我的生活与你无关》读后感(二):红杏落花城
典型的上世纪末那种街头文学气息,颇有知音体的杂志味道,在如今市场大浪淘沙,以及个人品味转移的时代,已是一种历史和独特回忆,这座积木之城,也是越叠越高
作为小说,其实叙事挺流畅的,虽然题材低劣,浮华粗鄙,物欲横流,言之无物,
但十来岁基本还未开化的少年人,应该会对这种苍白直叙的文体,浅薄畅快的文风,灯红酒绿还铺穿着性颜色的都市故事,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和混沌初开的向往,就像十多年前,在夜里和着被子在宿板上看都市花道而入迷的曾经
2“而这就是我热爱的新都市,城市所有的建筑的名称和地名仓促得没有一点点向国际化大都市挺进的人文标志,有的只是贫困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的心愿。一百年后的深圳会出现一条名珠暗投路、一条朽木不雕街吗?伊丽莎白泰勒要在日落大街扬起他的裙子了,谁会在福华路扬起她的裙子呢”
“我心静如水,思如泉涌。人一但逃离了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的现实世界进入自身的创作状态,就会出现不可理喻的宁静与冲动,思想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我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得意阴险地操纵着美芙众生的命运,荣辱兴衰,生离死别尽在我的势力范围之内。我完全超越了一个凡夫俗子愚蠢艳活的模样,变得洞若神明,高不可攀。我想这就是作家最志得意满的时刻了。幸福人生也不过如此吧”
“我的写作状态越来越好,思维在寒冷中极其活跃。我能说出类似智瘦般的人物才能说出极富哲理的话,对白更是精彩纷呈到使我自己都有些吃惊。天生我才啊,我常常在意料之外的精彩出现的时候拍手叫绝。”
“我默默地看着,一首陈旧破落的老歌在我耳边响起,如烟往事纷如雨下……”
《我的生活与你无关》读后感(三):反·城記
最初認識繆永,以及她的成名作《我的生活與你無關》,是從“中國通”式的美國青年何偉的《甲骨文·流離時空里的新生中國》中。何偉在涪陵教過的一些學生,畢業後紛紛前往這個位於中國大陸南陲的新興城市打工,由此他對深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凡此種種我在《甲骨文》的讀書筆記里已經詳述過,何偉與繆永進行了一次會面,他意識到這個濃妝艷抹且穿衣考究的女白領和那些在工廠里打工的女學生是多麼不一樣,儘管她們都在同一個城市里,卻被“關內”和“關外”這堵無形但森嚴的牆完全隔絕開來。
我想,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里,絕大多數人看到的深圳無比光鮮,從一個小漁村如同變戲法一樣建起了水泥森林,這是“關內”的深圳,是繆永的深圳;它不是北京那樣堂皇的天子腳下,不是廣州那樣便利的商業重鎮,不是杭州那樣富饒的魚米之鄉──但它是一面獨一無二的鏡子,折射了改革開放後才出現的許多怪現狀。一位在很多地方,如今旅居海外的朋友也有同感,說“深圳是個文化很特別的地方,要論述起來只怕三萬字也說不完”。《我的生活與你無關》的篇幅大大超過了三萬字,要說寫盡深圳人和事,未免還是太浮光掠影,但女主角王棉的經歷也可對這個移民城市,以及從它輻射到全國的價值觀窺見一斑。
從小懷有作家夢的農村女孩王棉,隨著八九十年代的那股往南方去、往特區去的打工熱潮,來到深圳。與何偉那些放逐在工廠區成為車間工人的學生不一樣,她一開始就破釜沈舟地在“關內”的城中村租房子,憑藉美色和才氣從事業務拓展方面的工作,遇到了大多數在特區漂泊的女孩都會遇到的各種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姊妹、欠債之後失蹤的男朋友、色迷迷的老闆、包養她的有錢人、她疼愛的小白臉⋯⋯她在摸爬滾打里明白了:只有用肉體換來了金錢,才能繼續寫作的夢想,為此她習慣被鄙視甚至被打罵,而她終於寫出了廣受歡迎的作品後,又為了所謂千金難買的“真愛”而散盡家財。到了故事的最後,王棉又回到了原點,在一家公司里當文員,這比王棉最初合租的夥伴辛蓓已是好多了,辛蓓雖淪落到要住在城中村,卻還有滿櫃子的名牌衣服,最後也許是太多放不下的過眼雲烟,自殺收場。何偉在《甲骨文》中說這本書脫胎自繆永的某些親身經歷,這大抵也是生活在深圳“關內”的許多人的典型故事吧──一夜暴富,誤入溫柔鄉,重歸貧困。於是人人都深有共鳴地覺得這本書雖然主角叫王棉,寫的卻是自己的故事,這使得繆永在九十年代末名噪一時,成為“關內”的偶像。打個不甚恰當的比方,這就像今天的“鳳凰傳奇”,廣大農民工在其粗獷的曲風中找到了熟悉的農業重金屬的感覺,便讓這個組合聲名鵲起。
