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午夜的幽光》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午夜的幽光》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5 03:3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午夜的幽光》的读后感大全

  《午夜的幽光》是一本由林贤治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午夜的幽光》精选点评:

  ●高中就该看。

  ●文学青年

  ●以后有机会还要细读。

  ●认识了更多西方知识分子。

  ●虽然,文字并不华丽;但这道“午夜的幽光”,突出的是思想……

  ●写毕业论文时候用到的书,还应该再看一遍的书。

  ●2012

  ●外国有影响力知识分子介绍,既有事迹评论又有书目推荐。

  ●真的很一般

  ●文字动人 清清透透却又字字携力

  《午夜的幽光》读后感(一):午夜,那道幽光

  《午夜的幽光》中,多数篇章也是“小品”,但题材、风格都不相同。这是一本“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最初看到书名的这个副题,差点就不想翻阅了,因为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说,读着忒累人。而且,打头的两篇,都是比较绵长的文字,第一篇的理论色彩还过于浓重。不过,书的目录吸引了我。粗读之下,一是发现林贤治的文字,是我很赞赏和钦佩的那种——严谨而舒畅、洗炼而厚实;二是发现书中所述及的不少事例内容,多是曾有听闻而不知其详的,而在林贤治的寥寥数笔之下,显见地清晰着,但同时也会令人费些思量。

  我更喜欢读书中的西方知识分子个案,如作者在题记中所言,这些个案,恰好具有某些共同的、类似的“特点”——“反强权、反体制、反潮流,以及平民主义的立场”。这些理念式的东西,坐实到奥威尔、法布尔、盗版与地下印刷、用道义写就的书,等等,也就具有了鲜活与刺激心灵、大脑的生动力量,让你更觉得这是一本有厚度的书。

  《午夜的幽光》读后感(二):棒打愚儿不醒

  很便宜的买到了本书。

  向上海贝贝特致敬~~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致敬~~到目前为止,所购贵团队出版的图书还没有让我失望过。我藏书不多,观书更少。

  翻开集子,除谈鲁迅的两篇文章外,其余对我新鲜如处子。

  林先生文笔钢针似的敏锐,明镜似的清澈,毒箭似的残酷;冷如坚冰,热如烈火;轻如肉眼难辨的游丝,重如突然压下、盖顶的千钧;读过伊文章的,都能感觉享受得到,鲁迅是伊爸爸。

  点到为止,吞吞吐吐,躲躲闪闪,犹抱琵琶半遮面,可以理解,也能够理解,鲁迅兵法、自己主动抽掉几根骨头之谓也。

  看林先生谈“知识分子”,谈幽光薇依,谈非常反俄奥威尔,谈穿粗布衫与穿燕尾服终究要分手,谈盗版思想,谈李慎之,心有共鸣,毫无隔膜。底层出来写给底层朋友看的嘛。(有用吗?)底层出来写给关怀底层朋友的先进看的嘛。(要看吗?)

  鲁迅写: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主席曰: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张中晓云: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白居易,惟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心之可知性之二律背反。

  24多万字,洋洋洒洒,汤姆克鲁斯不可能的任务。林先生自己也知道的。失败:一种宿命。

  只能做,穿过黑暗的,那,一道幽光。

  《午夜的幽光》读后感(三):直达心底的幽光

  林贤治这本关于知识分子札记,书名叫《午夜的幽光》,思想和文字都如同“幽光”二字迷人。

  昨夜逃避家里喧哗的气氛,坐在办公室,不开电脑,不要音乐,一杯清水,与林贤治共游。

  文笔很好,看着吸引人。

  他大略十分欣赏薇依,三十多页的篇幅,看的人心潮起伏。

  薇依,一直很喜欢这个名字,柔弱美丽。但她却是拥有那样强大力量的女子。

  午夜的幽光,穿透黑暗的一束幽光,直到底层,而非天界。“照亮黑暗的光,最先穿透自己”,但在巨大黑暗中,它必然归于吞噬的命运。如同34岁就死去的薇依。

  她的偏执极端为我所向往,她的勇往无前为我所钦佩,她的善良怜悯为我所崇敬。一个异类游走在边缘。

  嗜烟的她没有其他消遣,她将一生奉献给自由和革命,奉献给人类基本的平等。她用羸弱的身躯抵抗整个世界,政治界、学术界全是她的战场。她放弃优渥,忍受工厂的高强度劳作和毫无尊严的待遇。没有第二人能做到她这般自觉的与底层同呼吸共命运。彻底的敬服。

  永远无从得知这个弱女子究竟怎会有这般坚强的毅力来抵制一切物质,乃至面临死亡还坚持精神的渴求。

  有时我想薇依自己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嘛?她批判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不愿与之为伍。是拒绝知识分子这一类?还是拒绝当时被称为知识分子的这一类?

