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s Ashes读后感锦集
《Angela's Ashes》是一本由Frank McCourt著作,Scribner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136.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ngela's Ashes》精选点评:
●I cried for this, for Frank and his American dream after all.
●我看过最棒的英文小说+自传。 一本让人又哭又笑,陷入疯狂的好书!
●更喜欢这个KINGDOM了
●she ain't angle, she's a mother.
●Almost miss it for laziness== But, it's really bravo!
●家庭的影响延续一生 读完觉得庆幸 想想又觉不幸
●不是在读,而是在听。
●Heartbroken.
●How can such a heavily plotted subject be so entertaining at the same time?
●hope our little hero lead a wonderful life in the years to come.
《Angela's Ashes》读后感(一):为什么我不觉得这是本好书
是因听朋友提起才买来看的。 可是读完并没感觉到朋友所说的“震撼”。 总体感觉文字很流畅。 至于悲惨的童年嘛,那个年代地球上大多数人都有着悲惨的童年。 难道不是么? 所以以悲惨的程度来评价这本书这个故事的话,这本书只是一般般。 还有看到最后又觉得有点可笑。 以作者现在在美国的处境来分析他当时的心情,至少说明一点,他最后描写自己的心情倒是很实在的。 不喜欢,不推荐,因为不真实。 至于为什么会得奖,见仁见智吧。
《Angela's Ashes》读后感(二):关于 天使之灰
只看了一遍,对其中frank母亲的不断丧子、frank母亲委曲求全的寄人篱下生活、frank同病房的那个小女孩的夭折、以及frank替人写威胁性那几节印象颇深。温暖的italy是个暖色调的场景,不过最后也崩溃了。。。整个书又是以小孩子的口吻描述一个残酷的世界,觉得灰暗压抑。。。。。
对于frank的父亲,其实我个人比较理解他。南北爱尔兰在当时对彼此的憎恶以及限制给他找工带来了障碍,从书中不难看出。至于酒鬼问题,我想这是frank母亲在嫁给他之前就应该了解了的。所以,安吉拉的悲剧也有自己亲手打造的成分。
《Angela's Ashes》读后感(三):不可思议的人生
其实看完这本书,第一个想到的,不是作者悲惨的童年,而是惊奇于他在那样的恶劣环境中长大所具有的写作才华。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天分,不然真的无法解释为什么这本自传会有那样流畅生动的语言。
虽然不得不承认是写的非常动人的书,我却非常讨厌书里这样的父母。Frank的父亲母亲大概就是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而Frank自己幸亏天生有那种野心勃勃,不顾世俗的野蛮的乐观精神,才能去美国追求梦想,终结他们一家在爱尔兰的小镇上的绝望生活。
恩,如果你最近在人生低潮期,那么推荐阅读。绝对的让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其实非常美好,虽然我不确定它是否是温暖的书。
《Angela's Ashes》读后感(四):A Spectacle of Irish Poverty
其实我刚读完这本书的第一反应是:这就没了?这书有什么意义?说实话,我觉得对大多数年轻豆瓣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而且很难relate,要获得感同身受的阅读快感也不容易。
首先,整本回忆录都围绕两个字:贫穷。作者一家因为贫穷不得不离开纽约回到故土爱尔兰,而等待他们的是更加“原生态”的爱尔兰式贫穷。整本书都在不停描写各种贫穷的细节和作者一家各种悲惨的遭遇。虽然作者最后回到了美国,而且明显是逆袭了(这本书得了普利策奖),但是除了最后一页象征性地预示作者将在美国飞黄腾达,全书都是在写贫困,堪称是a spectacle of Irish poverty (爱尔兰式贫穷之大观)。所以如果像我一样,想从此书中获得励志的感动,会有些失望;而习惯于阅读小资产阶级类作品的读者则可能会觉得本书逼格不够高。
其次,这本书针对的读者毫无疑问是美国人,中国读者读起来会感觉有些“与我无关”。当然大多数外国作者的目标读者都不会是中国人,但是非虚构描述性作品会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或者文化背景要求高一些。这本书表面上是写爱尔兰,但美国作为那个遥远理想的国度一直都或隐或现在字里行间。个人觉得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在美国如此受欢迎的原因:美国的爱尔兰移民数量庞大,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当年在爱尔兰生活艰难的家庭。无论是爱尔兰裔还是非爱尔兰裔的美国人,都对这个群体有一定的了解或者好奇心。而且美国在这本书里是作为全然正面的形象出现的,是作者一直魂牵梦萦想回去的地方,是美国梦一定会实现的那个美国。私以为这样的设定(当然作者可能真心是这样觉得的,毕竟他后来成功了)是本书另一个吸引美国读者的原因:和爱尔兰相比,美国真是好太多了,爱尔兰人当年多么可怜。如果说本书是对爱尔兰式贫穷的一种展现,那么观众就是美国民众。向我推荐本书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美国大叔,他眼里满是同情,非常真诚地对我说:“It's so sad. You can't imagine what kind of poverty they went through!"
