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之冬读后感100字
《南国之冬》是一本由张大春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国之冬》读后感(一):这就是民国
“四季书”一晃20年才到《南国之冬》,繁体版的《春灯公子》2005年已经出了,郭德纲有个节目叫“坑王驾到”,大春老师我看也不差,说好的《大唐李白》也是出了三部后停了!前阵看了《长安客》聊以慰藉,总有同时代、同时空的热闹感。
没想到以前在网上听到“这就是民国”还真有些篇章入选,其实那时是辛亥革命百年,趁热度出了《这就是民国》也能让我们和宝岛的同胞们“耳福同享”。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丁连山(赵本山)出境不多,可台词都是金句,这次书中也讲了那么多传闻,不过这段时期的武林背景,还是另一个编剧徐浩峰的作品更充实,不过你要是对比徐浩峰的《道士下山》和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读起来同一个感觉:这么神奇!
这本书的起源与胡金铨导演分不开,这次胡导是主干,引出各路神仙,你就会想,那些孤魂野鬼、遗老遗少都去宝岛了,这些风物造化、稗官野史都被大春老师串起来了。
我只看整体的感觉,不细说每一个故事,从写字、作诗、创作小说、当编剧等等,一个字都那么多故事,何况是他写的那些长篇,还有那么多引经据典,让我有突破这时间空间的感觉,还好“认得几个字”能读个小说。
PS:看了一半,如看完还想说,会补上
当年台湾作家宣传有“二高”,高阳和高拜石,大春继承高阳衣钵,高拜石的“古春风楼”是一定要提一提的,简体版,记得只出过一版,一套十几本。
章士钊一章,党、政府、国家,这可是三权分立了,打住。
《南国之冬》读后感(二):【须叔试读】历史下的众生
《南国之冬》作为张大春笔记体小说“春夏秋冬”系列的收官之作,更侧重于发掘中国近现代史里的故事,并结合了戏剧、电影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进行了颇有意味的探讨。这一本从篇幅和体量上讲都更为丰富,除去楔子有十九话之多。
张大春以毕顺风与产鬼的遭遇为引,牵扯出丁连山与宫宝森的往事,又相继巧妙过渡到杭州的藏王、南阳的白安人,至此都还显露出诸如《春灯公子》《战夏阳》里的民间轶事。然而接下来叙事主角迅速转入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袁世凯、吕公望、伍博纯、辜鸿铭、张之洞、蔡东藩、熊成基、景梅九、章士钊、梁启超、王亚樵等人物纷纷登场,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民国历史事件中的有关具体细节被抽丝剥茧般徐徐展现。张大春本身就对中国历史颇有研究,善考据,本书内容上又有胡金铨、王家卫等导演、王静芝老师、朋友藤井贤一与柳亨奎等帮助与启发,可谓做足了功课。
对中国近现代史并不十分熟稔的读者,可能对故事和人物关系理解有一定吃力,但其中有些叙事与分析确实颇有趣味。另外,前几话之一的关于丁连山与宫宝森叙事,可视作王家卫导演《一代宗师》的细节延伸展开,“面子与里子”的对话更加丰富而清晰,融入家国历史背景,不禁更让人慨叹。
每个故事之间,叙事上都做到了首尾衔接,对电影《一代宗师》《扮皇帝》等多次进行回溯,故事中经常出现的神秘的钵儿,张大春说“只是用作转场的道具”,蛮巧妙,每次出现给人感觉会稍有不同,真真假假倒也不必认真分辨。
张大春书写历史,书写了众生相,又从戏剧、电影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思考,想来倒是真的,戏剧或电影负载着某种召唤现实的具体使命。笔记体小说有着说书般的叙事节奏,语言生动活现,尽管中国近现代史料中的内容难免显出一些枯燥,但读来依然饶有趣味。“春夏秋冬”系列的收官挺完美。
《南国之冬》读后感(三):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张大春的书,我喜欢长篇远过于短篇。无论是最早的《公寓导游》《四喜忧国》,还是现在的春夏秋冬系列,与他的长篇相比,虽然颇能一窥其小说家功底,但触动我内心处极少,大概因其为短篇,更偏向于技法而非情感之故。
而这本《南国之冬》却有所不同,虽可将其与春夏秋系列同视为短篇,但通读之后,视为一长篇恐怕更合作者心意。所谓《南国之冬》,书外可与《一代宗师》互为参照,不外乎再现港台那一批时刻不忘寻根故里、心怀故国的做戏之人“想象中的民国”;书内当与《离魂》参看,本身就有大春对于台湾与大陆关系的现实隐喻,而这本书最后选择在大陆出版,也给他的心迹蒙上了一层若有若无的面纱。只是揆诸当下两岸关系,张大春在书中所言所感,竟显得太过于“温柔敦厚”了。书中人物,尚是辗转异乡而不失忧思故土之人,而今异乡即为家乡,故土可谓寇仇矣。