  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对知识分子有一个标准,局外人、流亡者、业余者、捣乱者、敢于向权势者叫板的人,林评价说清晰而警醒。我是去年看这本书的,薄薄一本,看了很久。薇依似乎就是这么个知识分子,每一条都符合。

  薇依去世后,著作陆续面世。人们渐渐认识到这个无可救药的异类的伟大之处。

  这种盖棺定论的事情层出不穷,实在令人费解。历史的玩笑开太多了,但玩笑的肇事者始终是人类本身。

  今天烫头发,用了三个小时,幸好有书做伴。也许思想文集不适合那样凡俗的环境阅读,但心境如水即可。

  看书通常需要一个适意的环境,对于我来说,则完全是心境决定的。

  每次读到薇依、法拉奇之类的女人,就会心潮澎湃起来。

  生活可以柔软可以刚硬,骨子里不喜欢江南的柔弱无骨。我依然渴望大漠与荒原。

  《午夜的幽光》读后感(四):思想着的一棵树

  最初读林贤治,是他的那本《自制的海图》,之后,他在我心中就成为一个独有的品牌,就如当初的三联,当初的上海译文。

  在这本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中,贯彻了林贤治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他对于思想者灵魂深处、人性深处的切切关怀。从西方的葛兰西、福柯、狄金森、赫尔岑、西蒙娜•薇依、斯蒂芬•茨威格、维迪亚•奈保尔、萨义德、奥威尔、房龙、君特•格拉斯、米沃什、凯尔泰斯、惠特曼、爱默生、法布尔、赖希、凯尔泰斯,到中国的鲁迅、李慎之,林贤治以他的真诚与悲悯之心,走近那些盛名之下的生命个体,通过筛选与剥离,确立了知识分子的核心。在他眼里,所谓的知识分子,就是批判的、异议的、反抗的、说真话的,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

  “宛如一道光束,投向黑暗深处,使周围的人类现形。这是一道幽光,因苍白而显得强烈。”对于法国思想家西蒙娜•薇依,林贤治无疑充满着一种关爱,那不是男人对于女人的偏爱,却也是一种强烈的怜惜。西蒙娜•薇依,一生只为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诚实的、自由的、尊严的、劳动着的、具有道德良知、富于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人。“照亮黑暗的光,最先穿透自己。”林贤治笔下的西蒙娜•薇依,短短34年的生命,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因爱和热情,柔弱的身躯中所蕴涵,所蹦射出来的精神力量,为人深深折服。然而,她走得太快,走得太远了,别人只来得及仰望她的背影。“一支火焰,当它找不到别的燃料时不会燃烧太久;一道光,当它穿过太浓密的黑暗时,反而被黑暗吞噬了。”西蒙娜•薇依安详、大度地走向黑暗,把希望与光明留给身后的未来世界。她是一个现代的悲剧英雄。

  “得知己难,得文学知己尤难”。美国一代文豪爱默生与诗人惠特曼从交往之初的惺惺相惜,到最后的分道扬镳,是穿着燕尾服的文坛教父与穿粗布衫的农民诗人的终究要分手。36岁那年,惠特曼用手摇印刷机印刷了一千本自己的诗集——《草叶集》,他的诗歌简单、自然,富有气魄。由于诗集无一问津,最后全部送人。爱默生收到惠特曼寄赠的诗集后,十分惊喜,不遗余力地推荐这位朴实的本土诗人;而惠特曼则利用爱默生的热情,来达到轰动的社会效应。上流社会的文明绅士与来自乡野的鲁莽汉子,不同的文学气质,不同的文学思想,导致了他们最后的分裂。而分裂是伟大的。

