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堡垒》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堡垒》影评摘抄

2020-12-24 23:47: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堡垒》影评摘抄

  《堡垒》是一部由马修·巴尼执导,奇幻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堡垒》精选点评:

  ●缺乏影像意识,内容与内涵满满,但还是个艺术馆电影。

  ●20190928尤伦斯放映第一场,美国神话和欧洲神话有什么区别?博伊斯的狼和马修巴尼的狼都是什么?

  ●3.5

  ●总体艺术,展览装置与影像呼应,舞蹈演员的姿态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叙事,具有叙事意义。 自然风光的感知都是生成-不可感知。展览的铜板和影像很好的结合,相辅相成,既是道具,又是装置。判断一个影像艺术家功力,就看他叙事能力。

  ●要是不谈神话背景和政治隐喻,还剩下什么

  ●电影叙事里的符号学➕神话学➕社会学 还是马修巴尼最厉害 从悬丝到堡垒 从没指望观众彻底看懂 也没有人可以模仿 这才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the omens of lupus /我的男神上了年纪开始内敛和聚焦,但这样的话用这么工整的六段叙事,实在让人看得干涩,好在有很棒的声音,最喜欢的一个点就是那个踏过红圈的女孩,也许地面时而是时间的洞穴,她在其中变成狼,鹰或者鹿。堡垒再一次证明马修巴尼在材料上的天才,当试图精准刻画下退却之物和神话,就是禁忌,而在电解液中雕版的精致被物质运动解析,轨迹重新回到抽象征兆,宇宙总归是幕后操手 /还有ucca真的是.....呵

  ●with somebody#UCCA#

  ●身体,和身体的演绎

  ●作为展览的先导,把创作过程讲述得很明白。但其中集合神话、政治的隐喻,只勉强懂了七八成吧……(需要一本马修巴尼的神秘学符号说明书)

  《堡垒》影评(一):“她们俩是来玩的吗?”

  上周去尤伦斯看了 Matthew Barney 的《堡垒》。讲解员只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中间的几个雕塑就没了,然后我自己去看外面的铜版画。结果走反了方向,没有看出个所以然。还好这个时候遇到了朋友,给我说她在《锯齿山脉》这幅画上看到了狼。于是我们一幅幅看过去,才发现这是一个 Diana 和狼的故事。再后来在观影厅看了电影,更加明白了这个故事,这种表现方式还是很有意思的。

  一件有趣的事情:Diana 周围有两个狩猎的女伴屁都不干一直在那里跳舞(实际上她们是在用舞蹈演绎狼和 Diana)。当 Diana 遇到群狼时,我和我朋友(被实用主义荼毒哈哈)抓紧了脚趾,在想为什么这两狩猎女伴不去那帮助 Diana 而是在这跳那么开心。我听见我朋友在我耳边疑惑地发出来来自灵魂的问题:“她们俩是来玩的吗?”我噗嗤没忍住地表示了赞同。就算后面看明白了她们一人饰狼一人饰 Diana,每次 Diana 和狼对戏就回跳舞,我们还是会相视噗嗤。

  回到正题,表现形式很巧妙,用舞蹈演绎了人和自然的矛盾与人和人的矛盾。但是最后没有怎么看明白 Diana 杀完狼后为什么就吐了,也没明白为什么画家要去剥狼的皮。= = 总之还是很不错的展哈哈

  《堡垒》影评(二):《堡垒》与我的2020的非线性关联

  

2020开年影像,彰显神性的终极作品//

2020.11.26追评:一年过去依然是我本年度最震撼的影响,和别人无数次谈论起,昨天再次去UCCA买了这个影像的静帧影像艺术集,算是首尾呼应之笔。

2020是一个动荡之年,彼时的我不会知道;

我更不会知道我会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从而接近我所热爱的作家般的观察与个人情怀的田野,我或许可以进入自己的诗与画、建造自己的祭坛;我已经几乎忘了影片的镜头,但是我爱其中神性的流淌;我今年认识到了自己所崇拜的,我还在信的路上;我现在仍然在彷徨,我尚未找出自己的独特性,我依然会嫉妒,会违反我尝试遵守的;我在尝试庄重,但是带来的只是我对他人的审视而非自己;我亦无法确定我到底想要贝雷帽还是罗马领,或者说两者都是在追求永恒,都需要不顾寿命所限的求索......

2020年我是家庭的叛徒,环境的异教徒,旋律的逆行舟,观念的陀螺,文化的质疑者。我结识了可怜人、苦难者、“社会学家”、评论员、红卫兵;我间接认识了牧师和唱诗班的女孩;他们是我充实。

不过2021年我可以找到地图吗,我肯定希望。

要做一棵树,按时结果,叶子不枯干。

  《堡垒》影评(三):当追踪成为一种顺势巫术——论马修·巴尼的《堡垒》

  人类终于可以在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风景中“退场”了,仿佛,在人类一败涂地的努力中,在工业文明的反噬下,自然重新宣告了主权。

  不知是深刻描绘现实就要与其保留距离,还是现实的经验已经无法振聋发聩地予人警醒,抑或我们对那些反复强调的问题依旧无计可施。总之,有关马修·巴尼新作《堡垒》(Redoubt, 2018)的叙事,一如他一直以来所热衷的处理方式那样——在拒绝屈服于惨淡现实的同时,重新将人们拉回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神话时代。