《南国之冬》与春夏秋系列不同,它是披着长篇小说这一外皮的。这书在前十八话以我和王静芝、胡金铨、王家卫等做戏之人交游旧事为缘起,以铜钵子为引,以血饵为线,以小说为针,游走大历史虚实之间,串起一桩桩看似驳杂的民国故旧人事,竟成一部颇似太史公手笔的民国列传小说。恰如一位友邻在短评所说,张大春并非以小说虚构历史,而是以历史乡壁虚造,成就其小说。
在书中,我们看到张大春不光自诩为替胡金铨、王家卫等做戏之人代言者,还要替王静芝等故旧学人传经言志。他不光游走在民国历史虚实之间,还将自身与做戏之人、故旧学人交游之事虚虚实实点缀其中,汲汲于埋藏在大历史角落不为人知、不足为外人道的细碎繁琐旧事,妄图探究大时代浪潮迭生、浮沫相连密不可分之运命循环、人事变换。最后,张大春竟是想用这小说这一饾饤琐屑之学,来成就自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心迹,当真是好志向,大手笔!
《南国之冬》读后感(四):【须叔试读】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奇书
坦白说,这本《南国之冬》,我是囫囵吞枣看完的,因为看不太懂。
张大春老师和他的“春夏秋冬”系列,鼎鼎大名早已耳闻过,也有相应的心理预期,觉得张大春老师一定写得十分好,不然不会每一部都评价这么高。但当我开始看《南国之冬》后,才发现我低估了张大春,高估了自己。
本书是张大春“春夏秋冬”系列的收官之作,距离该系列第一本《春灯公子》出版,已有15年之久。我不了解之前三本的风格是不是都和《南国之冬》一样,反正本书对我来说,读起来吃力的首要原因,是我在历史方面的薄弱。在本书中,张大春提到了很多清末、民国和近现代时期的人物,写了很多关于他们的趣事。而其中大半人数,是我所不了解的,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于是,我便像个不懂艺术的门外汉一样,只能看懂名画(人)的表面,挖掘不出其内在精髓。
而就在我打算干脆将本书当成历史人物小故事来看的时候,却吃惊地发现,本书居然是一本小说!还是一本笔记体小说!什么是笔记体小说呢,就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类似于《阅微草堂笔记》《世说新语》等等。什么啊,我都当真了,居然告诉我是小说!我说怎么在楔子“毕顺风”里会出现“产鬼”这样怪力乱神的东西呢。得,张大春老师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本事还真不是盖的。
不过,一旦接受了本书是一本小说的事实,我反而更容易沉浸其中了。反正就是读故事嘛,人物不了解就算了,也没什么心理负担。如此一来,本书真正的趣味,竟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归根结底,张大春写了这么多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想要表达的,还是时代与人物的关系吧。人是不可能脱离时代单独存在的,一如张大春所说:“大时代就像黑洞一样,把每个人都卷在里面、陷在里面;把人人都拥抱起来,有如浪潮迭生,浮沫相连,密不可分。”
人的个性和选择会受所处的环境影响,而环境其实就是看不见的时代洪流,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顺流而下。身在其中时,我们往往不觉,只以为一切选择皆是发自我们内心;多年后回首再看,才会明白其实命运早已注定好一切,我们努力或不努力,命运就摆在那里,一动不动。
《南国之冬》读后感(五):【须叔试读】南国冬如旧,西江月不新
此书是张大春的新书,内地比台湾更早发行。先说说作者——张大春,他应该是华语界有名的作家,其博闻强识,诙谐幽默,知事明理,融汇奇侠与演义为一体,让你分不清真真假假(也有炫技嫌疑),这系列的前三本(《春灯公子》《战夏阳》《一叶秋》)也值得一读,于史于实傻傻分不清楚。 这本《南国之冬》开篇的楔子,写风高月夜,一奇人毕顺风在返家途中碰上一个死于难产的女鬼,得知女鬼将要找一个替死鬼从而使自己自渡,然而女鬼物色的替死鬼,正是毕顺风那正待产的妻子。得知消息的毕吃了一惊,但恐惧不外露,大方自然的和女鬼举杯对酌,洽谈往事,聊着聊着还得知女鬼怕伞这一惊天动人的秘密。女鬼白昼不能赶路,选择驻留,毕顺风则马不停蹄的真奔家中,跟前前后后的邻居们借伞置于家门口,女鬼发现后厉吼村骂,生嘶不竭,不能超生,鬼不如人啊…… 读完这楔子,会觉得有《聊斋志异》那味儿了,然而下面几篇乃至读到全本,又会发现这其实是历史传奇笔记体小说,书中不乏有惊心动魄,让人印象深刻的如《人间藏王》,《诗诈》,《马鸣风萧 鸿渐于陆》等几篇小文,具体内容就不细谈了,应让读者们自己去享受这场阅读盛宴,下面说说张大春的叙述风格。
