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读后感摘抄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是一本由马通著作,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精选点评:
●门宦斗争是解放前西北社会不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定时炸弹
●增加了对伊斯兰教是宗教的了解,以前只是停留在伊斯兰教是一种生活习惯方面。
●目前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著作。
●对了解中国的伊斯兰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从提存库看的83年版的,才明白一些东西。给我普及了
●真的很
●难得
●深入浅出,观点中允。五星。
●81版
●伊斯兰教有宗派、教派和学派之争。中国伊斯兰教同样有三大派别四大门宦。经堂教育从一开始就是汉化的,所谓“洁己好施更广吾儒所不足。”虽然有“同教一家”的号召,但其实回族问题从来是民族问题阶级问题经济问题而非宗教问题。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如清政府贪财偏袒,扶此抑彼,在法律上“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故意制造民族不平等,同时收买上层,“借回杀回”。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读后感(一):西北回回内斗史
据草木生君的介绍,此书版本甚多。我只看过两个版本,一个是1983年1月第1版,一个是2010年12月第1版(陇上学人文存:马通卷),据此两个版本的版本信息比较,前一版字数265千,后一版字数346千,后一版本似乎更为详实。两次阅读,因未做系统对比,例缺。
(以上凑字数)
读来读去七个字:西北回回内斗史。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读后感(二):不错
对于马通先生,看完他的书给我的感觉不是学者,更像个政工干部,呵呵呵。被上面那个豆油忽悠地买了一本83版(我有2000版的电子版),对照一下,觉得还是2000版内容更丰富,也没我想象中删除了啥内容,反而增加了像青海后子河(杨门)门宦的介绍。
马通的书建议能有新版或新出的书就看新的,因为他经常在新书中把以前的一些看法和定论推翻,比如他的《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一书中改动了一些先前门宦划为的归属。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读后感(三):很是感叹
囬人宗教信仰在经过了清朝和195、60年代两个高压浩劫之后,仍然能在地下存活过来。这既需要高度的信仰纯洁,也需要高超的政治斗争技巧。现在依然如此,例如你问那些门宦,你们有没有教主?他们会回答没有,他们坚持说老人家不是教主。这一方面是理解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需要一种名义上的掩护。假设再发生政治运动,这种回答就有利于度过。同时这也给当代调查者设置了更大的调查障碍,简单的说,当代人要想完成马通那样的调查,是非常困难的了。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读后感(四):门宦中的中国
马通先生以局内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本民族展开了深刻、详实和批判性的研究。门宦制度让我们看到伊斯兰教中国化后的文化特征。“在太平盛世时闹教派纷争,遇到民族外部压迫时,又一致对外。”这恐怕不仅是回族,也是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的特征。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计较马先生的所陈之丑陋,而是应该多一些思考门宦制度如何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在当今社会,门宦制度的社会影响又是如何?很多人都注意到马通先生所述门宦多集中于西北内陆地区,对于东南发达地区则少有涉及。个人猜想,门宦制度的发展与社会影响本来就在西北内陆地区更甚,这或与西北地区三百年以来地处偏远、封闭、贫困的现实有关。也许,发展、开放、交通条件的改善,民智的开化,会逐渐降低门宦制度对于这些地区的影响。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读后感(五):此书的由来和风波
本书第一次公开出版是在1983年。当时杨怀中先生主持宁夏人民出版社,杨先生颇有胆气和眼光(即便这样还在书后书号前小心起见,注有“内部发行”)。要知道,当时是宗教开放不久,形势还很严峻,此其一。第二,书中对很多门宦、教派有非议之词,应当知道马通先生是以马列唯物史观来写作此书的,因此引起了当时一些大的门宦的强烈反对,甚至有些门宦“追杀”马通多年。
最早该书的书面正式结集是在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1981年),之后又有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版本,作为内部资料。民院版里面的很多东西在1983年公开出版时已经有很大改动。1995年迫于压力,宁夏人民出版社又出一次,又有改动。今天的流通本2000年宁夏人民本已经是改之又改了,白寿彝的序应该算是盖棺。
此书的由来是五十年代马通作为民族工作者深入甘肃回民地区以马列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为党的土改和反右服务的调研资料。基于这个,存在以下缺憾:
第一、马列唯物史观与回民精神信仰格格不入,难免在回民尤其是门宦看来是侮辱了心灵。
第二、马通仅仅深入在甘肃、宁夏地界,没能到青海等地,青海所记都是与青海有关的门宦、教派的转述,此书在青海方面基本上是个空白。例如,在兰州连极小的阿门都有记载,对青海的阿哈掉门宦却闻所未闻。
第三、马通所采访者多是某一教派、门宦的较大势力的掌事者,其他支系也有发言权,但往往是一家之言。
第四、或许由于经堂语、方言与汉语普通话之间的巨大差别,人名、地名错别者多多。
即便如此,该书将中国西北部的伊斯兰内部的江湖以公开的文字描述出来,是开创性的。该书也奠定了马通先生的学术地位,国内外研究中国回教者无不参考引用、甚至大段摘抄,即便以讹传讹者居多。但目前中国学界尚无人写出第二本与马通风格迥异的门宦史略了,兹有待来者。
前段时间西道堂学术会议上见到了马通老先生,已经八十多岁,发言带着方言、声音又无气力,听着很吃力。当时在想,马通先生手上应该还存着当时的原始采访记录,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没有机会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