繆永的整本小說的字裡行間充斥著勾搭、早熟、買春、小三、煙酒、肉體,以及錢,這與我站在深圳街頭審視滿街車水馬龍時產生的迷幻感覺很類似──豐盛到氾濫的物質,它們精緻地包圍住整座城市,但是遮掩不住花街柳巷中暗啞地一閃一閃的霓虹燈和廉價而嗆鼻的劣質脂粉味。這就像是翻開一份歌頌深圳在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特刊里,每一頁的中縫都藏著密密麻麻的“祖傳老中醫,專治牛皮癬”廣告。沒多久,這些袒露的描寫被出版局扣上“影響特區形象”的帽子,這本書悄悄地被封禁並從書店的架子上撤下,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這本書的紙質版,我閱讀的只是網上流傳的一個錯別字甚多,而且有些段落順序還錯亂了的電子版,實在遺憾。
再往後,繆永親自操刀,把她自己的成名作改編成電視劇──這也是書中王棉努力地從事的事情,但是迫於有關部門的限制,到電視劇播放的時候,名字已經改成了瓊瑤式的“這裡沒有冬季”,主角不僅把名字徹頭徹尾地改了,而且經歷也被大幅修改,果不其然,只剩下空殼而神韻盡失的電視劇遠遠不如原著那樣轟動,在豆瓣上看過的人不到十個。
在《甲骨文》的讀書筆記里,我還寫到過,“文革”摧毀了大陸人從傳統文化繼承下來的思想,改革開放則重新樹立起直到現在都大行其道的社會觀念。其時是就地取材,以此粗淺地解釋了一下D&G禁拍風波里香港人和大陸人的矛盾根源,如今既然從《我的生活與你無關》說開來,我便趁此機會補充說說所謂的“重新樹立”的“社會觀念”。
某天在微博上看到有緬懷民國的帖子,說那真是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出過梁启超、胡适、严复、章太炎、鲁迅、沈从文、陈寅恪、梁漱溟、赵元任、蔡元培、吴宓、钱穆、王国维、林语堂、梁实秋、梅兰芳、程砚秋、齐白石、徐悲鸿、李叔同、张大千、叶圣陶、侯德榜等偉人,現在怎麼盡是湧現一些跳梁小丑?優良傳統的斷代讓我聯想到王軍的代表作《城記》,它記述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建築師為了規劃北京古城而提出種種方案,但最終在“大躍進”和“文革”里,卻是最粗暴的大刀闊斧式拆遷壓倒了一切保育古跡的措施。大師群芳的民國時期,沈澱了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當時先驅的西方開明思想,正如聚寶盆似的北京城,雲集歷代名勝,但要讓看似博大的民國風骨和京城古都破壞殆盡,只須歷史長河里彈指一瞬的十年“文革”。
對於那條感懷的微博,我不無戲謔地回應道:“中国現在也有新时期四大楷模:干露露、郭美美、范跑跑、迪奥拉·迪奥拉,分别象征色欲、贪婪、自私、权力四大社会主流价值观”,而沐猴而冠如方船子、厚顏無恥如李小琳之流更是不一而足,較之民國,倒像是關公戰秦瓊,未知高下如何。
誠然,深圳不僅有囊括五大洲風情的世界之窗,在繆永寫實的筆下,它還是新時代中國文化的大觀,甚至可以說,這個地方就像富士康里的流水線那樣,極具效益地生產出貪污醜聞、嫖妓風波、桃色交易、欺詐騙局,一如iPhone富士康廠房里通過物流運到全世界人手裡,深圳的新式中國文化也迅速輻射了整個大陸沿海地區,繼而是內陸。它的流行比流感的傳播還快,更不用說老式傳統的千年積累,深圳的一夜翻天和老北京的歷代經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極端,於是我把《我的生活與你無關》看作反映深圳迅速崛起歷程的“反·城記”。
在上海求學四年,又在香港沈浮三年,我曾經把北京和深圳視為兩個最想去漂泊的城市,因為它們恰好站在了舊與新兩種價值觀的各一端,不過仔細想想,那個老北京早就倒掉了,如今那裡比深圳還要深圳呢──你聽聽汪峰07年的歌曲《北京,北京》:“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難道這不是《我的生活與你無關》的最後一幕──享盡富貴的王棉又像最初來到深圳時一樣重新做回一個卑微文員,最天衣無縫的背景音樂嗎?
也許是巧合,讀完《我的生活與你無關》後沒多久,因為“5.26”車禍,深圳成為全國的焦點。原本在天朝,官二代飆車撞死平民的事情早已司空見慣,但是深圳交警欲蓋彌彰地阻撓公眾獲悉真相的種種舉動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憤慨。有人慷慨激昂地撰文疾呼“深圳,已死!”說深圳本來是一個給予外來打工者打拼,去改變命運的,充滿夢想的地方,如今竟也成為特權階級肆意妄為的私家遊樂場。
我想這未必有點本末倒置,不如說這是深圳一次重生的契機。在公眾輿論巨大的壓力之下,深圳交警不斷公佈與車禍相關的資料,包括錄像、照片、目擊者口供等等,鑒於日久積蓄下來的誤解,這些資料的真偽仍然受到質疑,但我仍然心存希望,“5.26”車禍會成為深圳這個改革開放先鋒再一次使整個大陸社會價值觀改弦易張,只不過這樣的希望,實在渺茫。沒過幾天,關於深圳的熱點新聞已經大多是房價的不斷升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