在这本《南国之冬》中,张大春仿佛一个说书人,一个个民间故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当你以为已经置身在那个年代背景时,他又用现代因素,现代人将你拉回现实。“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尤其生于现代,经常自诩为创造之人,殊不知我们充其量不过是夷坚、伯益、大禹。一旦听到了、看到了可喜可愕之迹,就急忙转述于他人,此市井之常情,一切都是听说而已。这正是春、夏、秋、冬系列作品的本质,一言以蔽之:民间。”所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成为张大春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甚至是他创作构思的来源。 如果将作者当作说书人,那么我们读者就是观众,当我们看累或者情节不再打动我们的时候,台上的说书人就需要调动观众的注意力,这也就涉及到了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张大春的技巧耀人眼目,他学习钻研的玩意儿,统括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他天生具有一种敏睿的内感,一种冥冥的灵动,加上不是常人所能比拟的想像和组合能力,以及极具爆发性的语言创造力,这许许多多的因素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性,各种传说各种文体的插科打诨,行文并不生硬无趣,让人有一看到底的欲望。 创作是一种技巧,阅读也有门槛,这本《南国之冬》适合在无人的夜晚,泡杯香茗,细细阅读,穿越书中的时代,感受文字带来的享受。
《南国之冬》读后感(六):【须叔试读】《南国之冬》——戏里戏外任评说
清末民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历史一向是让我难以明晰的,虽然离生活的时代很近,但那些史实却感觉极其遥远,似乎历史与现代的生活中间有一条鸿沟,宽阔如大陆与宝岛之间那道横亘的海峡。
《南国之冬》是一本不像小说的小说,倒像是作者张大春自说自话一般,通过作者身边的人,如导演胡金铨、张彻、王家卫,导师王敬芝,同学柳亨奎,日籍电影制片藤井贤一,将清末民国的一干人等的事迹信手拈来,戏里戏外自由穿梭,信史也戏说,戏说也似真,真真假假皆精彩。
在书中,那个神奇的铜钵儿和带有玄幻色彩的“人间藏王”玄乎其玄,脖梗上的“血饵”红点与清末民国时期鼎鼎大名的袁世凯、李鸿章、张之洞、吴禄贞、梁启超、辜鸿铭、秋瑾、蔡锷、王亚樵、章士钊、蒋介石、戴笠、杜月笙等等杂糅并进,革命党人、清朝权贵、江湖野老、名医乞丐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线索,让那段还未尘封的历史时期更加丰富多彩,里面高高在上的人物并未捧上神坛,而是和市井小民多多少少有些牵连,书中的种种故事,还沾带着人间烟火气息,尽管如同走村串巷的说书艺人的话本底稿,却让人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多了些向往,似乎陈年的岁月被记忆涂抹了丰富的油彩,那光影泛起了内心深处的温馨点滴。
一本《南国之冬》,所有故事皆应和了开篇序言中讲述的小故事:小时候,作者在参观《婉君表妹》拍戏期间和两个小演员玩一种打巴掌的游戏,就此相信电影的拍摄和电影故事是一回事儿,片场里发生的一切也都是电影故事某个环节或补充。
书中连楔子在内的二十话故事,其实就是电影之外的故事,即作者小时候片场那个大巴掌的游戏,没有拍成电影的想法、谈话、记录、聊天、启发、回忆,也都成了电影的一部分,拍成的没拍成的,都成了值得记录的精彩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多多少少可以窥见清末民初那段历史的影子,尽管人物关系之间的细枝末节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有些和史实还是可以对照着参看的,略举一例,第六话中讲述广东革命党人“藉助于既成势力”推举清朝封疆大吏做广州都督之事和武昌起义成功之时革命党人强迫推举极力镇压革命的黎元洪为湖北都督同等性质,可见其言非虚。
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中品读清末民国时期的人情过往,如冬日之暖阳中,听村头老翁笑谈曾经过往。
《南国之冬》读后感(七):【须叔试读】冬夜.说书
封面
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2020已经要悄无声息地溜走,这一年过得真是既恍恍惚惚又步步惊心。平时很少出门的同事,下定决心趁“黄金周”给自己放假,却好巧不巧的去了青岛……当然,一番检测之后,平安无事、健康依旧。
转忧为喜的“意外”,就是日后可以说的书。
让人不胜唏嘘,让人思绪万千,这样的“危机四伏”何时结束?若干年后的人们会怎样讲述这一年的故事?彼时是什么光景?铜钵儿还在吗?还会有大春先生这样的“说书人”吗?
