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能指》经典读后感有感
《想象的能指》是一本由克里斯蒂安·麦茨著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303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200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象的能指》精选点评:
●只有前言能读懂的。上了一个选修课,还好知道能指和所指是什么意思了。
●看电影=窥淫
●翻译的太差,怎样才能抵制国内的学术骗子?!
●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是比较怀疑我的学术智商的,但读到最后的翻译索引时,我稍微释然了一点点。
●翻译糟透了,但是可以想见原本大概也是走的言语晦涩的路子。其实倒也谈不上晦涩,只是感觉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什么啦(——叔本华如是说)。不过里面的核心的概念还是很有趣的,即:电影作为一种语言,影像也并非是影像那么直白、简单。在影像的下面,是一层又一层的文化和意义,更不用说影像中的元素本身,实际上也有许多抽象或者说是隐喻、提喻、换喻的地方。比如说电影中的巴黎,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一个名字(名字本身已经是抽象化了,但是在这里看做为低级抽象化,即约定俗成),它变成了含有浪漫的想象的地方,它成为了浪漫的发生地,成为了小资情结的代表,而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换喻。电影中在此处发生的故事,则是提喻。其实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诗意是如何被插入在电影当中的。
●结合符号学啊 精神分析看看 穆尔维啥的都行
●晦涩的要死
●起初觉得译者洋洒20多页的序有点占便宜刷存在感,不过读下来觉得虽故弄玄虚、表达能力也不强,但还是能感受到他跟原作在意向上共鸣的。从译者遣词造句和论述问题的能力上看来,普遍反映的晦涩应该还是跟译者有很大关系的。不得不去找个英文版来看了,我看这中文译本是没打算让人读的。
●我才学疏浅,读感像在一直原地转圈
●既不能太满足又不能不满足的欲望阿。
《想象的能指》读后感(一):好难懂的一本书
一时冲动在卓越网上买下了这本书,后来看了才发现以自己现在的功力要想看懂这本书还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电影虽然充满着无穷无尽的魅力,但要真的研究起来,可比看电影痛苦多了。所以这本书现在还是放在书柜里,不敢轻易翻阅,o(∩_∩)o...,还是再锻炼一下自己再看好了。
《想象的能指》读后感(二):这书还是再研究几遍吧。
读过英文版,不过没看完,因为急着写论文用,现在回头来看中文版,感觉翻译上有点问题,可能是我自己看的时候并未斟酌每一句要怎么翻译所以也不够严谨吧。
至于麦茨的理论本身,我感觉受到拉康的局限,细致化的表面之下更多的东西难以挖掘到。
第二电影符号学本身就是一个映照理论。而官能和电影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否就是性驱动还不能彻底参透。
《想象的能指》读后感(三):麦茨认为他的理论不是电影理论而是一门科学
读研的时候天天听老彭提到电影符号学、什么是能指、所指。我毕业答辩的外审老师正好是王志敏。在当当上看到这本书一时兴起就买了,没时间看。坐月子的时候实在无聊拿出来看看。这是我读过的最难懂的一本书了,一方面是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原因吧,原文是法文的。另一方面是这个理论是有些晦涩且故作高深。麦茨认为他的理论不是电影理论而是一门科学,这个我真没觉得。可能是我的能力有限还读不懂吧。
《想象的能指》读后感(四):幸好没买
在当当上看到是王志敏翻译的,差点一时冲动要买下来,算是对这位比较欣赏的老师的支持,看了一些选段,发现完全不知所云,就忍住了。
这两天要帮别人完成篇论文,关于精神分析与电影的,借了这本书来参考,这才有机会一睹真面目。
不知是原著本来就很晦涩,还是翻译的问题,这本书根本没有办法连续阅读十行以上,实在是太艰涩了。我想,也许只有需要写相关的博士论文的人士才能把它读完吧。葵花宝典非它莫属
《想象的能指》读后感(五):简短的阐述一下其中的基本概念吧
翻译糟透了,但是可以想见原本大概也是走的言语晦涩的路子。其实倒也谈不上晦涩,只是感觉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什么啦(——叔本华如是说)。不过里面的核心的概念还是很有趣的,即:电影作为一种语言,影像也并非是影像那么直白、简单。在影像的下面,是一层又一层的文化和意义,更不用说影像中的元素本身,实际上也有许多抽象或者说是隐喻、提喻、换喻的地方。比如说电影中的巴黎,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一个名字(名字本身已经是抽象化了,但是在这里看做为低级抽象化,即约定俗成),它变成了含有浪漫的想象的地方,它成为了浪漫的发生地,成为了小资情结的代表,而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换喻。电影中在此处发生的故事,则是提喻。其实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诗意是如何被插入在电影当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