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点将录读后感1000字
《画坛点将录》是一本由陈传席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344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05-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画坛点将录》精选点评:
●难怪陈传席的文章会引起那么多的议论,确实是够毒蛇的,对齐、黄二人很是推崇,其余的画家倒是埋了不少黑点。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不过也够打开我的眼界了。
●作者很有个性
●2010年11月。一本可以忘记时间的书
●"书非借不能读",如此感觉很深。一天时间就读完了,是因为不是自己的书。书中之长在于论画不离人,亦不因人废"画";且此书重"通今"。其短在于,既曰"点将",何以不按点将之范式?另,此书好比,褒一人必贬一人;此书还短"博古"。当然,现当代画坛处于"变法"之中,如何"包前孕后"固然十分重要;但博前人之众家所长又绝非只能是"匠",甚至"工"。不过,此书总体上是没有以为的那么"坏"的,我甚至赞同其中百分之八十的观点。只是,陈氏言其能别真假石涛,我又是不信的。该书通过褒扬齐白石,而宣扬了一个"意高于法"的观点。同时,比如潘天寿这类,作者也给予了较为客观的评价。黄宾虹么,反正我一直自认才疏,看不进去。刘海粟作者着墨太多。于非闇既然写了,就又显得太吝啬墨水了。没写谢稚柳不知为何。
●藏 陈传席
●一家之言,也许偏颇,也许包含了个人私怨。难得之处在炮火猛烈,不隐瞒个人喜恶。
●出名论的观点不错,可启发很多。
●读书很少有能心生崇敬的时候。但读《孟》、《荀》、程、朱则悚然,觉得自己不是个人。读书更少有能心生厌恶的时候,但近几年有两本,一本是《慕庐忆往:王叔岷回忆录》,一本就是此书。此书作者标榜说真话,确实也说了许多真话。有些很直接,但直而不好礼则鲁。何况在有些人眼中这直是弯的······陈先生美术评论不敢评价,其诗学实在不敢恭维。但就这他也满满的自信。
●一瓶不满 半瓶咣当
●要想画好画要先练好书法,要想练好书法就要多读书。
《画坛点将录》读后感(一):陈传席现在是人大的老师,
陈传席现在是人大的老师,去年我上了他一个学期的课(中国美术史专题),有几个朱青生的研究生也在旁听。老陈讲课真是“别开生面”“手舞足蹈”,很有激情的,知识量也大。不过苏北口音太重(还有点鼻音似乎有鼻炎),一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
《画坛点将录》读后感(二):我想起一句诗“不废江河万古流”
陈氏于绘事,还是有一点造诣的。但论诗不足,如比较白石缶翁诗歌,真无可述,自己写诗则“好玩哈哈,哈哈好玩”,真是革了我的命。
其次是文字冗杂繁芜,如讲徐悲鸿地位等,似裹脚布。
第三,文字能力不强,“林风眠是了不起的人物,这是我对他的总评价。”试问《点将录》里,从吴昌硕到张大千,哪个不少了不起的人物?