【四季书】合影手头的这本书,也属于真.有生之年系列。早就认定不会填上的【四季书】之坑,突然就圆满了,欣喜亦错愕。
但《岛国之冬》变成了《南国之冬》,集子里的故事与心情,还是之前的吗?难解之谜,也是日后可以说的书。
四本书,个人觉得发轫之作《春灯公子》讲市井豪侠江湖恩仇,意兴最浓,写作得野心极大;《战夏阳》写官场现行怪状,科考丑态囧事,可读性更胜前作。《一叶秋》从传奇小说旧集子里翻段子,以此“缝补、连缀”正史中的空隙,娱乐性最强,深度略欠。
而《南国之冬》,最特别。作者亲自入画,以与今时今日的交往应对,讲述前尘往事的种种。朴树唱“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大春先生却不,以胡金铨导演的未竟之事为全市的重要线索,真真假假、别有深意。
不过,纵观一套《四季书》,最称绝佩服的还是“说书人”的写作方式。
序篇里的故事,一如前三本的路数,浓浓的《聊斋》既视感。以妻子待产回家心切的丈夫路遇找替身的产鬼写起,没几行字,就铺陈出了足够的悬疑,戏剧张力十足,牢牢吊住读者的胃口。及至文末,方才放下的悬着的那颗心,又被大春先生的手笔轻轻一带,复又提起……
通篇几乎都是这样的结构,在正文中闲闲的埋下一笔伏墨,到曲终时拾起,就像拖曳起岸上的纤绳,带镜头之外的一只全新的船儿入镜。
从一句诗的用典去分析代远年湮的暗语,猜想出一些历史中波诡云谲的秘辛(比如《第4话.中原鹿正肥》与《第5话.诗诈》);一段奇遇又顺势勾连出另一段更奇的遇(比如《第2话.人间藏王》),一段看似收束前文的对谈却又联想出另一场惊心动魄的官匪之战(《第3话.白安人》)。继续看下去,后半本的几个故事又出现了前半本中的人物与梗,已经是“节外生枝”的那棵旁支复又“枝上再开花”......整本书就是一个作者不断跳跃写作,读者不停回看复读的过程。不止于此,有时还要去翻翻其他有关的书,百度或豆瓣几部提及的电影,查查是否真有此事?“把书读厚”要这样解释?