  “神话永恒不变的中心,作为常数也必然会引人回归”[1],只不过马修·巴尼的讲述策略看起来像是将人(或者说人类的力量)吞没在由锯齿状的山形、常年的积雪、险恶的道路所多次提示的风景中,这里没有语言,舞蹈与奔跑就是最有效的沟通讯号。巴尼借罗马神话阿克泰翁(Actaeon)和狄安娜(Diana)的故事为叙事框架,并重新调配和安排两个名字下的角色身份——狩猎女神狄安娜在广袤的山峦间追踪灰狼,而雕刻师阿克泰翁则着迷似地追踪着狄安娜的身影,并试图一次次用电镀画的方式“收容”其狩猎的身形和山间的风景。整个叙述几乎就是围绕六幕诡谲的追踪和狩猎戏份展开

  在古代神话中,“吃神肉”曾被看成是一种灵性的继承方式——猎杀神所寄存的动物或谷物的皮囊,从而得某种体质、力量与智力特征,抑或解放、献祭和转生的信念。[2]。而反观《堡垒》中的诡异关系:追踪者(影片中的阿克泰翁)非但是猎人的形象,反而其追逐的对象变成了狩猎女神,但其“追踪”的行动却几乎与“狩猎”这种行为的神学解释有着如出一辙的本质——雕刻师契而不舍地对风景追逐、对狩猎女神追踪,他分明已经意识到追逐失败的下场就是被猎杀,但仍然奋不顾身地在影片中周旋了六幕之久。其指涉始终不能让人忽视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对“索取、占有和获得”的渴望,并且无限着迷,其外现方式早已不再是古代神话中的狩猎,而是用“电镀画”这种接近现代炼金术的方式取代了。它(电镀画)在影片中的位置也几乎与过去人们误解照相术就是摄取灵魂的认知程度一脉相连,这套叙事表面上看很矛盾,但矛盾的程度远远不像我们初看时那么严重,因为,至少影片中的阿克泰翁在现有的经验下也曾对结果短暂且耐心地权衡过。而权衡语境的所指似乎昭示了巴尼对当代人们处境的平行隐喻。

  于是,当电镀与追踪两个行动变成了像狩猎一样的顺势巫术,一种勾天通地的灵媒,其降临的结果不只是如其行动本身所指涉的灵性的继承与获取,还有在对这两个行动外部结构的浇筑下,巴尼试图将其引火到当代人相信神话向现实转向的预见能力和野心。总的来说,阿克泰翁和狄安娜的引用在马修·巴尼这里根本就不是古代神话的当代讲述,而是将原本故事结构携带着一种更加高度的秩序以回归的方式临显。换句话说,重要的不是影片纳入了一个神话结构,而是借神话的变体,引渡到一个翘首以盼的、苦苦等待的新预见的到来;投射至如今依旧悬而未决的当代叙事的期许之中。

  可新预见其指向究竟是什么呢?考虑到巴尼自己提供的线索诸如:爱达荷州的成长史、1974年美国引入灰狼计划、山火与枯树的平衡隐喻、枪支的权威与政府的暂时消退……其每一组关键词都将引向一层讲述,我们当然可以借此高谈美国西北部的地缘与历史,阔论其隐约携带的政治与社会的复杂性,可要知道,影片中最为直接的铺垫就是一个暂时脱离了现实、几乎只有枪支还能维系工业文明尚未全盘崩溃的最后壁垒的大背景。正是当上述这些支离破碎的词语和句子被整合在一起时,它们所关心的重点也便鬼使神差地浮现出来,一并滑向了那些人类与技术、社会、自然之间永远重蹈覆辙、永远此消彼长的关系上。

  纵观整部影片,其实马修·巴尼提供的是一个断裂的叙事,在结尾,狼群把雕刻师的据点撕咬得一地狼藉,有关追踪的故事也就此而止了。对于这样一个弥远的、未果的故事,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巴尼用了一个不在当代人类社会中展开却如鬼魂般回返于当代的叙述去强调一个与人息息相关的生存处境。仿佛将最切实的感官推向远古洪荒,而那里就是极限之所在,就是人们如何还能跳脱来观看的源头,以及如何刺破冰冷的科学主义氛围,以重返巫术的身姿再次浮现关于尚未到来的险恶结局的预估。

  我们猛然意识到《堡垒》所处理的对象明明是当下人类发展阶段最为迫切和切身的生存问题,可巴尼却迂回了如曲折的路径来引述,就曲折程度而言,说归到底,提示给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是“神话”来接管了叙事?在我看来,必须且终将是神话,因为,人类只有在那个异化的遥远故事中才能欣然接受和彻底认清那个本该必须被认清的自己,风已吹来,神话就是现在。

  注:

  [1] 汉斯·布鲁门伯格(Hans Blumenberg),《神话研究》(上),胡继华/译,世纪文景,2012年。

  [2] J.G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金枝——巫术与宗教研究》(下册),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

  撰文/王欢

  文章原载于ARTFORUM中文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堡垒》影评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