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拉的骨灰的读后感大全
《安吉拉的骨灰》是一本由(美)弗朗克·麦科特林著作,昆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吉拉的骨灰》精选点评:
●什么也不说了,亲自读吧
●悲惨的人生
●不错的成长小说,带有历史感。
●家庭观三刷
●心情灰暗的时候看的
●在6013读的小妖的书,是爱尔兰的遗失么
●第一本图书馆,转椅,大雨秋末冰冷,寻找孤寂和可怜的极点
●倔强茁壮的成长
●作者能活下来,轻松幽默讲述自己的悲惨童年,本身就是超强心智的体现。
●这几天又读了一遍,真感人啊
《安吉拉的骨灰》读后感(一):安吉拉的骨灰,永远的童年。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年纪比最后时主人公还要小,过了10年再次读它时,还是给我很多的收获。让我成长。 我童年的许多事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不过将主人公的童年当作我的童年,也挺有意思的。发现50年前的爱尔兰和20年前的中国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
《安吉拉的骨灰》读后感(二):成长故事
作者这部书里,到处是生动的细节.没有说教.
上次看到亦舒与沈从文的杂笔,他们的头脑里有很多生动的细节,怪不得成了小说家.
经过漫长的贫困的童年后,主人公终于长成了少年,这篇文章到后期才向我们显示出这个少年内心的美好与困惑,对每一个内心经历成长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启示与陪伴.
《安吉拉的骨灰》读后感(三):矛盾
其实不是看得很懂,书的名字为什么叫安吉拉的骨灰。是用这个来象征爱尔兰的毁灭吗?平心而论,作者的妈妈对他不错,对上学一事也看得很重要,他在帮别人运煤渣的时候也很心疼他。我自认为他妈妈后来和拉曼好也是生活所迫,毕竟寄人篱下,又没有收入。而作者的爸爸是个又爱又恨的人物,就像作者说的,早晨,晚上和夜里的爸爸是三个人。我也从来不知道一个人可以爱酒爱到那种程度,可以如此不负责任。另外通过这本书可以稍微窥视到西方各种宗教之间的斗争和爱尔兰人对英国人的仇恨之情,看看还是很有趣的。
《安吉拉的骨灰》读后感(四):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这本书与我很有缘分。在kindle上下载了电子版却发现只有上班部。然而来到清华文图,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军训到现在那么多天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每次翻开这本书总会想,如果这样的人生都有勇气坚强、勇敢、乐观地面对。我有什么资格抱怨?
父亲是酒鬼,母亲没有工作,一家人靠救济金度日,从美国到爱尔兰。没有亲人的帮助,弟弟妹妹亲朋相继去世。身上有穷苦人的烙印,受尽白眼、歧视。然而弗朗克依旧坚强地活了下去。他本可以选择成为邮局的正式工,平凡安逸地度过一生。可他选择了梦想,选择了美国,选择了远方。
忘不了那个雨夜,他打了妈妈,跪倒在雨里,向与他名字相同的圣徒雕像诉说他生活的苦难,诉说他黑暗的童年、少年时光。死去的爱人,失踪的父亲,与拉曼通奸的母亲,他生活的这个人间地狱。上帝听到了么?我想他听到了,那个拥抱他的牧师,也许就是上帝派来凡间的天使,注定给绝望的人以光明。
我也有走向远方的梦想,而相比之下,我并没有经受过磨练、挫折。这本书的每个字都是苦难,却教会了我什么是坚强、乐观。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安吉拉的骨灰》读后感(五):生活其实不难,挺一挺就过去了
做为一本传记,可以说它是很优秀的,很佩服作者的记忆力,贫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都记得那么清楚,面包、太妃糖、电影院,小说中提得最多的就是这些东西,父亲的歌声、迫不得已的偷窃,第一次的爱欲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生活在贫困的底线,为最低限度的生存而苦苦挣扎,难得的是作者把一些事情还写得那么乐观,而没有愤世嫉俗。作为一本小说,这本书是有一些乏味,没有高潮,没有曲折的情节,作为一本几百页的长篇来说是有一些乏味的。
酒是万恶之源,一个家庭的贫困往往是因为男人,而且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酗酒,看《约翰.克利斯朵夫》也是这样,一个男人为了酒可以什么都不顾。在这本书里,主人公的父亲处于一个绝对弱势的地位,因为他不能给这个家庭带来做为一个家需要的东西。
让我深感兴趣的还有爱尔兰的福利制度,虽然大多数人很贫穷,但是他们还是通过种种途径得到生活的最低保障,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也还是比较难的事情,而且主人公在做了一名邮递员之后,只要他工作满两年就可以得到一份稳定而有保障的收入,可以帮家里人摆脱生活的贫困,他们改变生活的途径为在中国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