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死后的世界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死后的世界读后感100字

2020-12-19 01:16: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死后的世界读后感100字

  《死后的世界》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穆迪著作,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后的世界》精选点评:

  ●这是一本十分值得阅读的好书。 “未知死,焉知生。在我们得以一窥彼岸世界以前,是无法完全理解此生的意义的。”

  ●作者叙述和论点都很严谨,但我在想濒死和真正死亡之后看到的是一样的吗?当然这是个天问。作为70年代有这样的论据它值得当时的赞叹。另外看完想起了电影可爱的骨头,美梦成真。

  ●最後的溫柔。 懷疑.jpg

  ●这本书或多或少治愈了我。Life after life,死亡不是一切的结束,生命漫长沉重,颠沛崎岖,而漫漫跋涉之后自有奖励。如果终有相聚,又何惧别离。

  ●作者基于150段濒死经历分析,总结出一个看上去还行之有效的模型,认为人在接近死亡的时候会有15种元素。(不会是每一个人都有15种经历,元素排列都不一样) 但那些别人描述的濒死体验,我好像都有在自己的梦境里体验过,比如说脱离自己的身体,在天花板上俯瞰自己的肉体,在强光里穿过长长的隧道。 罗素说:「哲学就是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像濒死体验这样的研究课题好像只能由哲学去解释,去寻找一种捉摸不定的边界。 以前总觉得科学和非科学一定是界限分明的,但是濒死体验这个研究对象似乎横跨在科学和非科学之上,我们可能未来很多年都没有办法对其进行解释(就像之前看心灵哲学的时候一样),我们朝着一个方向如老牛一般哼哧哼哧向前,却不一定能找到一个结果,更不能确定这个结果的正确与否。

  ●有过濒死体验,当时在脑海中第一时间发出一个疑问:“我的生命就此终结了吗?”,异常冷静又平和,然后我看到光亮,想起了妈妈,因为是她送我去外地读高中,我不能就这样死去......生死看淡,唯有爱是不能辜负的。我将它形容为:爱的重生之路。

  ●柏拉图 《西藏度亡经》伊曼纽·斯威登堡

  ●未知死,焉知生。在我们得以一窥彼岸世界以前,是无法完全理解此生的意义的。

  ●【藏书阁打卡】 这本1975年的书讲述濒死体验。作者研究综合出15个典型元素:无以名状,听到消息,平和与宁静的感觉,声响,黑暗的隧道,脱离身体,和别人相遇,光的存有者,回顾一生,边界或界限,回程,告诉别人,对生活的影响,对死亡改观,佐证。《圣经》,《西藏度亡经》,柏拉图,伊曼纽·斯威登堡,等著作及先贤都曾有类似濒死体验的描绘。基于严肃严谨的研究态度和论说方式,它让人不再恐惧死亡,并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心灵的重要性。这本小册子百余页,价格52元,显然虚高。但就价值而论,或可重塑人生观:务必爱人,并不断学习知识。此版译者台湾人,虽力图信达雅,但建议有能力者还是看原著吧。

  ●好奇怪的一本书

  《死后的世界》读后感(一):濒临生命学

  其实很多宗教都是有涉及死亡这一块,从另一个未知的视角让世人正视死亡。濒临生命学,从另一个死亡边缘人的自述,让我们更加了解死亡,了解二次元的社会。作为而立之年的壮年,我们可能很少去了解这一块,但是经历亲人的生离死别,我们把某种思念挂念在自己的心里,拓成想,他们一直在我们身边。一直陪伴着我们不曾离去,不同宗教信仰里面,也有涉及复活节,鬼节,清明等。我们对亲人的一种挂念不。

  《死后的世界》读后感(二):探究死亡后的经历

  本书描述了死后的一系列经历:脱离原来的身体,以另外的能量体出现;经过短暂迷茫期,然后由所信仰的宗教或亲人引领,通过一个狭窄黑暗的通道,到一个充满光明的地方,见到一个闪着柔和智慧光芒的宗教神灵。基本上和大多数电影死亡后灵魂离体回到天堂的场景差不多。

  里面有个观点,较为有趣。自杀是得不到死亡世界领主的认可的。这与宗教里面“自杀只能下地狱,不能上天堂”的观点不谋而合。而做好事就上天堂做坏事就下地狱,这种观点在本书中显然都不成立。不论罪大恶极还是做尽善事,上帝一视同仁,死后均上天堂。只要不把世界领主恩赐给你的礼物—生命踢回给他就好。