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让大春先生的作品展现出非凡的迷人魅力。古诗、旧词,信手拈来;传奇、话本,随时穿插。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旧式写作,给读者极特别的阅读体验,是种被浩渺又芜杂的信息量覆盖的感觉。
他是最“合格”的“说书人”,借故纸堆里的掌故为船,自由的穿梭在历史与现实的细节里,采撷民间传说、奇闻逸事的浪花,感叹曾经的残酷和荒诞。
最后,得瑟一个大春先生的签名。
《南国之冬》读后感(八):【须叔试读】跨越十五年,只为让时间的齿轮再次向前
跨越十五年,只为让时间的齿轮再次向前
第一次认知张大春,其实还是在北大讲坛的时候,那时候他说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每一部未完成的作品都是具有美学价值的”,在张大春的写作中,他有许多的书籍都是属于“请听下回分解”,我们期待在我们自己解决悬念的时候张大春给出我们答案,但是那么多作品问世的张大春,却似乎一点都不着急,包括他的“四季之书”,在我们知道了《春灯公子》和“战夏阳”之后,款款而来的“一叶知秋”才有那么一丝味道,然而,时间早已过去了15年,这个时间足以让我们忘却很多事情,却仍然让我们惦记着说书人的历史。而2020年,张大春终于决定把他的作品完善,《南国之冬》总算问世了,而且还是在大陆这里首先推出简体中文版,15年来的期待,总算有了一个着陆点。
也许我们不会忘记以前的作品,但是我们更期待有崭新的未来。作为“春夏秋冬”四季书的最后一步,我们总算可以迎来一个“大结局”和“大团圆”,也许我们无法解密所有秘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让曾经那么多的期待和那么多的追随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
时间回溯,我们定格到2005年,那时候的张大春的写作还没有太多的思考和太多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想法,他更多的是愿意用自己的心思来创造,然后告诉别人,这里的故事叙述很有特色,值得流传,或者某个篇章足够打动你,所以这时候书籍的分装在张大春看来,并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而触动他的,其实是笔记小说的古典记录方式: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如果将这些作品里面有叙事特色、值得流传、或者说至少能打动我的篇章搜集起来,整理重写,用四种不同的形式架构在一起,不仅个人创作上是一个有趣的自我挑战,还应该有更广泛的文化意义。所以,才有了“四季之书”。
也许知道我们这个一个理由还是不够的,为了时间要有这么长的跨度?我们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但是这里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南国之冬》是一次成熟的思考。
《春灯公子》里是一个宴席,“春灯宴”将诗歌和酒结合了,每一个篇章和每一个内容都有固定的主线可以串线,《战夏阳》则开始学会和“一叶知秋”一样,以人物的性格和时代的背景来架空,然后从议论的角度来叙述这些故事,也许我们不太明白这些故事集在哪里,但是我们却很明显地感受到了,其实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种创造的成熟的过程。《南国之冬》的创造就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的酝酿开始的,一种短篇小说集的形式和值得记录的史料和笔记的整理,然后创新了这么一种崭新的写作方式。从形式看,这还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但是,长篇小说的构建却已经完成,每一篇都增加的那些旁边和对话,则让故事有了一个引申,让情节变得富有张力。这样的创新留给读者的,更多的是解读的空间,而让我们欣赏的,则是作者对历史的钩沉。
从内容和故事的叙述上,《南国之冬》和之前的书籍明显不同了,他更愿意以舞台剧的方式来展现,虽然主题上依然写作的是小说,但是电影和历史剧的痕迹却已经在这里非常明显了,在一种偶然性的、突发性、变化性的时代背景下来讲述故事,这已经是一种很值得耐人寻味的写作方式,何况,这里还对前事的伏笔解决,然后用同样的情节来贯穿了几十篇民国故事,近当代的历史就在其中款款展开。
也许寻常的小说写作和评价不适合这本书,对中国近当代史的热情让张大春在这里融入了戏剧和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从而开创了这种崭新的写作,这是一种勇气,同时,也是一种遗憾的了结。《南国之冬》,跨越十五年,只为让时间的齿轮再次向前。
。
《南国之冬》读后感(九):【须叔试读】南国之冬:江湖人间事,捻断数根须