  “人性的美善与丑恶,在亲缘关系中表现得最清楚不过。”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房龙以他渊博的学识、富于启发性的思想和亲切的文笔获得了读者的尊重,而在他儿子威廉撰写的关于他的传记中,老人家完全被丑化。威廉不遗余力地嘲笑父亲的世俗与无能,却不能掩盖房龙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个与专制做斗争的富于正义的知识分子形象。房龙以“宽容”一词来涵盖自由、民主与理性,可惜死后却没有得到儿子的宽容。

  树木根系发达、形象伟岸,树木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它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正是这些以树木的形象存在过、思考过的人类,点亮了人类的智慧之光、生命之光。

  《午夜的幽光》读后感(五):惟人间最缺养分,惟午夜最需幽光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鲁迅《题<呐喊>》

  “宛如一道光束,投向黑暗深处,使周围的人类现形。这是一道幽光,因苍白而显得强烈。”——这就是《午夜的幽光》。

  作者林贤治生于忧困,起于微末,“在田地上耕种过相当一段时间”。“今天总算得以笔耕为活”,却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没有象我们诸多引入庙堂的知识精英那样,自觉而慌张地毁弃籍贯与出身的脐带,同时惶恐地振摄衣冠。而是坚守底层立场,坚持平民意识,并以此为发端和基点,自觉而坚定地走向异端和彼岸,直蹈“悬浮于大地和云层之上”的精神,析出“一种多棱的结晶体”叫思想,成为晦暗海洋中的一座灯塔,发出洞彻迷雾、烛照黑夜的光。他是诗人,著有《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他是作家,写就《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他是编辑,编选了《人文随笔》、《被驱逐的人》;他是思想者,凝炼出《自制的海图》、《平民的信使》。这些成份的气血交融,凝聚成“自外于权力”、“具有个人英雄主义”又不回避“公共性”、“具有反强权、反体制、反潮流及平民主义立场”的类似特点、“耻于做知识学的炼金术士,而争当大众社会的燃灯者和拓荒人”的知识分子的本质内核。这一册“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既是对知识分子品貌特征去伪存真的理性确认,而诗化的文字中又勾勒出一个孑然独行于黑暗荒原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肖像。

  “思想,是穿过人生与世相的一道幽光,能让昏昧的心灵豁然开朗。思想者的文字,是社会大幕下一道刺目的闪电,能映照出思想者卓然挺立的身姿。”《午夜的幽光》即是这样一部警世之作。她透析了薇依、萨特、加缪、福柯、格拉斯、茨威格、房龙、萨义德、奈保尔、奥威尔、鲁迅、李慎之等的道德良心,揭示了政治、社会、阶级、革命的交互作用,告白了哲学、文化、艺术、生活的价值取向,而最终,是对“个人”批判、自由、正义、宽容的基本权利和品质的不懈鼓吹和坚定捍卫。她内涵广大,立意深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是一部教人向善的、有灵魂的、以道义写成的书。

  “中国知识分子恰恰乐于进入宫廷,充当顾问,也即古人说的‘王者师’”。儒者从来作帝师,其中蕴含的温顺、折中、机变,也算是儒家文化传统和本土政治经验的熔炼。而在这“以经济改革为杠杆,正在撬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冻土层,行将开出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能够捡拾这一传统和经验、堪作“王者师”的所谓“中国知识分子”恐也无几多了,环伺我们周围的是沽名钓誉的“学术权威”和争利逐色的“文化精英”。而浑沌批评概念、猥亵批评精神、放弃批评权力、规避批评责任的情势与氛围,让当下的所谓“评论”尤显可疑,进而可笑。冷落于这样的评论,对好书,特别是这样的一部书反而是件幸事。当然,对我而言,写下这样的观感文字,是无意于、更不敢奢谈评论的。唯愿作被这道午夜幽光点燃的薪柴中的一枝,喷发出自己煦微的火花,给这无边的黑夜增添一丝亮色,以使这道幽光投射得更远。因为,在绝对黑暗中,光亦难以传播。

  今夕何夕,共此烛光。夜阑人静中,薄窗昏灯下,读书,给我慰籍,添我快意。年少孟浪时,常取酒佐之,夜半陶然微醺,见窗外清风明月,廓而忘言;而今苍苍也,只喝些粗茶,子时凉意入骨,觉窗外长夜漫漫,间有细雨霏霏,心底却不由向这漆黑的荒野发出几声凌厉的呐喊,只无所谓风,也无所谓回声……

  惟人间最缺养分,惟午夜最需幽光。待何时,忍冬花盛开,紫地丁遍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