  全书通过采访大量的濒临死亡人员编制而成,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当作一本了解死亡的消遣读物即可。

  《死后的世界》读后感(三):因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寻找答案

  

一直纠结于“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到这个世界走一遭?”无解,朋友推荐了我这本书。

文中提到,当见到那束光的时候,会被问“你准备好要死了吗?”“你一生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可以跟我说的?”不禁问自己,如果明天就要死亡,我做好准备了吗?我至今的一生对我而言是否有意义?

虽然并没有找到“人为什么活着”的答案,但我给自己一个解释:人一生的路,很长很长,这个世界的生活就像见习一般。如同生下来一直在“深山中”学习,到了一定的年纪要“下山”见习,为之后回到来的那个世界做更优秀的事。见习要做什么?要学会爱他人,要不断的学习汲取知识,以及在这个世界中留下有意义的事情或成果。当回到来时那个世界的时候,可以说:“我见习毕业了,我回来了,我感谢那个世界让我成长,让我成为更优秀的人。”

当然,对每个人来说有意义的事情是不同的,所以我不能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我有我的人生,别人有别人的价值。

写给自己目前状态浅显的思考

  《死后的世界》读后感(四):“学习去爱别人,以及求知欲”

  这本1975年出版的原著讲述濒死体验。百余页的小书,价格52元,显然虚高。但就价值而论,或可重塑人生观:务必爱人,并不断学习知识。

  此版译者林宏涛是台湾人,虽力图信达雅,但建议有能力者还是看原著吧。 例如,作者研究综合出15个典型元素:无以名状,听到消息,平和与宁静的感觉,声响,黑暗的隧道,脱离身体,和别人相遇,光的存有者,回顾一生,边界或界限,回程,告诉别人,对生活的影响,对死亡改观,佐证。——但你不看原文,你就几乎不知道这在讲什么。

  我承认看完这些具体的内容,还是很能触动我心的。前一段时间看了不少与死亡有关的书,如《当呼吸化为空气》《第七天》《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活着即是迈向死亡》等,但似乎唯有此书能给我宽慰和信心。老之将至,病痛相随。及至死亡那刻,四大如何分离?我能否保持镇定平和?死亡之后,何思何境我将遭遇?这些问题在生前可作哪些准备以资死后之用?

  令人宽慰的是,来自濒死体验者的消息告诉我们,没有天堂地狱,但有脱离身体桎棝的平和宁静。那接引你的光之位格或曰光的存有者,与你回顾一生,却并非要审判你,而以一种包容与学习的温暖心态接纳你所经的一切;面对劣迹恶行,祂以“谅解甚至幽默的方式”进行回应。“光的存有者让他们看了影像的呈现,似乎是要强调生活里两件最重要的事:学习去爱别人,以及求知欲。”——近来诵读的《无量寿经》,是夏莲居会集各译的本子。语言优美,境界宏深,读来唇齿流芬,心意如洗。经中也说到光:“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那光,令我深向往之。

  但自杀是非常不当的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文中引用一位遭遇濒死体验的男子的话说——

(我在那里的时候)隐约感觉到,有两件事是完全禁止的,自杀和杀人……如果我是自杀,那就是当着上帝的面掷还祂的礼物……而杀人则是干预上帝对于那个人的意旨。

  令人充满信心的是,死后有生,生生不已——故此学习才如此重要,学习的内容才如此重要:爱人。我又想起早年看过的布莱恩·魏斯的《生命轮回》《前生今世》等书,也莫不让人认识到爱人与学习知识的重要。小书表明:《圣经》,《西藏度亡经》,柏拉图(《斐多篇》),伊曼纽·斯威登堡,等著作及先贤都曾有类似濒死体验的描绘。或许,那本在书柜里放了多年却无缘看入的《西藏生死书》离我更近了。

  总之,这本小书有一种基于严肃严谨的研究态度和论说方式,读后让人不再恐惧死亡,并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心灵的重要性。于我,更有一种戒骄戒倨的告诫:爱人是平和与给予,学习更是永恒的事情。骄傲与倨傲,既不得法,又拒人千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