但是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挺值得一读的,如果你并不介意花几天时间去了解一下爱尔兰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毕竟我们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其实也很难relate.原著可读性非常强,语言流畅生动,情感真诚饱满,很多细节故事描写的是处于贫困中的人们的普遍苦难:饥饿,窘迫,婴儿夭折,再度饥饿,又一个婴儿夭折,和由此引发的无限悲伤。此外,本书也给我们一个了解爱尔兰人民和文化的窗口:爱尔兰男人借酒浇愁的习惯由来已久,爱尔兰人民对bully英国既憎恨同时又觉得对方高不可攀的矛盾情感,爱尔兰tough女人的形象等等。
个人认为本书描写最成功的角色是作者的父亲。他虽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但是各种弱点围困下的这个男人是一个有些悲情色彩的理想主义者。他酗酒,爱面子,总是让妻儿失望,但是不难看出他其实非常爱自己的家庭,无奈不够坚强,最终辜负他人。很多关于他的描写是本书最有意思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和很多社会底层的理想主义者一样,他有强烈的爱国情节,觉得爱尔兰是一个长期受(英国)欺侮的母亲,半夜叫儿子起来发誓捍卫爱尔兰;他最疼爱的小女儿去世,他悲伤不已,他作为充满慈爱父亲的一面跃然纸上,读者很难不为之动容;他自尊心太强,极度不符合自己的社会地位,而痛苦不断,也给家人带来无限的痛苦。书中写到在艰难的时刻,他常常一个人出去走路,一走一天。我读的时候不禁想:他一个人走路的那些时刻心里该有多悲伤。相比较之下,妈妈Angela是一个更加实在因而更加坚强的人物,作者明显非常感激母亲,而对父亲的感情则要复杂的多。
总而言之,很佩服作者,把贫穷困苦的童年这样写出来精神上也是不小的折磨吧。
《Angela's Ashes》读后感(五):那是一个永无完结的美国梦..
女孩小时候, 在语文课的桌洞里看了<汉密尔顿高中的真实生活>系列之中的一本, 其中讲到写作课的老师如何没收了主人公的<简爱>而逼着她看<安吉拉的骨灰>搞的主人公很郁闷直到后来她自己也爱上了<骨灰>..
于是不久, 女孩桌洞里就多了一本<安吉拉的骨灰>.. 只不过那本是中文译版, 且由一个年尚幼, 天天蹲在井底看着巴掌大的天幻想的小孩翻读.. 作者人世初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窘在她看来只是白书页上的黑色Times New Roman.. 匆匆扫过, 印在她小脑瓜里的也只有FRANK MCCOURT的大名了..
然而近十年过去了, 当初的小女孩也在磕磕绊绊中长大着, 七月中的一天, NEW YORK TIMES发来NEWS ALERT: PULITZER获奖者FRANK MCCOURT因某种皮肤癌过世, 享年78岁, 离下一个生日只差整整一个月..
女孩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书.. 故事情节大已忘记, 在网上搜索一番, 这年头卖书和吃人没什么区别.. 于是随便下载了电子版, 打出厚厚的一大沓坐在桌边看起来..
--
那恐怕是后果最严重的一次酒后乱性了, 在那个没有保护措施的年代, 才到美国的ANGELA只激动了一次就怀孕了.. 于是就挺着大肚子嫁给了那个醉得连老子是谁都能忘了的孩子爹.. 开始了她近20年的苦日子..
丈夫的酗酒, 孩子的夭折, 家里人的白眼.. 回到家乡的ANGELA在苦海中继续挣扎.. 而作为长子的作者, 就在恶劣的臭水沟旁成长..
--
故事讲述的有血有泪.. 作者作为一个天生聪明脑瓜的孩子, 在那样的环境中挣扎着活着, 小偷过小摸过, 打过架斗过殴, 偷偷看过同学的姐姐洗澡, 也借送电报工作之便和那个得了CONSUMPTION的小姐姐在绿沙发上爽过.. 但是他没有沉沦为一个街头混混, 没有像庸庸一生的所有LIMERICK男人那样, 每天喝茶 上班 回家 喝茶 逗孩子, 周末领工资 喝酒.. 他心中有个梦 那个不眠的美国梦..
他也还算幸运吧 他好歹遇见了比较好的校长, 帮他把要实现的那个美国梦牢牢印在心上.. 于是他努力工作, 读书, 工作.. 同时还帮着讨债的太太写不厚道的威胁信, 也在那个太太去世后他顺手牵羊了很小一部分现金, 终于凑满了出国的盘缠..
quot;美国啊.. 那是一片多美好的土地.. 男人们都富的流油, 女人们都有一口好牙.."
为了这个美国梦, 他付出了多少呢? 是啊, 那个时候没有托福, 没有GRE, 没有凶神恶煞的签证官.. 他只需要一张船票, 就可以去自由女神的土地上开始新的生命了.. 所以他没有整天趴在桌边任凭屁股越来越大, 他没有练习听写, 没有死磕红宝[不过人家生来就是美国人也用不着..] 没有上窜下跳的准备和教授套磁儿, 折腾财产证明.. 他只是将没有肉的屁股跨上自行车, 穿梭在每一条小路上, 一个月绕着地球跑半圈..
苦, 也有很多种的..
--
这是一本其妙的书, 它讲述的是个凄惨的故事, 但却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只是, 书中那个大人们叫做SON, 动不动就GO BACK TO YOUR MOTHER的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的小男孩, 现在, 这是一个已经过世的人了.. 时光荏苒得多快呢? 书里的时间轴好歹拉了有20年, 却被人在磨磨蹭蹭中三天不到就读完了.. 那个年纪小小坐在台阶上幻想着天使和他来谈心的小男孩, 自己也已去了天国..
想到这些, 心很酸.. 终究一死, 付出之多.. 有必要吗..
quot;有.."
就因为,
那个美国梦, 该死的, 放不下的, 梦..