冬日暖阳之下慵懒之间翻开作家张大春的《南国之冬》,你一定会后悔,因为这种拿起就放不下的,欲罢不能的阅读感觉已经好久没有了。就如同回到小时候,拿着板凳乖乖坐在村子十字路口听那白胡子老爷爷烟袋锅里冒出来的奇闻轶事,日落西沉,都已经看不清对方长相,还舍不得回家。
1.在人间捡故事的张大春
张大春就如同这富有传奇色彩的说书人,他的人生就是一路行走,一路捡拾尘封在历史里的故事,一一放进“钵”中,等待时机,叮叮当当,倒出民国的瑰丽江湖,倒出了新旧思想的碰撞,倒出了历史的尘埃与血泪。如《南国之冬》的书籍装帧,白纸黑字间,“大时代就像黑洞一样,把每个人都卷在里面,陷在里面,把人人都拥抱起来,有如浪潮迭生,浮沫相连,密不可分”竖版排列,错落有致,沿着起起伏伏的文字曲线,走进张大春的四季书,《春灯公子》、《战夏阳》、《一叶秋》,前三本民间传奇信手拈来、行文洒脱,加上《南国之冬》,四季书被称之为张大春的中国传奇笔记资料小说,将小说家的叙事艺术与历史史料、稗官野史相结合,呈现出一派近代中国之怪现状,这个“识得几个字”的作家在书写现实与寻求真实真相过程中构建出野马脱缰般肆意洒脱故事中的历史江湖与高屋建瓴的人类思想命脉。
读张大春的作品其实需要费些功夫,尤其是《南国之冬》,信息量太大。如同《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一般徐徐展开,你会发现之前自己所学的历史不过是《南国之冬》里面的其中几个人名与表象而已。不管是江湖大佬、民国军阀、皇帝戏子、文人墨客、诗词歌赋 、市井闲谈、鬼怪传奇,诸多种种,还包括张大春作者本人,从电影《一代宗师》引发开来,将现实电影创作交流、与老师旧友之事穿插其中,历史与现实相互穿插,创作的大背景与历史的大背景相互牵扯。从江湖事引到朝堂之上的波诡云谲,这中间作者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将自己置身作品其中,从历史深处挖掘出天地悠长水流不尽的生命中的琐碎真相,翻检故事的肌理,透析情节的骨髓,《毕顺风》开始到《离魂》终结完美闭环回归民间隐事。跳脱出小说的束缚与窠臼,读者也会不禁为那历史中的大小人物抚掌击节,黯然沉郁,潸然泪下。
2.铁索连横犬牙交错的故事
民国历史短暂辉煌复杂瑰丽,历史钩沉间作者单单挑出武林人士丁连山“攫薄无鬼襟而掌杀之”说开来,从丁连山宫宝森武坛之事探民国历史之罅隙,由此隐居作诗野心勃勃的袁世凯、走一步失望一步的吕公望、民间教育家伍博纯、遗世独立的才女吕碧城、留着迷惘之辫的辜鸿铭、书写历史的蔡东藩、抒怀孤愤的黄遵宪、牺牲的徐锡麟、秋瑾、蒋大同、熊成基、被暗杀的陶成章、王亚樵,还有那些在历史事件中左右逢源捞取名望与资本的投机人士们,“莫恨南国无冬,可深哀者,人去海空。”这纷繁的乱世之中,无数的各样人等都被裹挟其中,这些半真半假光怪陆离的历史故事,从民国的伍博纯、蔡东藩到王静芝老师,乃至张大春老师,一脉相承,将故事与创作结合起来,“假借文字,陶铸国魂”,也就是作者所述的从古人热闹的立场中抽拔而出,发现历史推进之艰难、思想之冲撞、信仰之忠贞,揭露其人性之幽暗、展现其光明。
最感人的是第八话《写蛮笺,传心契》和代跋《课堂上的题外话》,第八话张大春讲了“近代女词人中第一”吕碧城的故事,“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第一人” 、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 写出豪情万丈的“十万年来空谷里,可有粉妆题赋?写蛮笺,传心契,惟吾与汝。”这个积攒巨额财富、游历欧美经历世态炎凉,最后投奔佛门的奇女子,既有豪侠之气,又有家国情怀,而国家如此,虽情何以堪,却仍具有远见卓识,超越国族之间。张大春挖掘出了吕碧城的拯饥救溺之决心,民国期间的思想剧变在一位杰出的女性身上体现淋漓尽致,看她救助秋瑾、在保护动物大会演讲、在阿尔卑斯山上抒发豪情,对未来充满了最充盈的希望。
代跋《课堂上的题外话》,作者被黄遵宪感动热泪盈眶,这个清代末年的外交故事中,诗人黄遵宪在外交领域坚定的信念以及其“诗届革命”之旗手,率先开“我手写我口”的先河,文人风骨可见一斑。从《南国之冬》最后一页回忆起当初的课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前面的引言朱自清就写过,“诗届革命”中,走得远些的就是黄遵宪,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在观念上,却有很大影响。至黄遵宪这一代文人与实践者开始,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
“钵”出现在《人间藏王》中,出现在王静芝老师的案头,最后也出现在作者张大春的床头,“钵”是人间藏王传宗接代的信物,这也是写故事之人,编剧本之人、学文学之人的传承之物,一代代传承下来,使命是要把丢掉的东西找回来。不管是故事中的文本,还是文本中的故事,种种历史的可能都是一面镜子,里子面子间、人物剪影间,真假故事中窥历史之真相,树国人之灵魂。
一人一笔,故事漫长,南国之冬,观历史故事须臾之注脚,我等任烟雨苍茫虬须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