第四,有点过于自信,对各个画家指点江山,一一褒贬。读的时候,时不时我就想起“不废江河万古流”。
最后百度其人,明显自己或子弟填写。
“陈传席教授通古文、外文、文学史、思想史、佛教史、经济史、中国史、哲学史,并从事过科学技术多年,现治中国艺术史和人文史,已出版学术著作40多部。”
又让我想到文怀沙,把自己包装成无所不通的大家,这种人往往都是蜻蜓点水懂点皮毛,甚至什么都不通。
总而言之,比起北大那位写《南画十六观》的教师,恐怕伯仲之间,一时瑜亮。
《画坛点将录》读后感(三):给我鉴赏力自信的一本书
我自幼未曾学画,只仗家人喜好,从小对国画略有目染。
年少天真,每每本能的对很多“大师”的画嗤之以鼻---从中国刘海粟、徐悲鸿,到外国的达利---只是单纯的不喜欢那色、形、意,并不深究。
到了十几二十年纪,读着艺术史,在“艺术”“理论”“灵感”云云的重压下,我充满自责的再次翻开画册。这些大师的名号白纸黑字的闪闪发光,我认定一定是自己错了,一定是我自己修养不够、鉴赏力低下,才“看不懂”。
“看不懂”就“看不懂”吧! 人各有所好。
偶然看到这本书,我的鉴赏力自信心又回来了,哈哈!或是相信少年们不加意识形态的观感,或是我和陈传席所见略同。丰子恺、关良,依然清淡入神。
《画坛点将录》读后感(四):陈氏文风泼辣
读陈传席《画坛点将录》一书,如同听说书一般,指点江山、快意恩仇。
陈氏文风泼辣,性格使然。
陈氏为文,文笔简爽,常一语中的;加上为人倨傲不逊,快人快语,直言不讳,于名人“历史”多有发明,针砭时弊,盖棺而定论。类经方大家,方简而药重,大刀阔斧,直达病所。然病者受或不受是一回事,病愈过半亦另一事也。
如其评刘海粟一文,语涉附逆,画坛纷纷扬扬,艺术问题政治盖棺,个中奥深,局外人断之不易。因此,沪上美术史名家徐建融先生对其多有微词。
再如陈氏称张大千先生晚年目力不济乃好色之过,俨然望而知之大医,闻者颇有诙谑之感。
是故,其文其言或其人,均多有争议;惟其读书多,见识广,体悟深,发常人之未发;个性独特,胆识过人,故文多惊人语。为今之画坛评论重镇,大有一言九鼎之势。昔曾见其倡绘画当以格局宏大、回归汉唐大国之风的建言,深为之钦佩也。危症用重药,在如今一切皆平庸堕落的“大时代”里,是极为需要矫枉过正之人挺身呐喊的,所以,这还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书。
《画坛点将录》读后感(五):为什么说这本书狗屁不通
我很讨厌四平八稳只说好话唯唯诺诺满纸官腔的艺术评论,那样的书当得一个“贼”字,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我也喜欢有个人见解、敢说话的评论,不过陈传席的书不在此列,陈的书当得孔子说的一个“妄”字。
我第一次看陈的书是很多年前买过一本他写的陈老莲的书,开篇的前言就把自己吹到天上去了,这尚可以说是私人问题,接下来的第一章就开始狗屁不通,如说什么中国画宋以后阳刚气已经不存,到陈老莲的画就阳刚了。要说这种话,首先要定义什么是阳,什么是阴,也就是标准问题,接下来要把元、明两代所有画家的作品和风格都罗列出来,比较之后,才能得出这样问题的结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概括性质的话是不能乱说的。陈传席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他首先有个意见,然后为了支持他的这个想法什么乱七八糟的话都说的出来。再比如原来网上有一篇考证江苏出土的一张白老虎的画是唐伯虎画的,作者列了好几点来论证他的结论,可是他的这些论证没有一个是站的住脚的,最基本的史料就有问题。这文章不是陈传席写的,不过是陈的学生写的,写到最后又把陈拉出来吹捧一番,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样。
至于这本书,我在书店倒也翻过,就是想看看他又是如何狗屁不通。我只翻了一下评林风眠的,果然又是老一套。如他说林风眠的画不好,一个证据就是他把林的画的名字遮住,让人看,人家看了果然觉得不怎么样,所以林的画不好。我不知道他是拿的什么画在什么地方给的什么人看的,不过我拿黄宾虹的不用遮住名字给人看,照样有人说不好,这是不是就可以说明黄的画也不行?再又什么黄秋园的山水线条太弱,说实话黄秋园的线条都叫弱的画,那我真不知道近代还有几个人的线条能叫有力了。
写艺术评论当然要无拘束,可是也不能狗屁乱喷。说一分话,得有十分的证据,信口雌黄哗众取宠到头来只能败坏自己。
陈这个人俗的很。陈是狂,不过不是“狂者进取”的那个狂,而是狂犬病的那个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